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英英學古詩》說課稿和教學反思

《英英學古詩》說課稿和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英英學古詩》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語教材第三冊的第三篇課文《英英學古詩》。

《英英學古詩》說課稿和教學反思

  一、說教材

這篇文章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對話中英英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古詩《靜夜思》的作者及詩句的意思,讓學生在興致勃勃地朗讀祖孫對話的同時,不知不覺地進入古詩的意境。教材有意創設具體生活情境,既學習對話的語言表達形式,又感悟古詩教學的內涵,深入淺出,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一舉而數得。

課文還配有兩幅插圖,課題右邊一幅是英英和奶奶的對話圖,可以利用它創設對話情境,使教學更加直觀、富有趣味;文後下面一幅是與《靜夜思》相配的插圖,可以指導學生仔細觀察人物擡頭的動作、沉思的神態,並展開想象,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體會詩句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併入情入味地背誦古詩《靜夜思》。

2.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思念、熱愛故鄉的感情。

3.學會四個生字“意、照、層、代”,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熟悉課文內容,感悟詩句意思,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難點:藉助課文正確理解詩意,並達到朗讀是內心的表達。

  四、說教法學法

整堂課的教學主要通過圖文結合、詩文結合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我重點指導朗讀,讓孩子們以讀感悟詩句的深刻涵義。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我在注重老師主導地位作用的同時,也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的作用。在教學中,我儘可能讓學生自主地學習,自主地思考,學生以讀爲本,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從而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

  五、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1.出示生字,指名讀。本環節注意關注學困生。

2.評讀課文

(1)指名讀,大家評。(整體讀得怎麼樣?哪兒讀得很好?哪兒讀得還不夠,應該怎樣讀?)

(2)全班對半讀,先互評後教師點評。

(二)學習課文

1、初讀,瞭解課文的大概內容

教師要注意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採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說說課文的大概內容,知道課文寫了英英和奶奶的對話,英英學了故事《靜夜思》、作者是李白等。

2、再讀,分清課文敘述的層次

通過指導學生各自朗讀、分組朗讀、分角色朗讀等,讓學生知道課文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三次對話。第一次引出了古詩《靜夜思》的詩句;第二次說出了詩句的含義;第三次告訴奶奶古詩的作者是李白。這一環節我以讀爲主,以理解、講解爲輔,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讀書活動中熟悉課文內容,讀出課文的敘述層次。

3、細讀課文,背誦詩句,體味詩情

突出誦讀古詩的重點,採取“在情境中朗讀”的方法,利用題頭插圖創設生活場景,讓學生分角色練讀,充分朗讀第二次對話內容。在讀的過程中,我相機引導學生理解“疑”、“霜”、“舉頭”等詞語的意思。可以讓學生讀一句古詩,再讀一句英英解釋詩句的意思,兩相對照,懂得詩意。

(三)寫字指導

10個生字分散教學,隨讀書過程相機進行子音的認讀、字形的識記和字意的理解。“英、教、靜”三個字要認真指導學生按筆畫順序描紅。“教”是左右結構且左右等寬。“靜”字要注意偏旁“青”的變化,“月”字的撇要改爲豎。“靜”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

(四)創設情境,體驗角色

1.課文學完了,文中的英英學古詩學得多好呀,你們想不想學着英英和奶奶的樣子也來演一演啊!(生在座位上先與同桌練習對話,要求把話說正確、說連貫。)

2.師也非常想做一做文中的.奶奶,誰願意與老師合作來演一演英英?(師指名一學生與老師角色示範引路。)

3.指名學生上臺來演一演,其餘做導演。

4.作爲導演,你觀看了表演後有什麼要對他們說的嗎?

(我會從說話的語氣是否自然、流利來評價。)

(五)總結課文

1、齊讀課文,感受作者思念、熱愛故鄉的感情;

2、鞏固對話的書面表達形式。

  《英英學古詩》教學反思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於古詩《靜夜詩》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材料是一種結晶體,蘊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過調查發現,他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於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我並沒有直接按課文中的程序來上。我先設計一系列的話題,讓同學們先觀察圖中的月亮於平時我們看到的月亮有什麼不同?這大概是什麼時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過中秋的?假如你一個人在他鄉,看着那圓圓的月亮,你會想些什麼呢?而同學們也暢所欲言的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進入了我預先設計好的教學思路中來了。從而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詩〈靜夜詩〉,讓同學們在瞭解李白在做這首詩時的背景後能更好的理解這首古詩。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也充分迎合了二年級小朋友富於想象的這一心理特點。在引導學生想象的同時,開拓時的意境,再現詩人的感受。

我想,只有把孕伏於知識體系中的潛在的方法因素變爲學生學習的直接對象,這樣纔有可能啓迪和引導學生對知識創造過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內容中的靜態知識轉變爲學生思維活動中的動態作用對象,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