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文化的議論文

文化的議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1W 次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裏,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化的議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化的議論文

文化的議論文1

歷來中國便有“制扇王國”之稱,中國的扇文化文化底蘊深厚,與竹文化、儒家文化都有着密切的聯繫。

相傳最早的扇子是虞舜所制,稱爲“五明扇”。晉代《古今注·輿服》記道:“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由此可見中國的扇子起初並不用作納涼,而是一種權力的象徵物,那時的扇子多見於皇宮中,所以扇子又叫“宮扇”。

東漢時,人們常用絲或絹製作扇子,當時的扇子多爲橢圓,也有梅花、六角等形狀。繡上圖案,被人們稱爲團扇。隋唐之後,羽扇與執扇大量出現。文人墨客常常執扇吟詩,不少有名的詩,如白居易的《白羽扇》,唐怡的《詠破扇》等也在此時出現。

到了清代,扇文化得到更大的發展,扇子不僅頻繁出現在文人官員手中,更成爲了不少社會底層的人的袖中之物。

即使在今天,許多傳統都被人們漸漸遺忘的時代,我們的生活中卻仍然充滿了扇的身影。平時用來扇風納涼的是扇,被收藏家競相追逐的是扇,就連跳廣場舞的大媽大爺手中拿的,也常常是扇。扇它貼近人們生活,又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難免受人們所喜愛。

扇不僅歷史文化悠久,還常常用作人們情感的寄託。

扇子常作爲愛情的信物。東晉的桃葉——據說是王獻之的愛妾,寫下《團扇歌》:“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與郞卻耽暑相憶莫相忘。”立下了對愛人永不相忘的誓言;漢朝的班婕妤,一首《怨歌行》;“新裂齊執素,鮮潔如霜雪。裁爲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長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她怕自己就像不合時節的團扇,遭了君王的厭棄,在對自己悲慘命運的感慨中又流露出對“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愛情的渴望。

扇子也常常用作人們對朋友的祝願。扇諧音“善”,古人常在扇面上題詩作畫,贈予朋友,互相祝願,互相勉勵。所謂“執扇在手,開合自如。開之則用,合之則藏。”大概也有進退自如,逍遙自在之意吧。

扇子還是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相互交流的使者。據說在乾隆時期,廣州的工廠曾專門生產過歐洲貴婦愛好的象牙摺扇。尤其是在17世紀和18世紀,摺扇已成爲歐洲國家宮廷中訂婚、結婚、舞會等重要禮儀場所的常用品。

在源遠流長的歲月中,扇子漸漸凝聚了中華人民的智慧,凝聚了工藝美術之精華。這使它融入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成爲獨具一格的藝術瑰寶。它既是中國人民智慧的體現,又是中國人民情感的載體,更是我們應該保護髮揚的一種文化,一種中國的象徵!

文化的議論文2

自1994年2月,方舟子等人創辦了第一份中文網絡文學刊物《新語絲》,詩陽、魯鳴等人於1995年3月創辦網絡詩刊《橄欖樹》到現在,中文站走過了十幾個春秋,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網絡文學已從過去的“蹣跚學步”發展到今天的“枝繁葉茂”:在網絡文學作品數量激增、各大站點擊率每創新高的同時,涌現出一大批受人追捧的作品和作者,不少網絡文學相繼走向實體出版,那些原本隱藏在網絡的作家開始出現在現實視野中。

但因網絡文學的特殊性,進身網絡“作家”的門檻太低,網絡文學表面繁榮,卻難誕生真正的文學大師也罕見大師級別的傳統作家混網捧場。

網絡讀者年輕化,三十歲以下的讀者佔相當比例,浮躁一族在社會生存壓力下,對網絡作者用鍵盤敲出的作品要求並不高,他們需要發泄需要舒緩緊張,童話般的成人故事便能給他們暫時的滿足;說直白點,投身網絡寫作,文學基本功似乎並不重要,直白簡單好看不需要回味的故事情節,只要不是過於離譜讀者就能接受諒解,這也是如今網絡穿越文氾濫的原因。穿越文海闊天空故事易於編排,作者幻想讀者沉醉供需雙方距離更近更能引起共鳴。

可這對站的長遠發展很不利,畢竟社會進步,讀者的閱讀水平漸高,膚淺幼稚、錯漏百出的作品只能一時麻醉低層次讀者,雅俗共賞的大氣之作纔有生命力才能留住壯大各種檔次的讀者羣。

所以,有遠見的網站應該花大力氣培養網絡作者新秀,並引導讀者的興趣品味。

這方面“榕樹下”做的稍好。

曾幾何時,“榕樹下”號稱世界上最大的中文原創站。與多數站急功近利投機取巧的思想不同,“榕樹下”注重網站的發文質量,相對高雅少黃毒,很多大學生及白領階層把它當作精神食糧,網站贏得了很高的美譽度。

網絡是瞭解社會、瞭解年輕人的途徑!

可以說,網絡文學使普通識字人獲得言說權利,獲得自由表達的機會。

《萌芽》雜誌社主編、上海作協副主席趙長天指出:傳統文學出版或受雜誌風格和編輯的個人偏好所限,或受嚴格的審查制度所限,而網絡使文學作品的傳播更加便利,文字的自由度也大大提升。

不過和傳統主流文學相比,網絡文學有它先天的劣勢。由於缺乏類似傳統文學中有效的評價體制,要在浩如煙海的網絡文學作品中挑選出精華,是項費時費力的艱鉅工程;還有是讀者的閱讀習慣,相當部分的讀者在顯示屏上找不到閱讀傳統紙書的意境;網絡垃圾文太多讓讀者自己沙堆選金也抑制閱讀興趣,多數作者的浮躁,創作信譽低產生了相當比例的太監文,種種因素造成讀者無所適從因此排斥反感,時間長了對網絡文學傷害很大。

所以,網絡文學自產生到現在便頻頻遭人詬病:大衆化、娛樂化、非文學性、質量差、作者整體素質不高等等。一些傳統寫作名家顧忌名聲不屑於網上發表作品,部分真正優秀有實力的新作者因不善選擇寫作題材,和寫出作品後不能推薦被埋沒。

網絡文學“下得廚房,卻上不了廳堂”,這種普遍的論腔也使優秀傳統作者失去在網絡著書的動力。所幸的事,部分有遠見的網站已注意到了這種不利因素,比如起點的“不適應網絡的純文學作品”賠錢買斷,17K引進的文壇大家作品工程,都是力求提升網站的文學檔次,值得提倡。

當然,傳統媒體少不了“下里巴人”,新銳網絡也有“陽春白雪”;網站的發展趨勢是多涌現“陽春白雪”,少些“下里巴人”,這將導致讀者、作者、網站三贏。從非主流文學到佔據至高點,雖前路漫漫,但這是網絡文學發展的必然,不然逆水行舟,不思進取將被淘汰。

站是載體是平臺,肩負推高網絡文學的歷史使命。可以肯定地說,網站發展到一定階段,將會出現與傳統出版社搶出版生意的局面,但絕不會取代傳統傳媒。

網站不做出版少內涵難得留住優秀的作者。

網站主動做出版(不是代理)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站有收錄書籍信息量大,市場反應及時運作成本低的優點,最終發展趨勢將與傳統紙媒互相融合;網站關聯做出版或者辦紙刊物,而傳統媒體投身網絡形成優勢互補;到那時,網絡文學將翻開嶄新的局面,傳統優秀作者沒有理由再排斥輕視網絡,網絡作品質量得到顯著提高,網站將贏得健康發展的機遇。

其實這種融合爲期不遠,隨着站實力的漸強,出版聯合或者獨立辦紙刊物將是件很容易的事,到那時多家知名站將深化各自的特色,細分市場;文學大家的接踵推出,有力地促進網絡文學的繁榮。

站要鶴立雞羣或者脫穎而出,就看哪家謀劃超前眼見更高!

文化的議論文3

兩畝水田,數叢竹樹,90後徐維生沒有忙於工作,而是白天種地鑿鼓,晚上織布制錦,閒時教村民唱山歌······積極傳承發揚本民族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像徐維生這樣不顧師長挽留,父母反對,退學回到農村老家,一心挖掘和傳承傳統文化的新一代青年,實屬難得。

現如今,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我們都知道油紙傘是中華文化的一道獨特的風景,被許多人欣賞、迷戀,可又有多少人在做油紙傘呢?中醫文化博大精深,有着神奇的效用,但學習起來又困難又耗時。

上世紀80年代之前,陸村人基本上都靠做油紙傘維持生計,後來雨傘廠倒閉,只有陸玉貸還守着這門手藝。但他心裏明白,過去油紙傘是日用品,現在大家更願意用便宜方便的摺疊傘,而油紙傘沒有市場。

對於有着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來說,那些曾經奔走在中華大地上的種種工匠藝人,那些與我們漸行漸遠的手工工藝,那些在歷史的星空裏綻放光彩的傳統文化,難道不應該被記住嗎?但遺憾的是,陶醉在大數據時代的我們,無暇顧及這些,它們正在被我們遺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蛟龍下海,神舟飛天,經濟總量全球第二,國人揚眉吐氣,但在這些成就面前,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經濟大國未必就是世界強國。一個民族沒有了信仰,連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都丟棄了,不知道如何傳承,不去傳承,又怎麼走向繁榮昌盛?

當下,人們認識到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認識到記住鄉愁的必要。20xx年12月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了一項主要任務: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但又何時能真正認識到傳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呢?

帕斯卡爾告訴我們:“人有思想,所以囊括了宇宙。”湖北宜昌市80多歲的農婦孫家香一輩子生活在山村裏,老人家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卻能講600多個故事。

傳承人遠遠不止一個孫家香,讓我們都努力都努力做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者,爲傳統文化獻上自己的一份力吧!

文化的議論文4

國際經濟法本身具有多元法律文化的特點,因此,國際經濟法教學必須適應這一特點,以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爲其價值取向。要在國際經濟法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就必須以多元法律文化的衝突與整合爲其教學的邏輯起點,同時在教學中隨時滲透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以學生的批判性跨文化思維能力爲主要內容。

國際經濟法是對個人、法人、國家與國際組織從事跨國境的經濟活動所產生的經濟關係進行調整和規範的法學學科,其調整對象的跨國性與國際性決定了國際經濟法的教學有着不同於普通國內法法學學科教學的特點。

一、國際經濟法本身蘊含多元法律文化語境

我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加入WTO以來日益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當中,但對國際經濟遊戲規則的掌握卻相對滯後。儘管改革開放以來各大學、研究所都開設了國際經濟法課程,但由於該課程內容的龐雜性和學科的交叉性以及極強的實踐性和鮮明的國際性,使得我國在開展國際經濟法教學時往往差強人意。

實際上,國際經濟法教學不同於其他國內法法學學科教學的最大特點在於其本身蘊含了多元法律文化的語境。由於國際經濟法是調整不同國家當事人開展跨越國境的經濟活動時的行爲規範,因此,國際經濟法本身就包含了不同國家基於地理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結構、民衆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文化和宗教傳統等因素產生的不同的法律理念和價值。在當今全球化時代, 不同類型的法律文化之間因經濟上的一體性而不斷進行交流、溝通、碰撞、競爭、排斥、滲透、融合,多元法律文化之間的接觸與互動也越來越頻繁、廣泛和深入。儘管經濟全球化浪潮帶來了法律的國際化趨向,即法律的“非國家化”,也就是通過締結全球的多邊貿易協定來統一國際經貿遊戲規則,但各國法律文化差異性的存在使得經濟法律的國際化始終是有限的。

在上述多元法律文化的互動中,西方法律文化又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經過長時間,特別是資產階級革命以來的演變和發展,西方法律文化已創造出了一整套能夠有力支持市場經濟、工業文明、民主政治發展的法律觀念和制度,而這些內容是很難從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或其他法律文化中發展出來的。因此,我國的學生在學習國際經濟法的相關規則時,往往因爲缺乏文化背景而對相關規則不能透徹理解,並將之應用於國際經貿實踐。

二、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國際經濟法教學的重要價值取向

隨着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國際經濟法教學本身蘊含的多元法律文化語境也日益明顯,其跨文化傳播特質也愈發凸顯和普遍化。因此,在從事國際經濟法教學時,必須將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作爲重要的價值取向。如前所述,國際經濟法本身的跨國性和國際性決定了國際經貿規則不同於國內法那樣具有絕對的強制力。國際經貿規則的有效性取決於不同國家當事人對不同法律的選擇和適用,取決於當事人的意思自治。而不同法律文化下的法律規則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對於要從事國際經貿活動的當事人而言,首先必須深刻理解不同法律文化下的法律規則,並在此基礎上選擇適用最符合自己利益的法律。而國際經濟活動本身只有實現當事人共贏才能不斷髮展,因此,國際經濟活動中的法律選擇也需要實現共贏。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國際經濟法教學過程中將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作爲國際經濟法教學的重要價值取向。同時,國際經濟法的“弱法性”也決定了在國際經貿實踐中,法律只是當事人最後的救濟手段,卻不是最好的手段,平等協商與適當妥協纔是解決國際經貿矛盾最有效的方式。要最有效地保護本方當事人利益,就必須在熟練掌握國際經貿規則的基礎上,通過跨文化交流實現各方當事人的利益共贏。在這種價值取向指導下,學習國際經濟法的學生除了需要做到對本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和傳承之外,還得具有自覺的國際意識,對世界各國的相關國際貿易、金融等法律知識都應瞭如指掌,對多元化的法律文化都能恰當理解和認識。

三、國際經濟法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路徑選擇

1.多元法律文化的衝突與整合是國際經濟法教學的邏輯起點

如前所述,國際經濟法本身蘊含了多元法律文化的語境。在這一語境中,國際經貿活動的遊戲規則表現爲多種多樣的形式。由於國際經濟法主要屬於任意法,當事人如何選擇適用法律將直接決定國際經貿糾紛的發展走向。而各國的法律規則以及各國各地區的國際貿易慣例存在着巨大的差異性,上述差異與不同構成了國際經濟法教學的邏輯起點。要增強國際經濟法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對國際經濟法課程形成全面、綜合的認識,就必須在國際經濟法教學過程中首先強調國際經濟法本身蘊含的多元法律文化以及彼此間的衝突,再在此基礎之上,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去發現和體驗、整合多元法律文化,容忍差異性對於國際經濟活動的發生和發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爲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2.國際經濟法教學過程要滲透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

國際經濟法所具有的鮮明的國際性和任意性決定了國際經濟法課程本身貫穿了從事國際經濟活動的當事人跨文化交流的過程,因此,對於國際經濟法課程的教學而言,就必須將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作爲其教學的核心目標,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必須建立在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基礎之上。具體而言,在國際經濟法的教學過程中,要圍繞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通過各種教學法的綜合應用,提高學生對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國際經貿活動中的重要性的認識;同時,通過案例、問答、角色扮演和辯論等方式,讓學生在與實際相似的情景中逐漸體會、認知和運用跨文化交流能力,從而爲國際經濟活動的順利開展創造條件。

3.國際經濟法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的批判性跨文化思維能力培養爲主要內容

各個國家和地區由於政治、經濟和文化水平以及價值觀等的不同,使得本國或本地區跨文化法學教育的內容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和形式,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就我國的國際經濟法教學而言,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應以認識能力中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爲主。批判性思維能力在人類的認知過程中常起着舉足輕重之作用,以此爲媒介,方能祛魅存真,抵達理性之光明彼岸。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育的作用。在現代社會,加強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具有更積極和更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進程中,信息技術革命和資本的全球性流動爲文化信息的廣泛而迅速的傳播提供了載體、工具和渠道,而每一條紛繁複雜的信息背後必然隱含着一定的意識形態、價值取向。如何對上述紛繁複雜的信息做出分析、比較和取捨,取決於從事國際經濟活動的當事人是否具備嚴謹的批判性跨文化思維能力。有了批判性跨文化思維的能力,學生方能正確而全面地分析、理解這些信息所包含的不同民族文化,把握本民族文化與異民族文化的異同,並能在比較的基礎上選擇學習或者捨棄異民族文化,或其某些成分,從而促進跨文化實踐走向理性,實現國際經貿活動的共贏。

文化的議論文5

千絲萬縷的思念都隨着空中的細雨落下。 ———題記

關於清明的來歷: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爲一了,而寒食既成爲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爲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爲一了,而寒食既成爲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爲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彷彿有了這雨,清明才更能顯得出它淡淡悲涼和絲絲憶念的味道來。是清明成全了這場雨,更是這雨襯托了清明。望着飄灑的細雨,才更能引得人們心中那種淡淡的雨是清明最真的代表,它承載着思念;承載着淚水;承載着一切。

在以前,掃墓時的情景。我拿來一些水果和一些豬肉,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乾淨的報紙,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水果和豬肉平鋪在裏面。最後,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後備箱中。還拿了些鞭炮、香、等等。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後備箱中的佳餚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前輩們的墳前,我拿出水果和一些貢品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老前輩們請了安。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後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願“希望老前輩們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辦完後,叔叔們拿了一些竹子,把一些紙錢插在竹子的一端,另一端插在墳上。

在這一天裏,雨,撒滿了大地,似乎天公也在哭泣,我仔細搜尋着腦海中記憶拼圖不完整的殘片,發覺這場大雨是一場及時雨啊!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爲一了,而寒食既成爲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爲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文化的議論文6

摘要:在高職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高職院校面對日益激烈的同質化競爭的壓力,而校園文化正是學院內在實力和辦學特色的外在表現。高職院校應從其不同於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出發,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構建與企業文化對接和融合的、體現地區及行業特色的校園文化。

關鍵詞:校企合作;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對接途徑

作者簡介:鍾秋蓮(1972-),女,內蒙古呼倫貝爾人,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工作

在高職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面對日益激烈的同質化競爭的壓力,高職院校要在市場競爭中取勝,就必須在加強硬件建設的同時,加強“軟實力”建設,形成可持續的、區別於其他院校的競爭優勢,而校園文化正是高職院校內在實力和辦學特色的外在表現。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這就決定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必須與企業文化對接和融合,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體現地區及行業特色的校園文化。

一、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規模和速度上都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相關政策性文件,高職教育在整個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有了明顯提升。但從總體上看,高職院校仍突出存在注重“外延”建設,忽視“內涵”建設的問題,尤其是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很多高職院校脫胎於中職學校,對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缺乏整體深入地瞭解,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千校一面”,缺乏明確定位,和普通高校的校園文化模式沒有明顯區別;沒有把校園文化建設上升爲影響學院整體辦學水平和培養目標的軟實力層面來操作實施。

二、加強校企文化對接融合的重要性

優秀的校園文化是高職院校覈心競爭力的外在體現。對於高職院校來說,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合理的專業與課程設置、優質的師資與教學和實訓條件是學校擁有核心競爭優勢的基礎,但優秀的校園文化是學院人才培養目標的外在體現,是學生在校期間多方面鍛鍊自己的平臺,也是高職學院保持持續的活力和發展潛力的根源。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可以爲高職生儘早融入社會,找準立足點提供條件。首先,校企文化對接可以使學生儘早瞭解企業,激發其學習熱情。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着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通過簡單的說服教育解決這一問題效果甚微。在校企合作中讓學生在在校期間就直接接觸企業以及企業文化,能夠使學生較早就清醒認識到高職生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所面對的挑戰,從而主動根據企業對人才的專業知識、技能的要求,調整自身學習狀態,使其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激發其學習動力,儘早找準自己的立足點。其次,校企文化對接可以更好地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有利於高職生成才。從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來看,企業對於職工職業道德的要求和對職業技能的要求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的。

因此,多年以來在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直把職業道德教育作爲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但單純地從理論上來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有時難免擱於空洞。在校企文化對接的過程中通過活生生的事例使學生真正理解爲什麼“質量第一、信譽爲本、顧客至上”會成爲企業文化的核心,從而自覺地形成質量意識、時間觀念、團結協作精神和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的目的,就在於通過校企合作,使高職生加深對社會的理性認識,瞭解企業的需求,瞭解企業對職工職業道德品質的要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日常行爲規範,增強對社會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再次,校企文化對接可以增強高職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提升就業素質。高職生大多是從一個校門跨入另一個校門,思想單純,心理不成熟,職業願景也往往過於理想化。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如果在就業前不能熟悉企業的運行機制,缺乏對企業文化的瞭解和認同,在走入職場時將很難適應企業的管理環境,難以在企業的需求和自身的能力之間找到平衡,甚至會在人才競爭中遭到淘汰。因此,針對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高職院校應該爲學生提供更多走向社會、深入企業的機會,通過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互動與融合,使學生真正明確企業需要和歡迎什麼樣的人才,到底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職業素養,進而有針對性地主動調整心態,提升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重新進行自我定位,縮短就業後適應企業崗位的時間,提升就業競爭力。

三、加強校企文化對接的建議

在加強校企文化對接方面,一些高職院校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我院提出的“兵工文化”,建設就是結合本校和本地區特色提出的創意之舉。筆者認爲高職院校要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就必須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爲基礎,以打造高職特色文化、培養優秀技能人才爲目標和歸宿,根據各院校的特色及地區特點不斷探索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的路徑和模式。

1.處理好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關係

一方面,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必須珍視自己的歷史文化資源,提升其精粹,傳承辦學傳統,形成自身特色;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也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順應時代和市場的變化,注重與企業精神文化的對接,吸取企業精神文化的元素和精髓。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使企業成爲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物質與智力基礎,努力構建企業化的校園文化,使培養的人才在價值觀念和行爲規範上更符合企業的需求,進而通過畢業生影響和提升企業文化。

2.以物質文化爲基礎,精神文化爲重點

高職院校在建設物質層次(包括教學樓、實訓樓、圖書館、休閒活動區等內外裝飾)校園時應有意識地突出職教的特點,融合企業文化的特色。使學生身處校園就時刻感受到職教的氛圍,有意識地提醒自己關注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自己應該成爲什麼樣的人才,爲學生提供一個不同於普通高校的校園環境。而在精神文化的建設中,高職院校應努力按照企業的需求,強化敬業、守紀、團結等與企業文化有密切關聯的教育內容。將校風、校紀、校訓建設與職業道德教育緊密聯繫在一起,在日常行爲規範養成教育中,注重企業的需求,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認同企業的價值觀念,從而在進入企業時容易與企業文化產生共鳴。

3.以課程體系建設爲重點,以實踐教學爲橋樑

高職院校應做好市場調研工作,以市場需求和就業爲導向,適時調整和更新專業結構、課程結構,改革課程體系,使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與職業需求零距離的貼近,進行“理實一體化”等教學方法的探索,創立不同於普通高等教育的職教辦學模式。在實踐教學環節,高職院校還應以優良的校內實踐教學條件爲支撐,按照企業的管理模式組織實訓,形成仿真的訓練環境,將職業精神和企業文化的教育融入校內實踐教學環節。同時,爲提高學生對企業的適應性,高職院校應設定足夠的學時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把企業作爲校外實訓基地,學生在全真的環境中去參與企業生產,提升學生的實操能力,爲學生在就業時贏得主動創造有利條件。

4.將企業文化滲透到學生的課外活動中

充分發揮文化活動的平臺作用,有意識地將企業文化滲透到學生的課外活動中,實現與企業文化的互動與對接。除了常規舉辦大學生藝術節、文化節、體育節等主題文化活動外,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活動應充分體現職業院校的特點,更多地融入涵蓋職業認知、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等方面的內容。通過“科技活動月”和專業技能競賽等形式,將學生課外文化活動與企業職工的文化活動結合起來,使科技意識、市場意識等企業文化的內涵有效融入。也可通過舉辦企業家報告會、優秀畢業生報告會等形式使學生更多地瞭解企業文化。

參考文獻:

[1]王宏德.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3).

[2]朱晗,張丹,楊豔.論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培養與企業文化對接[J].北方經貿,20xx,(4).

[3]谷獻暉.高職校園文化中融入企業文化作用與途徑[J].中國成人教育,20xx,(2).

文化的議論文7

在這個不斷信息化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大家每天都很忙的腳不沾地,爲了夢想、未來、生計而奔波,但是,在忙碌的同時,人們也開始想要在精神和素養上得到提升,他們不斷的學習,於是在社會上就掀起了一股傳統文化熱。那麼,我們應該對此持什麼樣的態度呢,這就需要我們去分析了。

人們愛上了傳統文化,想去了解我們中華的歷史和文化,這就是商機啊,於是就有了很多導演編劇開始寫歷史小說,拍歷史電視劇。

這其中有一部分呢,在寫小說前,會先去了解歷史,做足功課,讓自己的小說有歷史依據,但是還有一羣人他們對歷史瞭解的不夠透徹,可是又想寫,怎麼辦呢,他們就在一個大綱上添油加醋,就比如說確定好了朝代和人物,就把一些他們認爲有意思的東西加在人物上,將人物的性格塑造成自己想象的那樣,把一些莫須有的東西編在歷史故事中,導致人們以爲把小說電視劇裏面的劇情當做真實發生的,使人們眼中某些歷史人物的形象與原有的形成了很大的偏差,這就使人們對這些人物產生了誤解。

尤其是在一些無良小說裏,皇帝不關心朝政,每天只懂得情情愛愛,妃子每天都只知道“宮鬥”,這對當代青少年的心理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久而久之,市面上就很難看到真正的符合歷史的小說,因爲人們本身就更喜歡吸引眼球的東西,那些擁有這跌宕起伏且無厘頭的劇情的小說電視劇就走入了人們的生活,慢慢的,他們就再也沒有一顆安靜的心去體會歷史上那些忠君愛國的勇士的一生,沒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去知道每一個王朝的興衰,他們只去看有趣的,去看沒有深度的,於是就再沒了用心寫歷史小說的人,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而當這些小說拍成了電視劇以後,爲了讓成本更低,很多導演不會去了解這個朝代真正應該穿的服飾,也不會去諮詢專業人士詢問在這個朝代的時候,當時的社會究竟已經發展到了什麼樣的狀態,導致經常有類似於在秦朝的民間有人用紙來寫字的場景的出現,可造紙術是在西漢時期推廣的,秦朝的民間應該是很難出現的。這就會給人們傳遞一些錯誤的信息。

傳播我們的傳統文化當然好,但是傳播文化的人一定要保證自己說的做的是真實的,是有據可循的,如果一味地爲了噱頭和盈利而去胡編亂造,那就沒有任何意義了。而像我們這種青少年也一定要去了解事實的真相,不能看見什麼就是什麼,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見解,這樣我們的傳統文化才能真正的傳承下去!

文化的議論文8

看着自己腳上的鞋子,想着別人腳上的靴子。心中的那份自信就像坐在翹翹板上似的,

搖擺不定。

——題記

翱翔在寓言故事之中,心情猶如擊打着礁石的浪花此起彼伏。你瞧,這字裏行間不都向我們講述人要有自信嗎?

是的,這寓言故事向我們講述了在英國某地流傳着這樣的風俗:你要是往馬路上一站,你就表示願意和某人換鞋子,你還得出錢補貼對方。一個約翰遜先生有一天站在十字路口和別人換鞋子,換了之後,覺得穿在腳上很不舒服,於是繼續換,錢一次一次溜進了別人的口袋裏,直到傍晚時分,纔好容易換上一雙滿意的鞋子。回家一看,原來是早上自己穿出去換的那雙。

看了這則寓言,你不覺得約翰遜的所作所爲有些愚蠢、荒唐嗎?自己有一雙合適,舒服的鞋子,卻還要站在大街上,一次次的和別人換鞋子。而且十分願意把口袋裏的錢放入別人的腰包內。他這樣做是爲了什麼?不就是想有一雙適合於自己,能讓自己滿意的鞋子嗎?

當一雙很好的鞋子穿在腳上時,他卻覺得這兒不好,那兒不好,其實這對他來說是再好不過了,可他就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相信自己的感覺。

看來,這不僅僅是約翰遜先生有這個毛病。這不,一個本來在水中如魚得水的我卻偏偏不敢在九山湖裏展示展示自我,鍛鍊鍛鍊自己,卻非死賴在游泳館不可。這不是不自信的表現嗎?

你一定會認爲我遊得不如人家,其實,我的游泳姿勢非常規範,速度也相當快。可不,前幾天還有人要和我比試比試,一入水,我就如同進入了無人境地一般,毫無顧慮的向前猛鑽。害得對手使出渾身氣力,也追不上我。這使得對手不得不刮目相看了啊!可平日,我都是在游泳館裏遊,且大池不遊,硬要和初學者擠在小池裏遊。這不是不自信心理在作祟又是

什麼呢?不知爲什麼我一進那深水區,心就發慌,心跳加快,牙齒猛抖,身上的汗毛更不用說,豎得像個刺蝟似的。

按理來說,橫渡九山湖這麼短的距離對我就像吃飯一樣簡單,可心裏就是慌里慌張,誠惶誠恐的。在衆人的力勸說服下沒辦法只好硬着頭皮下水了。瞧,又快又好看,不一會兒的功夫,就游到了對岸。

可這一切的一切就是不自信造成的。要是自信約翰遜不會屢次換鞋,要是自信我就不會總在游泳池裏遊,看來自信纔是成功之母。

有自信事必成!

文化的議論文9

摘要:高校體育社團以其特有的廣泛參與性、思想活躍性、內容豐富性受到大學生們的強烈追捧,成爲豐富大學生校園文化生活、充實校園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以及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完善,當前在高校體育社團的組織管理、結構內容、適應時代文化等方面還存在着若干問題。本文從高校體育社團如何推動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着手,闡述當前高校體育社團的現實狀況以及面臨的諸多問題,提出適當的建議,希望對相關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校體育社團;校園文化;建設;促進研究

高校體育社團由來已久,它是高校學生在學校的監督下所成立的自發的、鬆散的羣體性組織。由一羣高年級的、有着共同愛好的在校生組建起來。作爲高校課外文化生活的一項重要活動形式,高校體育社團已經成爲高校體育教育之外最爲重要的課外體育活動形式,其能真正地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發展,以及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提高與他人、社會溝通的能力。

1高校體育社團的特點

1.1高校體育社團的活動能夠提高大學生的社交能力

作爲一個以共同、相似的興趣愛好和相似的關注點而凝聚起來的體育社團組織,由於該組織的成立更多的是自發成立的,所以一般相比其他組織,成員的關係都比較和諧與融洽,這恰恰給了很多學生互相交流的平臺,平時課業壓力較大,很難有機會與同齡人進行交流溝通,高校體育社團正好提供了這樣的機會。作爲新時代的年輕人,其實對自己個人素質與綜合素質提升幫助較多的除了學校的老師、家裏的父母,恐怕就是身邊的同學朋友,而高校體育社團將一羣志同道合的年輕人聚攏到一起,其不僅提供學生間互相交流的平臺,而且對大學生豐富知識面、擴展視野、增加生活經驗、提升團體意識及大局觀都大有裨益。

1.2高校體育社團活動能夠提高大學生心理以及道德素質

高校體育社團能夠使大學生在課餘活動中,不斷提高對於體育基本知識以及技能的掌握,在這一過程中,在團體中,由於有同伴間的相互鼓勵,沒有課堂中教與學相對壓抑的氛圍,大學生能夠自主、愉快地與同伴進行溝通交流,通過不斷克服自身心理的膽怯、不自信等不良情緒的影響,最終達到獲取成功的喜悅。而且在進行社團活動時,大學生通常會展現出年輕人特有的活力,而且在進行活動時,大家也會以一名合格大學生的身份來嚴格要求自己,能夠提高自身嚴於律己的道德品質。

1.3高校體育社團活動能夠促進校園文化

高校體育社團活動是活躍校園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是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要補充。大學生通過進行社團活動,提升自信、提升集體主義感、提升團隊協作能力,這對於大學生完善自身綜合素質,努力成爲自足與社會的有用人才非常重要。經常舉辦以社團爲首的體育活動,如各類小型比賽、各種各樣的體育講座、體育知識競賽、體育資料展覽等,一方面能夠提升大學生的運動技能,培養終身體育觀念;另一方面也能夠豐富大學生課餘生活,使校園文化欣欣向榮。

2高校體育社團現狀與問題

我國高校體育社團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那時一些高校大學生自發地組建了“足球協會”“籃球協會”等。在1998年《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出臺後,高校中註冊登記的高校體育社團數量呈現爆發性增加,如籃球協會、足球協會等各類團體不勝枚舉。許多高校體育社團通常都是由各自學校傳統優勢項目而產生的,基本上所有的體育社團在成立之初,都是倡導以“交友、交流、健體、健康”等爲口號,結合學校具體情況發展起來的,目前已經吸引了許多大學生參與進來,在高校中許多社團的影響力以及號召力也比較大。在目前的高校社團管理方面,許多高校社團都是依託於共青團委爲核心來開展的,基本上都採用了小團委下設學生社團聯合會來管理社團,這就使得每個社團在管理上都是“雙重”管理,既由校團委統一審批登記,又由各社團所下屬的院系間接管理。

3存在的主要問題

3.1相關部門沒有支持,缺乏管理引導

許多高校團委下設“社團聯合會”,由於學校社團較多,事務也多,在實際管理中,學校只是進行例行的登記管理,在其他方面並沒有統一的管理,所掛靠的院系也基本只是象徵性地派老師來監管,對社團的管理精力有限,無法積極引導社團健康發展。

3.2在管理上目標性過強

作爲學校在對待社團的管理上過於政績化,對於團委來說,管理社團,要求舉辦何種活動時,纔會統一組織進行,在平時的日常管理運行時則缺少必要的關心與幫助。許多社團中一年中除了學校需要舉辦文化娛樂活動以外,剩下的最大一項羣體活動就可能是開學初的納新活動了,這樣顯然和建立社團時的初衷是相背離的。

3.3校區間發展不均衡

近些年,隨着高等教育的不斷髮展,高校在校生人數屢創新高,許多高校都有許多分校區,但由於地域跨度較大,使得許多體育社團活動較難統一開展,許多新校區的社團負責人需要面臨設施缺乏、教師無法及時指導的困境,導致許多新校區的社團只有其名,卻沒有真實的內容。

3.4經費短缺、缺少專業教師指導

基本上高校體育社團的活動經費都來自於收取會員會費、學校劃撥以及社會贊助等。但由於各高校的情況不同,學校用於社團活動的經費不足,很少有社會上的企業來進行贊助,就造成了體育社團經費嚴重不足。在教師指導方面,基於許多高校並沒有將指導教師的工作納入基本教學工作量,這就導致許多教師無心去對學生進行指導,導致了體育社團發展的舉步維艱。

4促進高校體育社團發展的若干建議

4.1相關部門提高認識,加強對體育社團的管理引導

高校體育社團的管理部門要對體育社團進行一個全方位的瞭解與認識,使其明確體育社團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要載體。高校各管理部門有必要使學生明確體育鍛煉不光是一種風尚,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在體質健康測試工作開展良好的'今天,進行課外體育活動也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心肺功能,提升大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

4.2高校管理部門應繼續提高場地設施投入

高校體育社團的發展是離不開物質支持的。一個良好的體育場地設施、健全的運動器械,能夠營造出學校體育文化氛圍,使學生身處校園便感受到濃郁的健身氣氛,增強其健身熱情。因此高校應繼續增加對體育經費的投入,從基礎設施上提高高校體育運動的質量與層次,以滿足學生基本的鍛鍊需要。另一方面,需要科學合理地安排學校運動設施、場館的使用效率,增加開放的時間,提高場地場館的使用效率。在指導教師方面,高校需結合學校自身情況爲高校體育社團配置相應的指導教師,並健全相關保證機制,將工作量納入績效考覈,給予一定經濟回報,提高教師的積極性,發揮指導教師應有的作用。

4.3積極舉辦豐富多彩的體育社團活動

學校各部門應鼓勵學生積極成立各類項目的體育社團,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並積極引導社團與社會進行交流,擴大學生社團的影響力。其次,需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各項素質,提升凝聚力。另外,每個高校都有校運動隊,可增加校運動隊與體育社團的交流合作,讓學生們感受到體育運動的魅力,加強學生參與的熱情。

參考文獻

[1]陸軍.淺議高校體育社團與校園文化建設[J].新疆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28(1):102-106.

[2]宋洪濤.論當代高校體育社團與校園文化建設[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xx(5):126-129.

[3]馬樑.高校體育社團對校園體育文化傳播的影響[J].科技視界,20xx(6):81,168.

文化的議論文10

桂林宗教旅遊資源豐富,宗教文化聚觀與自然山水相融合,典型的景區有七星公園的棲霞寺、祝聖寺、堯山景區的白雲觀、象山公園的普賢塔、能仁禪寺、金山禪院、西山公園的摩崖造像等。儘管桂林市擁有豐富的宗教文化旅遊資源,但是由於沒有得到大力的講解宣傳,很多遊客印象淡薄。因此,要發展好桂林的宗教文化旅遊,可以從以下幾點人手。

一、正確對待宗教歷史文化

宗教歷史文化是中華K族優秀文化遺產的歲要組成部分。在發展旅遊業的時候,要正確處理好宗教歷史文化中精華和糟粕的關係,提取其中積極優秀的部分,並使這些優秀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充分展現。桂林宗教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也必須嚴格遵守黨的有關宗教政策和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堅決杜絕借開發旅遊資源之機,宣傳封建迷信思想,更不允許從事違法亂紀活動。同時也應該認識到開發宗教歷史文化資源旅遊也是促使宗教歷史文化本身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發掘宗教歷史文化中可以轉化爲旅遊產品的資源並積極地推向市場,推向社會,使一些古老卻無人知其真價值的東西重放光彩,使其爲旅遊業發展,爲宗教歷史文化發展開拓一條新的途徑。

二、發掘宗教旅遊中的文化因素

當今人們由於巨大的工作生活壓力,大都向往宗教聖地的清幽、和平的境界。那些以旅遊者身份前往宗教名山名寺的人們,並不是真要去皈依宗教,而是去追覓凝聚於宗教之中的文化內涵,去領略一種在都市環境下很難體會到的精神文化的薰陶。宗教歷史文化旅遊的精髓就在於直接接觸和感受這種獨特的文化,在普通人看來,佛寺、佛塔、道觀、以及其它宗教歷史文化固化了的藝術成果固然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那些帶有神祕色彩的、高深莫測的精神領域的東西更令他們嚮往。因此,很多到宗教歷史文化景點遊覽的人都抱着獵奇心理,希槊對出家人的n常生活、心理狀態有所瞭解,對各種宗教儀式及所包含的意義有所瞭解。

(一)宗教生活體驗和搞好宣傳

宗教廟會是一種最有吸引力的宗教活動,也是發展旅遊業的有效方式。棲霞寺、能仁禪寺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都有“浴佛節”,遊客如雲。如能定期舉行誦經、講法等活動,那麼遊客就能親身體驗寺廟生活,增加遊客對宗教氣氛的感受。在法會期間,在寺廟所在景區組織遊人與僧衆零距離接觸,遊人便可真切地體味隱伏在青燈古殿裏的出家生活,諸如觀覽僧衆n常起居>早誦、夜禮等n常禮儀習俗,這既能滿足廣大遊人的好奇心,又增強人們對宗教知識的認知,讓人們能自覺的抵制邪教。各大旅行社要對桂林宗教歷史文化進行多元化的促銷宣傳,如發送融自然風光與宗教歷史文化於一體的明信片、郵資信封、畫冊、多媒體光盤和圖書等,以擴大其影響力。

(二)展覽宗教文物,培訓高素質的導遊

目前寺廟內珍藏的有些文物未向遊人展示,並且寺廟內各種文字註解說明較少,遊客每到一處,往往不知其歷史和價值。因此如能將有關的文物適當展出、增加詳盡的文字註解,既可增加遊覽項目,又能讓遊人更好?/解這些寺廟曾經在佛教中的地位,強化宗教寺廟的旅遊形象。

宗教歷史文化知識的講解,對導遊的要求特別嚴格,除必須具備導遊人員基本素質外,還應有較深的宗教知識修養,因此導遊人員必須進行宗教知識的學習。在不影響正常的宗教活動的前提下,可仿效南嶽福嚴寺、西藏大昭寺的做法,聘請寺廟的僧侶擔任最點的講解員,免費給大?家做導遊。作爲宗教界的?員,僧侶&寺廟以及周邊的景觀的理解更深刻、更獨特。他們也樂意提供無償的服務,爲當地經濟發展貢獻一份力董,造福一方。

三、正確開展宗教歷史文化與生態旅遊活動

桂林宗教歷史文化資源特點之一,就是與秀美的山水結合,與自然生態相結合。所以在開發宗教旅遊產品時,要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優勢,找到與生態旅遊的契合點,搞好旅遊開發和生態保護。由於大城市的生態環境曰益惡化,加上緊張的生活節奏和工作壓力,使都市人們渴望到那些淸新幽靜、自然生態未受破壞的大自然中放鬆身心,調節疲憊的身休。因此,生態旅遊迅速發展。宗教歷史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應藉助自身的優勢,爲我國生態旅遊的發展注人一股新的活p。但是在宗教歷史文化資源旅遊開發過程中,絕不能以發展旅遊的名義,做出開山破石、毀壞林木、破壞環境的亊情。要保持旅遊產品與環境的和諧一致。在點開發的寺廟(如棲霞寺、祝聖寺)和節日慶典中,要嚴格控制香客的燒香攢,最好以栽花種樹、文明進香等形式取代傳統的“燒高香”的做法,這樣既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使人在乾淨的環境中游覽觀光,也可以減少安全隱患,美化環境。通過景區的標識牌提醒遊客檢點自己的行爲,不做有損於最區環境的事。通過建議遊客“惜福”,做到不浪費資源,養成物盡其用、節約資源的4慣。“名山勝地的承要寺#教堂,不僅是宗教活動場所,而且是具有重大歷史文物價值的文化設施。對這類寺觀等宗教活動場所,要精心加以維護,使文物得到良好保管,建築得到妥善維修環境得到充分保護,使之成爲淸潔幽靜、環境優美的遊覽勝地=”.

四、處理好旅遊活動與正常的佛教活動之間的關係

要充分意識到宗教中存在葑許多旅遊文化開發的禁區,這是宗教生存和發展的必要保證a如果禁區被打開,宗教的神聖性莊嚴性就不復存在,宗教存在的基石也就動搖。遊客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T?擾了宗教傳統的iH常活動,對佛寺、莒觀的功能和宗教人士的生活方式帶來了衝擊。作爲桂林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歷史文化具有脆弱性和非商品性的特徵,因此,一定要處理好旅遊開發帶來的負面影響和保存傳統文化精華的關係,決不能把建設丌發搞成建設性地破壞。無論是宗教文化主管部門、旅遊部門還是寺觀的管理部門以及寺觀中僧侶、道士、遊客罅,都有責任保護已流傳了千年的宗教歷史文化。因此,在桂林的宗教歷史文化景點,既要利用發展機遇,大力開發宗教歷史文化資源旅遊,同時乂要保證宗教活動正常有發展。

景區管理處應配合桂林城市管理處對業已形成的諸如花鳥蟲龜、古玩字畫、書刊音像、郵票錢幣、風味小吃、休閒等攤點進行整頓,堅決取締那些無證經營的浮商遊販,儘量減少非佛教旅遊商品的攤販數ift,在較小面積的地方劃定攤位,並嚴格禁止商販使用喇叭吆喝兜售。

在進入寺廟、宮觀之前,導遊和領隊應強調遊客要尊$:宗教宏大場所的規則;同時,宮觀、寺廟也要在寺廟大門側旁樹立醒目的“友情提示”標IH牌,以減少在莊嚴的儀式進行時,遊客的相機閃光燈、大盧喧譁、探頭探腦等現象的發生,做到封大程度地維護宗教聖地應有的莊嚴、肅穆的氣氛。

五、改革相關的旅遊管理體制

當前的宗教旅遊管理體制,與市場經濟越來越不相適應,應當作出適當的改革。主管部門應明確劃分景區的具體邊界,明晰資源產權的歸屬。對當地、市民村民隨怠擺攤設點,亂搭濫建,甚至還修墳築墓,嚴重破壞生態景觀的現象應該予以制止。‘和交流的良好氛闌,進-步提升旅遊服務的品質,樹立良好的口碑。

文化的議論文11

在這麼多的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的是春節,還記得去年那個春節,大大小小的街道都掛上了紅紅的大燈籠,家家戶戶在除夕那天早早的起牀來,吃了早飯便開始將早就買好的對聯、“福”都拿出來,一家人開始貼對聯、貼“福”字。我揉着自己朦朧的雙眼,看着忙碌的大人們,希望自己幫上一點忙,我看見茶几上的幾張“福”字,便拿了一張,用膠布小心翼翼的貼在窗戶上。媽媽進來拿東西時,看見了我貼的字,便走了過來,我正等着媽媽誇獎我呢,但媽媽卻將我貼的字撕了下來。我滿腹疑惑的問道:“幹嘛撕下來?我好不容易纔粘好的。”媽媽卻將手中的“福”字倒了過來對我說道:“這個福字應該是倒過來貼的,不可以正着貼。”“爲什麼?”我更加不解了。“因爲倒‘福’,表示‘福到’的意思。”媽媽邊貼邊說“倒福”邊回答道。我這才恍然大悟一般,點了點頭,嘴巴成了圓形,說:“哦~”到了早上八點,就會從屋外傳來一陣一陣的鞭炮聲,原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起得很早啊。等到一大家人都坐在一起準備吃飯時,已經中午十二點過了,長輩們都往我這邊塞着紅包,媽媽提醒我要說謝謝。我連忙對家裏的長輩們一個一個地道謝。就在大家的歡聲笑語中,我們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吃完了一頓午飯。

到了下午兩三點,我睡過午覺起牀了。一走進廚房,便聽到一種“咕嚕咕嚕”的聲音,我心想:肯定又是爸爸在燒水準備泡茶了。我對着客廳喊道:“爸,你的水燒開了!”爸爸便馬上跑過來,說:“來了來了。”我對爸爸說:“爸,你跑那麼快乾什麼?小心摔一跤。”爸爸卻一邊拿出那套他專用的青花瓷茶具,放入適量的茶葉到茶壺中,對我說:“這個是你不懂了吧,我們中國的茶是很有講究的,茶葉的數量,熱水的多少包括連水的溫度也是由要求的,要泡一壺好茶,可真的不容易。你以後真該多瞭解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了,作爲一箇中國人,連這點知識都不知道。”我看見爸爸又開始說教了,連忙說道:“知道了,知道了,您專心泡茶,我出去玩一會兒。”

在春節這樣一個熱鬧非凡的節日裏,怎麼可以少得了鞭炮呢?我和幾個約好一起出來玩兒的小夥伴兒們湊了十幾塊錢的零花錢,到小區的商店去買了好多擦炮,一個人拿着幾盒,道一片很大的空地上玩兒,因爲大家都是女生,就每次都扔好遠好遠,生怕傷到自己,到了夕陽落山,我才依依不捨地回了家。這頓豐盛的年夜飯吃了好長時間,大人們都在喝酒,我拉了拉媽媽的衣角,對媽媽說:“媽,你真該叫爸爸少喝一點酒了。你看爸爸喝得滿臉通紅。”媽媽聽了之後笑着說:“你還知道關心人了?你爸爸知道輕重,而且有長輩在,他也不好不喝呀。”我點了點頭,有些擔憂地望了望爸爸通紅的臉。

在第二天的夜晚,我隨爸爸出門去了熱鬧的廣場,爸爸帶我去了一個人羣圍着的小鋪,我一看,原來是猜燈謎呀。我積極第去到前排,開始踩。在我答不出時,爸爸在一旁提示我,最後,我得到了一個很小的娃娃作爲獎品。經過努力之後的成果,最讓人開心了。

這些便是體現在傳統節日中的傳統文化:燈謎、茶、酒等等。我國的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古代發展而來的,從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中,還體現了古代人民社會中的精彩畫面。這是中華明祖的傳統文化!

文化的議論文12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不僅是一門技擊之術,同時也是一門養生修身入道之學。它有着豐富的技擊內容體系,藝術般的攻防方式,更具有獨特的健身養生功效。

而就在它的技擊內容而言無非就是對人體各個部分加以鍛鍊和加強,從而達到非普通人能所及的地步。

就比如說它對頭,腿,手,骨頭,皮的修煉。從而創出的武術;鐵頭功,佛山無影腿,醉拳,縮骨功,金鐘罩等。體系則是以天人合一,太極哲理,人道與氣和知行合一爲主流觀點的。而理論基礎是在陰陽,五行,八卦戲一套哲學範圍。

就養生而言,傳統武術養生則有大養生與小養生之別,大養生包括“三基大養”即“居住”“飲食”和“環境”三個大的基本方面,以及“動養”“靜養”“神養”“節養”德養“六個小的要求。這裏特別強調的是,作爲小養生並不是大養生減去三基而是指其居住條件,飲食條件,環境條件。

但是總的來說養生和技擊是不容分割的,而且具有中國國術之稱的武術自古以來就與養生有着不解之緣。況且武術界更是有一種說法兄有先養生,強身,健體,壯身,達到身體的強健因而纔可進行技擊。不然的話身體慮弱或不夠強壯,不擊自倒。何談與人較技呢?因此,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養生,強身之道。且武者們窮其畢身精力把修煉的首要目標是放在增長本源上性的功力之上,以達到先養生,壯身而後提高技擊實戰效用爲目的。

既然武術的本質上市一門以“技擊“打鬥爲追求,以養生,強身,修身,爲根本且的門類。那麼毋庸置疑,武術在養生方法學問的積累上有其獨到之處。而就傳統武術而言,拳起於易而理成厭,易理和醫理事拳理的主要構成因素。

總的來說我們可以把養生要義總結爲:“通過行拳修煉來達到身體陰陽二氣的最佳平衡。”

而在中國傳統文化武術中也有這樣一句話。“靜者壽,噪者失”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的武學經典非太極所禹。而太極武學的奧義在於練功對過程中“以靜求功”以此來開發人體的神經功能。

“靜者壽,噪者動。”這句話似乎能夠很好的解釋今天的武術界。隨着科學的發展和熱武器的不斷創新。技擊的作用也越來越小,武術界的躁動者也似乎少了很多。不然任你武功再高,我也能一槍幹倒。由此武學的格鬥和技擊猶如枯萎的花朵。不過還好還有一朵正在盛開的朵。

滄海桑田,海枯石爛,中華傳統武術仍對我們的生活有着不可代替作用和影響。歸其原因是中華武術是中華優秀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文化的議論文13

衡量一個地方或一個家庭的文明程度,不能僅僅以該地方或該家庭的人口文化狀況爲參考。因爲文化狀況代表不了文明狀態、修養及涵養程度,就如同“知書”與“達理”的關係,知書者不一定就達理,達理者不一定就知書,“知書”和“達理”沒有必然的關係。

有時文化程度根本無法掩飾舉手投足間流露出的粗俗與野氣。況且一個地方或一個人的文明程度,受他們生活的地域文化、生活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另外絕大部分人具有很大的趨同性。

一個地域、一個族羣,人說話的語氣、臉上的表情、行爲舉止最能說明其文明程度。文化素養較高的地域和族羣,無論經濟狀況好與壞,幾乎所有的人的精神狀態一般相對比較自然、放鬆和安詳,舉止行爲比較內斂,棱角不是那麼分明。

整體文化素養較低的地域或族羣,他們的言語、行爲、舉止間,根本無法掩飾住已經深入骨髓的粗野與俗氣。要改變一個地域、一個族羣的文明狀態,需要花費漫長的時間進行調理、滋潤、孕育和薰陶,而不是僅僅改變其經濟狀況和生存狀況所能達到的。

經濟狀況可以改變人的精神需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人在物質生活達到一定得高度以後,就會有精神生活的需求與之相匹配。在一個沒有生活秩序,沒有文明薰陶,沒有起碼的社會道德規則的地方,大多數人不知道禮讓與謙卑,不知禮義廉恥爲“國之四維”,不知道包容與寬容,無文明可言,無所謂敬畏,人們的行爲舉止往往是野蠻或匪夷所思的。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粗俗的人手中越是有錢,對社會和周圍的危害越大。

文明既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又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文明以文化爲基礎,用文化的力量促生文明。文化的力量可以淨化人的思想和靈魂,維護高尚的行爲準則,規範社會的管理和社會行爲。文化即就是文明教化。一個地方的文化底蘊與文明程度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日常生活和人羣的行爲舉止的細節,也可以通過該地域內的角角落落髮生的小事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有着明顯的感悟。

社會的進步應該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同步,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是社會進步的兩個必備的車輪,一個都不能出現問題,無論哪一個出現問題,社會進步的車輪就會拋錨,無法正常進行。一個有着高度物質文明的社會需要一個高度的精神文明來支撐,爲之保駕護航。

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歸根結底其實就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共同發展的結晶,它們之間是交相輝映、相互支持、相互協調同步的,其中任何一個出現問題,都會釀造出相當的麻煩或苦果,甚至可以抹殺另外一方的成果,或成爲社會進步的障礙和阻力。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間是相互依託、相互依靠的。一味地追求物質文明建設,而忽視精神文明的建設重要作用,只能是讓更多的人失去了精神的依託和支撐,失去了敬畏,導致社會道德底線不斷地被踐踏或突破,出現精神文明的坍塌,甚至因個別人的失當行爲誘發出更多的人出現社會悲情,沒有良好的社會環境就難有良好的社會心態。

人的核心價值觀決定着社會的發展趨向,影響着整個社會的情緒與穩定,而社會的文明程度與社會道德教化直接關係到社會的和諧與進步。社會需要一股清新的空氣流入,需要文明與教化來凝聚人的精神需求,需要健全的社會制度、監督機制與時代同步、相適應。

惟有如此纔可以凝聚價值共識,增進社會的凝聚力。偉大的“中國夢我的夢”,讓更多的人有尊嚴地活着,爲更多的人實現自我價值搭建平臺,使其心有所歸,有着明顯的歸宿感,不再感到孤寂,感到心無所屬;讓絕大多數人勞有所業、學有所教、居有所屋、病有所醫、老有所養,過有所罰、冤有所申,構建一個真正公平、正義、和諧的社會環境。

文化的議論文14

論文關鍵詞:中國 韓國 文化交流

論文摘要:本文在分析中韓文化交流得以迅速發展的原因基礎之上,試圖在政府、企業以及民間交往等不同層面提出對策建議,以期進一步推動中韓文化交流的深入開展。

一、中韓文化交流現狀

中韓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歷史,雙方都有古老的文明和豐富的文化遺產,通過相互間的頻繁的交流而取得許多優秀的成果。在歷史上,兩國屬於一個文化圈,具有相近的價值觀、倫理觀和文化理念,這正是長期文化交流的結果,我們要加以珍惜。

近些年來,“韓流”在中國、“漢風”在韓國盛行,對兩國人民的生活影響很大,原因之一可能是歷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的某種同質性爲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提供了有利條件。現在中韓兩國文化交流在大衆文化的普及方面取得很大成效,特別是電視、電影、音樂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在精英文化、學術研究領域內的交流則做得不夠,需要大力加強,因爲只有深入瞭解一個民族的精神文明中的深層因素之後,才能真正理解這個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支柱,使人民間的相互理解達到更高的水平。

二、加強中韓文化交流對策和建議

(一)中韓兩國交往的歷史之久,其間由於政治原因,兩國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相互敵視和隔絕狀態,儘管1992年中韓再次實現關係正常化,但由於恢復交往時間不長,兩國民衆之間還缺乏相互瞭解,在歷史、文化、領土、政治、經濟利益等問題上存在誤解和分歧是不可避免的。

1。對於這些誤解和分歧,兩國政府必須在尊重歷史和現實的基礎上,確定正確的政策基調。對於近年來韓國國內學術界以及部分網民、民間團體等關於高句麗歷史問題和所謂的間島領土問題等種種爭端,韓國政府基本保持尊重事實的態度和立場,有效避免了民族主義情緒的再度升級。隨着中韓兩國交流的不斷深入,難免還會出現新的問題和矛盾。雙方應繼續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的精神,互信互利,實現合作共贏。

2。爲了消除中韓兩國間的種種誤解,不僅要協調好中韓兩國政治關係,加強經濟合作,還要積極利用文化的力量,大力開展兩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中韓兩國應加強對對方國情、文化、習俗等方面的研究和成果普及工作,對民間交流進行指導,努力辦好20xx韓國訪問年”。

3。兩國政府應加強溝通和交流,使韓國政府認識到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僅僅是中國自身的發展問題,而且也對韓國經濟發展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近年來,韓國事實上已成爲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最大受益者。在文化交流領域,韓國政府應進一步推動文化多元化,適當開放國內市場,引進中國一些現實題材的優秀作品,加深韓國民衆對於中國現實生活的瞭解。

(二)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深化中韓文化交流

中韓文化貿易發展不均衡的現狀,導致中韓兩國文化交流的不對等,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韓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也反映出發展中國文化產業的緊迫性。

1。向韓國學習文化產業發展經驗。目前,韓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已走在中國前面。中韓兩國有着共同的文化傳統,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也有相通之處,研究、學習和借鑑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經驗,無疑有利於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而且向韓國學習文化產業發展經驗的過程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2。必須在思想意識上改變對傳統文化以及文化商品化的態度。長期以來中國對於傳統文化重視不夠,中國打開對外開放的大門之後,各種外國文化蜂擁而入,佔領中國文化市場。在中國人的意識當中,文化與生意是兩個領域的問題,沒有認識到文化商品化的重要性,中國必須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並融合其他先進文化,加強自身品牌建設,以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品打入韓國市場。 3。加大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政府應提供優惠的稅收、補貼政策,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在韓國建立文化產業基地,鼓勵中小文化企業與韓國企業合作出口,推動不同層次的文化企業走出去,發展壯大我國的文化產業。政府還應利用金融危機背景下海外人才迴流的有利時機,吸引瞭解國際文化市場運作的專業人才,推廣中國的文化產品。同時,設置高層次教育機構,培養優秀文化藝術人才,爲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儲備力量。

(三)推動中韓民間文化交流,減少誤解和分歧

中韓兩國建交初期,雙方交流以政府爲主導,官民並舉。在兩國文化主管部門通力合作下,雙方的交流由官方主導擴大到民間,中韓兩國應從下述方面着手,不斷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和質量。

1。加強中韓學術界和媒體間的交流與合作,避免學術問題政治化和媒體歪曲、誤導的傾向。中韓兩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軍事、邊界等問題上不存在嚴重的分歧,但在學術領域還存在有意無意的學術分歧政治化的傾向。中韓兩國媒體間的交流也十分必要,應通過交流增加對彼此的瞭解,儘可能按照事實及早糾正毫無依據的虛假新聞和因相互瞭解不夠而出現歪曲報道,特別需要通過韓國媒體讓韓國民衆瞭解中國的政治制度和良好的發展形勢,減少不必要的誤解,消除敵對情緒。

2。重視青少年間的交流,加強雙方理解和信任。中韓兩國民衆間的敵對情緒,很大一部分是通過網絡,在年輕人當中傳播的。雙方應根據年輕人的特點共同組織豐富多彩的聯誼活動,建立多種多樣的溝通和聯繫方式,以加強兩國青少年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相互派遣留學生也是加強溝通和交流的一個重要而有效地途徑。

3。推動中韓旅遊事業合作發展,增加普通民衆相互瞭解的機會。中韓兩國地理位置相鄰,文化源遠流長。近年來隨着兩國文化交流的增多,受“韓流”與“漢風”的影響,雙方出境旅遊人數逐年增加。中國的長白山、山東的儒家文化發祥地是初到中國的韓國旅遊觀光者必訪之地。兩國政府應進一步採取促進中韓旅遊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組織觀光交流會,宣傳旅遊產品,積極創造條件開拓雙方旅遊市場,增進中韓兩國普通民衆之間的互訪和交流。

總之,近年來儘管中韓兩國關係受到歷史問題、政治、經濟、民間民族主義情緒蔓延等問題的困擾,但本着“尊重獨特性,擴大共同性”的原則,兩國文化交流總體上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今年是“中國訪問年”和上海世博會舉辦之年,20xx年是“韓國訪問年”和麗水世博會舉辦之年。中韓兩國將以此爲契機,加強文化交流與務實合作,兩國人民之間的理解和友誼必將得到加深和鞏固。

參考文獻:

[1]建交10年來全面迅速發展——從流行語解讀中韓關係[Z]。網,20xx—08—27。

[2]沈定昌:《中韓文化交流的快速升溫及其原因》,《當代韓國》20xx年春季號。

[3]王東生:《在華韓國企業的文化本土化戰略》,《當代亞太》20xx年第8期。

[4]汝信:《關於中韓文化交流》,《當代韓國》20xx年春季號。

[5]詹德斌:《韓國對中國的“認識赤字”》,網20xx年4月4日。

[6]樸光海:《中韓文化交流的現狀及問題》,《當代亞太》20xx年第7期。

文化的議論文15

“精忠報國”四個大字,產生了如此巨大的震撼力量,因爲,它不光鐫刻於岳飛光輝的一生,更深深鐫刻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之中,鐫刻在這五千年曆史所鑄造和積澱的民族心理之中。

一、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公元前327年春天,鄭國商人弦高趕着一羣牛去做買賣,突然發現秦國軍隊正開過來偷襲。它知道鄭國毫無準備,靈機一動,一面讓人飛報國內,一面自稱是鄭國的使臣趕去求見。

秦軍將領聽說鄭國使臣來了,大吃一驚,趕忙召見想探探虛實。弦高不慌不忙地說:我們國軍聽說貴軍要來敝國,特派我送上四張熟牛皮和十二頭肥牛來犒勞您。

秦將一聽,以爲鄭國有了準備,只好撤軍回國了。

這個故事,就叫“弦高犒師救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明末清初傑出愛國思想家顧炎武(1613年至1682年)的名言。“匹夫”,即弦高這樣無官無貴的普通老百姓。顧炎武的名言,就是對歷史上無數這樣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蹟的高度概括。

在弦高所在的春秋時代,“國”與“天下”還不是一個概念。“國”是指周王朝分封的各個諸侯國,它們名義上都受周天子統轄。“國”字繁寫爲“國”,是“口”和“戈”被一個大方框封閉而成,“口”代表人口、人民,“戈”代表兵器、軍隊。不過,最早那個大框是在“口”和“戈”的外面,大概是城牆的意思;可見那時的“國”表示諸侯國,或其都城。後來,“方框”把“口”、“戈”封在裏面,就有了邊界的意思;這說明,“國”已經有了不可侵犯的含義,即現在所說的“主權”。反映這種變化,春秋時有個叫趙子文的說過“臨患不忘國,忠也”,戰國時又有“國軍豈能無國”的說法,弦高犒師救國,就是較早的“愛”諸侯國的例子。《左傳》中還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晉國君主在軍器庫看到一個戴着南方式樣帽子的囚犯,問他是誰,原來是鄭國獻來的俘虜。晉侯放了他,讓他奏樂,“楚囚”只奏楚國樂曲。晉侯很感動,說他不忘故國,是個君子,就把他放了。

那時楚國偏出長江中游,走了一條與中原諸國不同的發展道路,有自己王正的歷史文獻和圖特的文化風俗。所以楚國人愛“國”情緒特別強烈。屈原(公園前340年至公元前278年)就是一個傑出的代表。他出身楚國貴族,主張聯合齊國,提抗當時強大的秦國侵略。被奸臣排斥後,有人勸他道別國去一展才華,他堅決拒絕,始終不離開楚國。他在長江以南流浪,寫下了《離騷》、《國殤》等偉大的愛國主義詩篇,而且皆“書楚語、用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名《楚辭》屈原的作品是楚國人民愛國主義的最強音。

二、“家國同構”與中國人民愛國主義傳統的文化特徵

“位卑未敢忘憂國”、“匈奴未滅,何以爲家”、“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振興中華,從我做起”… 世界文明史上,有哪一個民族創造出這麼多類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樣把國家、民族與個人、家庭如此緊密聯繫起來的名言警句?

愛國是世界各民族共通的思想情感,存在於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之中,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不但有這十分悠久的歷史,而且有着獨特的人文文化的特質。這一點,可以從我們咿呀學語起來就無數次重複過的兩個常用詞彙—國家、祖國—忠挖掘出來。

“家”,從字形上看,是代表屋頂的“ 宀”下面有一頭豬(古作是豕);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個農業家庭。“祖”是指祖先、祖宗,則屬於“家庭”在歷史方向上的追溯。“國”與“家”、“祖”與“國”的頻繁連用以至成爲現代最常用的合成詞,再清楚不過地說明:在中國,國與家之間,有着任何民族都難以比擬的最緊密的聯繫。

正因爲在中國古代社會忠“家”與“國”存在着這種天然的緊密的聯繫,所以,到戰國時代,孟子等思想家就開始“國”“家”兩詞連用,並出現“親民如子、愛國如家”的觀念,由此發展處“家國一體”的獨特的中國政治倫理。

“岳飛刺字”就是家喻戶曉的一個典型例子。

岳飛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他從小參加農業勞動,很孝敬父母。當時國家有難,他立下報國壯志,練習武藝,研讀兵書。參軍前,母親爲了堅定他的鬥志,用鋼針在他背上刺下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在以後的戎馬生涯中,岳飛時時刻刻牢記着四個字,終於成爲一代名將。

我們知道,愛國主義貝萊是古今中外人皆有之的最樸素、最自然地情感,而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長生於(和服務於)“家國同構”的社會基礎,把這種樸素的情感倫理化、道德化,而且自幼培養,成爲一條規範化的人生道路,成爲一種全民族的思維定式。着在世界各民族忠實第一無二的。所以沒贏過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說:“幾千年來,中國人比歷史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衆從政治上團結起來。”

家國一體,同祖同宗,成爲五千年來維繫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中華民族具有無比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她很早就形成民族大融合的大一統國家,而且分久必合、屢挫屢起,最深刻的原因就在這裏。近代以來,中國落伍了,亡國滅種的危機沉重地壓在炎黃子孫的心頭,但是作爲19世紀末唯一未被完全殖民化的古老民族,中國人的反抗和鬥爭,一次又一次打碎了西方列強的瓜分夢想。中國、中華民族,是世界上任何力量也整固不了、滅亡不了的。世界史上的這個奇蹟,同樣離不開中國愛國主義的獨特傳統和深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