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魯迅的議論文大綱

魯迅的議論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在各領域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魯迅的議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魯迅的議論文

魯迅的議論文1

二十多年前。一九六三年,我過一捻叫《攝記》的小說,發表在《人民文學》月刊上。後來還被譯成英文,介紹到國外去了。但是,這捻小說裏有個知識性的錯誤,我在很久以後才發現。這是個描寫一位優秀教師教育孩子的故事。其中,那位老師說了這樣一段話:“這孩子好奇心盛,勇敢,自尊心很強。同時,也頑皮,好惹事生非。對待這種孩子必須細心,就像給麥子間苗,稍一大意,就會把麥苗當雜草拔掉。”這段話有什麼錯誤呢?農村小朋友一看就會知道:麥子是不用間苗的!可是,那時我還從來沒有下過鄉,只是聽到過有“間苗”一說,就順筆寫了個“給麥子間苗”。

那年夏天,我隨北京農村文化工作隊下鄉演出。這天有個愛好文學的小夥子,特地跑到我的住處,向我指出了上述的錯誤,並建議把“給麥子間苗”改爲“給穀子間苗”。當時有位《北京口報》的記者在場,他認爲這件事很能說明“搞創作必須深入生活”的道理;經我同意後,他寫了一篇做《青年社員給作家提意見》的短文,發表在報紙上。是的。這件事的確具體地說明了“深入生活”的重要性;同時,不是也能說明知識對於寫作的重要性嗎?伶迅先生當年在給一個叫顏黎民的文學青年的信裏,就曾經語重心長地囑咐他:“專看文學書,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學青年,往往厭惡數學、理化、史地、生物學,以爲這些都無足輕重,後來變得連常識也沒有,研究文學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來也糊塗,所以希望你們不要放棄科學,一味鑽在文學裏。”

魯迅先生的這段話,對於小朋友們學習作文也很有指導意義。作文同樣需要知識,不光爲了不出“給麥子間苗”那樣的笑話,更重要的是爲了豐富作文材料,充實文章內容。我們寫文章,離不開社會生活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比如北京的小朋友描寫頤和園的景色吧,就得有一點關於頤和園的歷史知識,還得有一點兒關於園中各種樹木、花草以及庭院建築的知識,這樣文章才能寫得飽滿、生動,叫人愛讀。否則,你就只能“含糊寫景,空洞抒情”了!文章是表達思想的。文章內容的豐富,有賴於思想豐富,而思想豐富又有賴1-知識豐富。我希望有志於寫好作文的小朋友,首先重視起務科功課的學習;還要開闊自己的眼界,多讀點兒課外書,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多方面的汲取知識,就海綿吸收水分那樣。

魯迅的議論文2

他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劃亮了充塞天地之間的.黑暗和寂靜。在他身後,有我們整個民族的血污、苦難、彷徨與覺醒……

——題記

也許,我們對魯迅的瞭解大多在於他的作品,他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他爲革命獻身偉大品質和崇高精神。一向“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塑立起了他在中國歷史上高大形象,在人們心中刻下了他的印跡。

巴金爺爺曾經讚美魯迅“你象一個普照一切的太陽,連我這渺小的青年也受到你的光輝,你象一顆永不殞落的巨星,在暗夜裏我也見到你的光芒。中國青年不會辜負你的愛和你的期望,我也不應當辜負你。你會活下去,活在我們的心裏,活在中國青年的心裏,活在全中國人的心裏。”

魯迅總是活在他自己著作裏的。他寫下了很多深刻的話,也說了些過激的話。他從來沒有把自己當作“聖人”,而且一輩子也沒有承認誰是“聖人”。他的祖上也“曾闊過”,到他卻家道中落,成了“破落戶兒”;父親久病,作爲長子的他經常奔走於當鋪與藥鋪,受盡白眼;他曾因溜進百草園翻何首烏,捉斑máo,被先生責罰;他留過學,學過醫,成績平平,棄醫從文;他思想活躍,先是進化論,繼之超人哲學,後來社會主義思潮,在他身上深深地烙上了中國近代思想快速發展的痕跡。但他自己的世界觀,影響幾代中國人。他“吶喊”過,想憑一己之力,喚醒沉睡的同胞,搗毀令人窒息的“鐵屋子”;他也“彷徨”過,孤獨地在故紙堆裏抄寫古碑;他更妥協過,接受了母親“贈送”給他的“禮物”;他絕對疲憊過,“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總之,他同普通人一樣,但想得多,看得深;他的思想未必都對,他自己也曾說“矯枉必須過正”;他深情祝福中國人“忘掉我吧”,但即便是七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也無法“忘卻”!

不久,我學習了魯迅先生寫的《藤野先生》,從文中我懂得了魯迅先生立志救國,年輕時到日本仙台學醫,想以學醫來救國救民,但自從在學堂看了電影后,看見中國人給俄國人做偵探,那些中國人看見自己的同伴被槍斃,還拍手歡呼的情景,魯迅先生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動,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受傷,對反動派長期統治下的人們精神麻木的痛恨。他發現,無論他的醫術怎樣高明,所救治的只能是人的肉體,只能使國民變得強壯,但是並不能喚醒中國人的麻木,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給俄國人看客。因此魯迅先生認爲,中國的嚴重問題在於人,不在於物;在於精神,不在於物質;在於個性,不在於“衆人”;要“立國”,必先“立人”,而“立人”的關鍵,在於個性的覺醒與精神的振奮。他毅然選擇了放棄醫學,決心以筆做刀槍,與反動勢力鬥爭到底,爲中國的光明繼續奮鬥,從此走上了文學道路。

這位巨人,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反抗黑暗勢力,追求光明,他的行動蘊含着中國將要成爲自由,獨立的國家,他爲了中國,爲了民族,爲了新中國的到來,她真是費盡了心血。今天,新中國終於成立了,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可惜,他卻永遠閉上了眼睛......

二十一世紀的到來,我們更應該汲取魯迅精神力量的領域,繼續向魯迅思想前進,迎接更多的挑戰,爲提高民族的精神文化境界而奮鬥。

魯迅的議論文3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誇着“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誇了,只希望着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誇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爲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於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後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後,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並非現在的新東西,現在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了一切罷了。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爲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的戰鬥,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爲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爲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魯迅的議論文4

新教材中魯迅文章被撤退,理由是內容過於深刻,不適合初中生讀。這不禁使我駭然,難道只是難理解就選擇去放棄,避而遠之?我認爲他的文章不應該被撤退。

還記得初中時初見魯迅,是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那是我第一次深刻體會到書本上人們快樂的童年。那土牆下的油葫蘆,和夥伴們一起捉迷藏,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也正是這篇文章,讓我感受到,正處於少年時分的我,也和作者一樣那樣天真,那樣無邪。是魯迅的文章讓我看到了童真的自己,從此,我便對這個作家起了興趣。魯迅,原名周樹人,中國現代文學之父……

時光流逝,我認識了藤野先生,他一遍遍認真細心地批改作業,嚴格要求每一個學生,讓我看到了一個值得尊敬的老師,但同時,我又看到了中國民衆麻木地目睹革命烈士們被日本人屠殺卻毫無反應的場景。文章中國人的這般麻木,讓我感受到,魯迅文章的意義似乎尚不止如此。後來他的棄醫從文,也讓我明白,原來,魯迅是個拯救國民的英雄。

後來,《孔乙己》的到來讓我徹底的震撼了。數節課的講解,讓我理解到,孔乙己真是個可悲的人。猶記得他總能在喝酒的時候給孩子們分些茴香豆,這種貧窮的人,居然還在孩子們的身上找心理慰藉,真是可憐又可悲!而魯迅寫他的目的,不正是想以孔乙己個人反映整個社會的現狀嗎?他把他自己冷靜的思考和對社會的不滿寫了出來。我終於明白,他以“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姿態正喚醒者每一箇中國人,拯救着被困在“鐵屋子”裏的“奴才”們。是他告訴我,青年人,要有愛國的熱情,要敢爲國家灑熱血!因爲魯迅,我開始懂得擔起自己的責任。

但現在魯迅的文章被撤退,試問,學生們還會如我一樣因爲魯迅的文章蛻變成全新的自己嗎?教育者們都說難理解,那學生豈不是更避而遠之?誠然,有一天魯迅的文章會消失在我們的腦海裏,但我堅信,那些文章傳遞的爲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一直都會在。若是課本中沒有了魯迅,哪裏還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的一生如此長嘯,我們不該刪去他的文章,因爲它能讓我們學到愛國愛民,爲國爲民,他的文章能讓我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