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教學設計方案(15篇)

教學設計方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W 次

爲了確保事情或工作紮實開展,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指的是爲某一次行動所制定的計劃類文書。我們應該怎麼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學設計方案(15篇)

教學設計方案1

一、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摺疊、泡染的方法染紙,感受染紙活動的樂趣。

2、體驗不同折法染紙產生的色彩、圖案變化,感受對稱美。

3、嘗試重疊暈染的效果,感受深色能遮蓋淺色的顏色特性。

二、活動準備:

盤子、顏料、紙巾若干。

三、指導要點:

1、活動重點:積極參與染紙活動,嘗試用多種摺疊、泡染的方法染紙,感受其樂趣。

2、活動難點:嘗試重疊暈染的`效果,感受深色能遮蓋淺色的顏色特性。

3、指導要點:引導幼兒觀察不同折法染紙所產生的奇妙變化,掌握染紙的摺疊、泡染等方法。

四、活動過程:

1、感知欣賞,激發幼兒的興趣。

(1)欣賞印染作品。

交流:你們看到了什麼?這些圖案像什麼?每件作品中圖案都一樣嗎?這些圖案的排列有什麼規律?

(2)感受色彩、圖案的對稱美。

2、談話討論,引導幼兒觀察美麗的印染作品。

(1)這些美妙的圖案是怎樣變化出來的?

(2)爲什麼它們是對稱的?

(3)我們怎樣才能染出不同的顏色、圖案?

3、嘗試創作,鼓勵幼兒大膽用多種摺疊、泡染的方法進行染紙活動。

(1)先將紙摺疊,把需要染色的部分泡入顏料中,感受紙泡在顏料中的長短與染色面積大小的關係。

(2)泡染的面積大,泡染在顏料中的時間就要長;反之,泡染的時間要短些。

(3)染好後慢慢將紙打開,平放在舊報紙上晾乾。

4、觀看重疊暈染效果,嘗試進行重疊暈染。

(1)嘗試重疊泡染,感受同一部分先後泡染在不同顏色中會產生奇妙的色彩變化。

(2)爲了避免後染的顏色完全遮蓋先染的色,第二次染色可以不要泡染太深,時間簡短些。

5、請幼兒自由嘗試多種泡染方法,並討論自己的心得體會,感受到深色能遮蓋淺色的顏色特性。

6、分享交流。(延伸活動)

(1)將幼兒作品放置在展覽區中。

(2)請小朋友互相欣賞並向同伴介紹自己的染紙方法,感受染紙的藝術美。

教學設計方案2

【教學目標】

1、認識“依、歇、喪”等5個生字。會寫“精、希、卻”等12個生字。能讀寫“精心、希望、依然”等13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寫的方法,能較爲具體地寫出自己不斷變化的心情。

4、樂意通過上網或查閱書刊蒐集有關風箏的資料。

【教學重點】

1、“村”、“喪”的字形,“磨”、“坊”的讀音。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教學難點】

1、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

2、能較爲具體地寫出自己不斷變化的心情。

【課前準備】

1、尋找一篇細緻描寫放風箏的文字片段,有條件地可製作相關的多媒體課件。

2、蒐集有關風箏的文字資料和圖片。

第一課時

一、喚起情感,導入學習

1、喚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繽紛的.,既有歡聲笑語,也有滴滴淚水。你覺得童年最大的快樂是什麼?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嗎?

2、導入學習:有這麼一羣孩子,他們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就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他們中間,分享他們的快樂吧!板書並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想怎麼讀就怎麼讀,喜歡讀的可以多讀幾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把自己喜歡的讀給同桌聽聽,請同桌評出讀得好的,給予表揚。(師巡視,瞭解學情)

3、感知內容:說說課文講了什麼事,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板書:做風箏

放風箏

找風箏。(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複雜到簡單一步一步的歸納,切忌敷衍。)

三、讀中悟情,以情促讀

1、以讀代講學習第1自然段,請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聽、評。教師注意指導“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

2、學習第二自然段:

⑴自讀本段,邊讀邊把自己讀懂的和不懂的勾下來、寫下來。(估計學情:學生能讀懂做風箏所用的材料是什麼?他們做完風箏後的心情。對於“憧憬”、“依然”二詞,學生可能不大明白。)

⑵學生彙報:

學生在說用什麼做風箏時,教師可讓孩子結合自身經歷及收集的資料談談看法。“憧憬”一詞可根據“泡泡”的提示引導學生,或在具體的語境中解決。“依然”一詞可用近義詞“仍然”,通過換詞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⑶當學生在談到書中孩子的心情時,引導他們讀兩個句子:

①我們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

②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教法:多種形式讀,體會作者高興的心情。

⑷假如就是你在做風箏,你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讓學生入情入境)

⑸多種方式讀全段。

3、學習第三自然段:

⑴角色轉換:風箏做好了,此時你最想幹什麼?

⑵創設情境: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們放風箏的歡樂場面吧!播放多媒體課件,或者教師有感情地朗讀一篇細緻描寫放風箏場面的文章,讓學生入情入境。

⑶引導表達:剛纔同學們欣賞了放風箏的畫面,你們看到了什麼,與大家交流交流。

⑷角色轉換:當你奔跑在空曠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飄蕩在天空中的風箏,你的心裏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⑸品味課文:用心多遍朗讀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寫出了文中孩子和我們一樣的感受。

需要精讀的句子:

①一個人用手託着,另一個人牽着線,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那線一緊一鬆,風箏就凌空飛起,漸漸高過樹梢了。

②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着,我們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裏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據課堂情況,分析寫法,如第一句中動詞“託”“牽”的用法。

⑹深入賞讀:讓我們帶着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興奮、激動、自豪)再讀全段課文。

四、小組自學生字,交流學法

1、出示生字,指名組詞朗讀:

注:“拼”“村”“喪”的讀音需特別注意,磨的讀音:二聲(摩擦)、四聲(磨面);坊的讀音:一聲(牌坊)、二聲(作坊)。

2、觀察生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注:“村”可與“材”進行比較記憶,“喪”的下面部分沒有一撇。

3、練習書寫生字。

五、課堂練習

抄寫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第二課時

一、誦讀回味

表現情感

1、選擇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愛的一段話讀給大家聽,讀出感情。

2、作者在做風箏,放風箏時的心情怎樣?用一個詞概括。

二、細讀深究

體悟感情

1、學習第4自然段。

⑴讀一讀:用心讀讀第4自然段,能發現“我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嗎?

⑵說一說:說說你讀後的發現。

⑶試一試:能不能用讀表現出不同的心情來?(可採用多次讀的方式進行)

重點讀好這個句子: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方式:讀、體會、“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可表演。

⑷評一評:你們覺得這些同學讀得怎麼樣,從哪些語詞的朗讀上能感受到“我們”的快樂或難受。

2、學習5、6、7、8自然段:

⑴師:假如你高高飛着的風箏斷了,飛了,你會怎樣呢!

⑵師:我們來看看這些小朋友們是怎麼做的?請讀讀5、6、7、8自然段。

重點讀好:我們垂頭喪氣地坐在田埂上……

⑶體驗: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難過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爲主要體會句。)

三、回顧課文,暢談感受

1、放箏時,線斷了,風箏飛走了,孩子們很難過、着急,爲什麼還說放風箏是快樂的呢?你有過這種生活體驗嗎?

2、一個提問下,幫助學生再次疏導出全文線索,板書: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並再次朗讀幾個描寫心情的重點句。

四、課堂練習

1、把自己玩耍、活動時候的心情告訴大家,寫一寫。

2、寫幾個描寫心情的詞語,並在小組內交流。

教學設計方案3

教學目標

1、 具體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 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

3、 體會加法的'交換律。 教學重點、難點 1、學會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的計算方法。

2、探索計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資源 計數器、遊戲棒。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1 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小松鼠們去採松果,你能幫他們數數有多少個松果嗎?

剛纔我們根據松果的排數,寫出了這些乘法算式,看看這些算式,你有什麼想法?

把他們編成口訣並且熟練地背誦下來,以後就會很快了。

1×5可以簡單地說成一五,那麼2×5……呢?(學生完成板書)

師:一個五的結果是五,就說成一五得五

二個五的結果是十,就說成二五一十 三五呢?

學生數松果

1×5=5 2×5=10 3×5=15 4×5=20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5×5=25 5×6=30 5×7=35 5×8=40 5×9=45

五五二十五 五六三十 五七三十五 五八四十 五九四十五

學生互相交流提問 教學活動2 1、基礎訓練:主要是鞏固基礎知識,爲做後面的題作好準備,教案《教學設計方案》。

(1) 把口訣補充完整。

一五() 三五() 五五()

四五() 二五()

(2)5×3= 1×5= 5×2= 5×4= 3×5=

5×1= 5×5= 4×5= 2×5= 5×1=

2、師:老師想和大家玩個遊戲,我說一隻手,你來告訴老師用哪句口訣知道一隻手有幾個手指?那兩隻手呢?

師: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能用到乘法口訣來解決問題你知道哪能用到乘法口訣來解決問題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出哪些地方能用到5的乘法口訣)

想一想,在生活中你發現哪些問題可以用5的乘法口訣來解決?

這樣的練習設計,既落實了知識和技能目標,又爲學生解決問題提供保障,還能爲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創造條件。 教學活動3 鞏固應用

練習一:對口令

1.老師說“四五”,同學說“二十”

2.老師說“四五二十”同學說“4×5”或“5×4”

3.同桌對口令,男生女生選代表對口令

完成第2、3、4題和數學遊戲

練習二:

師:老師想和大家玩個遊戲,我說一隻手,你來告訴老師用哪句口訣知道一隻手有幾個手指?那兩隻手呢?

師: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能用到乘法口訣來解決問題你知道哪能用到乘法口訣來解決問題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出哪些地方能用到5的乘法口訣)

教學活動4 拓展練習

師:有一天,學校樂隊的同學準備到廣場演出,一共有19個人,他們打算乘出租車去,每輛出租車能坐4個人, 5輛車夠嗎?爲什麼?

教學設計方案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將心比心”這一成語的意思。

3、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與文本人物的對話交流,受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薰陶。

2、體會作者如何進行人物語言描寫,而使表達產生感人的效果。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課文主要講了哪兩件事情?

二、新授

1、板書課題。

2、問:兩件事情中哪件是作者耳聞的?哪件事情是作者目睹的?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3、這兩件事情給作者一個共同的感受,是什麼?用一個詞概括。(溫暖)

三、爲什麼會讓人感到溫暖呢?通過“讀、悟、議、再讀”,重點體會人物的感情

文章最爲感人的是兩處人物的語言描寫。學習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讀,體會,並發動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設計如下環節:

1、讀:

學生自由讀兩個小故事,找出自己最受感動的語句,反覆讀,體會阿姨和母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爲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

2、悟:

讀中感悟,說說自己的.體會,學生在讀書時聯繫已有生活經歷,體會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

3、議:

即教師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討論交流,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並鼓勵創新,圍繞“爲什麼不抱怨護士?”展開,讓學生各抒己見,明確了母親把護士看成女兒,寬容護士的舉動。“議”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老師搭設的學習舞臺上發揮、表演。

4、再讀:

在學生深入體會感受後,把自己體會到的朗讀出來。使學生在讀中欣賞品味,既激發了學生讀書的慾望,提高品味詞句的能力,又再一次爲文中人物的高尚品質所折服。

5、想:

如果你就是文中的人物,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會說些什麼呢?“想”既利於學生在頭腦中再現課文內容,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四、作業設計

提供兩個情景讓學生進行寫話練習並交流。

【板書設計】

阿姨爲奶奶推門──聽說 溫暖

母親原諒護士──親歷 溫暖

教學設計方案5

課題:《初春》1課時

課型:

上課日期:

作者:

單位:

新授

《初春》1課時

課前預習:

自讀詩歌,積累文中生字、生詞,瞭解作家王宜振相關資料。

相關課程標準:

新課標明確的要求:“培養鑑賞詩歌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內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並給予恰當的評價”。同時還要求:“學習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詩歌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並嘗試詩歌的創作”。

學習目標:

1.品讀詩歌,學會分析本詩的語言特點,理解詩的主題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

2、學習用比較思維閱讀文章的方法。

3、培養詩歌閱讀能力,培養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評價任務:

1.識記字詞、作家作品常識。

2.用比較思維閱讀文章的方法。

3. 理解作者感情,領略自然景物的美。

教學重點:

品讀詩歌,學會分析本詩的語言特點,理解詩的.主題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難點:

品析重點句子,感受作者獨特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朱自清先生喜歡春天,因爲春天美在

2.林斤瀾先生鍾情於北國春風,是因爲北國春風 。 (學生回憶課文,填空)

二、 和朱自清先生的《春》對比,學習王宜振的《初春》

(一)、整體感知,讀《初春》

1.從詩中勾畫出作者着力描寫了初春的哪些景色?(學生邊讀邊畫) 明確:毛毛雨、小樹、新芽、新葉、蝴蝶、蜜蜂、蛙鳴、風箏等。

2.爲什麼這首詩有一種強烈的清新感?

明確:本詩都是以兒童的眼光觀察春天,描繪春天,表達作者對春天的喜愛。

3.朱自清先生的《春》和王宜振的《初春》有哪些相相似之處?(學生對比閱讀兩篇文章)

明確:(1)都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2)文字風格都細膩、清新、俏皮。

(3)都五官開放,多角度描寫。

4.讀《初春》思考:語言風格 想象特點

明確:語言風格:清新活潑

想象特點:想象的導向都是美化,美好的事物都是孩子氣的,天真的.

(二)、讀三、四節,體會詩歌想象的特點(學生找想象的詩句品讀)

明確:石子---蝴蝶;書中傾聽----蜜蜂歌唱;池塘中的蝌蚪----美人的雀斑,甚至想到了夏天的情景。

小結:這樣的想象奇特而又大膽,在這樣超常的,陌生的想象中傳達着初春景色的美好。

(三)、這四節詩中我們感受到了初春景物怎樣的特點?(生讀詩中相關語句) 明確:小、嫩、新、美

“把春天吹得搖搖晃晃”一句讓我們產生怎樣的聯想?是春天在搖搖晃晃嗎? (是作者陶醉在這“小、嫩、新、美”初春的美景中,陶醉的搖搖晃晃。) 小結:這樣的想象仍然奇特而又大膽,超常而又陌生.

(四)、小詩讓我們產生新鮮感的原因(生讀詩,探究)

寫作視角:以兒童的眼光觀察春天,描繪春天,表達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以親切,清新,可愛取勝。

語言特色:想象中的語言,擬人,比喻,想象奇特而又大膽,超常而又陌生,文字新穎而親切;以新取勝。

小結:

這篇文章作者寫了春天的景物和人物在春天的活動,表達出春天的喜愛之情。 三.拓展延伸

今天我們學習了詩歌《初春》,知道了它寫了什麼,還知道作者是怎樣寫的,希望同學們課下這樣的方法寫寫有關春天的文章。

板書設計:

毛毛雨新芽初蛙鳴 風箏兒童心理

春蝴蝶 蜜蜂愛春之情

蝌蚪教學反思

本課詞的學習完全放手,讓學生通過預習提綱自學。在短短的五分鐘時間學生主動、投

入,每個學生都在認真的按要求學習。總之,我會認真反思,再次修改,認真學習理念並落實,爭取有所提高

教學設計方案6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論述線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觀點;

2.通過學習,瞭解有關數學文化的一些知識。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引導學生悉心體會作者對數學源頭的溯訪,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獨特的語言魅力;

2.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和閱讀積累,就作者所闡發的觀點作廣泛深入的研討,以提高探究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像作者一樣,站在人類文化的高度來審視數學文化,激發熱愛科學的精神。

四、美育滲透目標

啓發學生具有宏觀的文化視野,以科學精神勵志,以人文精神向學,開闢出一個語文學習的新境界。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論述線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觀點;

2.通過學習,瞭解有關數學文化的一些知識。

難點:

1.引導學生悉心體會作者對數學源頭的溯訪,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獨特的語言魅力;

2.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和閱讀積累,就作者所闡發的觀點作廣泛深入的研討,以提高探究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論述線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觀點;

2.通過學習,瞭解有關數學文化的一些知識;

3.引導學生悉心體會作者對數學源頭的溯訪,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獨特的語言魅力;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屈指可數彈指一揮見,手指在生活中的計數功能,直接催生了數學這門科學,丹齊克的《指印》爲我們揭開了這二者的關係(板書課題)。

2.作者及相關背景介紹

丹齊克(18841956),原籍立陶宛,曾在巴黎大學求學。1910年去美國,入美國國籍,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馬里蘭大學講授數學。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整體寫作思路。

(1)學生讀課文,整理文章的結構脈絡。

(2)小組交流討論。

【明確】數學作爲科學的語言,在當代科技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作者饒有興味地給我們講述了數學的起源人類計數的歷史。原來,讓現代人望而生畏的數學在它的起步階段並不是那麼高深莫測,我們現在普遍採用的十進位制,只不過是原始人類以手指計數的遺蹟。曾幾何時,我們的祖先無法把握數量的多少,面對生活的難題,他們困惑不已。然而人類的理性終於從紛繁的事物中抽象出數的概念,發展了數學思想,從而推動了社會文明的發展。

數字的'起源,如同文字的起源一樣,是對人類心靈最具誘惑力的問題之一。作者在正文前面摘引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詩句,表現出古人在這方面的好奇和迷惘。

課文節選部分共6節。第1節,談人和動物的數覺。數覺是一種對數的原始直覺,是人和動物(如某些鳥類和昆蟲)都具有的一種本領,是對小數目東西數量的判斷能力。作者列舉了鳥類、蜂類的例子,說明這種本領不獨爲人類所有。還講了莊園主驅趕烏鴉的故事,說明這種依靠本能對數的辨識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有時會因此丟掉性命。

第2節,作者進一步對上述例子加以分析,舉出了兩種意見。一種是正確的,即具有這種數覺的動物只限於極少的幾類,可能只限於幾種昆蟲、幾種鳥類和整個人類;一種是片面的,即認爲動物數覺的範圍實在太小,簡直可以略而不論。作者在第2節中主要是針對這種意見進行了辯駁,指出人類的數覺範圍也是十分有限的,如果人類單憑這種直接的數的直覺,在計算的技術上,就不會比鳥類有什麼進步。爲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首先界定了數覺的概念,指出人類藉助圖形、心算、計數等輔助手段來識數不能算是數覺;另外,還從原始民族、原始語言和歐洲語言中找例證,如南非布須曼族表示數字的字只有一、二和多,英文、拉丁文、法文三倍(或三)都有表示多的意義。

第3節,繼續舉語言上的例子,指出很多原始語言表示數字的字都是具體的,沒有抽象的數,就連英語集合(Collection)、集(Aggregate)兩個表示數的抽象詞都是外來語。由此證明具體的東西總在抽象的東西之先,由具體的、駁雜的對數的表示法,到統一的抽象的數概念,是數學發展的前提。作者援引羅素的精彩論述,說明了人類抽象能力的發展,經過了漫長的歷史,讀之令人感喟。

第4節,進而談集合的對應和匹配原理。在現實生活場景中,會堂的座位與出席的人,可以通過比對看出多少來。但是這種比對的方法太笨了,既不能事先預知,也不能脫離現場來完成,於是產生了各種模範集合。模範集合起到了計量標準的作用,如同貨幣可以充當一般等價物一樣。這樣,人們要表示數字二時,就想到了鳥的翼;要表示數字三時,就想到了苜蓿葉;要表示數字四時,就想到了獸足;要表示數字五時,就想到了自己的手指。後來,這些模範集合的具體所指逐漸被淡化,人們只是習得了記住了它們的語音形式,拋棄了它們生動的模範的內容,於是較爲抽象的數字產生了。

第5節,承接前面的話題,提出了基數與序數的概念。脫胎於模範集合、從對應原則產生出來的數,再抽象也是基數。單憑基數本身,是不能創造出計數術來的。一定要在對應中增加序列的概念,即完成由基數到序數的轉化,才能擺脫古老的煩瑣的一一匹配辦法,創造出一種計算方法,實現識數的質的飛躍。

第6節,繼續探討基數與序數的微妙區別,並從屈指計數方便靈活上,推斷在用手指的時候,人類藉助於這個工具,就不自覺地從基數轉進到序數。作者的這種推斷,在許多語言中找到了遺蹟,因爲在許多語言中,五這個數,就用手錶示;而十則用雙手。作者至此點明本章(本文是其前半部分)主題,指出人類在計算方面之所以成功,應當歸功於十指分明。

閱讀本文,不但能增進我們對數字、計數起源的認識,也會在作者親切、信實的敘述中,領略到其語言的魅力,爲作者探究數學文化的執著精神所感動。

2.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作者在論述中列舉了一些原始語言現象,是爲了說明什麼問題?

【明確】語言與數學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不然。它們是兩種語言體系,而且在早期還具有同源關係。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深切體會到作者以大量原始語言現象說明數學起源問題的良苦用心。作者在論述中列舉了一些原始語言現象,是爲了說明原始人類的數覺或表現數的方式,來闡述人類數學能力的發展歷程。如對南非的布須曼人只有一、二和多三個數字,間接說明了原始人類對數的感覺極爲有限;對不列顛哥倫比亞的辛姆珊族語言的分析,論證了原始時代的數字經過了由多元具體系統到一元抽象系統的轉變過程。

(2)作者爲什麼說數覺和計數不能混爲一談?它們有怎樣的區別?

【明確】區分數覺和計數是作者在文中反覆申明的,它是人與動物的數學能力的本質區別。要通讀全文,才能充分理解作者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這是作者自始至終強調的一個觀點,也是本篇立論的關鍵所在。數覺是人與動物都有的一種對於數的直覺,而且就這種能力來說,人也不比某些鳥類或昆蟲高明多少。但是計數是人類所獨有的,它藉助於人類的十指分明得以起飛,演變爲計數,成爲全部數學發展的基礎。

(3)作爲一篇談論數學文化的文章,本文具有怎樣的論述風格?

【明確】《數:科學的語言》一書主要是介紹數的概念及其發展歷史的,然而作者卻很少用艱深的數學語言來描述,儘量用日常語言娓娓道來,其目的是爲了能讓更多的普通讀者讀懂這本書,以激發大衆對數學文化的關注和熱愛。本書原版有一個副標題,爲爲有文化而非專攻數學的人寫的評論性概述。所以,脈絡清晰,條理分明,語言親切、通俗是本書的主要特色,這在課文節選的部分也有突出的體現。另外,作者並沒有就數學論數學,而是站在人類文化發展的高度,來描述數學發展的軌跡。所以旁徵博引,亦莊亦諧,妙趣橫生,可讀性極強。這些來自作者對數學文化深厚的理解和熱愛,來自他駕馭語言的能力,很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佈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教學設計方案7

文本分析

《散步》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閱讀課文,是一篇情深意切的優美散文。文章描寫了普通家庭祖孫三代春日散步的情景,作者對家庭對生命的責任都有深入思考,感情真摯,含義深沉。通過此課的學習,讓學生感受親人之間的摯愛之情,並進而感受尊老愛幼的人生責任。

學生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在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不喜歡被動接受知識,他們的自尊心、主動性和求知慾都已大大提高,同時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審美、篩選信息的能力及口頭表達的能力。學生通過前幾個單元的學習鍛鍊,也已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導學設想

對於這篇含義深刻的文章的教學,如僅從感情入手,往往會造成空對空的局面,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本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儘量從語言的學習入手,抓住語言表達上的突出特點,以語言學習和研究帶動文本的研究,以文本研究促進知識傳授和思維品質的培養,達成情感的薰陶。即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準確貼切地探究、領會文章深長的意味。同時,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始終貫穿朗讀,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

導學目標

1、揣摩人物心理,感悟文本表達的濃濃的親情和中年人對家庭的,對社會的責任感。

2、欣賞品讀文本,從詞語、語句兩方面揣摩、品味文章文辭沖淡而寓意深刻的特點。

導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 學習

1、結合大屏幕圖片顯示及日常生活,引入學習。

屏幕顯示並伴隨輕悠的音樂響起,畫面是夏夜裏,涼風習習,人們在江邊散步的情景。

請學生看畫面,回憶與家人散步的情景,並說說留在你記憶深處的散步時的精彩瞬間。

2、 請2——3位學生講述經歷,與大家交流。

(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爲前提,引導學生培養自己積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爲新知識的學習構建合適的背景,奠定教材與生活,作者與讀者以及教師與學生情感上有效溝通的基礎上,有利於新知識的`學習。)

二、朗讀文本,整體感知

1、 屏幕顯示要求:輕聲地誦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朗讀是語文教學之靈。學生通過自由讀,能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並不知不覺神遊其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作品的理解中。)

2、 檢查閱讀效果

屏幕顯示:①散步的人有哪些?②散步的季節呢?③在哪散步?④散步途中發生了什麼事?⑤事情的結果如何?

(問題宜簡單,目的一是使學生在學習起步階段儘量感受到成功的愉悅,二是梳理文章內容,提醒學生初讀文章時應關注的要點有哪些,也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拉近距離,爲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臺。)

3、 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

請幾位學生說說讀了這篇文章後的感受,肯定個性化的發現。

(這個問題答案不拘一格,甚至回答沒感覺,不喜歡也可以,但要讓其簡單陳述理由,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注重個體的體驗,並發現問題。)

進一步研究文本,總結大多數學生的意見:作者表達的感情是什麼?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終是研究的主要對象,這一步也是探究本文語言特點的思維起點。)

學生總結:散步是日常生活中既輕鬆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筆下變得那麼重要,他從中感受到了責任的重大,領悟到家庭、社會乃至整個世界的內涵。

(無論學生喜歡還是不喜歡都能過渡到這一點,喜歡的原因往往也是一部分人不喜歡的原因。)

三、再讀文本,領悟主旨。

請學生小組合作,分角色完成下列任務。

1、 讀一讀,再次熟悉散步途中解決矛盾的過程。

2、 想一想,仔細揣摩各人(“我”、兒子、母親、妻子)的心理活動。

3、 勸一勸,盡力勸家人聽自己的建議。

(由朗讀全文過渡到朗讀文章的重點部分,即解決矛盾的部分,通過學生的讀,分角色揣摩人物心理和發揮想象盡力勸家人聽自己的建議,可以讓學生進一步領悟文章所表達的親情,感受到作爲中年人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這一步驟是前一步的深入。)

四、品讀語言,領悟深意。

1、學生自主學習:試一試,將文中最能體現親情的詞語或句子找出來,讀一讀。你能讀出其中濃濃的親情嗎?

2、小組內合作交流:先讀句子,後談談自己對這句話的體會。同組同學進行評價。(評價內容爲該同學的體會是否合理,他有沒有讀出感情。)

(由學生個體學習探究到小組活動全員參與,既讓每個人都活動起來,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慾望和參與意識及競爭意識。教師則適當幫助有困難的小組,到一定時候提醒小組總結,準備交流)

3、班級交流,共享成果。

每個小組用自己喜歡的形式(或派代表或全員參與)把找到的句子或詞語與全班同學共享。先讀後談體會。其餘學生準備評價。教師根據學生的理解,可讓學生多讀。

學生可能找到的句子與詞語: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

小傢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表達文章主旨的句子,當學生找到這句話時,就要讓學生多讀來領悟其中的深意。)

……

(分享成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信心與興趣,把學習的樂趣,發現的樂趣還給學生。教學目標 的真正達成於學生自主的發現與交流中)

4、歸納本文語言特點:通過以上詞語與句子的品味與揣摩,我們不難發現文章的語言樸實無華卻意味深長,字裏行間都滲透着濃濃的親情,同時我們也體會到作爲中年人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

(歸納的環節非常重要,通過揣摩詞語、句子,把對具體語言的感覺上升到理性規律的認識。)

5、請學生讀課文,說說除了以上找的句子外,文中還有讓你感動或你特別喜歡的語句嗎?爲什麼?

(尊重學生的個性,肯定學生新的發現,新的見解是新課標所倡導的。此步驟的設計是爲了讓學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體驗,也爲了讓學生進一步地領悟本文語言的特點。)

五、與作者交流,推進研究。

文章選進教材時刪了三處文字,屏幕顯示這三句話,討論編者刪改的意圖,並評價刪改的效果。

①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將到的時候死去了)但是春天總算來了。

② 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

③ 我決定委屈兒子了。因爲我伴他的時日還長(,我伴母親的時日已短)

(括號內爲刪去的話)

(請學生同桌探討。這一環節對初一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儘量引導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養成平等審視的意識,作者,編者與我們是同等的,每個人都自己的理解與發現,都可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只要合理說得痛即可。這一步,既培養學生敢於挑戰作者的精神,也是讓學生再次領悟本文的語言特點。)

六、感知生活,真情告白。

口語表達訓練,屏幕顯示訓練內容:

爸爸,媽媽,那次是我錯了……

老爸,您辛苦了……

媽媽,我想對你說……

爸、媽,你們懷裏撒嬌的孩子長大了……

請學生任意選擇其一進行口頭訓練。

(領悟了本文的語言特色,感受了祖孫三代的親情後,讓學生試着運用,與自己的父母展開一端真情告白,相信學生會有話可說,以此拉近學生與父母之間的距離,再次感悟本文所表達的感情,揭示的深意。)

七、課外延伸

1、比較:驗證發現

閱讀《三代》(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127頁),感悟兩篇文章語言的不同特點。

(比較閱讀是探究學習常用的方法。這兩篇文章作爲一組教學材料,比較它們的語言特點是很好的學習角度。作爲依次探究性的作業 ,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批改後適當講評即可)

2、寫作:體驗發現

假設你是文中“我”的兒子,請從“兒子”的角度寫一寫這件事。

(實踐是最好的學習方法,讀與寫有機結合,事半功倍)

教學設計點評:這個教學設計從語言的角度學課文,突破口放在文本的語言特點上,以語言帶文本,是語文教學側重對語言的學習,文本的探討,避免了大而空(大而空的教學目標 往往是漫無目標)。同時設計者還非常注重朗讀,朗讀貫穿了整個設計。

其次是注意了探究性梯度,從小問題的發現到特點的梳理到規律的歸納;學習材料由課內到課外文本,並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從詞語的推敲到全文把握,形成研究序列,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

最後練習的設計也很有特色。比較閱讀就相當於一次探究性的作業 ,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寫作訓練符合學生的身份,也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兩項作業 都在一定程度上對領悟文章的語言特點起到了作用。

教學設計方案8

識字

教學目標:

基礎性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正確規範地書寫。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詞語。

2、認真觀察圖畫,能把圖上描繪的事物與所學的詞語聯繫起來,憑藉圖畫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詞語。

3、瞭解大自然的美麗景色以及有關的民族風情。

提高性目標:

當小導遊,選擇一組詞串練習說話,並有條理地寫下來。

教學重難點:

重點:看圖識字、識詞,讀好韻文

難點:創設情境使識字與認識事物結合,發展學生語言、思維,感悟桂林山水的美麗

課時劃分:2課時

教學方法手段

圖文結合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認讀生字,誦讀詞串,並結合圖畫和生活實際理解詞語,積累詞語。

2、初步領略桂林秀麗的自然風光,瞭解壯鄉的風土人情,感受祖國山河的無限美好。

3、能正確、規範、美觀地書寫“碧、峯、影”。

教學過程:

板塊一

(一) 教學內容:激情導入,檢查預習

(二) 教學目標:

1、通過激情導入,初步感知桂林山水的美。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韻文。

(三) 教學過程:

1、畫面激情導入:

(1)同學們,咱們的祖國山清水秀,有許多著名的遊覽勝地。我們國家的XX區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去看看。

(2)交流:你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3)到廣西遊玩,一定要去欣賞桂林山水,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最美之處就是灕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乘上游輪,到灕江上觀賞一番吧。

2、檢查預習情況

(1)出示詞串,說說哪些詞串在讀的時候要注意的?

(2)學生交流,重點指導“秀峯、倒影、駱駝”的朗讀,指名讀,齊讀。

(3)同桌互讀檢查。

(4)齊讀

(四)教學意圖:有的放矢,難讀的或容易讀錯的有針對性地指導,並同桌檢查,做到人人過關。

板塊二

一、教學內容:學習韻文

二、教學目標:認真觀察圖畫,能把圖上描繪的事物與所學的詞語聯繫起來,憑藉圖畫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詞語。

三、教學過程:

(一)第一行詞語:

1、我們的遊船已緩緩駛入灕江,多麼可愛的灕江呀!

2、讓我們站在船頭看一看這美麗的風光,你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1)碧水:

a、學生交流

b、師:是呀,灕江的水美。像碧玉一般的清澈,這就是“碧水”誰來美美地讀讀這個詞。

c、我們文中是用“碧水”一詞來寫灕江的水美,還有一段文字也是寫灕江的水的,大家來聽聽,想想它寫了灕江的水有什麼特點?

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老師配樂朗讀,學生齊讀

(2)秀蜂

a、你還看到了什麼?桂林的山是怎樣的?學生交流

b、與你以前看到的山有什麼不同?

c、師:是呀,桂林的山多麼清秀呀,誰來讀?齊讀

(3)倒影

師:水美、山美,碧水倒映着請山,就更美了!

把你看到的倒影讀出來,比一比誰看到的最美。個別讀,齊讀。

3、讓我們把看到的景色美美地讀出來。齊讀第一行詞語。

(二)第二行詞語:

1、我們的輪船繼續前行,聽,耳邊傳來了動聽的歌聲,我們循聲望去,你看到了什麼?

2、: 對歌 榕樹 壯鄉

3、學生看圖交流對“對歌、榕樹”的理解

3、師補充簡介壯族: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壯族人民愛唱歌,壯鄉有“歌的海洋”之稱,人們喜歡用歌聲表達自己的感受,他們還喜歡依山傍水建屋,在青山綠水中生活,日子那樣的幸福美好。

4、少數民族的生活是那樣多姿多彩,誰願意帶我們去看一看,讀好這組詞。

(三)第三行詞語:

1、走出了壯鄉,輪船漸漸駛進羣山之間,這裏的山真有趣呀!師配樂讀第三行的詞。

2、交流:看到這三個詞,你彷彿看到了哪座山?

3、象鼻 駱駝 筆架

4、這麼有趣的山峯,誰想讀?

5、其實桂林還有很多各有特點的山峯,師介紹:看,這座山多像一輪彎月,所以叫月亮山;瞧,在這座山上,你仔細數一數的話,能數出九匹馬呢;再看這座山,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它就是彩疊山……

還有一段文字也是寫桂林的山的,想不想聽聽,山有什麼特點?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峯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峯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四)第四行詞語:

1、我們的行程即將結束了,眼前又出現了一幅畫,自己讀讀第四行的詞語,你彷彿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指名讀詞語

3、看圖交流了解:鸕鶿

3、交流看到了怎樣的畫面?把這美麗的畫面讀出來。齊讀這組詞。

(五)總結指導讀好韻文

1、(出示配樂畫面):無論是晨曦、白天、還是晚霞當中,灕江兩岸的美景都是如詩如畫:這樣的山圍繞着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着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雲霧迷濛,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2、這美麗的畫卷,識字2用了12個詞語就把它們都展現在了我們眼前,讓我們好好地來讀讀這篇韻文

3、自己先讀讀,我們還要比一比,看誰讀得好,下節課要請他來當小導遊,帶我們去遊灕江。

四、教學意圖:

根據每組詞的難易,分配不同的教學時間,採用不同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大致瞭解詞意,帶着理解和畫面讀好詞語,同時也注意對整篇韻文的朗讀指導,給學生課文的完整行。並在本板塊中嘗試補充了與內容有關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內容,在教學設計中體現有機地結合使用,讓學生由詞的感悟過度到對篇章的賞析感悟,逐步培養學生的語感美。

板塊三

(一)教學內容:指導書寫“碧、峯、影”3個生字

(二)教學目標:會正確、美觀地書寫這3個字。

(三)教學過程:

1、碧 峯 影

2、觀察字形,什麼結構的字。

3、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憶 ;寫時要注意的地方。

4、師範寫.

5、學生練習描紅、書寫,師提示寫字姿勢。

(四)教學意圖:

這一板塊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臨帖,把字寫美觀。

作業設計:

a類:完成《習字冊》。

b類:背誦詞串。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當小導遊,選擇一組詞串練習說話。

2、能正確、美觀地書寫“鼻、駱、駝、架、廊”。

提升性目標:

當小導遊,選擇一組詞串練習說話,並有條理地寫下來。

教學過程:

板塊一

(一)教學內容:練習說話

(二)教學目標:當小導遊,選擇一組詞串練習說話。

(三)教學過程:

1、複習導入:

(1)整個灕江好像一條百里畫廊,充滿着詩情畫意,誰能有感情地背誦詞串。

(2)齊背。

2、水如碧玉,清澈見底;山是奇峯,挺拔秀麗,真是百看不厭。誰能當一回小導遊,帶領我們再次去飽覽無限美好的風光?要求: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組詞串說幾句話。

3、小組內進行小導遊演說比賽。

4、全班交流,師生共同評價,表現優秀的給予獎勵。

(四)教學意圖:延伸性學習將課內外知識聯繫起來,運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創造性地設計導遊詞,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的語文實踐能力。

板塊二

(一)教學內容:指導學生書寫剩下的5個生字。

(二)教學目標:能正確、美觀地書寫“鼻、駱、駝、架、廊”。

(三)教學過程:

1、出示生字,讀一讀,說說你會用什麼方法來記住這些字?

2、觀察、討論:在這些字中你覺得哪些字比較難寫?提出來討論、交流。

3、師示範,重點指導“鼻、廊”的書寫。

“鼻”:先看清結構特點,再看教師示範,然後在書上描紅。“鼻”也作偏旁,讀作鼻字旁。

“廊”:注意裏面的”郎”部,下面只有一點。看教師範寫,再在書上描紅。

4、學生練習描紅、書寫,師提示寫字姿勢。

(四)教學意圖:

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尊重了學生的不同想法。通過交流、討論,把枯燥乏味的寫字教學變成了學生展示才華的陣地,學生不僅從中學到了識字寫字的方法,更主要的是激發了識字寫字興趣,寫好字成了他們主動的願望。

作業設計:

a類:1、繼續完成《習字冊》。

2、完成《補充習題》。

b類:選擇一組詞串寫幾句話。

教學設計方案9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親人對“我”的無限關愛與殷切期望。

教學重難點:

通過詩句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具:掛圖、錄音機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認識詩中有關字、詞。

2、有層次地朗讀課文,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親人對“我”的無限關愛與熱切期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課文,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們收到過親人送的禮物嗎?你瞭解這些“禮物”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課文《禮物》。

二、初讀詩,自學字、詞

1、學生自讀詩歌,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

2、檢測學生的識字情況,可以讀詩,也可以讀生字組詞,並引導學生隨機介紹自己識記字方法、積累的好詞語。

三、自讀詩,理解內容

1、學生自由朗讀詩,想想自己最喜歡哪部分?爲什麼?

2、全班交流,你最喜歡詩中哪個禮物?爲什麼?

教師隨機抓住學生回答的原因,指導他們通過不同方式深入理解自然的力量,生命的偉大,時間的珍貴和知識的重要。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喜愛之情。

3、指導從整體上朗讀詩,讀出喜愛之情。

四、創設情境,體會感情。

1、音樂渲染,教師朗讀詩,學生想象。

2、學生談從親人送的禮物中體會到了什麼?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隨機點撥出無論什麼禮物,都表達出了親人們對“我的關愛與期望,體現了長輩對晚輩的`深深情誼與殷殷期望。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體會親情的可貴和偉大。朗讀的形式多些,可以個別讀,分節讀,小組讀等。

五、總結全文。

六、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熟讀課文,試背頌。

七、板書計劃

禮物

種子

懂得

自然

禮物

小雞

懂得

生命

親人的關愛、期盼

手錶

懂得

時間

《少兒百科全書》

懂得

世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感情。

2、會寫本文的生字。

3、完成語文天地中的有關內容。

教學過程:

一、再讀課文,加深理解,學習寫法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說說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怎麼體會到親情的?

3、觀察文中前四自然段,看看這幾小節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4、引導學生依照詩中的寫法,寫一段話。

5、全班交流所寫的內容。

二、指導學生寫字

1、學生觀察生字表中的生字,提出較難寫的。

2、教師示範寫有關字,重點指導寫“禮、懂、精、博”

3、完成語文天地中的D2中的第一行。

三、佈置作業。

1、抄寫並背誦《遊子吟》。

2、和家人一起製作家庭小檔案。

3、預習第二課。

四、板書計劃

遊子吟

家庭小檔案

教學後記

教學設計方案10

《山雨》是小學語文第八冊中的一篇獨立閱讀課文,這篇課文用優美抒情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緻而又不失妖嬈的山林雨景圖,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整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理解課文,想像課文所描繪的情景,從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愛是教學難點。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學過程時我的思路如下:

一、雖然課文摹聲狀物細緻入微,遣詞造句形象生動,能突出山雨和雨中山林的主要特點,但我認爲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山林中雨來時——雨中——雨後的聲音變化,對他們想象雨中山林的情景有幫助。因此,我精心節選了“風聲”、“雨聲”、“鳥叫聲”、“雨滴落小水窪聲”,把它們串連起來播放給學生聽,聽後讓他們說說想到了什麼,說完再讓學生去讀課文,學生的感受就比較貼近於文章了,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聽、想、說的能力。

二、重視範讀。欣賞優美抒情的語言,讀是最好的方式,通過讀可以感受其中蘊含的情感,在方式上我選擇了配樂範讀。學生邊欣賞《春野》的音樂邊聽老師範讀,情緒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從孩子們眼中我看到了佩服的`目光,她們誇老師讀得好,我適時鼓勵他們,說只要認真大家都能讀好,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三、鼓勵學生自主練讀,讀中自悟。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有感情的練習朗讀,並說說爲什麼選擇這部分讀?爲什麼這麼讀。這樣的設計旨在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進行閱讀感受的交流,畢竟閱讀是個性化行爲,應該鼓勵學生帶着個人的感受、體驗,從不同角度進行閱讀交流和作品欣賞,這對學生是極其有幫助的。

教學設計方案11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字只識不寫。認識3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認識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並通過雨點的動態變化認識它們的特點,激發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生字,並會正確、美觀地書寫。

3、初步認識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徵,瞭解一點水的變化常識。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認識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瞭解一點水的變化常識,激發學生觀察、認識自然現象的興趣。

3、學會本課3個生字“落”、“海”、“洋”。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看圖揭題。

1、(多媒體課件顯示)小朋友看,天空佈滿了烏雲,你還看見了什麼?

2、今天我們學的課文,題目是——《雨點》。

師板書課題,

3、這篇課文告訴我們,雨點落進不同的地方,樣子是不一樣的。雨點落進了哪些地方?樣子有什麼不同呢?

二、初讀課文。

1、請小朋友一邊看圖一邊藉助拼音把字音讀準,把課文讀正確、通順。

2、課文中共有4句話,配有4幅圖。請小朋友一邊看一幅圖一邊讀相應的一句話,再想想它們的意思。

3、通過自己的'讀,你知道雨點都落進了哪些地方?雨點落進不同的地方,樣子有什麼不同?現在我們就一句一句地把課文讀懂讀好。

三、講讀課文。

(一)講讀第一句。

1、指名讀第一句。

(1)(出示生字)落。讀準字音

雨點是從空中落下來的,它落進了池塘裏。

(2)(多媒體播放:池塘畫面)

池塘裏的水跟我們平時看到的小河裏的水的樣子有什麼不同?

2、一動也不動,就像什麼?書上用了哪個詞?

Shuì jiào

(1)(出示詞語:睡 覺)讀準字音,“睡”是翹舌音。

我們每天都要睡覺,睡覺的時候要閉上眼睛,所以“睡”這個字很有意思,是個眼目旁。你能讀出它的意思嗎?

(2)指導讀好第1句。

(二)講讀第二句。

1、指名讀第二句。

(多媒體課件播放:小溪畫面)小溪的水緩緩地流着,就像在幹什麼?書上是怎麼說的?

sàn

出示詞語:散 步)讀一讀。

2、爲什麼不說它睡覺,而說它在散步呢?散步的時候是怎麼走的呢?你能讀好這個詞嗎?

3、指導讀好“散步”。

4、指名讀第2句。評議,再讀。

(三)講讀第三句。

1、自己看第3幅圖,小聲讀第3句話,能不能把意思讀懂。

(多媒體課件顯示:江河畫面)

2、指名讀。

其他同學注意聽,聽一聽他有沒有讀懂。

3、評讀。

4、齊讀第3句。

5、小結:剛纔大家看着圖,自己讀懂了第3句話的意思。

(四)講讀第四句。

1、現在請小朋友再看一幅圖,自己讀第4句話,能不能把第4句話讀懂、讀好。

2、指名讀。

3、評:他讀懂了沒有?從哪裏聽出來的?

Hǎi yáng tiào yuè

(出示詞語:海 洋 跳 躍)

4、指導讀好“海洋”、“跳躍”。

5、齊讀第4句話。

四、指導朗讀。

1、現在誰能把整篇課文讀給大家聽呢?

2、自讀、互讀、指名讀、賽讀、全班讀。

五、教學生字。

1、出示字卡,讀讀生字卡片,鞏固字音。

2、這些生字不光要認識,還要能記住它們。

本節課,我們學了幾個有三點水的字?

3、“落”是上下結構的字,三點水在這裏不做偏旁了。

你怎麼記住這個字?

“海”這個字請小朋友注意右邊“每”的筆順。

“洋”這個字怎麼記呢?

4、師範寫“落”、“海”、“洋”。

5、學生描紅、臨寫,師巡視指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剩餘的生字,並能正確、美觀地書寫。

2、能有感情地背誦課文,表演課文。

教具準備:

錄音磁帶、頭飾、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齊讀生字卡片(“海”、“洋”、“落”)

2、口頭擴詞。

海( )( )( ) 落( )( )( )

3、齊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指導背誦

1、這麼有趣的課文,願意背下來嗎?

2、爲了背好課文,我們先來讀好下面這幾個詞語:

睡覺 散步 奔跑 跳躍

3、看着板書或屏幕,試着背誦課文。

(1)自背、同座位互背、指名背、評議、全班齊背。然後問:我們來演一演這個課本劇好嗎?

4、拿出自己做的頭飾,邊背邊做動作。

三、拓展練習

1、課文我們已經學懂了,你們注意觀察過嗎,春天的雨點還會落在哪些地方?給大自然帶來哪些變化呢?小朋友到郊外去觀察,你就會發現了。

2、多媒體課件顯示:雨點落進果園裏、樹梢上、田野裏、池塘裏的畫面。

3、(出示:口頭填空)

雨點落在果園裏,點紅了 。

雨點灑在樹梢上,染綠了 。

雨點落在田野裏,滋潤了 。

雨點降在池塘裏,喚醒了 。

4、雨點還會落在哪裏呢?學生互相討論。

四、教學生字

1、出示字卡,讀字音。

2、教學新偏旁。

睡:上節課老師已經教過,這叫“眼目旁”,跟讀兩遍。

散:右邊的偏旁是“反文旁”,跟讀兩遍。

覺:偏旁是下面的“見字底”,跟讀兩遍。

步:上面的叫“止字部”,讓學生認讀兩遍。

3、自學課後的筆順表,描紅。

4、從怎麼記住這些生字呢?學生各抒己見,師提醒以下的幾個生字。

步:下面不要寫成“少”,多出一點來。

睡:重點指導右邊的筆順。

五、指導寫字。

散:左右等寬。

跑、躍:左右等寬,足字旁略微比右邊的部件短一些。

睡:右邊的第二筆橫寫長一些,第三筆橫略長些,第一筆橫寫得最短。

1、師範寫“散、睡”,生描紅。

2、生描紅,臨寫生字,師巡視指導,放輕音樂。

板書設計:

池塘 睡覺

小溪 散步

2、雨點 江河 跳躍

海洋 奔跑

教學反思:

課文寫作者在不同地觀察同一事物都不一樣。引導學生觀察,春天來了,小雨點落在其他地方,會有什麼變化。

教學設計方案12

教材分析:

《池上》描繪了鄉村兒童偷採白蓮的可愛的形象,體會詩中優美的意境。

設計理念:

設計本課時,以朗讀爲主,讀中感悟,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從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領悟詩的意境。

教學目標:

讀出詩的節奏與韻味,理解詩意,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感受鄉村兒童鮮明的形象。

重點:

感受詩中兒童天真無邪的形象和樸素的美感。

重點解決:

通過反覆誦讀,體會詩中兒童的形象和詩的意境。

教具:掛圖等

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激趣。同學們已經學過不少古詩,有的是從課文中學來的,有的是課後自己學習的,大家願意把自己知道的,會背的`古詩背給同學們嗎?一句兩句也行,只要你願意,就可以把自己的學習成果與大家分享。導入。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首詩,那就是:(板書)池上。

這首詩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詩人常常臨池而立,觀察池上獨特的風景。本詩就是描寫的他在池邊看到動人的畫面。

二、感知的詩歌,瞭解大意。

讀。老師讀詩題與作者,以及每句詩的後兩個詞

學生:小娃老師:撐小艇

偷採 白蓮回

不解 藏蹤跡

浮萍 一道開

教師再次換方法讀《池上》在師生互動中讀出詩的節奏與韻味。

品。從反覆讀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生:可愛

師:從哪個字或詞中你體會到了?

生:“偷”

師:“偷”讓人覺得討厭,你讀出了可愛,能說說理由嗎?

生:因爲這裏的小娃娃也許沒有得到父母的允許,私自去採蓮,我覺得他很頑皮,很可愛。

師:小娃娃的偷是可以原諒的,不知者不爲過,不是不光彩的事,其實算不得什麼偷,不同於大人的偷。這行爲可以說是可愛的,理解得很棒,說明你讀明白了。其他同學還能感受到什麼嗎?

生:我能感受到小娃娃非常能幹,因爲才一個小娃娃竟能撐出小船去採蓮,真不簡單。

生:我能感受到他們的生活豐富多彩,如果是我去採蓮,家長一定又擔心我們的安全啦。

師:我聽出了你們的羨慕,再讀一讀詩,讀出白己的理解。

生:我讀出小娃娃有一點“自作聰明”的我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刀開”我覺得他既然是去偷,爲何不知掩藏自己?

生:這一句中我覺得很美,小船在湖面上穿行,衝開浮萍,池上劃出一道水路,加上手忙腳亂的划船的小娃娃,有趣極了。

畫。多美的畫面啊!有繪畫才能的同學拿出你手中的畫筆,畫下你看到的一切吧!可以畫湖上飛動的鳥兒、蜻蜓,水中游動的魚兒,娃娃的神情等。

悟:寫下對詩的理解,交流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情境。再交流

三、拓展與提升。

幻燈出示描寫兒童的古詩

1、《宿新市徐公店》【宋】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2、《村居》【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炯。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3、《所見》【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4、《牧童》【宋】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5、《田家》【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織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附板書:池上撐偷藏開

教學設計方案13

教學目標

1?自主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聯繫上下文或查工具書理解詞語的意思,聯繫上下文或生活實際理解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從中瞭解白鯨的特點,激發學生熱愛動物、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難點

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詞句的意思,感受白鯨的特點。

教學準備

教師:生字、新詞卡片,蒐集有關鯨、白鯨的圖片、文字資料,選取幾段錄像製成多媒體課件。

學生:蒐集有關鯨、白鯨的資料。

教學時間

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鯨字導入,激發興趣

1?孩子們,看,認識這種動物嗎?(出示課件:鯨的圖片)老師板書鯨,並強調學生觀察老師的板書,強調它是後鼻韻,糾正讀音。

2?你瞭解鯨這種動物嗎?給我們介紹介紹它吧。

3?學生自由展示蒐集的資料。

4?過渡:今天,我們一道走近鯨這個大家族中的白鯨,仔細地觀察觀察它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選擇你喜歡的方法,通讀課文,要求:讀準生字的音,畫出段落,想一想課文寫了什麼。

2?同桌交流初讀收穫。

3?彙報交流。

(1)生字、新詞認讀,小組接龍讀課文。重點抽查:吱、嘶。

(2)說說課文圍繞白鯨介紹了哪些內容。

三、引導自讀,合作探究

1?學習第一段,錄像入手,引導自讀自悟。

(1)出示課件,看白鯨洄游錄像,引導學生交流所見所感。

(2)帶着自己的感受朗讀第一段。

2?學習第二至四段。

(1)自讀二至四段,說說你知道了什麼。

(2)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重點學習,自讀自悟。

課件出示自學提示:讀課文,看批註,說體會,學批註。

(3)檢查學習第二段。

讀讀課文,說說你體會到了什麼,是從哪裏知道的。

請學生朗讀課文,說自己的體會。引導讀批註,學批註。體會擬人化手法的好處,以及省略號表示的意思。補充想象白鯨還可能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在讀書中聯繫生活實際理解能夠聆聽白鯨的歌喉,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齊讀課文,質疑。一邊讀,一邊想:你對白鯨的口技表演有什麼疑問?引導學生探索白鯨發出叫聲的目的`,激發探索自然奧祕的熱情。

朗讀課文。將自己的體會,用朗讀表現出來,一邊讀,一邊想象白鯨展示口技的場面。

(4)檢查學習第三段。

自由讀第三段,爲白鯨的這一項表演取個名字。並引導學生聯繫課文討論自己所取的名字的理由,幫助理解課文,指導讀好課文。(身材秀、雜技表演,玩具總動員)

引讀、對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體會白鯨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或者白鯨有怎樣的性格。

自由讀課文,讀出自己的體會。

(5)檢查學習第四段。

自由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談談你知道了什麼、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

通過理解煥然一新,並結合蒐集的資料,體會白鯨愛乾淨的特點。

指導朗讀。

四、品讀全文,體會寫法

整體感知,品讀全文。引導學生聯繫課文體會,用擬人化的手法介紹動物,會使文章更加生動、有趣,給讀者身臨其境之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中找出這樣的例子。

五、拓展延伸,作業練習

請你也用擬人化的手法,介紹一種你熟悉的動物的一個特點。

板書設計

12 白鯨 夏季旅行家(洄游)總

聲音變化多端

口技專家

嬉耍遊玩

優雅聰明

擦身蛻皮

極愛乾淨分

(抓特點表喜愛之情)

教學設計方案1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4/4拍歌曲優美的意境,感受家庭的溫暖,深情的演唱歌曲。

2.引導學生認識全音符、瞭解4/4拍的含義和強弱規律。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聲斷氣連的歌唱。

教學難點:

用身體動作感受和表現4/4拍的強弱規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請同學們觀察一下老師帶來的圖片,有哪位同學可以看圖片給我們講一個小故事。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通過講故事提高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仔細聆聽歌曲的豐滿音響,對歌曲有初步的感受。

二、教唱歌曲

1.完整聆聽《小船》的範唱,讓學生再次感受4/4拍的韻律,進一步熟悉4/4拍的強弱規律。

2.用哼鳴模唱歌曲旋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歌詞,教師帶唱。

3.教師聲情並茂地範唱歌曲,學生輕聲跟唱,學生隨音樂演唱歌曲。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歌曲,掌握歌曲的速度和情緒,進一步學習四四拍的節奏韻律,並能聲情並茂地演唱歌曲。

4.熟悉歌曲旋律。

(1)提問:感受歌曲是什麼情緒(從情緒、節拍、速度等方面考慮)?

(2)複習3/4拍號的'含義和強弱規律,引導學生學習4/4拍號的含義和強弱規律。

(3)用身體動作感受和表現4/4拍的強弱規律。如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手打開;第三拍拍腿;第四拍手打開。

三、歌曲處理

1.指導學生演唱好弱起拍,休止符處聲斷氣連,注意倚音的演唱。

2.結束音要唱滿四拍,講解全音符,讓學生了解全音符的形狀和時值。

3.這首歌曲表現的是小主人公感到了家庭的溫暖,父母的關愛,你們覺得我們該用什麼樣的聲音來表達呢?

設計意圖:通過歌曲的練習、分析和對全音符的理解,讓學生從中感受對父母的親情和對家庭的親情,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

四、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學習歌曲,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父母的關愛,你們覺得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成績來回報你的爸爸和媽媽呢?

教學設計方案15

一、教學目標 :

1.學習課文第2、3段。理解“傍晚、滿湖通紅、山神、省下、灰心”等詞語的意思。

2.懂得學習上遇到困難不能灰心,要有信心,堅持天天學,認直學,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

3.繼續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並背誦第二段。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第2段的語言文字訓練;難點是通過第3段最後兩句話的理解,悟出

道理。

三、課前準備:

掛圖、詞語卡片、小黑板、錄音機、投影片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1.抽讀詞語

2.指名讀第1段。說說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

(二)教學第2、3段

引入新課:王冕的父親死了,家裏很窮,只念了三年書,就去給人家放牛背上還要讀書,真是勤奮好學啊!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學王冕是怎樣勤奮學習畫荷花的。一邊看課文,一邊聽錄音。

學習第2段:

1.自由讀,標出有幾句話。

2.哪一句話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誰在什麼地方幹什麼?“傍晚是什麼時候?

3.問:這時候天氣發生了什麼變化? 給“忽然”換個詞。

4.大雨過後的景色是怎樣的.呢?(出示掛圖)

(1)看圖說話:湖面上有哪些景物?

我們看去這湖面怎麼樣?荷花怎樣?荷葉呢?

(2)課文中是怎麼寫的呢?劃出課文中寫大雨過後湖面、荷花、荷葉的句子,讀一讀。

(3)理解“滿湖通紅”,並板書。

荷花的花瓣上有一滴滴清水(板書:清水滴滴)

荷葉上的水珠還滾來滾去的,(板書:滾來滾去)

真美啊!我們來比一比,誰讀得最美!指名讀,男女讀。

5.這麼美的荷花,難怪王冕看得“出神”。(理解“出神”。)

他心裏會怎樣想呢?

“那多好啊!”後面用了感嘆號,表達了王冕怎樣的感情?誰能讀出王 冕心裏很想把它畫下來的語氣?指名

6.這一段寫得美不美?你們想不想把這一段背下來呢?自己試背,齊背。

7.完成課堂作業 第4題。

大雨過後,一片陽光照得( )。湖裏有十來支( ),花瓣上( ),荷葉上( )滾來滾去。王冕看得( )。

學習3段

過渡語:下雨後的景色這麼美,王冕多想把它畫下來啊!那王冕是怎樣學畫荷花的呢?帶着問題自己讀第3段。

1.指名讀第1句。畫畫用的畫筆、顏料、紙,王冕是怎樣得來的?理解“省下”。

2.後來王冕畫的荷花像不像?從課文哪句話可看出?

出示句子比較:

比一比,哪句寫得好?好在哪裏?

3.朗讀這一句。

4.同桌討論:王冕爲什麼能把荷花畫得這麼像?

交流,板書:不灰心,天天畫

5.假如我們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應該怎樣向王冕學習呢?

(三)總結全文

1.齊讀全文

2.四人小組談一談:學了這課,你有什麼收穫?指名彙報。

(四)佈置作業

《課堂作業 本》第3、6題。

五、板書設計 :

27學畫

(課文插圖

放大)

滿湖通江 畫不像

清水滴滴

滾來滾去

像……一樣

六、教後感

這篇課文的重點是對第2段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爲了突出重點,在第2段教

學時,我充分利用掛圖,讓學生先進行看圖說話(“湖面有哪些景物?我們看去這湖面怎樣?荷葉、荷花怎樣?),再在課文中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積累了一些好詞好句,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