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扁鵲見蔡桓公課堂教學設計

扁鵲見蔡桓公課堂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9W 次

一、教學目標

扁鵲見蔡桓公課堂教學設計

1.對照註釋和查字典、詞典,弄懂生字、生詞的讀音及含義。例如:扁、桓、腠、應、還、湯、齊、索、是以等。

2.藉助註釋和工具書,在弄懂每句話的基礎上覆述故事,用現代漢語翻譯全文。

3.弄懂本文寫人敘事都是爲了闡明道理的“寓理於事”的寫法,並用一兩句話概括課文闡明的哲理。

4.背誦課文。

5.寫一篇讀後感

二、難點、重點分析

1.課文怎樣描寫扁鵲一次進見桓公的情景和桓公的反應?這有什麼表現力量?

分析:扁鵲一次進見桓公,“立有間”,他站着看了桓公一會兒,經過細心觀察,準確斷出病情以後,纔對桓公說:“君有疾在腠理”,說桓公“有疾”,有點小病,實事求是,毫不誇張。“不治將恐深”,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將會發展。“將恐深”,語氣和緩,勸告桓公及早醫治,以免小病發展成大病。

桓公的反應:先是說“寡人無疾”,否認有病,拒絕扁鵲的勸告;再是在扁鵲離開後又對左右的人說“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更表現出對扁鵲說他“有疾”、勸他醫治的反感,毫無治病之意。

2.課文怎樣描寫扁鵲二次、三次進見蔡桓公和蔡桓公的反應?這有什麼表現力量?

分析:扁鵲二次、三次進見蔡桓公:先後指出“君之病在肌膚”、“君之病在腸胃”,準確地斷出了桓公病情的發展;兩次說出“不治將益深”,表明了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將會越發嚴重;“將益深”,語氣肯定,勸告之中更包含有警告的意味。桓侯的反應;先是在扁鵲兩次警告之下,“不應”,“又不應”,都不回答扁鵲,不理睬扁鵲的警告;後是在扁鵲離開後,兩次“又不悅”,更表現出對扁鵲警告他務必醫治疾病的不高興,固執地毫無治病之意。

3.課文怎樣描寫扁鵲四次進見蔡桓公的情景和蔡桓公的反應?這有什麼表現力量?

分析:扁鵲四次進見蔡桓公:先是“望桓侯而還走”,遠遠一望,轉身就跑,斷定桓公的病已經惡化到了不可救藥,即使桓公此時讓他醫治,也已無法可施,只好趕快離開。後是對桓公派去問他的人說:“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這不但說明了桓公已經病入骨髓,無法醫治——自己所以“還走”、不再警告醫治的原因,而且表明了有病必須及早醫治的道理。

桓侯的反應:雖然“故使人問之”,也只是由於不明白扁鵲爲什麼“還走”,而派人去問;而在派去的人回報扁鵲的答話(課文此處虛寫派去的人的回報)以後,卻毫無反應。他仍然沒有動心,始終沒有醒悟。

4.課文寫出了故事什麼樣的結局?全文表現了兩個人物的什麼特點?

分析:扁鵲在桓公病發、派人尋找他時,“已逃秦矣”,表明他在第四次進見桓公“還走”後,就逃出了蔡國,以免被桓公叫去治那已經沒法醫治的病,還有得罪的可能。全文表現出他醫術高明,爲人機警。

桓公直到病已不可救藥,渾身劇烈疼痛起來,纔派人尋找扁鵲,終致喪命。全文表現出他諱疾忌醫,終致喪命。

5.本文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表現了什麼中心意思?

分析:本文通過敘述扁鵲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畫這兩個人物,表現了病須及早醫治、切勿諱疾忌醫的中心意思。對待疾病如此,凡事都要防微杜漸,爲人更要善聽別人的忠告,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這都是學習本文應該獲得的有益啓示,也正是本文表現出的哲理。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知道成語“諱疾忌醫”嗎?它就出自於《扁鵲見蔡桓公》這則寓言故事。(板書課題)

(二)題解。

引導學生看註釋①,指名學生讀一遍。教師作如下補充:

1.本文節選自《韓非子·喻老》。韓非與李斯同學於荀子,韓非爲人口吃,不善言辭,但善於著書立說,喜歡研究刑名法術的學問,文章邏輯嚴密,說理清楚,又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很有說服力,是戰國時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書,集先秦法家學說的大成。

2.“喻老”,意思是用比喻來說明老子的觀點。作者敘述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說明老子“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即計劃克服困難,要着手於它還容易的時候,做大事業,要着手於它細微的時候)這一觀點的。

3.“寓言”,一詞出於《莊子》。寓有寄託的意思,所謂寓言,就是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表達對人生的認識和感受。這些故事很簡短,含有比喻和象徵的意思,蘊含着人類的知識和智慧,是藝術化了的人生哲理。寓言起源於民間,勞動人民用生動、機智的故事寄託自己的生活經驗。春秋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和遊說之士,大量吸收和借用這類民間故事,作爲宣傳自己主張的一種手段,他們進而創作新的寓言故事,以便說理生動、通俗易懂。韓非子是當時最傑出的寓言作家,先秦寓言故事,《韓非子》一書中不僅多而且精彩。如大家熟悉的《濫竽充數》、《自相矛盾》、《鄭人買履》等等。

4.扁鵲爲什麼又叫秦越人?扁鵲是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名醫,而戰國時代秦越人醫術高明,人們就用扁鵲稱呼他。(餘見課文後黑框內“古人的名、字、號”)

(三)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解釋詞義,並與現代漢語中的該詞進行比較。

間:在“立有間”中,當“一會兒”講;用在表動作的詞語之後,表示動作的時間。現代漢語中常用它的“中間”義項,表示兩者之間,如同志間、兩山間。

居:在“居十日”中,當“過了”講;用在表時間的詞語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時間。現代漢語中常用它的“住”、“住所”等義項,如同居,故居。

復:在“扁鵲復見”中,當“再”、“又”講。現代漢語“舊病復發”、“死而復甦”等常用詞語中的“復”,與此義同。

益:在“不治將益深”中,當“更加”講。現代漢語“精益求精”、“老當益壯”等常用詞語中的“益”,與此義同。

應:在“桓侯不應”中,當“回答”講。現代漢語“應答”、“應聲”等常用詞語的“應”與此義同。

還走:在“扁鵲望桓侯而還走”中,還,同“旋”,當“迴轉”、“轉身”講;現代漢語中的還,無此用法。走,當“跑”講;現代漢語“奔走”、“走馬燈”等常用詞語中的“走”,與此義同;但一般單用一個“走”字,不同此義。

及:在“湯熨之所及也”等句中,當“達到”講。現代漢語“及格”、“及齡”等常用詞語中的“及”,與此同義。

是以:在“臣是以無請也”句中,當“因此”講;是以,即“以是”;以,因爲、由於;是,這,此。現代漢語說“因此”,而不說“是以”。

索:在“使人索扁鵲”句中,當“尋找”講。現代漢語“搜索”中的“索”,與此義同。

簡談古代漢語中的通假:通假指古代漢語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現代漢語中一般不用通假字。

“扁鵲望桓公而還走”句中的“還”,念xuán當“迴轉”、“轉身”講,是“旋”的通假字。

“湯熨之所及也”句中的“湯”,念tàng當“用熱水悟”講,是“燙”的通假字。

“火齊之所及也”句中的“齊”,念jì,當“藥劑”講,是“劑”的通假字。

(四)指定學生一人口譯課文,從開頭譯至第二句“桓侯又不應”。

扁鵲進見蔡桓公,站着(看了蔡桓公)一會兒,說道:“您的皮膚紋理間有點小病,不醫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後,桓侯(對左右的人)說:“醫生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把這(治好“病”)作爲(自己的)功勞。”過了十天,扁鵲又進見,(對桓侯)說:“您的病已到了肌肉裏,再不醫治,將會更加嚴重。”桓侯沒有回答(不理睬扁鵲)。扁鵲(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興。過了十天,扁鵲又進見,(對桓侯)說:“您的病已到了腸胃,再不醫治,將會更加嚴重。”桓侯還是沒有回答(不理睬扁鵲)。扁鵲(只好又)走了,桓侯又很不高興。

指定學生一人口譯課文,從“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譯至末尾。過了十天,扁鵲(進見時)遠遠地看了桓侯一眼,轉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問他(爲什麼跑),扁鵲說:“皮膚紋理間的病,熱水悟,藥劑敷,可以達到、治好;肌肉裏的病,鍼灸,可以達到、治好;腸胃裏的病,火劑湯藥,可以達到、治好;骨髓裏的病,那是司命神管的,(醫生)沒辦法了。(桓侯的病)現在到了骨髓,我因此不再說話了。”過了五天,桓侯渾身疼痛,派人去尋找扁鵲,(扁鵲)已逃到秦國去了。桓侯就死了。

(五)分析理解課文內容。

1.請兩名學生用講故事的方式介紹這篇課文的內容。(其餘學生對講的有訛錯或疏漏的詞句加以糾正或補充,教師注意及時肯定或指正。)

2.提問: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記敘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的?找出有關的詞句來說明。是按時間先後順序組織安排故事情節的。如:扁鵲見蔡桓公——居十日,扁鵲復見。——居十日,扁鵲復見。——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居五日……桓侯遂死。

3.從課題看,本文描寫刻畫了兩個人物——扁鵲和蔡桓公。課文一共寫了幾次扁鵲見蔡桓公?這兩個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徵是如何體現出來的?根據故事情節,可以把課文分爲哪幾個層次?本文寫人敘事爲闡明什麼道理?(學生深入讀課文,整理答案,教師請2~3名學生交流自己整理的答案,然後歸納分析:本文用簡潔、傳神的描寫刻畫了扁鵲和蔡桓公兩個人物形象。一共寫了扁鵲四次見桓公的情形。一見桓公,“立有間”寫扁鵲細心觀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寫他準確診斷桓公病情,“不治將恐深”是和緩的規勸語氣,指出不治的後果。而桓侯答曰“寡人無疾”,固執、自信的形象躍然紙上。“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這是對醫生的反脣相譏。二見桓公,三見桓公,扁鵲用“在肌膚”,“在腸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將益深”,語氣肯定,規勸中含着警告。可是桓侯仍然“不應”,“不悅”,冷冰冰的拒醫生於千里之外。可見桓公諱疾忌醫已到了何等嚴重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