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大綱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4W 次

教學要點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

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教學內容

一、課前導入

1、繼承蘇武把詞的豪放風格加以發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爲一大宗派,主要應歸功於辛棄疾。辛棄疾的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種豪邁風格的形成,首先決定於他的作品有深厚的愛國熱情和廣闊的社會內容。

2.指導預習,初讀課文,疏通文字。

3.補充注音:謝?

4.補充註釋:

風流:這裏指英雄遺風,即英雄人物在歷史舞臺上所創偉績帶來的意義上的影響,所謂流風餘韻。

氣吞萬里:豪氣簡直能吞沒萬里江山,形容氣概非凡。

草草:本來是雜亂不齊的樣子,這裏引申作草率馬虎。

北顧:回頭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思考問題:

(1)找出韻腳,並在朗讀中體會。

左、住、虎、顧、路、鼓、否。厭聲韻。

(2)這首詞用了哪些典故,有什麼含義?

6.作者與寫作背景: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羣衆20xx多人在家鄉起義,加入以耿京爲首的農民抗金義軍,擔任"掌書記"職務。

在起義軍的幾個月裏,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幹了兩件轟動一時的事。一件是,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叛變投敵,辛棄疾親往追捕,親手斬了這個叛徒;另一件是,親率50騎兵,直閉駐有5萬大軍的金營,活捉了殺害耿京、瓦解起義軍的叛徒、內好張安國渡過淮水,到達建康(南京)。辛棄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義軍已經失敗,他便留在南京。從此以後,他繼續堅持主戰,用他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一全國的主張。

但是,以趙構爲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着遊宴玩樂歌舞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渡江之後,首先被解除了武裝,後來才被派往江陰作籤判,幫助地方官處理政務。辛棄疾被迫退隱江西上饒,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辛棄疾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

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喜泰三年(1203),辛棄疾64歲退居江西鄉!司已有十多年,被執掌大權的韓伉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並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爲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江知府,鎮江那時正處於抗戰前線。辛初到鎮江,積極爲北伐作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胄一夥採納,並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後來又把他調離鎮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爲恢復大業出力的願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7.聽課文錄音帶或者教師範讀,疏通文字。

8.講讀課文。

(1)閱讀上片。讓同學分出層次,教師講析。

①分兩層。"千古江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是第一層,寫向四周遠眺大好河山,緬懷曾經在京口建都的孫權。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吳都,並且能夠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了家園。辛棄疾以"英雄"一詞讚頌他,表示自己對他的敬仰和嚮往,只是像孫仲謀那樣的英雄人物,再無處可尋了。"舞謝歌臺"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業的流風餘韻,也已經沒有了。這兩句表達了對前人事業後繼無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統治者昏庸無能。

②"斜陽草樹……氣吞萬里如虎"是第二層,寫俯瞰京口街市,緬懷曾經在那裏居住的劉裕。劉裕出身貧寒,曾經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卻討伐桓直,平定叛亂。"想當年"三句頌揚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劉裕先滅山東的後燕,後滅陝西的後秦,光復洛陽、長安、煊赫一時。辛棄疾遠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給宋孝宗的《美芹十論》裏,明白指出出兵北伐,應取道山東——因爲山東之民勁勇,敵守備簡略。"不得山東,則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則中原不可復。"在當時韓佳胄急於北伐的現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嚮往他的英雄業績,還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略意圖就能被採用的意思。

③同學朗讀上片。總結:這一段借孫權和劉裕兩個歷史上英雄人物事蹟隱約諷刺南宋政權的無能,表達自己抗敵救國的熱情。

(2)閱讀下片,分析層次。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號。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好大喜功,聽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塗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漢朝霍去病戰勝匈奴,封狼居前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漠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漠陳說,使人有封狼居前意。""倉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

②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麼?借鑑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③第二層。"四十三年,……一片神鴉社鼓!"是第二層。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說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火瀰漫的揚州以北地區參加抗金斗爭。後來渡淮南歸,原想憑藉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聯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

"佛狸洞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實。"佛狸調"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擊王玄漠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詞下迎神賽會,很是熱鬧。

④作者寫佛狸調一幕景象,表達什麼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於異族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寶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⑤最後三句是第三層。抒發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頗是戰國時趙國名將。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國去。後來秦國攻打趙國,趙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還能不能替趙國出力。廉頗本來也很想被趙王召見,效命疆場,擊破強秦,使趙國能強盛起來。他在趙國使者面前,"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但結果趙使還報趙王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趙玉以爲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頗事做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明確。以廉頗自比,表示雖老卻不忘爲國效力,收復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極好當道,多用少年輕進之士,又有誰會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憤溢於言表。

總結下片。用劉帝、佛狸調、廉頗的典故,繼續寫自己報效祖國一片忠心,並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憤。

9.指導朗讀,體會作者感情。

10.這首詞的寫作特點是運用典故,有人說辛棄疾的詞有"掉書袋"的毛病。你認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