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勉學》教學設計大綱

《勉學》教學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9W 次

第一課時

《勉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說”“玩”“登”等和文言虛詞“之”“以”“所以”“寧”等意義和用法。

2.藉助註釋、工具書等,能順暢地翻譯課文,把握“勉學”內容。

3.通過圈劃文中關鍵字句,理解明確學習 目的、端正學習態度、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理解 對比、舉例等論證方法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 點與難點:

1.重點:藉助註釋、工具書等,在誦讀的基礎上,積累文言詞語和理解句意,把握“勉學”內容。

2.難點:作者如何運用比喻、對比、舉例等多種論證方法使自己的觀點更有說服力。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劉邦少時失學,聞秦始皇焚書坑儒,心中竊喜,但當了皇帝后卻深感不學之苦,便以切身體驗來勉勵兒子學習,沒有半點僞飾;傅雷洋洋萬言家書,旨在教育兒子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家訓家書是中國傳統教育與傳統文化思想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爲廣大人民所誦讀、手 錄、刻寫和傳承。

從皇室宗親、權貴重臣到大師名流、鄉野庶民的各種體例的家 訓家書我們可以體會其散發的濃濃關愛之情與殷殷勸誡之意,更能體會到古人教誨子女弟侄方面的不辭勞累,嘔心瀝血之深義。

今天我們學習被譽爲這家教典範的《顏氏家訓》中的一篇《勉學》。

二、作者以及作品簡介

作者:顏之推,南北朝時北齊文學家,代表作《顏氏家訓》。《顏氏家訓》,是歷史上第一部家訓,是他對自己一生有關立身、處世、爲學經驗的總結,被後人譽爲家教規 範。

三、疏通課文

(一)解題

“勉”是盡力、努力的意思。“勉學”是努力學習的意思,鼓勵後世子孫及世人勤奮學習。

(二)朗讀正音

1、學生自由朗讀

2、教師正音、範讀。 注意:爲、說、 華、坎壈、無間

3、學生齊讀。

(三)疏通一段。

1、通過註釋,學生自由翻譯。

2、重點語句輪流翻譯。

第一段:

(1)古之學者爲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爲人,但能說之也。

重點字詞:

(1)學者:讀書的人。

(2)以:用來。

(3)說:向他人誇耀自己的才學。

(4)但:只。

參考譯文:古代讀書人爲自己(學習),爲的是彌補自身的不足;現在讀書人爲別人(學習),只會用學到的知識向 他人誇耀。

(2)古之學者爲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爲己,修身以求進也。

重點字詞:

(5)行道:推行學問。

(6)利市 :造福社會。

(7)進:做官。

參考譯文:古代讀書人爲別人學習,是推行自己的學問來造福社會;現在讀書人爲自己學習,提高自己的修養來謀求官職。

(3)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重點字詞:

(8)華:同花。

(9)登:通“得”,摘取。

參考譯文:學習就像種樹一樣,春天賞玩它的花,秋天摘取它的果實 。研討文章,這就好比賞玩春花;提高修養親身實 踐,這就好比摘取秋果。

總結:第一段指出古今學者的學習目的不同,然後以種樹爲喻,闡明學習是爲了“修身利行”。

(4)段意歸納:

古人今人學習態度對比,褒貶 鮮明。以春華、秋實比喻,指出學習目的是爲了修身利行。

四、作業:抄寫課文以及翻譯並且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積累文言實詞“說”“玩”“登”等和文言虛詞“之”“以”“所以”“寧”等意義和用法。

2.藉助註釋、工具書等,能順暢地翻譯課文,把握“勉學”內容。

3.通過圈劃文 中關鍵 字句,理解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理解對比、舉例等論證方法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藉助註釋、工具書等,在誦讀的基礎上,積累文言詞語和理解句意,把握“勉學”內容。

2.難點:作者如何運用比喻、對比、舉例等多種論證 方法使自己的觀點更有說服力。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文學常識

2、第一段重點字詞提問。

二、翻譯文章第二、三段

(4)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重點字詞:

(10)專利 :專一而敏銳。

參考譯文:人在幼小的時候,思想專一敏銳,長大成人以後,思想容易分散,因此要及早教育,不可錯失良機。

(5)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

參考譯文:我七歲的時候,背誦《靈光殿賦》,直到今天,每十年回憶一次,仍然不會遺忘。二十歲以後,所背誦的經書 ,擱置在那裏一個月,便到了荒廢的地步。

(6)然人有坎壈,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

重點字詞:

(11)坎壈:困頓、坎坷。

參考譯文:然而人總有困頓的.時候,壯 年時失去了求學的機會,更應當在晚年時抓緊時間學習,不可。

(7)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重點字詞:

(12)秉燭:拿着火把照明。燭:火把。

(13)瞑 目:閉眼。

參考譯文:從小就學習的人,就好像迎着太陽的光芒走路;到老年纔開始學習的人,就好像手持蠟燭在夜間行走,但總比閉着眼睛什麼都看不見的人強。

總結: 第二段闡述的是最佳的學習年齡的問題。作者採用舉例、對比論證,應當“早教”,若早年沒有學習,應當“晚學”“不可自棄”。

(8)夫聖人之書,所以設教,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亦足爲人;

重點字詞:

(14)所以:用來……的。

(15)經:儒家經典。

(16)注:註解經書的文字。

參考譯文: 聖人的書,是用來教育人的,只要能熟讀經文,大致弄懂註解的意思,讓自己的言行經常有所幫助,也就足以在世上做人了;

(9)何必“仲尼居”即須兩紙疏義,燕寢講堂,亦復何在?

重點字詞:

(1 7)仲尼居:《孝經開宗明義》第一章開頭的文字。

(18)燕寢講堂:那些解經之家對居的解釋各執一詞。

參考譯文:何必對“仲尼居”三個字就要寫兩張紙的疏文來解釋呢,“居”指閒居之處還是指講 習之所,爭論雙方的依據在哪裏?

(10)以此得勝,寧有益乎?

重點字詞:

(19)寧:難道。

參考譯文:就 算憑藉這個獲勝了,難 道會有什麼好處嗎?

(11)光陰可惜,譬諸逝水。

參考譯文:光陰值得珍惜,就像流水般一去不返。

(12)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必能兼美,吾無間焉。

重點字詞:

(20)機要:書中的精要之處。

(21)濟:成就,完成。

(22)無間:沒有什麼可批評。間:間隙,空子,可乘之機。

參考譯文:我們應當廣泛閱讀書中那些精要之處,以求對自己的事業有所助益;如果你們能做到讀書、做事兩全其美,那也就沒有什麼可批評的了。

總結:第三段談了如何正確對待經文。作者認爲學習經文重在”使言行有得“,做到讀書、做事兩全其美。

三、重點字詞總結

“說”—同悅”,取悅。但能說之也:只會用學到的知識取悅他人(向他人炫耀)。

“ 華”—同“花”。春玩其花:春天賞玩它的花朵。

“登”—摘取,收穫。

行道以利世也:實踐自己的學問 去造福社會。

修身以求進也:努力修身爲了取得高官厚祿。

坎壈:困頓,坎坷。

專利:專一,敏銳。

所以:(1)的原因(2)用來-----的

可惜:值得珍惜

專利:專一而敏銳

學者:(1)讀書人(2)學習,“者”句間停頓。

四、品讀課文,理解內容

1、課文節選的三段文字,分別從不同角度“勉學”。請概括他們各自勉學的內容。

第一段:學習在於“修身利行”。(學習目的)古人今人學習態度對比,褒貶鮮明。以春華、秋實比喻,指出學習目的是爲了修身利行。

第二段:學習在於“固須早教”“不可自棄”。(學習態度)學習固須早教,晚學猶不可放棄。

第三段:學習在於“使言行有得”“博覽機要”。(學習方法)正確對待經文,使言行有得,做到讀書、做事兩不誤。

2、作者在面對人、教育人、塑造人的情景時,是怎樣使自己的看法更有說服力的?

第一段: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第二段:舉例論證、比喻論證;第三段:舉例論證、比喻論證。

五、完成《品讀》上的相關練習。

六、作業佈置:

1、完成課外練習。

2、背誦全文。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鞏固課文中的重要文言文實詞和句子翻譯

2、理解對比說理的方法和論點的意義 。

教學重難點:

1、鞏固課文中的重要文言文實詞和句子翻譯

2、理解對比說理的方法和論點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複習文學常識

2、複習

一、加點字解釋

1、以補不足也( )

2、但能說之 ( )( )

3、行道 ( )

4、修身以求進 ( )( )

5、春玩其華 ( ) ( )

6、秋登其實( )( )

7、固須早教 ( )

8、猶不遺忘 ( )

9、一月廢置( )

10、秉燭夜行 ( )

11、所以設教( )

12、常使言行有得, 亦足爲人 ( )( )( )( )

13、以此獲勝 ( )

14、光陰可惜 ( )

15、寧有益乎 ( )

16、以濟功業( )

17、吾無間焉( )

二、句子翻譯

1、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2、人生 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3、然人有坎壈,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

4、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5、夫聖人之書,所以設教,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亦足爲人

6、以此得勝,寧有益乎?

7、光陰可惜,譬諸逝水。

8、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必能兼美,吾無間焉。

9、今之學者爲人,但能說之也。

10、古之學者爲人,行道以利世也。

三、內容理解

1、本文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人名)。本文選自《_______》。

2、本文第一段將古之學者與今之學者進行對比,目的是__________

3、本文第二段敘述作者七歲背誦《靈光殿賦》一事運用了______論證方法,其目的是__________ :

4、文中提倡的對待“聖人之書”的正確態度是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