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夏》教學設計大綱

《夏》教學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7W 次

一、說教材

《夏》教學設計

本課是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第四單元第十七課,本單元的主題是“多彩四季”。該單元前三課分別是朱自清的《春》,酈道元的《三峽》和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通過前三課的學習,學生欣賞到了散文優美、精闢的語言,瞭解了抓住特徵寫景的方法和寫景的層次以及景物描寫中的感情。第四課同樣是美文,但語言的風格同文章描述的季節—一樣更加個性和張揚,更加有熱烈的時代氣息。通過學習本課能讓學生感受到夏體現出來的強烈的美感,讓他們產生審美和情感上的共鳴,最後用自己的語言表現美,從而使本單元教學繼第一單元“親近文學”、第二單元“金色年華”、第三單元“民俗風情”之後讓學生在閱讀和欣賞美文的能力方面有進一步的提高。

二、學情分析

我們學校是一所鄉村中學,學生的朗讀水平普遍較低;學生閱讀的面比較狹窄,平時很少讀到描寫夏季的文章。但是他們生長在鄉下對夏有很深的生活體驗,通過朗讀比較容易地引起學生的共鳴。基於以上原因,同時依據新大綱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朗讀能說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2學生能夠抓住富有魅力的語言說出夏的美,並能抓住景物的特徵表現美。

○3學生能夠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讀出夏天的緊張、熱烈和急促,感受作者熱愛夏天、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和對辛勤耕耘的勞動者的讚美思想感情。

四、教學重點、難點:

新《大綱》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要求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的能力。在該課的教學中“要求讀出感情,用聲音來塑造夏天的形象,傳達內心的感受”自然成了教學的重點。因此在“強化朗讀,整體把握,深入體會,學以致用”的思想指導下。我認爲本文的重點是通過朗讀體會景物的特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於學生朗讀水平和閱讀面的限制,通過朗讀尋求學生與文本間的共鳴則成爲教學的難點。

五、教學手段:

從教學的實際出發,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一方面可以將媒體信息與文本信息進行整合,另一方面還可以培養學生利用相關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內心體驗,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增加了課堂知識容量。

六、說教法與學法

a)教法

新《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指出:“教學過程應貫穿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據此教學本文時,我主要擬用誦讀式的教學方法,同時輔以探究式、讀寫結合式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爲本,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b)學法

我們的課堂無非就是爲學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發揮、暢所欲言的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是教師、學生、文本間的對話、交流,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理解感受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去探討,去想像水面下“八分之七”。讓學生自己學會閱讀,在閱讀中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甚至有所創造。因此,在指導學生學習過程中,我擬定用誦讀品味法、賞析法(圈點批註法)、自主探究學習法爲主要的學習方法。

七、教學時數:

八、教案:

導語:

詩人作家筆下,夏並不是一個受到青睞的季節—或是寫成作爲藝術的內容中苦悶壓抑的象徵的'夏感;或寫成一種輕鬆閒適中透出無可奈何的失落之情的夏感,[播放PPT1](茅盾)“毒惡的灰沙陣”、(老舍)“燙着行人的臉”、(羅曼羅蘭)“大地在高熱度中發抖”(楊萬里)“日常睡起無情思”(蔡確)“手倦拋書午夢長”。可是有一位作家卻“大聲讚美這個春與秋這間的黃金的夏季”,那就是樑衡。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當代散文中的精品。[播放PPT2]出示課題、作者

說明:信息技術的介入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老師的教學方式也發生了質的改變。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學習知識,而是爲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信息技術將爲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展示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的信息資源提供可能,創設有利於學生髮現創新的信息平臺,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

第一板塊:

(1)請大家放聲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完思考這樣二個問題:你捕捉到了哪些畫面?這些畫面突出了夏天的什麼特點?

說明:通過視頻畫面的播放,展示出課本描述過的鮮活畫面,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把學生帶入情境。然後提出問題,即學習任務。

這些具體的景象主要表現了夏天什麼樣的特點?

那麼,在這些描寫中,這些圖畫裏,你覺得文章重點描寫的是哪些?(生:麥浪翻滾,夏天金黃的色彩,農民辛勤收割。)

師:這樣看來,作者寫夏天的美景(板書:景美),不僅是表達對夏天的喜愛之情,主要還在於深情讚美辛勤勞作的農民。(板書:人勤)。

第二遍讀,我們就來重點讀這些描寫。

師範讀示例,要求學生認真聽範讀。

例句:好象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於沸騰一樣。(這裏的“泛泡、冒氣”“終於沸騰”都應該重讀,但又不能是一樣的重讀,而應該是由輕到重,“沸騰”一詞應達到重讀的頂點,以充分體現夏天的熱烈。)

教師小結:

誦讀文章時我們先要看一下文章所蘊含的情感,然後來確定語速,語氣。哪些語句應讀得急促有力,哪些應舒緩柔美;哪些詞重讀,哪些詞只需輕輕帶過,同時應讀得準確流暢、停頓恰當。

第三遍讀:請學生朗讀文章(每位學生讀一節)、其他同學與老師認真聽,並作出評價。

說明:長期以來,在以教師講授爲主的教學模式中,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主要是由教師做出的,往往單憑考試成績衡量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習與教學分離,學生和教師都將評價與考試等同起來,誤認爲評價只是老師的事。在這種自上而下的單向評價中,學生沒有評價的權利,學生只是被評價者,只能被動、消極地接受教師的評判。這樣不能全面、綜合地反映學生的發展程度,不利於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發展,也不利於學生主體性的培養和發展。

我在教學過程中探索新的評價模式,採用同學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可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更全面、更客觀、更科學的評價,學生由評價對象成爲評價主體,創造了積極的學習氣氛,給學生成功的情感體驗,增強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信心。不僅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時反饋,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評價能力。學生學會比較客觀、公正地對他人作出評價,受到批評的同學也學會比較寬容、虛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見,使每一個學習者有可能更多地獲得大量他人評價,就像照鏡子一樣更真實地認識和了解自己。學生在反思、評論自身和他人的工作的基礎上,提高了整體工作的質量,成爲建設性的評論者。

第二板塊:

樑衡的散文美,美在它富有激情,讓我們細細品味這朵充滿激情的花兒:請同學們跳讀課文,你認爲全文在結構、內容和語言上有哪些美點?仿照示例用圈點勾畫法選擇文中兩處進行批註。

示例:充滿整個夏天的是一種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

分析:

本句是一個獨句段,是全文的總領。/內容上本句概括出了夏天的特點,同時暗示這篇文章既寫了夏天的景物,又寫夏天裏人物的活動,歌頌勞動和勞動者。/“熱烈”一詞用得好,它賦予夏天以人的感情,流露了對夏天的喜愛之情。

學生歸納:

傳神的動詞、富有表現力的形容詞、含義深刻的句子、生動形象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運用、對比的作用、直接間接描寫的結合、細節描寫的運用等。只要談出感受並言之成理,都應予以肯定。

說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多媒體爲學生提供了一個理想的自主學習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學生是學習活動的實踐者、是學習目標的選擇者、是學習內容的探索者、是學習成果的發現者、是學習方式的創造者。教師是信息海洋的導航者,是情境觀察的服務者,是學習過程的設計者,是協作活動的參與者,是解答疑難的指導者。活動中,學生圍繞學習內容,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和認知水平,自己確定學習起點、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及學習策略,調用各種學習資源進行獨立思考、協作討論和自我評價,並在交流的過程中完成對知識意義的建構。

福樓拜曾經說過:“不論描寫什麼事物,唯有一個動詞可以使它生動。我們必須不斷地苦心思索,非找到這個詞不可,而絕不能爲了逃避困難,用差不多的詞句敷衍了事。”所以一篇美文,離不開美詞,美句的使用,所以《夏》到處散發了激情的美。更可貴的是樑先生的文章用自己含蓄雋永的語言悟出了勞動創造的美。本文它不僅美在大自然的萬物上,更美在勤勞的人身上。我們沒有樑先生的水準,但我們能夠通過反覆的閱讀、體悟,渴望與樑先生達到共鳴,並且能夠學以致用。

第三板塊:

生活中的美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善於從美的事物中發現美,並用美的語言表現美。從樑先生的文章裏我們發現了夏的美,那麼,請大家抓住夏季的特徵,用美的語言來描繪這個季節。

學生寫作,教師巡視指導、學生交流發言

學生評價:只要談出感受並言之成理,都應予以肯定。

教師小結:

同學們通過練習“從情境中發現了美,並用美的語言表現美!”,這都歸功於《夏》帶給我們的啓發,所以樑先生的《夏》在今天恐怕是難得描寫夏季的美文了。

教師總結:

本文通過讀夏—品夏—寫夏的環節,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夏》使我們想起了精美的牙雕,小巧的盆景,想到了一方素絹、一塊碧玉、一泓清澈的小溪、一簇秀麗的山花,它是一部傑作:

教師贈語:

“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找尋生活中的美,才能發現美,欣賞美,最後用我們的雙手創造美

佈置作業:

說明:“教師的任務就是鼓勵和引導他們,把他們的驅動力和創造力用於值得從事的活動中。”(福錄信爾語)在教學中,不論使用何種媒體,教師都處於主導地位,各種媒體都爲教師所用,教師要成爲教學的設計者、主持者、示範者和評價者,要將不同媒體在不同情況下的功能作比較,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實際需要、精心選擇、恰當運用媒體。

多媒體教學不僅能把知識更多.更快地傳授給學生,還節約了時間,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情感真摯,意境優美的散文,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我們除了運用誦讀的手段之外,就是“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而如果把信息技術作爲工具和手段滲透到語文學科的教學中,那就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品味課文,增強學生的審美感受,是起輔助教學的作用,所以老師要將媒體信息與與文本信息進行整合,讓學生與文本之間產生情感的共鳴。在教學第一環節“讀夏”中,通過視頻畫面的播放,展示出課本描述過的鮮活畫面,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把學生帶入情境。然後提出問題,解讀文本,讓學生在彰顯智慧的同時產生愉悅感與成就感。

我非常注重培養學生評價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和積極配合評價工作,增強學生的評價意識和能力,不僅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時反饋,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評價能力。在第二環節“品夏”中,抓住“朗讀評價表”讓學生評,學生能比較客觀、公正地對他人作出評價,受到批評的同學也學會比較寬容、虛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見,使每一個學習者有可能更多地獲得大量他人評價,就像照鏡子一樣更真實地認識和了解自己。學生在反思、評論自身和他人的工作的基礎上,提高了整體工作的質量,成爲建設性的評論者。從而不斷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拓展想象力,寫出了一篇篇美的寫夏的文章。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則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知識的進步,並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現代教育媒體中各種各樣的形象是想象的支柱,沒有它,就難以想象。所謂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在教學第三環節“寫夏”中,通過本課提供的大量夏天的畫面和老師提供的示例要求。

當然,在教學中還發現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第二環節時間太短,尤其運用朗讀評價表更費時間,在這一環節上還應合理設計環節,爭取在有限的時間取得最大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