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日月明》語文教學反思

《日月明》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4W 次

教學反思它是教師通過對其教學活動進行的理性觀察與矯正,從而提高其教學能力的活動,是一種分析教學技能的技術。接下來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日月明》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

《日月明》語文教學反思

  《日月明》語文教學反思1

教學設計中,我們必須徹底摒棄單調的認讀、繁瑣的分析,巧妙地藉助教材這一載體,精心設計多種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朗讀中自主識字,在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在實際教學中,我通過看圖、遊戲等一系列識字活動,讓學生在寬鬆、自然的狀態下進入情境,進入課文,去發現構字規律,掌握漢字結構,從而感悟漢字文化,積累語言文字。

本課讓學生自己看圖猜字,說出字的意思,並利用所學的字組詞,初步瞭解了會意字的特點。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不僅瞭解了許多漢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漢字組成的,而且知道它的意思就是這幾個漢字意思的組合。老師的巧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不僅讓學生感受到識字的樂趣,而且激發了學生的識字熱情。有的學生在課後還仿照課文的形式把自己認識的漢字編成韻文。

課堂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以獨立或隨機組合的方式組成學習小組,選擇自己已經知道或者含糊不清的一些生字的意思,在小夥伴中進行交流,形成人人爭當小老師的局面。這樣,同學之間互幫互學,深化了對知識的認識;大膽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他們的團體合作意識被調動起來了,從而充分體驗合作的愉快。靈活地處理教材,能較好地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有利於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中學語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在努力實踐着讓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也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日月明》語文教學反思2

《日月明》這一課,節奏明快,音韻和諧,這篇短短的韻文,揭示了會意字的構字特點,讓人隱約感受到中國人造字的智慧。本節課要求學生會認的生字比較多,但是這些生字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屬於會意字。因此,在教學時我也緊扣這一主題,捨棄了以往單調的認讀、繁瑣的分析,力求在一系列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引領學生自主探究到會意字的特點,進而識記生字,提高識字效率

在導入時,我先出示“日”“月”的圖畫,並伴隨發光的效果,使學生們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過來,讓他們直觀的感受到這兩物會發亮發光,帶給大地光明,然後順勢讓學生說一說他們的特點,有了前面的圖片感知,學生一下子就能說出。而後,我出示“明”這個字,學生也馬上能將他們的發現表達出來,他們有的說“明”是由“日”和“月”組成的;有的說“日”很亮,“月”也很亮,“明”就更亮了。從孩子們的回答中,我知道,他們已經感知到了“明”的意思,初步領略到了此類漢字表意的特點,然後我順勢告訴孩子們,這樣的字就稱爲會意字。因爲有了前面對“明”字的感知作鋪墊,孩子們對“會意字”的理解有了共同的起點,理解起來應該也不至於那麼抽象。這樣,我想比一上課就跟孩子們說,“今天要學習會意字”的方式更加自然。

教學生字時,我還會直接出示生字,再說說意思,其實就是引導學生從字的構成上感知字義,如果沒有前面遊戲環節做鋪墊,學生也許不會主動去觀察字的構成。這樣,遊戲環節的設置也就起到了作用,成爲了“扶”和“放”的過渡橋樑,而且學生識字的自主能動性也能體現的更加明顯。

  《日月明》語文教學反思3

今天第一節課是趙老師上研討課,我們八個語文老師都去五班聽趙老師講《日月明》。趙老師這一課給我的觸動很大。

小學第一學段識字量大,《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對識字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所以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識字量大,幾乎每一課都編排了十幾個生字。識字編排很有特點,往往是一篇小韻文中包含十幾個生字。就拿《日月明》一課來說吧,13個生字和一篇提示會意字構字特點的小韻文,既要使學生把韻文讀得朗朗上口,又要使學生興趣盎然地認字,這並非易事。爲了設計好這節課,趙老師根據教材特點,設計了以“明、鮮”兩字引路,學生主動學習其它會意字的大思路;讓學生把握住了會意字的特點,將較難理解的“衆”、“森”等字製作成了課件。分化難點,突破難點。 開課時,以課件出示“日”“月”的圖畫,而後出現“明”時,學生們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過來。他們有的說“明”是由“日”和“月”組成的;有的說“日”很亮,“月”也很亮,“明”就更亮了。緊接着又出示了“鮮”字,問他們“看到它,你又發現了什麼?”時,學生們有的說:“魚肉很好吃,羊肉也很好吃,‘鮮’應表示更好吃了。”接着老師又講魚羊“鮮”的故事來加深學生的印象。他們的主動與活躍漸漸讓課堂充滿生機,帶給與課者驚喜。學生主動學習其它會意字時,主動學習意識強烈,敢想,敢說,尤其問題意識濃厚,又如在學習“男”字時有的學生說:“男人力氣比女人大,所以男人就在田裏幹活。”有的學生說:“我知道!‘一’表示一個大蓋子,蓋到火上,火就能滅。”他們精妙的想像,精彩的回答,大膽地發問着實又給了與課者一個驚喜。一節課在極爲融洽、民主,學生熱情高漲的氛圍中愉快地進行着,使教者與學者都身心愉悅。 激動之餘,不由得提起筆將興奮記下:首先,作爲一名面對新課程挑戰的教師要學會去向書本學習,學習理論,開闊視野,尋找解決的辦法後,再回到課堂。一個四肢不勤,頭腦懶惰的教師是永遠走不進新課程的。同時使我深深感覺到自身的知識儲備很重要,要滿足學生的需要。這就要求自己要多讀書,多積累。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其次,我更加認識到:老師立足於教,是爲了不教的教學思想。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具體的指導中悟出方法,悟出路子,然後再丟開老師這根“柺杖”,自己獨立前行。心理學家奧托指出:“我們所有的人都有驚人的創造力。”作爲教師要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想,去問,去說,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好奇心和興趣。 第三,作爲今天的教師應該擺脫掉“弟子不能賢於師”的說法,以及好爲人師的指導。在教學中要保持一種與學生共同學習、探索的心態,嘗試着俯下身子,與學生平等對話、交流。 第四,教師也要學會傾聽,要認真地傾聽孩子們的發言。只有這樣才能對他們做出正確的評價,才能更好地保護孩子稚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