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

語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4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

語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1

1、這問題沒有停留在問答的回答上,而是重視學生的內心情感體驗過程,留足較多的時間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以“幫助別人”爲題的說話訓練,既是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又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理解的過程,也是學生交流思想,共同提高認識,接受教育的過程。

通過學習、思考、回答、敘述。學生的認識提高,他懂得了,關心、幫助弱小是自己的快樂,也是別人的快樂。幫助了弱小的,我就是強大的,不要一味依賴別人的保護,我們自己也要努力,這樣我們纔可以驕傲地說:“我不是最弱小的。”

2、在詞語教學上有很大收穫,文中有形容雨大的詞語:“大雨如注、滂沱大雨”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寫雨大的詞語呢?

語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2

課文講了薩沙與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風雨,父母親很自然地把雨衣讓給了年齡最小的薩沙。在他們的影響下,薩沙也不甘於做弱小者,並學會了保護弱小者。儘管說的是一件簡單的生活小事,卻闡明瞭深刻的做人道理,滲透了培養自信自強人格的思想。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薩沙和媽媽之間的對話。教學本課時我把重點放在了引導學生朗讀感悟上了:

對於課文的理解應建立在熟練的朗讀之上,因此在教學時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熟悉課文,並通過明確朗讀要求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的重點內容,使學生在讀書中對課文所蘊涵道理有初步的感知。

在初讀的基礎上,重點首先應放在“媽媽”的動作及與薩沙的對話的理解上。從“爸爸趕忙把雨衣給了媽媽,媽媽接過雨衣沒有穿,卻把它給了我”。從找重點詞及動作理解到媽媽對孩子的愛;媽媽所說的話是在教育薩沙要懂得同情弱者,保護弱者;而薩沙的話又時我們理解到他對媽媽的愛,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薩沙不甘當弱者的心情。學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礎上讀出了薩沙不甘爲弱、也想保護弱者的想法;特別是在薩沙把身上的雨衣蓋在薔薇花上之後說的話,“現在我還是最弱小的嗎?”這一句要指導學生體會薩沙的自豪感,因爲他已經不是最弱小的了,能夠保護比他弱小的薔薇花了。這樣,通過學生不斷深入地朗讀,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也使學生受到了保護弱小者的良好思想教育。

語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3

今天上午,我去四(2)班上了兩堂課,基本完成了《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課的教學任務。蔡慧仙、徐雪芳兩位教師全程參與了課堂教學的觀摩。

該課文主要講薩沙一家在大雨中把僅有的一件雨衣遞給了最需要保護的薩沙,而薩沙認爲:“我不是最弱小的”,他把雨衣蓋在了一朵剛剛開放的野薔薇花上……

我始終認爲,語文教學的中心任務之一就是要把課文的規範語言內化爲學生自己的語言,離開了語言的理解、吸收和運用,就不能達到閱讀的真正目的。主動讀書、內化語言,應成爲學生主體的基本活動,幫助學生讀書,指導學生內化,應成爲教師的主要職責。

我在第二課時結尾處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同學們,課文中重點描寫了媽媽與薩沙兩人傳遞雨衣的過程和相關對話,而對於爸爸把雨衣傳遞給**的描述只有半句話,即:爸爸趕忙把雨衣給了媽媽,媽媽接過雨衣沒有穿,卻把他給了薩沙。請展開合理想象,並與同桌討論,爸爸與媽媽之間可能會說些什麼話?

一組學生上臺表演,意思大致是:爸爸讓媽媽穿,而媽媽說:薩沙是最弱小的,應該給薩沙穿。應該說,這樣的想象合理,也能運用課文中的句子進行描述,達到了預期目標

可是,我卻覺得意猶未盡,我提示學生:

1、爲什麼爸爸會認爲媽媽是個最需要保護的人,而不是薩沙?

2、文中的“趕忙”一詞傳達了怎樣的信息?

一時,教室內“炸”開了,大家紛紛發表見解:“媽媽就在爸爸身邊,爸爸沒多考慮,他只覺得自己不是最需要保護的人”;“女人比男人弱小,更需要男人的保護”;……我補充了一條:可能媽媽有病在身,爸爸認爲媽媽應該得到特別的照顧。如真是這樣,媽媽在大雨中讓雨衣給薩沙那是一份多麼寶貴的不同尋常的母愛啊!

所有這些想象都在課文設定的情境之中,都反應了同一個主題,這樣的內化纔是十分有效的。

語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4

在本節課中,我注重了學生的朗讀訓練。特別是薩沙和媽媽的一段對話,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在整體感知這段話後,我播放了雨中薩沙母子的對話錄音,讓學生感受當時的情景,接着把這則對話分成了兩部分進行教學,先讓學生讀薩沙的話,通過補充提示語,讓學生走進薩沙的心理,體會他說話時的語氣,並指導朗讀。

教學媽媽的兩句話,這是教學的難點,怎樣突破難點,在設計教案時,我也反覆考慮,做了很多調整,最後抓住“弱小的人僅僅是指年齡小的人嗎?”這一問題展開討論,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學生明白爸爸媽媽其實是在用自己的行動告訴薩沙,凡是需要幫助的、無助的人或物我們都要去保護他們,通過討論交流,研讀了媽媽的兩句話,從而讓學生知道,薩沙不甘於弱小的決心,並指導讀好:“現在我該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媽媽?”

讓學生加上表情動作來演一演,體會薩沙保護弱小後的自豪,激動。最後再讓學生迴歸整體,自由練讀對話,分角色表演對話。通過指名錶演的方式讓學生在朗讀中進行角色體驗。在一遍一遍的表演中,小薩沙的形象在學生的心中逐漸豐滿,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在最後,學生們在交流生活中保護弱小的事例時,卻顯得困難,在備課時,我也意識到可能存在的問題,於是爲了減少難度,讓學生用“我不是最弱小的`,因爲……”這樣的句式說一說,可沒想到,這樣一來,反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語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5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這不僅因爲語文本身就浸潤着語言文字的思想、情感、精神,更因爲語文學科所獨特的“文”性之所在,母語文化,人文情懷,文道合一。

“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語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語文課堂上就是要有朗朗的讀書聲。在本節課中,我堅持做到以讀爲主,注重語言文字的基本功訓練,引領學生與鮮活的文字對話。首先通過對課題不同形式地朗讀,讓學生明白朗讀的語氣、語調、強調的重點不同,表達的意思也不同。緊接着引導學生多次接觸文本,學習生字詞。本課生字詞較少,我有意識地對“滂沱大雨、嬌嫩纖弱”兩個關鍵詞語進行了指導,學生一邊想象畫面一邊讀,讀出了層次,讀出了理解,同時還掌握了學習詞語的方法;然後分類出示詞語學習,在讀中記憶、拓展、積累、使用。在學生初讀任務完成的基礎上,再次以朗讀爲突破口,理清文章脈絡,把握主要內容。最後通過對薔薇花在雨前、雨中不同形態的對比朗讀,激發學生保護弱小的情感。

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與文本的對話中、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在由讀至寫的傾吐中發展語言、陶冶情操。既有與文本本身的有聲交流,又有與自己心靈的無聲傾訴。

當然,也存在着不足之處:

1、各環節之間的過渡應更自然,教師的語言要更嚴謹,使整個教學過程更流暢。

2、對學生提出的學習要求要適當,比如在概括主要內容時可提供幾個關鍵詞,降低難度。

3、第一課時要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動筆寫字,將寫字教學落到實處。

語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6

核心提示:課文講的是國外的一個故事:一個四口之家(爸爸,媽媽,哥哥託利亞,弟弟薩沙)來到森林中的一片空地玩,突然一場大雨襲來,媽媽和託利亞都把雨衣給了五歲的薩沙,媽媽還告訴薩沙:如果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

課文講的是國外的一個故事:一個四口之家(爸爸,媽媽,哥哥託利亞,弟弟薩沙)來到森林中的一片空地玩,突然一場大雨襲來,媽媽和託利亞都把雨衣給了五歲的薩沙,媽媽還告訴薩沙:如果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可薩沙不這樣認爲,他以自己的行動(保護比自己更弱小的薔薇花)證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一、以讀爲主

“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語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本課教學時,我讓學生學生自由讀、默讀、對比着讀、邊讀邊做記號等形式,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與文本的對話中、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在由讀至寫的傾吐中發展語言、陶冶情操。

二、想象體驗

想象是創造的翅膀,我讓學生對比兩處寫野薔薇,讓學生通過看圖,想象,實踐來理解其中詞語的意思,從而感受到薔薇從美麗動人到可憐無助的變化。學生在讀書時的聯想,轉換角色時的暢想及創編故事的遐想中,不但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加深了對人物內心的體驗,更重要的是將課堂與生活“鏈接”。

三、聯繫生活

當學生讀了描寫野薔薇的句子,我讓學生假想,假如你就在這朵弱小的野薔薇的旁邊,你會怎麼做?讓學生親身感受,奠定了學生關愛野薔薇的情感基調,適時想象,啓發學生和薔薇花對話,則引導他們走進教材,走近薩沙。我還讓學生說說什麼又是最弱小,你又會怎麼做呢?

憑藉教材中的薩沙這個同齡人的形象,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來感受、體驗薩沙的話,就能讓學生和薩沙產生心靈的共鳴,滿懷和薩沙同樣的感情走出教材。

但是,教學時或許是我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或許是我語言的親和力和感染力不夠,沒有能夠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所以課堂氣氛不夠熱烈,只有少數幾位同學舉手發言,沒有達到我預想的教育效果,這需要我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不斷改進,繼續努力。

語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7

這篇課文講的是薩沙在家人的影響下,學會了保護弱小者的故事,讚揚了薩沙一家人自覺保護弱小者的高尚品質。課文並沒有難理解的詞語,在教學中,我主要通過朗讀,體會媽媽的話,實際上是加教育薩沙要有愛心,要把保護弱小者當做是自己的職責。再讓學生結合實際情況,談談自己平時有沒有像薩沙一樣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若有則應該繼續保持;若沒有,則應該學會保護弱小者。

另外,我抓住了文中兩個描寫大雨的詞語“滂沱大雨”和“大雨如注”,然後讓學生再說一些其他的描寫大雨的詞語,結果學生聯想很豐富,說了許多。在此基礎上,我又讓他們進行聯想,有哪些描寫雨小的詞語,學生又說了許多。我覺得這樣舉一反三的效果很好。

語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8

本文敘述了薩沙在爸爸、媽媽的影響下,把爸爸、媽媽讓給他的雨衣蓋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薔薇花上的故事,讚揚了薩沙一家人自覺保護弱小者的高尚品質。通過對媽媽兩句話的研讀和對小薩沙保護薔薇花的舉動的體會,教育學生從小養成自強、自信的可貴品質。

本節課開始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說說課文中誰是最弱小的,引出薔薇花以後,再對比着讀讀薔薇花在不同情況下的狀態,使學生通過對比體會到薔薇花的弱小,然後以此引入媽媽和小薩沙的對話。這樣的設計,看似順水推舟,但實際上從薔薇花的弱小到媽媽和小薩沙的對話,在教學環節上有些脫節。經過思考,我覺得可以作如下的修改:讀題後,先讓學生談談“我不是最弱小的”這句話是誰說的?(薩沙)追問:誰認爲薩沙是最弱小的呢?(媽媽)由此引出媽媽和小薩沙對話,教學環節上更加緊湊。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比如說:當教學在滂沱大雨中弱小的薔薇花的時候,我設計了“在滂沱大雨中,嬌嫩纖弱的薔薇花會說些什麼?”來引導學生進行想像說話,使學生進入文章的角色中,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能較好的站在薔薇花的立場,說出薔薇花無奈,沮喪,希望得到幫助的心情。使薔薇花弱小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烙下深深的印跡。當薔薇花得到的薩沙的保護的時候,我設計了“當薔薇花受到了薩沙的保護,它有什麼心裏話想說”這樣一個問題,使學生站在薔薇花的立場來體驗接受保護以後的心情。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樹立自信、自強的品質,自覺承擔起保護弱小的責任,並能以此爲快樂。

每一幅插圖都是對課文重要內容的詮釋,能幫助我們與文本進行更好的對話。在本節課中間,我引導學生觀察插圖中姐姐託利亞的表情,思考一下當媽媽沒有把雨衣傳給託利亞,而是直接傳給薩沙時,姐姐託利亞的反映是怎樣的。學生很快發現姐姐的臉上充滿了微笑,我又引導學生想一想託利亞的微笑說明了什麼?使學生體會到姐姐對弟弟的謙讓實際上也是一種保護弱小的表現。

在本節課中,我注重了學生的朗讀訓練。特別是薩沙和媽媽的一段對話,我先讓學生體會說話人的語氣,心理活動,逐句訓練。在整體感知整段對話後,讓學生自由練讀,分角色表演。隨後,我又讓學生反覆朗讀課題,在讀中再次體驗小薩沙的心聲,從而使小薩沙的心聲成爲我的心聲,他的心聲,所有人的心聲。

最後,學生們在交流生活中保護弱小的事例的時候,展現了一幅幅溫馨的畫面,使學生保護弱小的品質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

語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9

《我不是最弱小的》這篇課文講了薩沙與家人外出度假,突然遭遇暴風雨,父母親很自然地把雨衣讓給了年齡最小的薩沙。在他們的影響下,薩沙也不甘於做弱小者,並學會了保護弱小者把雨衣披在了郊外纖弱的薔薇花上。儘管文章說的是一件簡單的生活小事,卻闡明瞭深刻的做人道理,滲透了培養自信自強人格的思想。本文看似淺顯易懂,其實蘊涵了深刻道理。由於文章短小學生很快就理清了課文,但是當我要求學生研究薩沙爲何具有這樣的品質時,很多學生落腳點只停留在是因爲媽媽對他的教育。教學至此,我發現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太過片面不深入,這不能怪學生而是我備課的疏忽,要彌補還來得及,教育的契機在哪裏,當大面積學生出現相似問題時是最佳時機。於是我緊跟一問:“薩沙學會了保護弱小者僅僅是因爲媽媽的教育嗎?你們再讀讀課文,不要放過文章的細節,你一定會有新的發現。”話音剛落齊唰唰的頭低了下去,孩子的目光在文字中搜尋着。沒有多長時間,學生的眼睛閃爍出智慧的光彩,小手如雨後春筍紛紛伸了出來:

“從母親和孩子們做在草地上聊天,父親在旁邊聚精會神地看書這句話可以看出他們一家非常融洽。”

“從大雨中爸爸趕忙把雨衣給了媽媽,媽媽又接過雨衣給了薩沙看出他們是相親相愛和睦的一家,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薩沙一定也是一個充滿愛心的孩子。”

“我從‘爸爸趕忙把雨衣給了媽媽’中的‘趕忙’一詞體會到爸爸對比自己弱小的媽媽的愛護。

瞧,再次走進文字,學生感悟更深、更全,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從世界及文學大師那學會了如何用細節來表現真情,今後他們的文章一定會更富有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