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詩人屠格涅夫簡介

詩人屠格涅夫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1W 次

屠格涅夫是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詩人和劇作家,被稱爲“現實主義藝術大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詩人屠格涅夫簡介,歡迎參考閱讀!

詩人屠格涅夫簡介

人物生平

1818年11月9日屠格涅夫生於俄國奧廖爾省奧廖爾一箇舊式富裕家庭,父親是一個騎兵團團長。屠格涅夫的母親很壞,酒後殺了屠格涅夫的哥哥,把他當下酒菜。

1833年進莫斯科大學文學系,一年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畢業後到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和希臘與拉丁文。屠格涅夫進入莫斯科大學學習一年,隨後轉入聖彼得堡大學學習經典著作,俄國文學和哲學。

1838年前往柏林大學學習黑格爾哲學。在歐洲屠格涅夫見到了更加現代化的社會制度,被視爲“歐化”的知識分子,主張俄國學習西方,廢除包括農奴制在內的封建制度。

1843年春,屠格涅夫和他的最早師父李根(中文譯名)共同發表敘事長詩《巴拉莎》標誌着他從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屠格涅夫發表敘事長詩《巴拉莎》受到了別林斯基的好評,此後二人建立了深厚友誼。在這之後屠格涅夫開始逐漸轉向了散文創作。第一篇散文作品是中篇小說《安德烈·柯洛索夫》。繼而發表敘事詩《地主》和中篇小說《彼土什科夫》,它們已顯示出自然派和果戈理的影響。他還創作了許多劇本,其中《食客》、《貴族長的早宴》、《單身漢》等,主要反映貴族生活和風習。

19世紀50年代初發表的中篇小說如《多餘人日記》和《雅科夫·帕辛科夫》等。

1847年-1852年,他在進步刊物《現代人》上發表其成名作《獵人筆記》。該作品反農奴制的傾向觸怒了當局,當局以屠格涅夫發表追悼果戈裏文章違反審查條例爲由,將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寫了著名的反農奴制的短篇小說《木木》。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欣賞一位少年寫的小說《童年》後來通過他的欣賞與鼓勵,給了這個少年很大信心,使這個少年日後成爲了具有世界聲譽的藝術家和思想家:列夫·托爾斯泰。

1855年屠格涅夫發表著名劇本《村中一月》,開始逐漸關心知識分子與貴族的衝突問題。1856年他發表小說《羅亭》,塑造了一個具有革命激情,但是缺乏行動的小貴族的叛逆者的形象。1859年屠格涅夫發表《貴族之家》。1860年他發表小說《前夜》,塑造了一個革命者英扎羅夫的形象,杜勃羅留波夫非常看重這篇小說,發表了著名評論《真正的白天何時到來?》——斷言“前夜離隨之而來的白天總是不遠的”,認爲屠格涅夫描繪了革命的前夜。屠格涅夫不同意這一斷語,希望涅克拉索夫不要發表這篇評論,涅克拉索夫沒有同意,導致了屠格涅夫和《現代人》雜誌的決裂。

1862年屠格涅夫發表《父與子》,主人公巴扎羅夫狂傲,重視行動,重視科學實驗。是作者假想的新人形象,但是遭到民主派的抨擊。

1860年代後期,他長年居住在國外。他結識了許多外國著名作家,如他與法國作家喬治·桑、福樓拜、都德、左拉和莫泊桑等人關係密切。他向西歐介紹俄羅斯文學,特別是普希金和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1867年,他創作了長篇小說《煙》。

19世紀70年代,屠格涅夫定居法國。期間他創作了一系列“回憶的中篇小說”,如《草原上的李爾王》、《普寧與巴布寧》和《春潮》等。1877年他發表了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處女地》。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裏,遠離祖國的屠格涅夫在病榻上寫了83篇散文詩表達了他暮年的情懷。《散文詩》是他整個生命和藝術的總結,融匯了他一生創作的特點:愛國主義、民主精神、悲觀情緒、真誠、善良;敏銳、抒情、哲理、簡潔。它既是他人格的寫照,又是他藝術的結晶;既是他思想和情感的履歷表,又是他全部創作的'大綱。

1883年8月22日他病逝於巴黎。根據他生前的遺囑,遺體被運回俄國安葬在彼得堡的沃爾科夫墓地的別林斯基墓旁。

  寫作風格

  總體風格

屠格涅夫的創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強烈的批判精神。他的創作始於詩歌而止於散文詩,在詩歌、戲劇、小說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他的6部長篇小說令人矚目。他的創作忠實於現實主義原則,善於把握時代的脈搏,敏銳地發現新的重大的社會現象,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貴族知識分子和平民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命運上,以擅長女性形象塑造而著稱於世。他的作品,主題鮮明,結構嚴謹,語言優美,尤其善於刻畫自然景物的瞬息萬變,並賦以詩意和哲理。在人物心理描寫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他的創作的一個最根本的傾向就是不追隨某種社會思潮,而致力於描繪和建塑俄羅斯民族特有的人情風俗、民族的倫理觀念及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格的俄羅斯民族風骨。這對俄國文學的發展有良好的影響。

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說幾乎都可以視爲詩歌與散文相結合產生的形式,而且是典範的俄國詩歌和俄國散文相結合產生的新形式,換個角度說,就是典範的俄國浪漫主義和典範的俄國現實主義相結合產生的新形式。

屠格涅夫的心理的抒情的詩意的中短篇小說,從總體上說是詩歌對散文全面滲透的一種新的文體;但具體說來,也就是說從其內部各種不同的變體來說,卻又是一種十分自由的文學形式。屠格涅夫對這種文體採取十分靈活的態度,他根據題材和人物的不同有選擇地調節詩歌介入的廣度、深度和力度:對於愛情題材,多半會加強情感的和心理的渲染;對於奇人趣事,多半會着眼於構思的巧妙;對於有神祕意味的內容,多半會強化瞬間的氣氛;對於“俄國的哈姆雷特”,則一定不會放過他們的心路歷程的展示,對於純情的少男少女,則大力抒寫他們愛的感覺。因此,屠格捏夫中短篇小說的文體在詩服對散文的全面滲透的總體趨向中,又獲得各種不同的形態。

屠格涅夫善於選擇生活中的某個場景,善於攝取場景中的人和物,或者是選擇事態的某個側面,聚焦故事中的某個動人環節,寓情於只,示情以景,情景彼此滲透。

與相當自由和靈活的中短篇小說文體相比較,屠格涅夫長篇小說的文體則相對穩定得多。詩歌的因素雖已減弱,但絕沒有消失,它總是適時地從敘事的縫隙中“破土而出”,從而在各個方面強化敘事的效果。與此同時,戲劇的因素似有歷增加,在某種程度上它甚至還賦予屠格涅夫長篇小說以程式化的特點,如大致差不多的總體結構,不大的活動空間,不長的時間跨度,佔有中心位置的人物的對話,必不可少的插敘或補敘,瞬間的激箔時刻,情節的急轉直下,緊接着的高潮,獨特的尾聲,再加上穿插其中的適可而止和恰到好處的詩意的渲染和點撥。這些便是屠格涅夫長篇小說的基本結構方式,或者也可以說是一種較爲穩固和運用得相當純熟的程式。所以屠格涅夫長篇小說在文體上表現出一種對其他文體如詩歌和戲劇等的“綜合”的趨向,這是集詩人、劇作家和小說家於一身的屠格涅夫所獨具的特點。

  愛情描寫

屠格涅夫是19世紀俄國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筆下一些著名的男女主人公已成爲俄羅斯文學中不朽的藝術形象,愛情描寫在屠格涅夫小說的情節中佔有重要地位。屠格涅夫小說描寫的愛情純潔、含蓄、散發着芬芳的詩意,卻無一例外地讓愛情走向悲劇性的結局。

在文學史上,屠格涅夫別開生面,第一個把社會理想引入愛情。打開屠格涅夫的六部長篇小說,我們就可以發現,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經歷了種種艱難曲擠後,終未成眷屬。屠格涅夫曾多次這樣講過:“我主要是一個現實主義者;最感興趣的是人的面貌的生動活潑的真實。準確而有力地表現生活的真實,纔是作者的最高幸福,即使這真實同他個人的喜愛並不符合。“這就告訴我們,作家創作時對現實生活的忠實戰勝了其對女性的偏愛,他筆下的愛情故事以悲劇結局,是由19世紀40-70年代俄國社會現實決定的,這是時代的悲劇,社會的悲劇。

屠格涅夫勇於細緻揖示主人公愛情的萌芽、產生和發展,對男女間愛情外在細節的描寫卻簡潔,更不涉狠窺,因而屠格涅夫筆下的愛憎,不管是愛的萌動,還是愛的交流,都顯得格外莊重、理智、深沉,富有詩意。

他的作品含蓄而富有詩意。當然,屠格涅夫在愛情描寫中也並末絕對迴避形體動作的細節描寫,而是寫得有分寸的東西上。這種描寫,就不能不比歐美某些文學作品中那種偏於性愛的描寫詩意深刻得多。

  人道主義

屠格涅夫對於人類有着深深的熱愛,這種愛不僅表現於他對具有善良、勇敢、堅韌等高尚品德的人的讚美和頌揚.而見特別表現在他對人類的苦難的深深同情。表現在他總想竭力幫助那些受苦受難的人,表現在他對造成這種苦難的人的憎惡和譴責。所有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充分的體現。

屠格涅夫從人道主義出發,無情地揭露、深刻地批判了不人道的社會制度。他的作品無不體現着這種不妥協的精神,而這也就表明他與其所從出的貴族階級的徹底決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