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文祕知識 > 2016年語文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2016年語文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4W 次

學校中年教師居多,高級教師處於工作重複,創新和改善動力不足的現狀,課題研究如何更好地藉助教師已有經驗,補充教育教學新的理念,突破教師發展瓶頸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下面是小編蒐集的,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2016年語文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2016年語文課題研究實施方案1】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當今世界,多元文化並存。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語文毅然決然應該承擔的教學任務。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作爲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語文。站在時代的前沿,語文教堂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一歷史使命。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在祖國悠久而燦爛的文化中翱翔,使我們的民族文化傳統得以傳承和創新。

當前我校正掀起校園文化建設的熱潮,“熟讀《弟子規》,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校園文化牆也應運而建,從孔子到梁啓超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大的名人形象也已深入師生的腦海之中,“君子合而不同”成爲我校重要的辦學理念。將傳統文化滲透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對推進我校校園文化建設起着積極的作用。

基於以上思考,我們提出了“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模式”的課題。

二、概念界定:

1、“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主要體現新課改的精神,體現四個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二是挖掘語文教育的人文內涵,三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四是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2、“傳統文化”:傳統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是學校教育賴以生存的基礎。“傳統文化”指內容豐富、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本課題從整體上理解和宏觀上把握,認爲中華民族文化可歸結爲以下五個方面:睿智的哲學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倫理體系、輝煌的文學藝術成就、獨特的語言文字形態、浩瀚的文化典籍等。

3、“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關係:《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也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在學校教育中,弘揚本國、本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就中學語文教學而言,傳統文化在教學過程中的有機滲透,能提高中學生的語文水平和文化素養。面臨着新高考、新教材、新課程標準即將帶來的挑戰,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做到傳統性與時代性的統一,已是勢在必行。

面對這種形勢,我校從2016年起,決定在高一、高二參與實驗的班級,開始 “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策略及模式”的課題研究。

三、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

課題組通過多種途徑深入調研後認爲:中央教科所與人力資源研究部合作,把此課題作爲國家“十一五”期間重點科研課題實驗,說明此課題的重要意義。此前,國內外很少有人對這個課題進行專門的研究,有的或者只是對“傳統文化”本身的研究,其中影響較大的如雲南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尹紹亭編著的《中國民族文化專題研究叢書》,以專題的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地探討中國各民族的民族生態,生產生活、社會結構,婚姻家庭,禮儀節慶、信仰禁忌、語言文字、科技文藝等方面的傳統文化與文化變遷;有的或者只對“語文新課程”的研究,如華東師範大學倪文錦教授的關於《中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的研究較有深度和推廣價值。而把中學語文新課程與弘揚傳統文化有機地聯繫在一起進行研究還不多見,這就爲本課題展開深入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省內外有一些學校也有針對性地開設了一些選修教材,如“中國古代散文選讀”、“史記選讀”“唐宋八大家選讀”“唐宋詩詞鑑賞”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和香港、臺灣的一些教育基金共同合作,興起了一個現代讀經運動,在內地的一些學校搞了試點;青島成立了一個“國學社”;北京和蘇州已有類似中國古代私塾教育的學校在進行語文教育的探索。類似的一些探索在給我們帶來啓發的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這些零散的舉措,缺乏足夠的理論支撐和系統的過程管理,很難對中學語文教育產生根本性的影響;但同時也給了我們信心,尤其是教育部在全國範圍內推出了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後。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語文教育的滲透,不僅有廣闊的理論空間有待探索,更有巨大的潛在價值。

四、課題研究預期目標

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推進國民的閱讀與寫作能力,促進語文教學爲宗旨;堅持素質教育的正確方向,通過《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模式的探討》課題的開展,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積澱他們的文化功底,讓學生打好傳統文化的根基。

1、感受民族的傳統文化,激發師生熱愛祖國的情感。讓師生在祖國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養料,成爲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同時,通過傳統文化的教育,提高學生識真僞、分善惡、辨美醜的能力,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成爲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開拓者和建設者。

2、以“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實現課內外銜接”爲指導思想,初步形成“課內外結合、學用結合”的語文教學策略,構建以“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合作探究——課外拓展”的語文文化課堂教學模式。

3、通過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使學生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讀文化著作的能力,培養高尚情操與藝術趣味,發展個性,豐富精神。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語言和文化經典名篇的積累和文化底蘊。

4、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使廣大語文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更新知識,具有比較厚實的文化素養,創造性地理解、運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

五、課題研究對象、主要內容及方法:

1、研究對象:

本校高一、高二年級實驗班級學生。

2、研究內容:

首先,課題“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策略及模式”,是在新課標指引下的一種研究,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必須以新的課程標準理念作統帥,把握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這一基本特點。從中學生的特點出發,確定研究的價值取向。

其次,以教材爲主,校本教材爲輔,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充分挖掘和弘揚語文教材所蘊涵的傳統美德,以積累和品味祖國語言文字、解讀民族文化典籍爲研究重點,結合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設計好相關的語文教學的活動方案,爲學生創造學習傳統文化的機會,從而尋求語文教學在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方面的途徑和策略。

根據以上界定,本課題研究的重點:

(1)現代中學生對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現狀調查分析;

(2)教材所蘊涵的本民族文化的挖掘與弘揚;

(3)品味和積累祖國語言文字、解讀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家鄉傳統文化的發掘與研究;

(5)在新課標下弘揚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

3、主要觀點與可能的創新之處:

1)傳統文化是國家、民族的寶貴財富,是學校教育賴以生存的基礎。就中學語文教學而言,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有機滲透,可從根本上提高中學生的語文水平、提高中學生的文化素養。面臨着新世紀、新形式、新教材、新課程標準即將帶來的挑戰,在語文教學中,傳統性與時代性的統一,已是勢在必行。面對這種形勢,我校從2016年起,以我校的高一、高二的實驗班爲實驗單位,開始 “傳統文化對語文教學模式”的課題研究。

2) 本課題的創新程度、意義及應用價值

本課題的研究有利於促進教學內容的改革,有利於促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有利於促進師生關係的轉變,有利於我省新課改的推行。

現代語文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需要學生具有蒐集資料、研究資料的創新能力,需要一支觀念先進、方法科學的教師隊伍,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多層次地培養優秀的教師隊伍,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隊伍,有利於語文教學改革的全面開展。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實施策略,構建“創設情景——誦讀——提出問題——合作探究——課外拓展”的新型語文課堂教學模式,藉此培養出全面發展的新時代的學生,也打造出一支觀念新穎、技藝精湛的教師隊伍,爲我校語文教學的發展貢獻力量。

4、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中、後期採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爲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蒐集和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爲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新教材有關體現民族文化的內容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列課內外語文的實踐活動(如親近古詩文經典工程、成語故事演講比賽、設計名人名言卡,課本劇表演、觀看有關民族文化的影視錄象等)尋求新語文與弘揚民族文化之間聯繫的橋樑,研究一條適合新形勢下語文教學的途徑。

(3)、實踐法。針對課題研究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並付之於行動,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修正教學行爲充實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通過一系列課內外語文的實踐活動(如親近古詩文經典工程、成語故事演講比賽、設計名人名言卡,課本劇表演、觀看有關民族文化的影視錄象等)尋求新語文與弘揚民族文化之間聯繫的橋樑,研究一條適合新形勢下語文教學的途徑。

(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六、課題研究的主要策略:

1、實施“走近古詩文,走進傳統文化”活動,積澱傳統文化,吸收經典營養

我們通過“傳統文化知多少”的問卷調查,就學生的閱讀時間、閱讀範圍、閱讀內容等方面進行分析,發現學生對經典文化的接觸和吸收相當薄弱。於是,“不要拒絕對經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們對語文教學的定位,“走近古詩文,走進傳統文化”,能增加學生在傳統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精神積澱。這成爲我們課題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爲激發學生誦讀興趣,我們將開展“走近古詩文,走進傳統文化”活動,在開發方案中爲學生開列了書目,使學生有的放矢,自覺運作。對此,採取以下對策:

①落實課前五分鐘的口語訓練:要求學生每堂課前進行五分鐘的口語訓練,內容分階段安排:第一輪爲背誦一首古典詩文,第二輪講解一句古代名言警句,第三輪講讀一箇中華傳統名人故事。

②每週利用晚自習的時間舉辦一次古詩文的鑑賞活動,交一篇以古詩文爲內容的書法習作。

③每月要求課題組老師在上旬開設一節有關古詩文閱讀的專題講座(《古代哲理詩詞名句賞析》、《古典詩詞的意境創造》、《古典詩詞中言愁現象探析》、《詩人風格漫談》、《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等);每月下旬舉行一次古詩文競賽活動(“千古美文”朗讀比賽、古詩文名句填空比賽、詩詞短劇表演賽、書寫座右銘比賽、古詩文知識比賽等);每月辦一期以“走近古詩文,走進傳統文化”爲主題黑板報或手抄報;每兩月舉辦一次傳統文化知識講座。

④每學期舉辦一次成果展(優秀古詩文摘錄筆記、名聯書法薈萃、古詩文研究優秀小論文展、詩詞短劇彙報表演等;每期編輯一本“走進傳統文化”的校本課程教材。

⑤建立“走近古詩文,走進傳統文化”的學生成績檔案,將學生背誦默寫成績、參加活動次數和態度等記入檔案。

此項活動的開展,旨在增加學生在傳統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精神積澱,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通過誦讀,薰陶感染,在“潤物細無聲”中積澱起深厚的傳統文化,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情趣。

2、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領略民族文化風采,接受人文薰陶

語文本來就是“文化”的載體,是一個人文化水準的外在、鮮明的標識。因此,文化的精華應該滲透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中。我們要努力構建“創設情景——誦讀——提出問題——合作探究——課外拓展”的新型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力求語文課多一點文化氣息,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應有的甜味與魅力。

1)創設文化課堂教學情景

①過在教室裏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在黑板報上專門開闢“民族文化快餐”一角等方式,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空間文化氛圍。

②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和興趣創設良好導入情景。

③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播放音樂,或激昂慷慨或沉緩婉轉的音樂語言有利於把漢語言文字之美烘托出來,創設優美的音樂情景。

④利用多媒體制作相關影像材料,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創設身臨其境的影像情景。

2)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

課文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韻,字裏行間處處流淌着中國文化濃濃的鮮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子,引導學生求真、求美、求智慧?我們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①從課文註釋、引語入手,挖掘有關民族文化信息。

②從故事情節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內涵。

③從課文主題入手,挖掘優秀的傳統美德。

④從課文詞句入手,挖掘相關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⑤從課文插圖、課後練習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探索“創設情景—誦讀—提出問題—合作探究——課外拓展”課堂教學新模式

①創設情景:通過與教材相關的名言警句、詩詞賦文、傳說故事、名人軼事等創設導語、音樂、影像情景,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誦讀:通讀(側重讀準字音、理解詞語、讀通句子的基礎上,掌握句讀、語氣、停頓)與精讀(側重在字斟句酌、深入研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上)相結合;美讀(讀出節奏、讀出情感)與品讀(品味語言的音韻美、品味語言的意境美)相結合。讓文學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脈脈地滋潤學生的心田。

③提出問題: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結合課堂教學目標和教材的重難點,提出問題,供學生合作探究。

④合作探究:引導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利用工具書,在教師的點撥下,探究古漢語的詞法、句法現象;探究課文中蘊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課文中的民俗風情和民族情結;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醜等等。

⑸課外拓展:以課文爲基點,進一步向這個作家的其他作品擴展;以節選的文章爲基點,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課文爲基點,向同類題材的作品擴展等。

我們只要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靈活運用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挖掘、體驗課文中具有文化氣息的內容,就能讓傳統文化在一堂堂散發着濃濃文化精神氣息的語文課上展現出來,使學生受到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

3、開發《走進傳統文化》的校本課程,豐富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內容。

問卷調查表明:大多數學生都有想讀文化典籍,卻沒時間和針對性閱讀材料。爲了解決這個弊端,依據新語文課程理念,我們在開展“走近古詩文,走進傳統文化”活動的基礎上,開發校本課程、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激發閱讀興趣,從而加厚學生的文化底蘊,拓展文化薰陶的新時空。

具體操作如下:

①確定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本着“匯知識之萃,補教材之缺”的學術精神,採用單元專題形式,按照“名著導讀”“經典誦讀”“傳說故事”“美文選萃”的體例,每一體例下設計以下幾個板塊:作者介紹、內容提要、註釋賞析、溫馨提示等。選文以儒學文化的精髓“仁、義、禮、智、信”構建教材的核心內容,同時兼顧近現代涌現出的精美篇章。力求濃縮精華、體現中華文化神韻,拓展視野。在選文的篇幅長短,內容的難易、閱讀與理解的指導等方面體現針對性、層次性。

②鼓勵蒐集相關資料:以作業的形式鼓勵學生利用假期蒐集相關資料。蒐集內容包括:“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人物”、“成語故事”、“歇後語、諺語”、“廣安歷史人物事蹟”、“中國傳統節日傳說故事”。開學初,在任課老師的指導下,對蒐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彙總後,交課題組彙編成冊。

③制訂校本課程教學計劃:結合學校及學生實際,課題組制訂校本課程教學計劃。具體包括教學內容及目標的確定、教學時間及形式的安排、課程評價的方法等。

校本課程《走進傳統文化》的開發將收到一舉多得的效果,既弘揚了傳統民族文化,又培育了愛國愛鄉的熱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強的精神;既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又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既開闊學生視野,又有利於提高運用語言文學表情達意的能力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4、開展“尋訪家鄉傳統文化”實踐活動,繼承和弘揚本土文化

1)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①引導學生調查瞭解家鄉特有節慶、傳統習俗,傳統文化藝術及淵源。

②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有關家鄉廣安的文選典籍,並初步瞭解家鄉古代飲食文化、節令文化、革命文化等傳統文化形式。

2)開展考察活動

①考察家鄉的名勝古蹟與由來。

②考察家鄉的歷史名人和遺蹟。

③考察家鄉某些地名的由來。

④考察家鄉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特點。

⑤訪問民間藝人,瞭解傳統工藝。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通過以上活動的開展,我們可以將人類的優秀文化成果內化爲學生的人格、氣質、素質,能使學生熱愛祖國文化,良好的人文素質也在祖國文化薰陶下形成。

七、研究工作的步驟及成果形式:

1、前期探索階段(2016.3—2016.6)

理論學習,構思課題,設計初案,初步探索

成果:提出實施方案。

形式:形成申報材料,召開課題報告會,展開初步探索工作。

2、課題實施階段(2016.9—2017.3)

展開研究,完成各種評價體系,構建理論框架,並總結經驗。

成果:構建研究體系,形成階段成果。

形式:舉行階段成果發佈會。

3、總結、推廣階段(2017.4— 6)

總結經驗,展示成果,形成成果報告,請省、市專家鑑定、結題。

成果:形成成果報告集。

形式:舉行成果發佈會。

最終成果及形式:形成科研成果報告集,請市縣專家鑑定,召開成果發佈會。

課題研究成果形式:

論文報告、校本教材、課堂教學案例集、調查報告、語文活動方案集、學生成果(習作、小論文等)、課件、錄像等。

八、課題主研人員的組成和分工:

馮文兵:中學一級教師,組織課題的研究實施,實驗方案的撰寫,參與課題的論證和研究過程及課題成果的推廣。

汪 毅:中學一級教師,負責課題的論證,研究過程的實施,研究材料的收集及整理,研究報告的撰寫。

王昌齡:中學一級教師,研究過程的實施,課堂教學實錄的整理,課堂教學模式的探討,承擔成果推廣時的公開課教學。

王遺銳:中學一級教師,負責課題校本教材的開發、論文集的編輯,課題結題材料的整理及結題報告的撰寫。

劉 麗:中學一級教師,負責課題的論證,實驗方案的撰寫,研究過程的實施,研究材料的收集及整理,工作報告的撰寫。

蔣夕超:中學一級教師,負責課題方案的論證,研究方案的具體實施,研究材料的收集及整理,階段總結的撰寫。

其它參研人員:胡嗣清、劉挺、馮斌、熊虞協助課題研究的實施和資料收集與整理。

  【2016年語文課題研究實施方案2】

一、課題的提出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存在着被動接受式的學習,重認知輕情感、重理性輕感性、重分析輕綜合的傾向,實際反映了以學科知識爲本位而非以人的發展爲本位的課程觀。而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用體驗性學習方式顯得尤爲重要。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教學決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告訴,教學應該是一種過程的經歷,一種體驗,一種感悟。”因此,應該說注重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體體驗,不應該是一般意義上的課堂教學的藝術技巧,而是語文學科課堂教學過程一種本應具有的實實在在的屬性。

二、課題的界定

“體驗”在《辭海》中,解釋爲“親身經歷,以認識周圍的事物。”在《教育大詞典》中解釋成:“體驗、體察、專察、在實踐中認識事物。”在心理學中作爲重要概念,通常表示人們在經驗獲得及行爲變化過程中心理感受、情感體驗、認知領悟、反省內化等心理活動。

體驗式閱讀教學,是指閱讀者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性,用自己的情感態度對閱讀內容進行深切的感悟,獲得真切鮮明的感受,從而深刻理解閱讀內容、培養體驗能力的教學。它以學生爲主體,以學生廣泛的自主閱讀實踐爲主線,按學生不同年齡段的閱讀經驗和心理需要,從讀書內化、實踐外化這兩個基本點切入,以語文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培養爲核心。以讀的能力培養爲開端,以讀寫結合、悟行結合爲主要教學手段,把讀看成寫的遷移,寫又是讀的再遷移。悟是將讀寫的對象內化、建構爲自己的經驗世界,行是將內化的個人經驗外化、解構爲行動,參與社會實踐,從而達到一方面發展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和思維能力,另一方面“讀悟寫行”四肢同時發展的體驗式閱讀教學體系。

三、研究的目標

1.讓教師學會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學,實現教學方式和教育教學實踐的根本轉型。

2.促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探索體驗式學習方式培養的教學策略,形成運用體驗式學習方式進行教學的教學模式。

3.引導教師意識到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重要作用,意識到在運用體驗式學習方式進行教學中教師教學設計的方向性作用及意義,並靈活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係。

4.讓學生在運用體驗式學習方式進行自主學習的課堂中身心愉悅的對話、交流,自由而有序的碰撞思想、彰顯個性,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培養新型的健康人才。

四、研究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

在體驗式閱讀教學中,學生真正是閱讀主體,不同年齡段的閱讀活動都應以學生爲本位,充分考慮主體個性差異,從學生以個人社會實踐爲參照的經驗起點出發,千方百計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成爲閱讀實踐活動的主人。

2.實踐性原則

鮮活的語言來源於實踐,鮮活的閱讀對象來源於實踐,因此,一定要充實學生的生活實踐,把閱讀和作文從封閉的課堂解脫出來,使閱讀教學乃至整個語文教學向自然開放,向社會開放,向生活開放。

3.開放性原則

體驗式閱讀教學應具備一個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機制,在觀念上呈現出較大的開放性。閱讀教學的開放性不僅表現在學校課堂上,還指向自然的開放、社會的開放、生活的開放,以最終構建大語文教學觀。

在體驗式閱讀教學中,教師主要的任務之一就是營造開放的課堂,給予學生充分思維和情感體驗的時間、空間,鼓勵學生提問、討論、交流,在交互合作中學習,允許學生把問題帶到課堂之外,以有充分的時間、空間去思維、去體驗、去解決,允許學生選擇閱讀材料、方法及流程。

(四)創新性原則

體驗式閱讀教學強調讀寫悟行四肢全面發展,其中讀寫結合要創新,悟行結合要創新,由讀寫到悟行也要創新,這創新就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上的教育創新。當然,在培養學生讀悟寫行四種能力時,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從學生實際出發,注意知識經驗、方法能力的遷移性,逐步發展,培養主體的創新意識和健全人格。

五、研究的內容及操作要點

(一)優化閱讀教學過程和方法,構建體驗式閱讀教學模式。

1.課前預習任務

學生預習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預習成功與否,關係整個課堂教學的成敗,教師要精心設計預習的任務,做好預習的方法指導,明確預習的目標和要求,並根據學生實際處理好扶與放的關係,使學生逐步適應新的學習模式。同時爲了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去完成預習筆記,應相應地減少其他課外作業。

2.課堂教學任務

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預習筆記,以學生爲主體,調整備課方案,設計以學生個人實踐和經驗爲起點的情境活動,激發其求知慾、好奇心,訓練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培養其良好的讀書習慣。

(二)優化閱讀教學序列和內容,構建體驗式閱讀教學訓練結構和閱讀材料結構。

1、以發展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爲主線,構建體驗式閱讀教學“讀寫悟行”訓練結構。

根據我國現有的學制和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小學生語言發展基本上可以劃分爲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三個階段。活動心理學表明,每一個階段由於主導活動不同,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的發展具有較明顯的年齡特徵,語言表達形式的訓練應各有所側重。

2、從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出發,構建以教材爲主體的“基礎—實用—鮮活”的可變化的閱讀材料結構。

把一些報紙、電視、身邊的鮮活的素材構建到這個體系中。如結合作文講評,在學生自己的習作中,選擇寫得較好的,可用於範文閱讀;選擇修改後可能明顯有改進的,可用於診斷性閱讀;選擇改也未必改出來的,可用於挫折性閱讀。把地方課程納入這個體系中,以地方歷史文化、地方人文景觀、地方經濟特點、鄉土風俗所呈現的社會心理和所營造的社會活動爲遷移起點,構建學生知識、經驗、能力、情感的最近發展區。以活動心理學爲原理開發相關活動課程,使活動成爲讀與寫、悟與行的橋樑。

六、研究過程(2016年10月—2017年12月)

(一)準備階段

1、收集與本課題研究有關的文獻資料。

2、確定研究班級。

3、學習與本課題有關的理論資料。

4、撰寫研究方案,進行課題申報。

(二)實施階段

1、制訂研究課題計劃,學期研究計劃。

2、進行學習與研討。

3、撰寫階段性總結、論文。

4、完善實施方案,構建“體驗式閱讀教學模式”。

5、總結階段研究報告。

6、進行課題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