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初中化學說課稿

初中化學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6W 次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學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化學說課稿

初中化學說課稿1

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是XX號選手,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質量守恆定律》。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廣東教育出版社化學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五節《化學方程式》第一部分內容《質量守恆定律》,包括質量守恆定律的涵義、質量守恆的原因及其應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質量守恆定律是初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的理論依據,它的應用貫穿於整個中學化學。本節教材在初中化學裏有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學生學習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識,對化學反應中物質發生了質的變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本節課的教學將引領學生對化學反應的認識開始了從"質"到"量"的過渡,也爲之後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計算的教學構建了理論鋪墊,所以本課內容不僅是本單元的一個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的教學重點之一。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質量守恆定律以及守恆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習用實驗方法來探究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能主動地與他人進行交流與討論,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情感與價值觀:認識定量研究對於化學科學發展的重大作用;體驗科學研究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增強學生的探究欲

3、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質量守恆定律、能用分子和原子的觀點解釋質量守恆定律的原因。

4、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從宏觀到微觀的認識過程

二、說教法

本節課的教學地點放在實驗室裏進行,把全班學生每兩人分爲一個學習小組,本節課教學採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法和討論法。

三、說學法

1、學情分析

(1)學生的知識狀況:已瞭解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反應的實質,初步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化學反應。

(2)學生的能力狀況:初步掌握了簡單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能,而對化學探究學習方法的瞭解尚處於啓蒙階段。

(3)學生的心理狀況:學生對化學實驗處於比較興奮、好奇狀態,教學時要緊緊抓住這一點。

2、學法指導

(1)實驗探究法:學會在科學探究中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2)合作學習法: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合作互助的團體意識。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發問題

化學變化的本質特徵是什麼?蠟燭燃燒是不是化學變化?引出問題一"在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質量會有什麼變化呢?"

進而提出兩個探究實驗:

①測定蠟燭燃燒前後的質量變化和探究實驗。

②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前後的質量變化。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分組探究實驗。

【設計意圖】:從學生以前學過的化學反應入手,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親歷實驗並感悟質量變化的關係,這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

問題三"根據以上兩個實驗,請你猜想"化學反應前後,參加反應的各物的質量總和與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的關係是什麼?"

學生可能有三種猜想:①化學反應後總質量變小;②化學反應後總質量變大;③化學反應後總質量保持不變。"真理只有一個,同學們的猜想中哪一種是正確的呢?"

進入第二流程

(2)實驗探究、引導發現

①確定探究內容

爲了減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導學生確定探究內容(注:爲更加便於學生理解有氣體生成的化學反應的質量關係,增加白磷燃燒實驗;由於課本所給的兩個實驗原理相同,學生探究時只對氫氧化鈉溶液和硫酸銅溶液的反應進行探究,而對氯化鋇溶液和碳酸鈉溶液反應不再重複)。

探究實驗一:白磷在空氣中燃燒前後質量變化情況

探究實驗二:氫氧化鈉溶液和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後質量變化情況

②設計實驗方案

由於學生對這兩個探究實驗的化學反應原理都不瞭解,因而首先講解其原理。然後向學生提供以下實驗儀器和藥品,讓學生自主選擇,分組設計探究實驗方案。

③分組實驗、分析討論

實驗儀器和藥品:

探究實驗一:天平、250mL錐形瓶、250mL燒杯、酒精燈、鑷子、三角架、石棉網、氣球、沙子、切好的白磷、氣球。

學生對探究實驗一設計的方案可能主要有兩種類型:主要區別在於反應容器是敞口還是封閉。學生對兩種方案分別實驗後發現,第一種方案的生成物質量變大;第二種方案的生成物質量不變。"究竟哪一種方案的結論正確?"讓學生對方案展開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引發學生的思維衝突,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既可強化其設計興趣,又調動了學生主動思維。

經討論得出:第一種方案有缺陷,因爲沒有考慮白磷燃燒後重新進入敞口容器的空氣質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質量變大的結論是不準確的;第二種方案在密閉條件下進行,整個操作過程中容器內外沒有物質的交換,實驗過程嚴密科學,結論令人信服。

探究實驗二:天平、錐形瓶、與錐形瓶相配的膠塞、小試管、氫氧化鈉溶液、硫酸銅溶液。

學生對探究實驗二設計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兩種類型:主要區別也就在於反應容器是敞口還是封閉。兩種方案的結果都是生成物質量不變。通過討論得出:在常溫下反應水分蒸發帶來的質量誤差可忽略不計。

兩個探究實驗的共同結果是——反應前後質量不變。"爲什麼呢?"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接下來就利用動畫模擬突破難點,即進入第三流程。

(3)動畫模擬、突破難點

用動畫模擬白磷在空氣中燃燒的微觀過程,直觀形象地說明:化學反應中原子種類、數目和質量肯定不變,至此得出,所有化學反應都遵循的規律——質量守恆定律。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己設計併成功的嘗試實驗,獲得結論,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學會了科學實驗需要嚴謹,主動建構了屬於自己的認知體系。

接着提問"爲什麼蠟燭在空氣中燃燒後質量變小,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後質量變大呢?"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用質量守恆定律分析化學反應時,切記不要忽略反應中進入的或出去的氣體這類隱含的物質。

(4)聯繫實際、學以致用

1、小明把水蒸發後,收集的水蒸汽的質量和原來相等,所以他認爲水蒸發的過程遵守質量守恆定律,這種看法對嗎?

2、很多同學過生日時,都會點上漂亮的生日蠟燭:

①、寫出該化學反應的文字表達式,並指出反應物和生成物

②、根據質量守恆定律,找出化學反應前後的質量關係

③、當你許下自己的心願後,就吹滅了蠟燭,這時還有大部分蠟燭沒有燃燒,這部分蠟燭能不能算作"參加"反應的物質?

④、通過上面的分析,你對"參加反應的物質"、"質量總和"有何理解?

3、水電解器中有150g水,電解一段時間後,爲什麼只生成16g氧氣和2g的氫氣?參加反應的水的質量是多少?

【設計意圖】:通過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問題,使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得以強化,也鍛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5)課堂小結

通過本課題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知識?懂得了什麼樣的化學學習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本環節,使知識系統化並延伸到學習方法的歸納。

(6)課堂鞏固練習。在本環節設計5個習題,包括3個基礎題、1個實驗評價題和1個思考題,目的在於:在以實驗爲基礎,引導科學發現;以思維爲核心,開展問題探究的基礎上,以學生爲主體,促進知識內化。

附:

基礎題

1、在化學反應前後肯定沒有變化的是()

A、物質的種類B、分子的種類C、原子的種類

2、將31.6g的高錳酸鉀加熱至完全分解後,冷卻,稱量試管中剩餘固體的質量是28.4g則生成氧氣的質量是()

A、28.4gB、3.2gC、0.8gD、1g

3、山好水好釀好酒,岳陽龍灣以酒出名,其釀酒技術相傳是杜康化成道人來龍灣親自傳授的。酒精是一種綠色能源,其燃燒的過程可以表示爲:酒精+O2點燃CO2+H2O.根據這個表達式,有關酒精的說法正確的是()

A、酒精中一定含有C、H、O三種元素

B、酒精中一定含有C、H兩種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酒精中含有C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和氫元素

D、酒精是一種單質

實驗評價題

4、①、鎂在空氣中燃燒生成氧化鎂,寫出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根據表達式分析,如果稱量鎂和生成物的質量,有什麼變化?

②、觀察圖片,回答問題:根據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解釋反應後,石棉網上固體的質量比鎂條質量輕的原因

③、小明根據實驗現象認爲、這個實驗不適合許多學生一起在實驗室同時操作,他的想法有道理嗎?

④、Mg+O2點燃MgO這和式子是否能體現出質量守恆定律?爲什麼?

思考題:

5、有人說他能點石(主要成分CaCO3)成金(Au),他的說法是否有科學道理?

五、說板書設計:

質量守恆定律

一、質量守恆定律: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

二、質量守恆定律的微觀本質——三不變

原子的種類不變;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數目不變;原子的質量不變。

三、應用

說課完畢,請各位評委批評指正!

初中化學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1、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質量守恆定律》是人教版初三化學第5章第一節內容,是初中化學中的一個重要化學定律,是化學定量研究的基礎。在前面內容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很多有關化學變化的例子,掌握了常見物質參與的化學反應,並能用文字表達式表示出來。還學習了物質的微觀構成,認識到物質是由分子、原子、離子三種微粒構成的,並瞭解到物質之間發生化學反應的微粒解釋以及元素符號、化學式的寫法。在學生積累一定的定性認識的基礎上,來學習質量守恆定律,是遵循了學生的認知特點的,一氣呵成,促成了學生對物質從定性到定量探究能力的形成。

在質量守恆定律部分內容中,教材不是從定義出發,把質量守恆定律強加給學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的質量同生成物的質量之間存在什麼關係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後通過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實驗探究、交流討論、得出結論等科學探究方法,知道學生觀察、思索。使學生從自己親身觀察到的事實中,經過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思考,得到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藝規律。教材的這種處理方法,學生接受起來十分自然,實驗也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而且學習質量守恆定律,也是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

本課題的活動與探究內容較多,應將學生分爲幾個小組進行。應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邊操作、邊觀察、邊思索,使其得到更多的鍛鍊機會,其收益會更大一些。

各實驗小組所測定的化學反應各不相同,但通過比較、判斷,不斷地揭示矛盾和解決矛盾,必然會激起學生更強烈的求知慾,同時也是開發智力的有效手段。

講好這部分知識,對學生從定性認識要定量認識模型的構築,今後學習化學方程式及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學生的興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知道質量守恆定律,能用微觀的觀點說明質量守恆的本質原因。

b、能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常見化學反應中質量關係。

c、認識定量研究對化學科學發展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a、通過對質量守恆定律實驗方案的設計,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能提出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究活動。

b、通過探究活動,學生能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讓學生通過這一探究性學習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享受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b、通過向學生介紹質量守恆定律的發現史,使學生產生“自己的研究與科學家的研究相似”的自豪感和滿足感,樹立“將來我也能成爲科學家”的信念。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通過實驗探究認識質量守恆定律。

難點:運用所學物質微粒構成知識解釋質量守恆定律。

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依據: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是新課標的核心,這是我確定本課重點的依據:根據學生以往的練習反饋,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對微觀世界缺乏感性認識,這是我確定本課難點的原因。

二、學情分析

根據教學中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我從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學習動力,能力等方面分析。

1、學生現有的基礎

學生經過前面內容的學習,對物質的構成微粒,化學式和化合物中元素質量分數的計算有一定的認識,在上節中對燃燒有了一定了解,這對學習本節有較好的基礎,有助於本節的理解。但本節比較系統地開展質量守恆定律的探究性學習活動是學生首次接觸,學生沒有明確的思路,還有些學生對前面物質的構成微粒還缺乏確切的理解,這給突破質量守恆定律的微觀解釋這一難點帶來一定的困難。

2、學習動力、能力

初中生好奇,對親身參與活動感興趣,但受年齡特徵及基礎知識限制,實驗操作技能不高,觀察,分析能力不強,語言表達,歸納概括能力較低,這給教學帶來不利影響,增加了教學難度,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這些方面下功夫。

三、教法分析

我用多媒體flash動畫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後引導思考,提出問題。在根據提出的假設設計實驗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根據生活中的體驗,分別從反應前後物質質量的“增加、減少、不變”三個方面設計出實驗方案。對學生設計出的實驗,組織同學們進行互相評論,休整錯誤,改進設計,從而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實驗進行操作。在實驗探究時,我採用實驗一討論的教學模式,通過對實驗事實的分析,層層誘導,由學生自己歸納出質量守恆定律這一結論。通過練習,使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釋前面引入時的例子,這就擴展了學生有關該概念的思路,加深理解,並回應本節課開始時提出的問題。在處理質量守恆定律的微觀解釋這一難點內容時,我採用多媒體模擬展示,分析,歸納等方法,引導學生形象直觀地從微觀的角度解釋質量守恆定律。

四、學法分析

1、教學的全過程是學生活動的全過程,是教師指導與輔導的全過程,學是中心,會學纔是目的。我個人認爲本課題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對質量守恆定律的探究上,不僅僅是爲了獲得質量守恆定律的知識,更重要是讓學生學會“動手作、動腦想、大膽猜、嚴格證”的探究性學習方法,增加學生參與的機會,使學生在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培養其科學的學習精神的學習方法。

2、質量守恆定律是通過實驗,分析實驗現象的基礎上得出的,實驗分爲“質量增加、質量減少、質量不變”三個方案實施,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實驗的基礎上組織好討論,這是有關質量守恆定律探究活動能否成功的重要特徵。

五、教學程序

本節課我設計五個環節完成我的教學:分別爲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二,講授新課,三、反饋練習,四、歸納總結,五、佈置作業。具體過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蠟燭在空氣中燃燒後,質量變重還是變輕了?

2、酒精燃燒,到最後爲什麼連灰燼都沒有留下?

3、爲什麼鐵生鏽後質量變重了?

{設計意圖: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的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慾。}

{二}講授新課

活動1、探究性學習活動

1、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的求知慾

2、發現和提出問題

引導學生在呈現的問題情景中思考,發現並提出“如何確定化學變化中物質的質量關係”“化學變化前後物質的總質量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等問題。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通過觀察,積極思考、發現問題的科學素養。}

3、提出假設

學生根據已有的化學知識和平時積累的經驗,提出對“化學變化前後物質的總質量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的假設,並與同學們交流討論{學生可能會提出化學變化前後物質的總質量會增加,減少,不變三種假設。}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形成嚴謹思考,大膽猜想良好的思維方式。}

4、設計實驗

我啓發學生根據提出假設的依據和事先查閱的有關資料,設計出驗證的實驗方案。

組織學生在班級裏交流實驗方案,討論評議。從學生的實驗方案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實驗方案,供學生進行探究實驗。

5、實驗探究

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實驗

實驗1、蠟燭的燃燒{用於驗證反應後質量減少的假設}

實驗2、鐵粉在空氣中與氧氣的反

應{用於驗證反應後質量增加的假設}

實驗3、大理石與鹽酸的反應{用於驗證反應後質量不變的假設}

實驗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側重觀察實驗反應前後各物質總質量的變化,還有及時鼓勵正確操作的學生,同時糾正學生操作中的錯誤。在實驗過程中,可能有些同學沒有獲得成功,或沒有得到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生成物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的結論。這是老師要結合介紹質量守恆定律的發現史,告訴大家,科學上的許多重大發現都是與科學家百折不撓的科學精神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分不開的,鼓勵學生不要氣鎂,仔細查找實驗過程中產生誤差的原因,組織學生課後修正實驗方案重新實驗。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能力,分析問題能力,歸納概括能力,發展學生善於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於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

6、交流與評價

組織學生交流,每一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交流實驗結果。針對學生可能得到的不同結論,引導學生圍繞下列問題進行討論,並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1}、化學反應前後物質的總質量的變化是不是沒有規律?

{2}、得到不同結論的實驗方案是否存在差異?

{3}、測定反應前後各物質總質量變化的實驗應在什麼條件下進行?

教師綜合分析學生的意見和實驗裝置的差異,引導學生分析探究實驗得到不同結論的原因,使學生形成“測定反應前後各物質總質量變化的實驗必須在密閉容器中進行”的認識。

{設計意圖;鍛鍊學生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

7、形成結論

在學生通過實驗研究得出“反應前後各物質總質量保持不變”的結論基礎上,教師可進一步指出:用與上述相似的方法,對許多化學反應進行研究,都可以得到一條基本規律—質量守恆定律。

活動2、質量守恆定律的微觀解釋

{交流與討論}:爲什麼“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呢”?你能用物質由微粒構成的觀點對質量守恆定律作出解釋嗎?請以金屬鎂和氧氣的反應爲例,與同學們進行討論。

針對學生對物質的微觀構成缺乏直觀的印象,從而造成他們對質量守恆定律的微觀解釋理解困難,爲突破難點,我採用啓發式和多媒體模擬結合的方法,啓示學生從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再展示其模擬過程,這樣會給學生直觀的現象,符合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特點,使學生很好地理解質量守恆定律的微觀解釋。

{三}反饋練習

1、比較下列物質質量大小,用“>”“”<“=”填寫空白。

{1}、木材燃燒,餘下灰燼的質量{}原木材的質量。

{2}、銅絲在火焰上灼燒,灼燒後的“銅絲”質量{}原銅絲的質量。

{3}、加熱高錳酸鉀,剩餘固體的質量{}原高錳酸鉀的質量。

2、某同學定量研究化學反應時發現:木炭燃燒後質量減小了,鐵釘生鏽後質量增加了,請你幫助他分析一下,這些反應也遵守質量守恆定律嗎?

{設計意圖:這些題目既鞏固所學知識又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四}歸納總結

1、讓學生回顧質量守恆定律的概念及注意的問題。

2、由學生從微觀角度解釋質量守恆定律。

3、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五}佈置作業

課本P111本章作業第8題

{設計意圖:檢驗學生對質量守恆定律設計實驗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嚴謹思維的能力。}

六、教學評價

本課的教學設計堅持以“以學爲本,因學論教”爲指導思想,通過多種現代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質量守恆定律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及其微觀解釋,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又培養了學生多種能力。

七、板書設計

課題一:質量守恆定律

一、探究性活動

1、根據問題提出假設{1}減小{2}增加{3}不變

2、設計實驗

3、實驗探究

4、交流與評價

5、得出結論: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二、質量守恆定律的微觀解釋

鎂+氧氣→氧化鎂

2mgo22mgo

原子數:氧原子:2氧原子:2

鎂原子:2鎂原子:2

相對質量:24×2+16×2=802×{24+16}=80

在化學變化中:

反應前後原子種類和數目不變

質量守恆

初中化學說課稿3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從教材體系上看,《如何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這個課題是繼上一單元裏所學的元素符號,化學式等知識的延伸和擴展,並與元素符號、化學式構成了九年級化學三個重要的化學用語。它在本單元中是聯繫質量守恆定律和進行化學計算的“中介”,是進行化學計算的基礎,也是整個初中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是學生學好化學的前提和保證,更是解決化學問題的有力武器。

2、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結合教材和課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1>、知識與技能

通過觀察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討論,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知識的能力;通過活動與探究,培養學生學習應用化學知識和化學工具的習慣和能力;通過遊戲與練習,增強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鞏固和掌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九年級學生剛剛接觸化學,特別對於化學實驗有濃厚的興趣,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了簡單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能力,所以對於氧氣的製取會更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二> 教法和學法

爲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觀念,本節課採用了複習,歸納,閱讀,講解,討論及當堂練習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這些現代教學媒體和實驗教學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三.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引入新知

上課前,我會用PPT向學生展示幾張人類在特殊環境下的工作圖片,然後提問:在這類特殊環境下,人們是怎樣呼吸的?如果在實驗室,我們又會怎樣製取氧氣?層層提問,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進行探討。然後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習的水的電解,給予學生一個正確的思考方向。

<二>實驗探究,探究新知

我會向學生系統的說明實驗室製取氣體應該遵循的方法步驟。

實驗探究1:學生根據我給的資料卡,討論出最佳製取氧氣的藥品和方法:過氧化氫在常溫下就能分解出氧氣。但是速度很慢

實驗探究2:學生討論:有什麼方法可以讓過氧化氫的反應速率加快,學生再根據實驗室提供的藥品,探究實驗,相互討論總結出最適合製取氧氣的方法是:在過氧化氫中加入二氧

化錳,並且根據對二氧化錳的後期處理,發現催化劑的存在,並且定義,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三>聯繫生活,擴展新知(5分鐘)

讓學生根據催化劑的性質,舉出生活中常見的催化劑,我會適當引導,把生活和化學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化學, 從而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強烈興趣。 <四> 科學探究 實驗室用過氧化氫和 二氧化錳製取氧氣(15分鐘)

實驗步驟(多媒體課件演示),根據演示的實驗,學生能準確選擇實驗儀器。(對於一些實驗的注意事項,我會正確引導,讓學生從這些方面去考慮)

初中化學說課稿7

3、2溶液中教參註明是3課時,我們基本上是這樣來分配這幾塊內容的:1、物質的溶解性及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2、物質的溶解度;3、物質從溶液中析出及溶液的組成和溶質質量分數。而第二課時物質的溶解度也是這一節的重點和難點,並且課堂教學的容量比較大,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上的流程都很清晰,我的教學方法也不是最靈活。所以藉此機會和各位老師交流一下,來突破自己的瓶頸問題。

首先我談談自己對教材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有三個主要內容:溶解度的含義,溶解度與易溶、可溶、微溶、難溶的關係,溶解度的影響因素即溶解度曲線的知識。後面還有一部分關於利用溶解度計算的內容我們是放在下一課時講的。這三部分的主體都是溶解度,是學生對溶解認識的一個跨越,是從能溶不能溶到能溶多少的一個由性到量的跨越,我們授課時由淺及深,從溶解度的引入到剖析理解溶解度的含義,而溶解度與易溶、可溶、微溶、難溶的關係,其實是對溶解度引入的意義的一個鞏固,讓同學們更清楚“度”的重要性。溶解度的影響因素是我沿用以前的說法,教材中只是提到固體溶解度受溫度影響的情況,2句話。氣體溶解度受溫度影響,還通過一個曲線顯示氣體溶解度受壓強影響的情況。以教材的思路看,它提供了簡潔的內容和流程,是想我們引導學生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索得出一些規律。然而我們知道有些重要的概念性的知識不是我們說一遍或是學生寫一遍就能理解的。爲了加深學生對溶解度的理解我們還要加入一些內容來輔助教學主體內容。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溶解度含義。

(2)知道並能使用溶解度曲線。

(3)掌握固體、氣體的溶解度變化規律。

2、過程與方法

(1)在區分物質易溶、可溶、微溶、難溶於水的過程中,體驗比較的方法。

(2)在總結物質溶解度的變化過程中,運用圖表的方法。

(3)培養自學、閱讀、查找有關數據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絕對和相對的辨證關係。

其實,這一課時給我們的感覺就是都是重點,對學生來說都是難點,而對考試來說沒有什麼太難的,基本上就是關於溶解度曲線的運用的題目。然而就教學的延續性來說,這一課時在培養學生的一些能力上有比較大的幫助。如過程與方法的目標(2)在總結物質溶解度的變化的過程中運用圖表的方法,其實豈止是溶解度的變化,以後的質量及質量分數的變化、pH的變化等等都可以用圖表的方法,所以我們更重在一些分析過程而非結果的運用。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感悟絕對與相對的辯證關係這一條只能說是拉上來的,我覺得理科的教學也就是國外的科學的教學中有太多的點都能夠讓學生深刻的感悟到絕對與相對的辯證關係。其實我個人覺得影響事物變化的因素包括內因和外因,而內因是不能或不易改變的,能夠改變是外因這一點也是滲透在這一目標中的,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所以沒有寫出來。

三、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

1、新課導入

複習提問什麼是物質的溶解性,如何比較幾種物質的溶解性。同學們利用上節課內容回答,並舉例說明。然後請同學找出方法的不足之處,加以完善,由此引出溶解度這樣一個概念來表示物質的溶解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體會舉一反三的過程,完成舊知到新知的過渡。

2、新課講解

不同物質在相同條件下溶解性不同,同種物質在不同條件下溶解能力也不同。介紹溶解度是衡量溶解能力的尺子。即把大家討論的各個因素溶入溶解度的概念中。然後剖析各個要點,一定溫度、100g溶劑、飽和溶液(是一個點,代表物質在溶劑中溶解的最大量)、溶解度實質是一定條件下溶質的質量(此處與溶解度本身的含義有一定出入,但是有助於學生理解和運用溶解度)、單位、符號。告訴學生溶解度就是某溫度下,某物質在100g溶劑(通常是水)裏最多能溶解的克數。然後用兩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如20℃,食鹽的溶解度是36g/100g水的含義。提問反之,20℃時,硝酸鉀在100g水裏溶解了31、6g就達到飽和狀態意味着告訴我們20℃硝酸鉀的溶解度。鞏固練習,將課本77頁表格中各種物質的溶解度的含義說出來,有些同學會漏說溫度或是水的質量,或是遺漏單位,同學間加以糾正以鞏固溶解度的各個因素。反覆練習以加深學生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和記憶。增加練習簡單的計算物質某溫度時的溶解度,如20℃時某物質在50g水中溶解了20g就不能再溶解了,它的溶解度是多少。通過不斷的遞進的小練習將難點溶解。

提問:我們之前經常提到的某物質可溶於水等,如果兩種物質都是可溶於水的,它們的

溶解度是否是一樣的呢?通過閱讀課本77頁最後一段,回答老師的問題。然後請同學們把易溶、可溶、微溶、難溶用數軸表示,以加深理解。並根據表中數據判斷它們各屬於什麼情況。向學生介紹溶解的絕對性和不溶解的相對性。通過讓學生感悟辯證關係的同時糾正我們日常的一些不夠規範的說法。

一定溫度下,一種物質有一個溶解度的值,那麼某種物質在各個溫度下的溶解度該如何測得呢?學生討論發言。化學上也常用一些座標圖表的方法把實驗測得的數據顯示出來,介紹溶解度曲線,由學生完成78頁思考與練習。比較氫氧化鈣和硝酸鉀的溶解度。比較時指出不同物質比較溶解度應在同溫下。通過觀察硝酸鉀和氫氧化鈣的溶解度曲線,得出硝酸鉀和氫氧化鈣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的情況。結合79頁圖觀察一些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完成思考與討論,並得出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的規律。再請學生通過看79頁圖完成一些小練習來體會溶解度曲線的用途:如在溶解度曲線上找到1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找到硝酸鉀溶解度爲110g/100g水時的溫度、說出兩條曲線交點的含義或是從曲線圖上能夠讀到的信息等。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圖表座標的方法來處理數據,並運用運用圖表獲取有用信息。

介紹氣體溶解度的影響因素除了溫度還有壓強。如何影響用大家熟悉的剛從冰箱裏拿出來的雪碧汽水爲例講解。對於氣體而言,飽和溶液的判斷是有些抽象的,例如河水中氧氣的溶解情況,有時我會運用夏天雷雨前魚兒會跳出水面的例子。這個例子能夠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化學知識很好的結合起來,當然應該還是有個別學生不容易理解,那需要我們額外的講解。

3、歸納小結

讓學生自己說出本節課學到的溶解度的知識的一些要點。

4、鞏固練習

通過一些小的題目加強學生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和運用。

初中化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課標是以海洋資源爲明線,知識構建爲暗線,但始終貫穿了一條方法線:即混合物的分離方法。

本節課是對前面課時所學原理的應用,利用溶解度、溶解度曲線、結晶等知識的生長點,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粗鹽提純的原理,也將第一節《海洋化學資源》、第二節《海水“曬鹽”》的知識建構體系更加系統化;同時,本節所學知識和研究方法將爲本單元的探究活動“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的學習做好準備,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另外,本實驗也對溶解、過濾操作起到很好的複習鞏固作用,幫助學生總結學習過的混合物的分離方法的同時並提升出一般思路,將以觀念爲本的教學體現出來。

二、說學情

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對海水曬鹽的方法已經有所瞭解,同時,學生已經瞭解了蒸發、過濾等分離混合物的原理,這些都爲本節課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所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不僅做到資源共享,而且做到智慧共享,不斷完善孩子們的想法,並滲透從混合物中提純和分離物質的思想和方法。

三、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通過分析海水曬鹽的方法及海水中的離子,瞭解粗鹽的成分,通過了解粗鹽不能直接利用到生產生活當中,使學生理解粗鹽提純的意義。

2、通過去除粗鹽中雜質問題的解決,歸納出混合物分離的方法並提升總結出分離混合物的一般思路,由於學生提煉整合知識的水平不高,我認爲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3、根據生活經驗和本節學習,學生能彼此交流食鹽的用途。重點體現了“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通過比較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式知道體現了元素的守恆觀,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建立化學的學科觀念。

四、說設計理念

1.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

2.遵循知識的發展規律

3.以問題情景驅動科學探究活動

五、說教法學法

教法:主要是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等活動過程,師生雙方相互配合,相互瞭解,這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體驗學習化學的快樂,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學法:(1)實驗探究法。從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2)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分組討論實驗方案,使學生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

六、說教學過程

我主要設計了四個環節: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二學習之旅,這裏又分爲三部分:一是發現之旅二是探索之旅三是應用之旅。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三構建知識網絡,交流收穫,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內容;四課後延伸,反饋練習。通過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這節課的內容與食鹽有關,如何做到教師善導,學生易入?我讓學生從回憶海水曬鹽的原理開始,目的之一是讓學生明確“蒸發”這種分離混合物的的原理。其二是讓學生明確此法得到的鹽是含有雜質的粗鹽。而粗鹽在生產生活中的利用價值不高,由此使學生明確“粗鹽提純”的意義。知道本節課的主要學習任務。

【第二環節:學習之旅】”

這節課的主要任務是將粗鹽提純爲精鹽。要解決這個任務我將學生始終置身於情境中,將學習的過程變爲一個旅程,我設置了三個板塊:發現之旅、探索之旅、應用之旅。

板塊一:發現之旅

要除去粗鹽中的雜質首先必須知道雜質是什麼?所以,我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曬鹽的方法”及“海水中的離子”的有關圖片,使學生明確粗鹽中既有不溶性的泥沙又有可溶性氯化鈣、氯化鎂、硫酸鈉等雜質。此活動的另一個目的是培養學生通過識圖獲得信息的能力。明確探索之旅的任務。

板塊二:探索之旅

任務一、除去不溶性的泥沙。

要完成此任務,我先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出實驗方案,然後交流方案,交流的過程中主要思考以下問題1、除去粗鹽中不溶性雜質的實驗步驟是什麼?2、除去泥沙的操作是什麼?你的依據是什麼?據此,使學生明確“過濾”分離混合物的原理。接下來再讓學生思考過濾需要哪些儀器?操作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然後讓學生構思出裝置圖。以此完成了舊知識的複習。爲後面到實驗室中去做好準備。3、過濾後的液體爲什麼用蒸發結晶而不用降溫結晶?據此,加深對“蒸發”這種分離混合物的理解。並啓發學生思考:蒸發過程中需要哪些儀器?注意哪些問題?最後和學生一起總結從海水中得到粗鹽,是第一次結晶,而從粗鹽中得到食鹽是第二次結晶,這種提純粗鹽的方法就是重結晶法。並用圖片呈現重結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目的讓學生認識到化學與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

任務二、除去粗鹽中的可溶性雜質。

這裏我讓學生先自讀課本68頁多識一點,然後討論以下問題:

1、加入的試劑有哪些?作用分別是什麼? 爲什麼是過量的?

2、除去粗鹽中的可溶性雜質的方法是什麼?

3、能否將氯化鋇換成硝酸鋇?爲什麼?

完成以上三個問題的討論交流後讓學生寫出反應過程中涉及到的反應方程式。再思考總結化學方法除雜質的原則,然後再結合前面兩個板塊的研究總結出混合物分離提純的思想和方法。使思想得到昇華。

板塊三、應用之旅

食鹽的用途。

首先讓學生思考製得的食鹽有什麼用途?學生暢所欲言,再此我再以信息衝浪的形式給學生加以補充氯化鈉對身體的作用,以及工業用途和農業用途等,在此我特意讓學生寫出幾種物質的化學式,讓學生分析體現了怎樣的化學觀念?個別學生如果沒分析出來,我就讓他們看看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元素種類,符合質量守恆定律,體現了元素的守恆觀。

爲了解教學目標達成情況,設計了一組富有梯度的習題,用到了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並且採用競賽搶答的形式來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最後讓學生進行思維碰撞交流收穫,構建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重點是讓學生明白化學是一門認識物質,改造物質,應用物質的學科。

作業的設計的目的是通過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初中化學說課稿9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生活中常見的鹽(第二課時)》。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設置、教學過程設計及教學策略等方面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本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下冊,第十一單元《生活中常見的鹽》的第二課時,通過上節課教學,學生知道了生活中常見的鹽及主要用途,瞭解了碳酸根離子的檢驗方法及鹽的某些化學性質,在此基礎上,這節課主要探究學習複分解反應及發生的條件。從《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化學學科自身特點可以看出:複分解反應是非常重要的知識內容,它要求學生掌握複分解反應的概念、條件及酸鹼鹽的溶解性;學會判斷複分解反應類型;正確書寫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

本課學習前學生已知道常見酸、鹼、鹽的化學性質和化合、分解、置換反應,但對酸、鹼、鹽之間的反應類型不能做出判斷,從而產生疑問,因此,本課學習複分解反應,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感到似曾相識,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會緩解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緊張情緒,使學生保持輕鬆、良好的心態。而教材內容的整體安排又體現了複分解反應知識的層次性、系統性,滲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理念,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

複分解反應作爲化學用語中的“高層建築”,既需要前面基礎知識:元素符號、化合價及化學式書寫等基本化學用語的輔助,也需要酸鹼鹽溶解性和複分解反應條件的支撐。所以,熟練準確的書寫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無論是對初中化學知識的學習還是今後化學的繼續學習,都將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提升學生化學學習的綜合素養也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 說目標

依據課標、教材內容,從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複分解反應,能根據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判斷一些常見酸、鹼、鹽之間的反應能否發生。

2、初步學會正確書寫複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學語言表述有關的信息。

2、學會運用分類、比較等方法對實驗所得信息進行歸納,概括出反應規律,形成“複分解反應的概念”,通過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體會“複分解反應的條件”、“酸鹼鹽的溶解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對複分解反應的學習,增強了對基礎知識的系統掌握和靈活應用能力,初步形成較系統的知識網絡,感受到知識之間相互聯繫的重要性,深刻體會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三、說學情

《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化學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化學學習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這一要求,本課題的教學過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關注:

(1)關注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

本課題所需的知識基礎,如:鹽的組成特點及常見鹽的化學性質、酸鹼鹽的溶解性等,學生已經具備。但從學生學習過程中反映的情況看,還存在如下幾個問題:基礎不紮實、知識不繫統、應用不靈活,再加上我校學生基礎相對比較薄弱,這些因素都直接制約着學生今後化學學習的提高與發展。因此,本課教學,應採取鞏固完善、系統提高、循序漸進的方式,使學生在回憶、比較、歸納等過程中形成有關複分解反應內容的學習思路和方法。

(2)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技巧

形象感悟和系統歸納是學好本課題的重要方法。教學中,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提高對知識的理解感悟;採用不同的習題練習方式,從不同角度對複分解反應的概念及發生條件進行鞏固,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歸納與綜合應用能力,開闊學生的學習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系統建構能力。

(3)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羣體提高

本課題所需的知識是將已學的內容進行歸納、延伸,所以,對基礎知識應讓基礎較差的學生交流回答,並給予相應的肯定評價,提高他們化學學習的自信心;對具有一定綜合難度的問題,讓基礎相對較好的學生進行討論、交流,鼓勵他們勤于思考、敢於質疑,形成善於爭鳴的學習氛圍,積極引導他們合作交流、合作探究。使各類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能有所收穫、提高和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1、課題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見的鹽”教學圖片,引出鹽的組成特點及化學性質,分析歸納熟悉的酸與鹽、鹼與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特點,引出複分解反應的概念。

2、直觀形象,突破重難點

初三的學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能力,爲了能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不同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學習器官,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感悟度。通過flash動畫,動態展示覆分解反應概念中“相互交換成分”是如何進行的,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加強對複分解反應實質的理解,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生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因此,我設計了兩個環節來突破重難點:

環節一,重點突破:理解複分解反應的本質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學生熟練書寫常見酸與鹽、鹼與鹽化學方程式的基礎上,播放flash動畫,動態演示覆分解反應概念中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加強對複分解反應實質的.理解,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生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

環節二,難點突破:學生結合已有的學習體會歸納出酸與鹽、Na2CO3與Ca(OH)2、酸與鹼發生的反應屬於複分解反應,通過合作探究實驗:NaOH能與CuSO4或FeCl3 反應、NaCl與AgNO3、Na2SO4與BaCl2都能發生反應,並且都屬於複分解反應,有這些已知反應的生成物特點,歸納出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播放flash動畫,從微觀角度形象、動態地演示覆分解反應發生所具備的條件,加深學生對複分解反應能否發生條件的判斷,突破教學難點。

3、歸納總結

通過書寫常見鹽的化學方程式與置換反應的特點的比較,總結複分解反應的概念,歸納出複分解反應類型。

4、實驗探究

通過CuSO4與NaOH、FeCL3與NaOH、AgNO3與NaCl、Na2SO4與BaCl2實驗探究,觀察現象,分析、得出結論,鹼與鹽、鹽與鹽發生反應有沉澱生成,對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有了感性認識,將感性認識轉化成理論知識,突破難點。同時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必須要“尊重客觀事實”、“化學知識以實驗爲基礎”的道理,提高學生複分解反應發生條件的認識。

5、拓展提高

通過教學設計中的具體練習,在鞏固複分解反應相關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對知識系統與綜合應用的能力,提高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

習題的設計由易到難,體現了複分解反應知識的層次性和系統性,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滲透化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繫,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五、本課教學設計對我的啓示

我認爲教學設計的過程就是教師——教材——學生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不但是對學生教育的過程,也是師生相互教育的過程,更是教師自我教育反省的過程,在此才能發現自己的“弱點”,努力挖掘自己的“亮點”。

初中化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質》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六單元課題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課時。本節課主要介紹了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課程中安排了豐富的實驗,通過實驗探究推導出二氧化碳的性質以及二氧化碳在生產生活中的運用。學習本節課,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科學方法,同時,它又是中考中常設計的內容,因此,在初中化學中佔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瞭解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

能設計和完成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表達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論。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是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分析實驗的基本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增強學生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拉進化學與生活的距離。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二氧化碳的性質及用途

教學難點:二氧化碳與水、石灰水的化學反應原理

二、說學情

本課時內容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並且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有了一些關於二氧化碳的知識的瞭解,所以學習起來不會很難。又由於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尤其對化學實驗充滿濃厚的興趣,但是學生對實驗的動手和分析能力弱,還沒具備自主的實驗探究能力,所以我採用組成小組進行實驗探究來形成教學手段,逐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

三、說教法

好學教育:

(一)教學方法

(1)情境引入法: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意識。

(2)實驗探究法:本節課通過教師演示,學生動手操作分析實驗現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質。

(3)問題討論法:在教學中恰當的提出問題,並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和假設,通過討論完成探究實驗。

四、說學法

爲了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指導學生進行學習:

1、指導學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實驗探究,提煉總結二氧化碳的性質

2、指導學生利用分析、對比的思維方式,使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發生聯繫。

3、引導學生定勢思維爲發展思維,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和運用。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激趣:有一種物質,農民伯伯說它是植物的糧食;消防官兵讚美它是滅火的先鋒;建築師稱它是粉刷匠;而環境學家卻指責它是導致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謎底:是什麼?

(二)新課講授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1)老師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氣體,讓學生分別從顏色、氣味、狀態三方面進行回答。培養學生觀察並能準確描述實驗現象能力。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用多媒體播放視頻向燃着的階梯蠟燭的燒杯中,緩緩倒入二氧化碳氣體,讓學生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接着問學生,爲什麼在擁擠的人羣裏,蹲着比站着難受?爲了拓展學生的思維,把化學知識引入實際生活,打開學生思路,培養學生觀察和應用知識能力。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向預先準備好的盛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內傾倒水,震盪)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從實驗中得到二氧化碳溶於水。引導學生分析爲什麼我們打開汽水瓶蓋會有氣體產生,氣體是什麼?又體現了什麼性質?從而加深學生對溶解性的理解。

2、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1) 引導學生回顧“向盛有燃着的階梯蠟燭的燒杯裏傾倒二氧化碳氣體的實驗,瞭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燒,從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質: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也不燃燒。

(2) “學生分組實驗--實驗探究(4個同學爲一個小組),老師指導:從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內取出

好學教育:

少量的液體放入試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試液。觀察: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引導學生猜想:是什麼物質使紫色石蕊變紅呢?學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應生成的新物質?學生操作實驗分析對比得出結論。目的是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方案,實驗探究,獲得結論,解釋交流”這一探究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和形成科學探究的方法。(通過若干組實驗,此時,絕大部分的學生會因實驗得出而興奮起來,掀起一個小高潮)。並加熱紫花觀察到紅花變紫色,說明碳酸不穩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養實驗操作、實驗觀察能力以及書寫化學方程式能力。

(3) 學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中吹氣,注意現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反應這一原理。並說明這是CO2的一條重要性質,可用於檢驗CO2氣體。

(4) 即時應用,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證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並操作實驗驗證,以便使知識學以致用。

過渡: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要求學生通過剛學習的二氧化碳的性質的理解,並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聯想、推斷總結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後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二氧化碳有這麼多的用途,那麼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從而引出了“溫室效應”這一熱點話題。培養學生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真正做到了“從生活到化學,從化學到社會”這一教學理念。

(四)課堂小結

讓學生說出本節課的收穫,從而瞭解學生對本節課掌握情況,及時強調、歸納、突出重點,設置課後思考(多媒體體現),將學生的探究慾望由課內延伸到了課外。

(五)練測平臺

爲了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我有針對性的選擇了習題,力圖達到“優生吃飽,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

六、說板書設計

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質

顏色氣味狀態密度溶解性:

無色無味氣態比空氣大能溶於水

二、化學性質

1、不支持燃燒,不燃燒

2.與水發生反應

好學教育:

CO2+H2O=H2CO3

3.與石灰水發生反應

CO2+Ca(OH)2=CaCO3↓+H2O

三、用途:滅火、人工降雨等

七、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倡導學生以“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爲主要特徵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樂學”,當仁不讓的成爲教學活動的主體。但是由於本課時的內容較緊湊,實驗較多,部分後進生思維可能會跟不上,所以,我將通過課後輔導來加深這些同學對知識的消化能力。

初中化學說課稿11

鹽的性質:

1.鹽溶液與指示劑反應

2.鹽溶液與某些酸溶液的反應

3.鹽溶液與某些鹼溶液的反應

4.鹽溶液與某些鹽溶液的反應

開場白:各位評委好,我是X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題目是《海水制鹼》,下面開始我的說課,根據新課標理論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爲設計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說明,首先說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

一、說教材

《海水制鹼》這節課是魯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全一冊第3單元第3節的內容,純鹼在工業生產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應用,是初中化學遇到的一種重要的鹽類物質。本單元以海洋爲背景,引領學生認識海洋化學資源,體現“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

本節課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 “一、氨鹼法制純鹼;二、純鹼的性質。”在第一部分,主要內容:一是通過認識氨鹼法制純鹼的工藝流程,引導學生從元素守恆的角度思考原料選擇的問題,樹立元素守恆觀;二通過自主學習,瞭解純鹼、小蘇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體會學習化學的必要性。在第二部分,通過用分類的方法探究純鹼的性質,總結鹽類性質的一般規律,學會研究物質性質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通過複分解反應實質的學習,引導學生從微觀本質上認識和思考宏觀的現象和變化,突出化學學科的思維方式。

二、說學情

學生的起點知識、能力和思維障礙:(1)學生雖然學習了質量守恆定律,但是對質量守恆定律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質量守恆”的層面上,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元素守恆觀。(2)學生雖然有了從微觀角度認識宏觀現象的意識,但是還不能完全從微觀角度認識宏觀的現象與變化。

學生在第二單元已經重點學習了酸與鹼,但對於鹽的認識僅侷限於幾種具體物質(如接觸的氯化鈉、硝酸鉀、硫酸銅等)的物理性質,而對鹽的化學性質知之甚少,更無法根據化學性質推斷其用途。本課時在學習了純鹼的製法和用途的基礎上,由學生較瞭解的鹽——碳酸鈉入手探究鹽的化學性質,既點明瞭個性,又體現了鹽的共性,使學生有全面認識。

三、教學目標

過渡:結合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氨鹼法制純鹼的原理及純鹼、小蘇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通過實驗探究,瞭解純鹼等鹽類的性質;

3.瞭解複分解反應的實質。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組實驗和交流討論,瞭解鹽類的性質,學會研究物質性質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過學習複分解反應的實質,進一步體驗宏觀現象與微觀世界的聯繫,初步形成化學學科的核心觀念——微粒觀。

3.初步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分析數據,並從微觀角度理解相關信息,初步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等方法進行信息加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分組實驗和交流討論,體驗合作學習和科學探究的樂趣。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純鹼的性質、複分解反應的實質。

【難點】

樹立元素守恆觀、複分解反應的實質。

五、說教法和學法

爲了增強學生對酸及其性質的理解,我採用瞭如下幾種教學方法:自學法、引導法、實驗分析法、討論法、歸納法、多媒體教學法等,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和鞏固。

過渡:下面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的設計。這節課我準備分爲三個環節進行,導入新課,新課教學,小結作業,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邊學習邊鞏固。下面我詳細介紹我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

首先從生活常識激趣導入:做饅頭的麪糰發酸了怎麼辦?學生回答加食用鹼。

[投影]【食用鹼說明書】

教師繼續提問:爲什麼發酸了的麪糰加入純鹼後蒸出的饅頭既沒有酸味又疏鬆多孔?

學生思考後踊躍回答,教師引入主題。如果大家想知道猜測的對不對,學完本節課《海水制鹼》,我們會對碳酸鈉的性質有更多的瞭解,答案就會揭曉。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常識導入,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化學,也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

第二環節:新課教學

活動一:自主學習氨鹼法制純鹼的工藝流程

通過自主學習和交流討論氨鹼法制純鹼的工藝流程,認識氨鹼法制純鹼的化學反應原理,樹立元素守恆觀。

設置問題組:

1.由NaCl到Na2CO3元素組成發生了什麼變化?

2.用NaCl製取Na2CO3還需要含有什麼元素的物質?

3.爲什麼向飽和食鹽水中先通入氨氣,後通入二氧化碳氣體?

4.食鹽水與氨鹽水哪種溶液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

【交流討論】學生交流討論,回答問題並說明判斷的理由。

【自主學習】純鹼的用途。

【設計意圖】設計問題組,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利用頭腦風暴法構建學生思維場。

活動二:純鹼的性質

【實驗探究純鹼的性質】

要求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實驗,並記錄實驗現象。

海水制鹼

【教師建構模型】

初中化學說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安排在第一冊課本知識學完後講授。本節教學內容是對課本中出現的空氣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溫室效應、酸雨、臭氧層空洞等環境問題的總結,是一節歸納複習課。

環境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近年來中考的熱點考點之一。在教材中,環境問題倍受關注,出現頻率較高,但知識點較分散。本節課不但對整冊書有關環境知識進行了歸納總結,並且對相關知識加以擴展,講授過程中注重中考熱點問題的滲透,使學生學習目標更明確,更輕鬆,做到有的放矢。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對環境問題有個整體認識,使知識更加全面、系統。

教師在認真研究、分析教材後確定小組活動內容——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環境狀況調查,供學生選擇。這樣做可使全體學生都動起來,讓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願做”。

環境問題貫穿整個中學化學的學習,知識內容可發展、適用年級可擴大。高中化學教材中涉及環境保護知識的內容不少,例如:高二教材氮族元素這章中介紹了“汽車尾氣”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學了有機物的初步知識後介紹了“合成洗滌劑”對水體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初三學生馬上就要進入高中學習,高中學生可在此基礎上繼續探索、擴展研究。他們可以在學習了更多的化學知識後,對環境問題的有更多的、更深的瞭解。也就是說,初中對環境問題有個整體認識,可以爲高中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也就是說本節課起到的是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化學已有了半年的時間,對於環境問題也有了一定的瞭解,並且懂得了學習化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解決環境問題。但掌握的知識零散,對知識缺乏整體認識,缺乏理論和實際聯繫的能力。因爲學生的學習任務重,無時間參加一些有關環保方面的活動,可以鼓勵學生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比如維護校園環境衛生等。針對學生合作意識較缺乏的現狀,在講課前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進行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並將本小組的學習成果以網頁作品的方式呈現給大家,這一過程將培養學生組織活動、協作學習、與人交流、溝通等社會實踐能力。

本節的教學要求不高,難度也不大,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自行設計活動形式。活動的宗旨是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在教學中要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啓發,提高環境意識。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⒈瞭解造成環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瞭解防治環境污染的初步知識。

⒉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增強環境保護意識。使學生明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

能力目標:

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科研意識,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⒉培養學生組織活動、協作學習、與人交流、溝通等社會實踐能力。

⒊學會資料的收集、整理,培養學生從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將知識加工整合用於實踐的能力。

4.將成果以網頁的形式製作出來,使學生有較強的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和自信心。

德育目標:

通過正確認識環境和環境問題,體會化學在美化改善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會帶來負面效應,認識到事物具有兩面性,使學生認識到人類的行爲與環境和諧的必要性,激勵他們保護家園,積極投身環保,樹立主人翁社會責任感。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會觀注的熱點環境問題的來源、危害與防治,本地環境狀況的調查分析。

難點:課前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網頁的製作。

課時安排:1課時

五、學法的確定

各小組根據選定的活動內容,主要從污染來源、危害、和防治三方面收集有關文字、圖片、視頻、圖表等資料。在活動中會蒐集到大量的資料和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但這些知識是零散的、無序的。在老師的指導下對這些知識、資料進行認真地、細緻地梳理,通過組內協作學習的方式,達到使認知系統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六、教學方法的確定

舊的、傳統的學習觀認爲,學習發生與否取決於教師的教授,學習的過程就是教師呈現、組織和傳遞知識的過程,學生的任務就是像“海綿”一樣地儘可能多地吸收教師傳授的知識。當前的教育理念,則傾向於將學習看成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習是一個主動的、有目標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斷轉化和修正教師所提供的信息,然後以一種具有個人特點的,有意義的方式來建構新知識,由於學生擔負這一責任的意願和能力會有所不同,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幫助。

根據這一教育理念,教學過程中採用:“師生共同探究式”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中,師與生的關係是平等的。具體指在教師的指導和安排下,將學生分爲幾個小組,每一小組針對某一主題開展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並將本小組的學習成果以網頁作品的方式呈現給大家,也就是說本節課中教師的“教”,主要是在課外,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留給了學生才華展現的機會,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七、教學過程設計

1.設置問題,引入課題

通過五幅畫面的對比,提出問題:四幅畫面給我們的感覺有何不同?爲何有如此大的差異?什麼原因造成的?由學生思考回答,引出環境污染這個課題。

2.學生討論回答

什麼是環境污染?環境污染的類型有哪些?這些污染對人類的危害是什麼?造成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污染對我們生活影響?有什麼解決方法?我們身邊有哪些環境污染?我們自身應該如何去做?

學生回顧已學過的知識,結合課前通過查閱資料獲取的知識各抒己見,討論得出每小組自己的觀點。

⒊教師歸納、總結、講解

教師在學生的討論過程要注意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啓發。討論性發言結束後,對同學這次活動中的關鍵問題進行評價和總結。然後按大氣污染→酸雨→臭氧層→溫室效應→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綠色化學的順序對學生查閱的知識、討論的結果進行歸納總結、講解。

在教學過程中,肯定學生的成果,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啓發,提高環境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身邊的環境保護活動,從自身做起,從每一件小事,每一個細節做起。

⒋佈置作業

(1)必做題:A、每個同學通過查閱資料找出一個有關環境污染的典型社會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辦法。

B、每個同學找出三到五個有關環境問題的題目,並做出相應的答案。

(2)探索題:今天我們研究了有關環境污染的知識,還有很多方面我們沒有涉及到,請通過各種途徑,觀察身邊的現象,以“環境和我們的生活”或“邢臺環境現狀分析”爲主題寫一篇小論文。

其中探索題爲學有餘力的學生而準備,可以在課外興趣小組中交流,或在黑板報中登載,旨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

八、板書設計

初中化學說課稿13

一、教材分析

從知識結構來說:空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教材選擇了空氣作爲初中化學中接觸物質知識的開端,不僅承接了小學對空氣知識的介紹,更重要的是它與人類的生活關係最爲密切,是人類不可離開的天然物質。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比較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祕。而且,選擇以空氣爲主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的。

從能力培養來說:從看圖瞭解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開始,到做仿照實驗來測定空氣裏氧氣的含量,再到看圖片認識空氣的主要用途和保護空氣,可以說教材深入淺出,爲以後的學習提供一個合理的思維方式。

從感情培養來說:通過本課題的學習,使學生又一次認識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學知識,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方法基礎,可以開始嘗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現時的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調控能力還不夠,學習過程中還需要教師的嚴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爲依託,可以藉助實驗或多媒體電教手段,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和調動好學生的積極性,不斷提供動腦的問題情景,提供動手的練習機會,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是上好本課題的關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瞭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初步認識純淨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區分一些常見的純淨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標

初步瞭解空氣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養成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標

初步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進行觀察、記錄,並初步學習分析實驗現象。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瞭解空氣的組成、各成分的用途,並認識空氣污染的危害。

難點:如何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初步學習分析實驗現象的方法。

五、學法指導

1、收集有關材料,對有關知識有初步瞭解。

2、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如何觀察、描述實驗現象,並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六、教學方法的確定

學生對空氣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因此內容的安排既不能與小學自然課中的知識重複,又應以此爲基礎。本課題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氣由什麼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繫,並逐步深入。

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

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

保護空氣(污染與保護)

總的來說,本課題教學是很容易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

所以,本節課題採用自主學習和實驗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1、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可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題,並以仿照實驗測定空氣中的氧氣含量。

2、讓學生事先收集資料和圖片,並根據收集的資料歸納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

3、讓學生收集有關空氣污染的照片、漫畫、短文等資料,完成有關空氣污染的調查報告,並通過廣播、電視、報紙收集本地的空氣質量日報,繪製圖表。

我把本課題分爲兩節課,下面主要講述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七、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內容:出示拉瓦錫的照片以及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裝置的圖片,並講述拉瓦錫發現空氣組成的故事。

提出問題:拉瓦錫在實驗過程中是如何發現氣體減少1/5的?

2、通過搶答,鞏固舊知識,爲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內容:仿照這個著名實驗的原則,我們也來測定空氣裏氧氣的含量。

展示實驗所需的儀器,並組織學生搶答下列問題:

(1)、有關儀器的

(2)、集氣瓶中有物質嗎?

(3)、誰能說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學生按教材中圖2-3連接裝置並實驗,適時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

3、讓學生在觀察與討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培養科學觀察、規範表達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樹立實事求是、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

內容:你在實驗過程中看到了什麼現象?你能分析原因嗎?請把看到的現象及你的分析與同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分析:

(1)、實驗成功,描述現象;

(2)、實驗失敗,尋找原因。

小結:由於紅磷燃燒消耗瓶內的氧氣,導致集氣瓶內的氣壓減小,因而水倒流。

4、對實驗現象作進一步的分析、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討論與思考下列問題

(1)、該實驗裝置中,如果燒杯中的水足量,請問水會充滿整個集氣瓶嗎?爲什麼?由此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2)、根據拉瓦錫的研究結果,氧氣約佔1/5,如果實驗時集氣瓶中的水面小於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個問題的結果:不會,因爲空氣中含有不能支持燃燒的氣體存在。

第二個問題的結果:水面上升不滿1/5的原因有:①裝置漏氣或紅磷不足等;②當氧氣含量低時,紅磷不能繼續燃燒。

5、引導學生對所獲得的事實與證據進行歸納,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規範表達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動的基礎上,閱讀教材有關內容,師生共同歸納空氣的主要成分:由與紅磷反應的氣體(氧氣)和與紅磷不反應的氣體(氮氣)組成。

6、讓學生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較:氮氣、二氧化碳、紅磷、空氣、河水、礦泉水等物質,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純淨物?

小結: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這樣的物質叫做混合物。而氧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它屬於純淨物。

7、作業:完成課本有關練習。

板書設計

課題1空氣

初中化學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離子反應,離子方程式》屬於高一課本第三章第五節,這一節我把它分成二課時。第一課時講離子反應,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第二課時講離子方程式及其書寫方法。把難點分散,重點突出。學好這一內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學反應的本質。既鞏固了初中學過的電離初步知識,又爲第三冊電解質溶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並且正確而又熟練地書寫離子方程式,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它還是歷年高考的熱點,在高考中重現率達標100%。

本課時的教學目的:

知識方面:1、掌握離子方程式的含義。

2、學會離子方程式書寫方法。

能力方面:1、培養學生利用實驗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使用對比,歸納,總結的研究方法。

思想教育方面:培養學生能通過現象看本質,找出事物變化規律。認識到事物變化過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之所以這樣確定教學目的,一方面是根據教材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想在學法上給學生以指導,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二、教法方面

本課依教材特點,採用螺旋式發展,循序漸進,探究式、問題討論式教學。具體解決重、難點的方法如下:

1、“由舊引新,以舊帶新”的方法:學生新知識的獲得,必須由淺入深,由遠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如果學生對新知識課缺乏必要的知識基礎,就難以理解新知識。由於上節課已學習了離子反應以及發生條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培養目標。我將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採用探究式教學,由實驗複習舊知識,引出新概念,由表及裏地揭示反應的實質,使學生深刻地掌握離子方程式的定義。並通過關鍵詞的點拔,鞏固了定義的外延和內涵。

2、正確理解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原則:初學者按課本上四個步驟書寫,第二步“改”是教學中的難點。可採用問題討論式教學,使學生正確理解書中給離子方程式下定義“用實際參加反應離子的符合來表示離子反應的式子叫做離子方程式”。從而得出書寫離子方程式實際上是依據該物質在反應體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來決定寫成離子形式,還是寫成化學式,而不是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的符號來表示。

3.課堂上要有計劃地留出充分的時間給學生進行練習:在此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運用概念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練習中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強酸、強鹼、可溶性的鹽要寫離子形式,再由學生設計實驗,分析實驗來鞏固知識提高能力。把一堂理論轉化爲生動,形象的一堂以實驗爲主的新課。既強化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實現教學目標。

三、學法方面

(1)在本節教學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對學法的引導。在教學雙邊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用舊知識爲指路燈來探尋新知識,層層深入掌握新知識。使學生基礎知識應該紮紮實實鞏固。在學習過程培養了分析,對比,歸納,總結的能力。

(2)這節課我儘可能用實驗來引出問題,解決問題。目的在於使學生明確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性,使他們注重自己對實驗的觀察,分析,設計及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

(3)通過授課過程中一系列發散性的設問,使學生明確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學好理論重在要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將知識真正靈活地融入腦海之中。

四、教學程序

1.談談實驗的導入:由於上節課已經學習了離子反應以及發生條件。這部分知識對於高一學生來講並不難,若從定義上覆習會使學生感到乏味。但對於溶液中反應本質的深入,他們還非常薄弱。故做以下兩組實驗:

a.鹽酸,氯化鈉溶液和硝酸銀溶液反應b.鹽酸,硝酸溶液和碳酸鈉溶液反應

提問:(1)爲什麼會產生同一種沉澱,或產生同一種氣體?

(2)是離子反應?

(3)是什麼離子參加反應?

結論:Ag++Cl-=AgCl↓CO32-+2H+=H2O+CO2↑

教師指出上述兩條就是離子方程式。引出離子方程式的定義,指出定義中的關鍵字“用實際參加反應離子的符號”。並且引導學生得出離子方程式不僅表示某一定物質間的某個反應,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類型的離子反應。這樣導入課使學生對定義有本質理解。把學生引入主動學習的情景之中,產生了學習的動力。

2.談談離子方程式書寫原則:初學者按課本上四個步驟書寫,

第二步“改”是教學中的難點。書中給離子方程式定義“用實際參加反應離子的符號來表示離子反應的式子叫做離子方程式”。而書寫第二步指出“把易溶於水,易電離的物質寫成離子形式;難溶的物質或難電離的物質以及氣體等仍用化學式表示”。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在離子反應中難溶的物質或難電離的物質實際參加反應的微粒是什麼?事實上無論是難溶的物質或難電離的物質,只要是酸鹼鹽電解質,溶於水的部分都能電離出自由移動的離子,它們之間的反應是離子之間的反應。例:CaCO3和鹽酸溶液反應,CaCO3(S)=Ca2++CO32-(溶解平衡)CO32-+2H+=H2O+CO2↑隨着反應的進行不斷促使碳酸鈣的溶解,電離平衡向右移動,使反應趨於完成。但這樣書寫跟課本要求的方法相矛盾。在教學中如何解決這個矛盾,是這節課教學上的一個昇華點,也是書寫離子方程式的關鍵。故在教學中可這樣引導:

(1)碳酸鈣在鹽酸溶液中發生的反應是離子之間的反應,參加微粒是離子。

(2)書寫離子方程式實際上是依據該物質在反應體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來決定寫成離子形式還是寫成化學式,而不是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的符號來表示。

碳酸鈣在溶液中主要以固體形式存在,故用化學式。這樣同學很容易理解和接受。這是不防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1)澄清石灰水中加入鹽酸離子方程式如何寫?

(2)石灰乳中加入鹽酸離子方程式如何寫?根據微溶物主要存在形式,在稀溶液中以離子狀態,在濁液狀態或固態時就寫化學式。這時爲了使學生所掌握知識具體化,師生可共同討論歸納出:難溶的物質,難電離的物質(弱酸,弱鹼,水),氧化物,單質,氣體等用化學式表示。

第四步“查”也不容忽視,可提問學生應查什麼?可用幻燈片:判斷正誤

(1)Fe2++Cl2=Fe3++2Cl-(2)2MnO4-+7H2O2+6H+=2Mn2++6O2↑+10H2O這兩條方程式學生還沒學過,但能用現有知識去判斷,高而可攀,使學生既感到自己的不足,又獲得學習的樂趣。查:(1)質量守衡(2)電荷守衡(3)電子得失守衡(是氧化還原反應)。這種先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從具體問題上找出答案,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3.談談練習選用:由於學生剛剛掌握了離子方程式書寫方法,爲了鞏固知識並能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我安排這樣一組問題:

(1)Ba(OH)2溶液能否導電?

(2)能否用實驗來證明?學生一方面進行知識回顧,另一方面進行思維發散。讓學生提出幾個方案,分析,比較。然而展示實驗裝置並演示小燈炮發亮。

(3)在此Ba(OH)2溶液中加入什麼物質能使電燈熄滅?這一問題不僅鞏固離子反應知識,而且使創造性思維進一步得到訓練。師生共同分析提出的幾個方案,如用鹽酸,硫酸,硫酸鈉。

(4)用什麼方法加入?倒入?滴入?然而按課本P74練習6實驗裝置並演示,請學生觀察現象並分別寫出離子方程式。提出鹽酸,硫酸和氫氧化鋇反應的離子方程式能否都用“H++OH-=H2O”來表示?(5)寫出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A)氨水和硫酸反應(B)濃鹽酸和二氧化錳反應(C)碳酸氫鈉和鹽酸反應。利用這一系列擴散性問題,讓學生產生多種獨創性的想法,改變習慣性單純吸收,鞏固了知識,提高了創新能力,在學習中獲得樂趣。

4.談談總結:對於離子方程式定義的總結,可與電離方程式定義,化學方程式定義進行對比,使定義進一步深化。對於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着重是第二步和第四步一些書寫過程中的注意點。說明並不是所有電解質之間都能用離子方程式來表示,不在溶液或熔融狀態的反應就不能表示。如濃硫酸和固體氯化鈉反應,濃硫酸和銅反應,固體氯化銨和熟石灰反應。體現事物發展規律中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辯證唯物主義思維。

5.談談應用:離子反應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分離分析,水的淨化,電鍍,醫藥,染料,“三廢”處理和生命活動中都有存在。中學階段主要應用在離子的分離和檢驗。如:硫酸根離子的檢驗和氯離子的檢驗。

五、板書設計(用幻燈片)

離子方程式及其書寫方法

一、離子方程式

1.定義:用實際參加反應離子的符號來表示離子反應的式子叫做離子方程式。

2.意義:不僅表示某一物質間的某個反應,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類型的離子反應。

附:鞏固練習

1.能正確表示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

A.碳酸鈣跟醋酸反應CaCO3+2H+=Ca2++CO2↑+H2O

B.鐵跟稀鹽酸反應Fe+2H+=Fe3++H2

C.碘化鉀溶液跟適量溴水反應I-+Br2=2Br+I

D.鐵跟硫酸銅溶液反應Cu2++Fe=Fe2++Cu

2.採用四種不同方法鑑別K2S,K2SO4兩瓶無色溶液,並寫出相應離子方程式。

3.用法0.2mol·L-l的H2S溶液100ml與0.1mol·L-l的NaOH溶液300ml作用,寫出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初中化學說課稿15

一.教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化學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課題1《質量守恆定律》的第一課時,包括質量守恆定律的涵義、質量守恆的原因及其應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質量守恆定律是初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的理論依據,它的應用貫穿於整個中學化學,有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本節課的教學將引領學生對化學反應的認識開始了從“質”到“量”的過渡,也爲之後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計算的教學構建了理論鋪墊,所以本課內容不僅是本單元的一個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的教學重點之一。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教材的編寫意圖、本節的特點、九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爲:

知識與技能:

(1)實驗認識質量守恆定律,瞭解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

(2)從微觀角度認識在化學發應前後原子的種類、數目沒有改變和增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觀察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2)通過對化學反應實質的分析及質量守恆的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的研究問題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的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化學的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及良好的合作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質量守恆定律的含義及應用;

教學難點:(1)質量守恆定律的理解。

(2)從微觀角度認識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和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之前的學習,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方法基礎,瞭解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反應的實質,初步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化學反應、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能,但對化學探究學習方法的瞭解尚處於啓蒙階段。學生剛開始學習化學,情緒和心理都處於比較興奮、好奇狀態。因此做好演示實驗和調動好學生的積極性是上好本節課的關鍵。

三.教法分析

本節課我採用的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實驗探究法。即“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實驗求證——得出結論”來引導學生,學生經歷初次探究的挫折後,分析原因,優化設計,再次探究,最終發現質量守恆定律;爲理解質量守恆定律,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藉助多媒體展示水通電的微觀過程,讓學生領悟到質量守恆定律的精髓,在於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三不變”。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以問題引入課題:1.爲什麼蠟燭燃燒後質量會變小了呢?2.爲什麼鐵放置一段時間後質量會增加呢?將學生的思緒帶進我們的課堂。讓學生思考: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前後的總質量有沒有什麼變化呢?對這個問題,學生出現了分歧,引發了思維衝突。這樣,我以身邊的實例創設情境,引出本節課學習內容,體現化學來源於生活。而引發學生的思維衝突更是爲下一實驗探究環節提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順利進入實驗探究階段。

(二)合作探究,解決課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接下來我將帶領學生一同走進實驗探究環節,老師提出問題:化學反應前後質量有沒有變?並讓學生做出自己的猜想。教師做演示實驗,讓學生帶着問題觀察實驗現象以及天平的平衡狀態,這樣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歸納總結出質量守恆的內容。

爲了使學生更深入的理解質量守恆定律,通過對化學變化的實質的複習和水分解的微觀過程的觀察得出:反應前後質量守恆是因爲變化過程中原子的種類、原子的數目、原子的質量都沒有改變。到此,通過教師的演示實驗,以及學生觀察、講解質量守恆的原因,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都得以解決,質量守恆定律也真正的建構在學生的腦中。

接下來以問題:質量守恆定律應用於所有的化學反應嗎?引入後面的兩個驗證實驗,在做實驗之前,強調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以及天平的平衡狀態,結果發現這兩個實驗天平都失去平衡,教師提出問題並組織學生討論天平都失去平衡的原因,應如何改進裝置?學生很快就有了結果-----反應要在密閉容器中進行。最後讓學生利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解決課前的兩個問題1.爲什麼蠟燭燃燒後質量會變小了? 2.爲什麼鐵放置一段時間後質量會增加呢?讓學生學以致用,鞏固知識。

(三)歸納概括,小結課題

這個環節,以質量守恆定理爲中心,把本節課的知識點做一總結。本節課主要探究了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適用範圍,守恆的原因以及應用。

(四)反饋練習,鞏固課題

當學生記住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理解質量守恆的原因後,就可以利用定律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了。以此擴大知識的應用面,拓展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能夠把知識轉化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