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初中地理說課稿

初中地理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7W 次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地理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地理說課稿

初中地理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主要講述了美國的種族和人口特 點、美國的農業和工業情況。作爲區域地理的內容,第九章開門見山地說明西 半球的國家。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它在經濟、科技、軍事等許多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因此,美國具有極強的學習和研究價值。

二、說學情

本 節內容的教學對象是初一學生,他們對新事物易產生興趣,好奇心強,但不穩定。因此,在教學中需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從而積極參與到課堂 中來。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學習過日本、中東等區域地理知識,對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備基本讀圖和分析、歸納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於初 一學生的閱歷淺、知識面較狹窄等因素,看問題的層次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讀圖說出美國的地理位置和領土組成

2.根據資料說出美國的種族和人口特點及其原因

3.能說出美國的地形、氣候、河湖特點

4.瞭解美國工業的分佈及其特點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分析美國農業地區專業化與自然條件的關係,理解美國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

2.運用資料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3.將收集到的有關中東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通過認識美國人種存在的問題,培養種族平等的觀念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美國農業帶(區)分佈及其與自然條件的關係,理解美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實例

2.美國發達的工業現狀,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page]

【難點】

1.根據資料說出美國的種族構成和人口特點及其原因

2.運用地圖和資料,理解美國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

五、說教學方法

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教師是學生潛能的挖掘者。新課標要求教師轉變傳統觀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因此我本節課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小組討論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一)圖片演示,導入新課

我採用圖片演示,導入新課。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現多張美國的自然景觀圖片;同時爲後面設置一個問題,學生帶着問題進入本節課的第二個教學環節。

(二)講授新課

(1)位置與範圍

展示《北美洲地圖》,讓學生找出美國的位置。再讓學生翻開《世界地理圖冊》中美國的地圖,找出美國的大致範圍。同時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美國的輪廓。之後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畫出美國的範圍,也就是大致所跨的經緯度,其他同學在下面描摹標畫。然後教師再進行總結。

學習完美國的位置和範圍之後,將會從它的自然地理概況進一步認識美國。

(2)地形地勢

展示美國地形圖,並簡單地介紹這幅地形圖,然後再請一個同學說一下美國本土主要的地形,之後教師再總結。

爲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瞭解美國本土的地形地勢,通過《沿40°N的美國地形剖面圖》,總結出美國本土的地形地勢特徵。讓學生明白在分析一個地區的地形時,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描述:①地形的名稱;②說明其屬於5大地形中的哪一種;③地形的分佈特徵;④概括地勢特徵,之後教師再詳細總結。

在學習完美國的地形地勢後,以問題的形式進入美國地形地勢特徵會對它的氣候類型產生的影響的學習。

(3)美國的氣候

展示《美國的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圖,讓學生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問題一:影響美國氣候的是那三大氣流?

問題二:美國的地形對氣流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請學生回答之後再總結。

展示《美國的的氣候分佈圖》和《美國的地形對氣候的影響》,讓學生找出美

國的主要氣候類型及分佈,並在教師的指引下分別從東、中、西部的地形特徵,來分析它們對氣候的影響,之後教師再進行總結。

在學習完了氣候,接着就學習美國的主要河流與湖泊。

(4)美國的河流與湖泊

展示《美國水系圖》,讓學生說出美國本土的主要河流及湖泊,並請學生根據東西部的地形分析一下河流的水文特徵,之後教師再總結。

(四)課堂小結:

在課堂結束前的2到三分鐘,我會進行小結與作業佈置,主要總結本節課

所學的內容,重點與難點,以及佈置練習或作業,叫學生做好複習和預習工作。

初中地理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本節課主要學習《中國地理》第三冊第四章《中國的天氣和氣候》第三節《降水和乾溼地區》。本節共分三課時,本節課爲第一課時。本章是學習中國地理的基礎章節。鑑於天氣和氣候與人們的生產活動和生活關係極爲密切,本章教學內容注意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引入,密切聯繫生產和生活實際,把抽象的天氣、氣候知識變成具體有用的知識,本章教學內容不僅使學生充分認識我國氣候資源優越的一面,而且也看到我國天氣、氣候災害的一面,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面客觀地認識我國的氣候資源。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爲《收聽天氣預報》,主要介紹有關天氣的基礎知識。第二節爲《氣溫分佈和溫度帶》,主要講我國的氣溫分佈特點和五大溫度帶。第三節爲《降水和乾溼地區》,主要介紹我國降水的三個特點和四個乾溼地區。本節課學習我國降水的第一個特點: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本節課與《中國地理》第一冊第四章《世界氣候》聯繫密切,可以世界降水和降水的分佈爲基礎。另外本節課學習的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又是學習我國四個乾溼地區的分界線的基礎,所以必須要求學習掌握。

二、說教學重難點:

1、識記: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理解:我國年降水量分佈規律及成因。

3、能力培養:通過閱讀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培養學生閱讀和分析氣候圖的能力。

4、難點:我國年降水量的分佈規律及其成因。

三、說教法:

根據本節教材的特點和聯繫學生已有的世界降水和降水的分佈的基礎知識,本節可採用在教師主導下的學生讀圖、分析、比較及歸納法進行教學。

四、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1、在《中國行政區劃》圖上找出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臺灣、海南、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內蒙古等省級單位。(中國地圖冊第三冊第二頁。)

2、在《中國主要山脈》分佈圖上找出我國的主要山脈。(中國地圖冊第三冊第十頁。)

3、想一想:我國一月份的零度等溫線大致通過什麼地方?

(二)、學習新課:

1、導入並板書課題:降水和乾溼地區

2、學生預習課文第49至51頁。(初讀)

3、讀課本第50頁〈〈中國年降水量分佈圖〉〉,並思考下列問題:(精讀)

(1)、找出年降水量超過1600毫米的地區。

(2)、找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並想一想它大致通過什麼地方?它與一月份的哪條等溫線大體上是一致的?

(3)、找出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並想一想它大致通過什麼地方?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區。

(5)、找出學校所在省、區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

(6)、比較圖上東南沿海地區與西北內陸地區房屋的建築形式有何不同,這與當地降水情況有什麼關係?

(7)、想一想:我國年降水量的地區分佈有什麼規律?

4、分小組交換結果並討論:我國年降水量的地區分佈有什麼規律?

5、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結論並講解學生討論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

6、讀課本第50至51頁的〈〈影響我國的夏季風〉〉圖和〈〈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示意〉〉圖,並思考下列問題:

(1)、東南季風來自哪個大洋,主要影響我國什麼地區?西南季風來自哪個大洋,主要影響我國什麼地區?

(2)、從海陸位置和地形影響考慮,爲什麼西北內陸地區受不到夏季風的影響?

(3)、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大致以哪些山脈爲界?

7、分小組交換結果並思考:爲什麼我國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8、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結論並講解學生討論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

(三)、鞏固練習:

1、在〈〈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上分別找出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並將這三條線添粗。

2、我國年降水量地區分佈的總趨勢是什麼?它與夏季風的影響有什麼關係?

(四)、小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我國降水的地區分佈特點,即年降水量地區分佈爲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五)作業:

〈〈目標評價手冊〉〉第16頁第20題。

五、說教學效果: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掌握年降水量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通過的地方,理解我國年降水量地區分佈的規律及成因,並具備一定的閱讀和分析氣候圖的能力。

六、說板書設計:

(略)

初中地理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中國地形》是初中八年級地理(湘教版)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一節的內容。

地形是組成地理環境的主要因素,由於地形與氣候、河流、湖泊之間關係十分密切。因此,認識我國的地形特徵,將爲學生學習以後相關章節知識墊定堅實的基礎。

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識記我國地勢的分佈特點及各級階梯的分界線、主要地形區和按走向分爲五種類型的山脈。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閱讀和運用地圖的能力。

情感目標:對我國壯麗山河的學習,激發學生的自豪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教學重難點:山脈的走向和分佈。

二、說教法

本堂課我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利用遠教資源的地圖和景觀圖片,使學生通過讀圖,直觀獲取有關的知識。充分運用新建構學習理論和新課程標準精神,開展討論、對比、練習等一系列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感知理解。注重理論聯繫實際,體現“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新的課程教育理念。

三、說學情

初二的學生由於其年齡特徵決定了具有好動、好奇、好表現的個性,同時具有注意力分散,愛發表見解等特點。

針對學生以上情況,我在教學活動中採用以下策略:充分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儘量使課堂顯得形象生動,增強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時創設討論氛圍,讓大多數學生都能充分發表自已的見解和獲得表現的機會。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和快樂感。

在學法指導上,我引導學生採用觀察法、討論法、綜合分析法進行學習。通過觀察、思考,讓學生分組討論,充分發表各自的意見,然後綜合和小組的意見進一步綜合分析,得出結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由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

四、說遠教資源的分析和採用

中央電化教育管資源中人教課標版中初二地理第三章《中國地形》中的媒體展示中的中國地形及中國地形剖面圖的flah動畫及中國地形山脈等十幾幅圖片形象生動,典型例題中的例子有助學生加深對新知識的鞏固理解。其中flah製作的動畫<古詩欣賞>更是生動有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我利用以上資源進行組合、鏈接、補充製成PPT課件。並充分運用多媒體的形、聲及動畫效果,圖文並茂,聲形並茂展示給學生。增強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五、說教學過程

我將以下四個環節穿插在本節課的三部分(1、中國的地勢特徵 2、山脈縱橫交錯 3、中國的名山)內容中。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二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三 建構體系,拓展創新

四 課堂活動,觀點討論

我首先出示幻燈片,提出問題:我國是個多民族,多人口的國家, 這麼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呢?引出課題:中國的地形。

1、中國的地勢特徵

我給學生展示FLAH動畫〈古詩欣賞〉,通過欣賞古詩《虞美人》,提出問題:爲什麼我國的大江,大河會向東流?引出對中國地勢特徵的學習。然後,我給學生展示中國地形概況圖、中國三梯階梯示意圖、中國地勢剖面圖,讓學自主觀察、合作探究,分組討論:這樣的地勢會對我國的河流、氣候與交通產生怎樣的影響?然後,出示遠教資源中的拓展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2、山脈縱橫交錯

在教學活動中,我給學生展示幻燈片:中國主要山脈圖,分析各種走向的山脈,將其歸納爲三橫、三豎、三撇、兩捺、一弧形。之後,我及時展示遠教資源中的拓展訓練:展示圖片,提出問題:一、“你能寫出這些主要山脈的名稱嗎?試試看,你能行的!”二、山脈是地形的骨架,學習中國地形,重要的是掌握山脈的分佈。讀圖2-2和2-9,請填出下列山脈兩側的地形區。

3、中國名山

我給學生展示中華五嶽、天山、崑崙山、雪峯山等十多幅景觀圖片,讓學生欣賞。然後讓學展示課前收集的名山大川圖片、詩歌、散文等。讓學生體驗成就感、自豪感。

六、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的板書主要體現目標教學模式,做到本課的知識脈絡簡明扼要,精煉概括。直觀醒目,圖文並茂。

初中地理說課稿4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人是一切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關於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的這個結論,學生已瞭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佈的不平衡,分析爲什麼存在這麼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本章從人地關係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爲今後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人口的增長、分佈及人口問題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識,也是學習本章各部分知識的基礎。

教學目的

知識與技能:理解人口增長、分佈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學生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狀況。通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問題,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並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 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的特點。

2。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教學難點: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3。人口問題及對策。

●說教法

以"讀圖+練習"的教學方式爲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創設情境、啓發,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另外本節內容主要運用FLASH課件來講述,集錄像、圖表於一身,變抽象爲形象,讓學生更易於接受。

●說學法

讀圖分析、推理、比較、討論、辯論,從量到質地認識和理解世界人口狀況。

●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六個環節,分別是:問題——設疑、討論——辨析、歸納——總結、演繹——鞏固、遷移——深化、昇華——結束。

第一環節:我用(視頻)《復活節島》的故事引入,從感觀上吸引學生,激發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理。

第二環節:從認讀數字6500000000入手,通過以下活動了解世界人口。

一、資料分析。

培養學生運用文字材料,分析問題、總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計算討論。

變抽象爲形象,讓學生從感觀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並培養他們分析、總結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長給人類帶來的種種問題。

四、換位思考。

讓學生換位成國家人口政策的宣傳員,設計宣傳語和宣傳畫。這樣培養了他們創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繪畫能力。

五、讀圖分析。

培養學生利用地圖綜合地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第三環節:我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和感想。

第四環節:爲了激發學生的答題興趣我讓他們以小組爲單位,用競賽的方式進行練習,並對答對的同學進行獎勵。

第五環節:我安排了兩項作業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鄉的人口分佈情況調查

以達到理論聯繫實際的目的。

最後我用激情和語言結束全課,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並播放動畫《夢》,呼籲希望這個可怕的夢不會成爲現實!

初中地理說課稿5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八年級地理上冊第四章第一節《農業》,首先,我對本節教材做如下分析:

一、說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農業》是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本次課的主要內容有:讓“土地奉獻”的產業、中國農業的發展、主要農作物的分佈、畜牧業分佈。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中國的土地資源,這爲過度到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課題的理論、知識是學好以後課題的基礎,它在整個教材中起着承上啓下作用。(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農業的五個部門。

2、通過了解農業發展的`成就,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3、瞭解種植業是我國最重要的農業部門,並掌握我國主要糧食作物與商品糧基地的分佈,初步學會分析農業生產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精心創設情境,帶領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啓發性和趣味性,增強教材的實踐性和探索性,着力體現課改綱要中的“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這一理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愛國主義教育。

2、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觀教育,使其樹立初步的環境觀和樸素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教學重難點

主要糧食作物的分佈、商品糧基地的分佈及分析農業生產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二、說教法

本節課內容不多,但比較枯燥。如何做到高效?並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激發學生興趣,本節課主要採用了競賽法和情境激趣法。

競賽法:在教學手段上加以變化,就會賦予地理課堂更高的生命力。針對學科現狀及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競賽這種形式容易激發學生鬥志,讓學生主動積極參於,而且會讓學生的注意力更爲持久。情境激趣法:生活中處處有地理,生活、自然就是活着的教材,將地理問題生活化,更能走到學生的心靈深處,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時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望。體現“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這一基本理念。

三、說學法

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說過:未來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滲透學法:

1、學會析圖: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2、學會探究:讓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3、學會合作:通過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四、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喜歡猜謎語嗎?猜謎語可以陶冶我們的性情,豐富我們的生活,更能增長我們的知識,現在,就讓我們體驗一次猜謎語的快樂!

謎頭謎底(缺衣少食)謎頭(風衣足食)謎底

教師啓迪學生認識“衣”和“食”都是農業生產的對象,進而導入農業的學習。

設計意圖:

從謎語中提煉地理有關的知識,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初步感知我國農業的現實性,進而導入新課。

(二)競賽鬥智搶答競賽題目

判斷:以下農業產品屬於廣義農業的哪一種?

1、羊肉2、木桌子3、油炸大蝦4、編花籃5、撮箕6、牛奶7、米飯8、糟辣魚9、豆腐

設計意圖:

這部分內容由競賽形式呈現,旨在化枯燥爲生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是爲了高效。爲新知識學習打基礎。

(三)情境設計,問題探究,認識我國農業總量多但,人均佔有量少的原因

情境:假設你父母每天只能拿出5元錢,作爲子女的零用錢。

如果你有5兄妹,每人能分多少?如果就只有你一個呢?

設計意圖:

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感知地理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產生了對地理知識的渴求,讓學生體會到學有所用,也知道我們要走人口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四)圖解圖練,記憶我國九大商品糧基地具體環節:

1、展示九大商品糧基地分佈圖

2、競賽記圖: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裏記下來

3、填圖設計意圖:

充分利用地圖的功能,講練結合,識圖比賽旨在喚起學生的無意識記憶,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達到更高的記憶效果。

(五)知識技能運用

A、探究我國農業取得成就的條件、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具體環節:

1、出示我國農業的成就圖

2、看到這些成果有什麼樣的感想?

3、你想過取得這些成就的條件嗎?

4、取得發展的同時會不會存在一些問題呢?比如:

5、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B、探究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的分佈具體環節:

1、展示米飯圖面食圖小麥、水稻分佈圖

2、米飯的原料是什麼?種在什麼耕地類型中?

3、麪食的原料是什麼?種在什麼耕地類型中?

4、旱地水田的分佈是?

初中地理說課稿6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地勢起伏大,長河衆多。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爲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地勢起伏大,長河衆多是《亞洲的自然環境》這一節中第一部分的知識,主要爲學生介紹了我們所生活的大洲——亞洲的地形和河流以及地形對河流的影響。本節內容是在認識了亞洲的位置和範圍基礎之上,對亞洲自然環境更深入地學習,而更爲核心的目標是能夠建立其分析一個地區地形和水系特點的一般方法,不論從知識層面還是生活層面,本課內容的學習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羣體具有以下特點:

本課內容圍繞我們所生活的亞洲進行學習,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在系統分析亞洲自然地理環境的能力上有所欠缺,因此這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我需要注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使學生了解如何分析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要素。

本階段的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抓住學生這些特點,教學中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能夠說出經度和緯度的分佈規律,並且能快速找出特殊的經線和緯線。能用經緯網確定任意點的位置。

2、通過觀察地球儀,認識到經度與緯度的特點,提高用經緯網進行定位的能力。

3、開展實驗活動,獲得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爲:

重點:經度與緯度的識別、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難點:用經緯網確定任意點的位置以及書寫規範。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爲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地圖法、談話法、對比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通過諺語“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導入,首先讓學生解釋這句諺語的含義,之後點出其中包含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地理要素:一個是地形、一個是河流。由此引出本節課對亞洲的地形和河流的探討。

【設計意圖】採用大家熟悉的名言俗語,能夠拉近地理課堂與生活之間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地理學科的興趣。導入結束後從地理學角度提出本課重要的兩項要素,把導入和本課內容緊密掛鉤。

環節二:新課教學

1、亞洲地形特點

在學習亞洲的地形特點的時候,我採用地圖法進行教學,在多媒體上展示“亞洲地形圖”,引導學生在規定的要求下進行讀圖分析。

【活動一:知地形】

①展示“亞洲的地形”圖,複習“分層設色地形圖”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在讀圖時有意識地關注各地形區的海拔高度。接着,我會設置活動,要求學生在三分鐘內對照圖例查找以下地形區(高原: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山地:東西伯利亞山地,喜馬拉雅山脈及其最高峯珠穆朗瑪峯),讀取海拔信息,並嘗試記憶它們在亞洲所處的位置。

②請大家根據相應提示,我讀出一個地形區,學生舉手搶答,第一舉手的同學,將代表該地形區的“名稱條”和“高度條”標在黑板上地形圖中。完成活動後用珠穆朗瑪的和死海的高差來講解地勢的概念。

【設計意圖】通過搶答遊戲,讓學生在問題的牽引下進行學習和討論,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

【活動二:說見聞】

在熟悉了亞洲主要地形區的基礎上,我會出示沿着80°E和30°N作的亞洲地形剖面圖,安排學生前後四位爲一小組,按照如下分工完成活動:組號爲單號的按照情境1進行,雙號的按照情境2進行。

情境1:你們小組自北向南沿80°E經線在亞洲陸地上旅行;

情境2:你們小組從西到東沿30°N緯線在亞洲陸地上旅行。

並要求學生思考:一路上你們會依次經過哪些地形區?它們海拔多少?請討論後用流暢的語言與同學們分享大家在這條線上對地勢變化的感受。

學生活動後可以總結出:亞洲地形特點爲地勢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分析、小組合作,能夠鍛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時地圖法的運用不僅能夠鍛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同時還能夠有利的解決本節課的重難點。

地形特點已經總結出來,我會利用導入時候的諺語“水往低處流”來引發學生思考亞洲的河流特點,以及地形對河流的影響。通過這樣的過渡將學生的思維牽引到本節課的第二個知識點。

2、亞洲河流特點

【活動三:識河流】

再次出示“亞洲的地形”圖,請學生在圖中描畫出以下四組河流,觀察並總結其流向特點。

a、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北冰洋)自南向北流

b、黑龍江,黃河,長江,湄公河;(太平洋)自西向東

c、恆河,印度河;(印度河)自北向南

d、錫爾河,阿姆河;自東向西

當學生找到並準確說出一條河流的流向特點時,我會在請同學們用彩筆在地圖中標註出來,當所有河流都找到後,提出問題:亞洲河流的流向有什麼特點?

之後我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亞洲的河流特點爲呈放射狀,從中部流向四周。

3、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知道了地形得特徵和河流的特徵,我會引導學生思考地形對河流的流向有怎樣的影響?我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之後總結地形與河流的關係爲:

地形特點:中部高,四周低

河流特點:呈放射狀,從中部流向四周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和運用,並關注身邊的地理問題,加強對其的認知與探索。同時還能夠做到前後一致,解決導入環節所設置的疑問。

環節三:鞏固拓展

拓展: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環境,我們的思路應該是怎麼樣的?

分析某大洲自然環境特徵的方法:

1、讀圖、文等資料瞭解自然環境中地形、河流等的概況;

2、能總結該大洲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特點;

3、綜合分析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

【設計意圖】通過前面的學習,讓學生歸納出探究某一地區自然環境的方法思路,能夠提升學生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能力和學會知識的遷移。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這節課我們分析了亞洲的地形特點、河流特點,老師希望大家在之後的學習過程中,既能認識到水往低處流在亞洲的體現和原因,也能真正做到人往高處走,不斷的攀登,永不停息。

作業:北美洲的地形和河流分別有什麼特點?兩者的相互關係又是怎樣呢?

【設計意圖】小結與導入“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相呼應,前後呼應使課堂爲一個有機整體,課堂更具有生命力,也達到了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得以昇華的目的。作業是利用前面總結的方法,學習另外一個地區,提高知識的遷移的能力和舉一反三的能力。

板書設計略過

初中地理說課稿7

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地形類型齊全,山區面積廣大。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爲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句】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地形類型齊全,山區面積廣大》選自人教版(20xx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地形和地勢》這一節中的第一個框題。中國的地形特徵是學生在掌握了我國國土的基本特點,瞭解基本國情後,認識中國自然環境的重要一步。同時與將要學習的氣候、水文等關係密切,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教材首先是以圖文的形式介紹了我國五種地形類型,引出我國是一個多山國家的特徵。其次用文字、地形圖呈現我國山脈分佈規律和主要地形區。學好本節能幫助對我國自然環境有初步感受,也能爲今後學習自然地理打下基礎。

二、說學情

【過渡句】授課過程中需要關注自己的授課對象,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具有以下特點:

通過七年級的地理學習,初一學生對初中地理新課程的學習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學生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讀圖分析能力、概括歸納能力還有待提高。對本部分的學習,學生已經對知識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針對本部分地形特徵來說,我會採用直觀式教學的方式,以地圖爲基礎,從學生的能力出發,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結合中國地形圖,歸納我國地形特徵,並能解釋地形與當地人類活動的關係。

2.通過多種途徑歸納我國的地形特徵,提升歸納總結能力。

3.增加對我國國情的瞭解,樹立因地制宜的理念,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特點以及教材內容。

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我國的地形特徵,我國地形特徵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爲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

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地圖法、小組討論法、談話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巧妙的導入,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注意力,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

我將採用多媒體導入的方式。上課伊始呈現《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提問學生:是否還記得這是一幅什麼圖?什麼又是地形?學生回答後追問:地形的類型有哪些?我國的地形又有什麼特徵呢?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導入今天的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1.地形類型齊全

首先我會展示《中國的地形》圖,引導學生讀圖並思考:我國主要的地形類型有哪些?我國的地形特徵是什麼?學生通過讀圖能夠說出我國主要地形類型齊全,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然後我會組織學生在地圖冊上對應的《中國地形圖》中,用不同顏色的水彩筆描畫不同走向的山脈,並嘗試分類識記。師生共同總結得出我國山脈的主要走向有:東西走向,東北-西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

最後我會引導學生將近似東西和南北走向的山脈連起來,構成網格圖,並找出主要山脈兩側的地形區。從而明確縱橫交錯的山脈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樑,構成了我國地形的“骨架”。在山脈構成的“網格”中,鑲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

【設計意圖】中國的山脈和地形,學生已有一定了解,可以設置“山脈位置畫一畫”的遊戲去呈現這部分的知識點,且該部分知識爲本節內容重難點,結合中國地形圖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更好地識記中國的山脈。

五種常見的地形類型我國都有,但每種地形的佔比是一樣的嗎?從而引入下一個知識點的講解。

2.山區面積廣大

我會先組織學生猜想:我國哪種地形類型佔比最高?學生自由交流,暢所欲言。然後我會展示《中國各類地形面積比例》圖,引導學生讀圖,並思考:我國以哪類地形爲主?學生通過讀圖不難得出我國地形主要以山地爲主。最後我會進行補充:通常把山地、丘陵,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統稱爲山區。據統計,我國山區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3,故而山區面積廣大。

3.地形與人類活動

首先我會組織學生結合教材閱讀材料,以地理興趣小組爲單位,5分鐘時間討論:我國的地形對我國居民的生產與生活有何影響?在學生小組討論時,我會進行巡視指導,指導學生可以從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然後由小組派代表發言,並給予學生鼓勵性評價。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得出:我國地形複雜多樣,可以進行多種經營,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我國山區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資源不足,山區在發展林業、牧業、旅遊業、採礦業等方面往往具有優勢。我們在對地形進行利用的時候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開發。

【設計意圖】本部分是本節內容的重難點,小組討論的形式可以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集思廣益,也能夠鍛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和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爲了幫助學生鞏固山脈和地形的位置。在新課教學完之後,我會設置一個“我說你指”的遊戲,學生一個說山脈或地形名稱,另一個指出在地圖中相應位置。

環節四:小結作業

在課堂結束前,我會和學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

並佈置以下作業:蒐集資料瞭解我國山區發展經濟有哪些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以此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初中地理說課稿8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是:《臺灣省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是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二課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北京市的城市特徵與建設成就》的內容,具備一定的分析省級區域特徵的基礎,這爲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培養愛國熱情的重要素材。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讀圖瞭解臺灣省的位置、範圍組成和居民概況,並能在地圖上填寫臺灣省的各種地理事物。

2、瞭解臺灣島的主要氣候類型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能初步說明自然條件與物產、資源之間的因果關係。

3、識記臺灣主要城市,並瞭解其職能。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創設情境,以文字、圖片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2、運用地圖和資料,描述臺灣省地理概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進一步認識到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實現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統一,是海峽兩岸人民共同的願望。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民族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說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

(一)教學重點

1、臺灣的位置範圍;臺灣的自然環境、“多山”的地形及臺灣島豐富的資源。2.臺灣“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特點。

依據:由於地理位置是分析自然地理特徵的關鍵,而自然地理特徵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是本節課學生要着重解決的問題。

(二)教學難點

掌握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方法。

依據: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之間,以及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關係錯綜複雜,不僅是學生學習上的難點,也是教師在進行授課時的一個難點。

三、說學情:

前幾章的學習讓學生掌握了中國地理概論的相關知識,而對區域地理特徵,學生尚有較強的好奇心與積極性。另外,通過一個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掌握了利用圖形圖表分析問題的能力。因此,這就需要老師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用自己已掌握的分析方法來思考問題。

四、說教法:

爲了突出教學重難點、實現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採用“讀(看)——議——講”結合法、讀圖討論法等。

五、說學法:

本課中,我大體從以下兩方面來滲透學法:首先,針對初中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這一生理特點,我以活動教學的形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其中,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學習新知識。其次,鼓勵學生從圖書館和互聯網查閱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六、說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先利用多媒體以阿里山圖片爲背景,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提問)阿里山在什麼地方?(答)臺灣

(講述)阿里山只是臺灣省衆多美麗風景中一個,臺灣省還有更多美麗的風景,豐富的資源,被稱爲我國的寶島,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臺灣,一起學習臺灣省的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

依據:《阿里山的姑娘》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歌曲,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也能利用美麗的阿里山引入臺灣,便於開展教學。

整個教學類容安排以四個方面來進行

一、明確臺灣省的地理位置與範圍:

1、投影“臺灣省的位置與範圍”圖,通過對地圖的觀察,完成在圖中找出:臺灣島、澎湖列島、東海、臺灣海峽、太平洋、南海。

2、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臺灣省的地理位置與範圍

緯度位置:________穿過中南部,地跨_____帶和___帶

海陸位置位於我國_________,北臨____,東臨_______,南臨_____,西隔________與________相望。

範圍主體是臺灣島,此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00多個島嶼,陸地面積3.6萬平方千米。

3、投影“臺灣——中國神聖領土”閱讀材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4、計算基隆-福州,高雄-廈門各相距多少公里?

二、自然地理環境

1、採用的學習模式是投影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地圖,由學生先自主學習,再小組討論,總結自然地理環境分佈特點。

2、教師對難點問題設問,引起學生思考重視,如地形對氣候分佈的影響。

3、穿插“阿里山”與“玉山”等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情操。

地形:以____爲主,平原主要分佈在__部,地勢__低__高地殼運動較活躍,多_____。

氣候:類型:____帶和___帶____氣候。氣象災害:________________

河流:河流水流,____豐富。最大河流是_______最大湖泊是_____

自然資源:深林資源、農作物、礦產、水產和海鹽。

三、發展中的經濟

這一部分主要有學生自主完成,所以由學生閱讀P81-82,再小組討論總結臺灣省的經濟有哪些特點?(農業、工業、交通、旅遊業)

(合作探究)讀“臺灣島交通及主要工業中心分佈圖”,思考:1、說出臺灣島主要工業中心和鐵路線的分佈特點。2、臺灣經濟以“進口-加工-出口”爲基本特色,試從地理位置加以分析。通過合作探究深入分析地形、地理位置對臺灣經濟發展的影響,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人口與城市

這一部分內容簡單,直接由學生自主學習完成任務。

五、小結

由於時間問題,主要由教師引導學生口述知識結構,對重點問題進行復述。

初中地理說課稿9

本節課是七年級(上)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屬於“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方面的基礎知識。

在“1、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2、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3、改變地理學習方式”“4、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等理念指導下,結合新課程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節課目標設計如下:

1、知道“天氣”的內涵,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天氣”這一術語。

2、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養成收聽、收看廣播、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習慣,並根據天氣預報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動。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因爲天氣跟日常生活、生產密切相關,而且對終身發展有用,所以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天氣”這一術語、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是本節課的重點。

難點:又由於天氣符號、天氣圖比較抽象,與學生生活有一定距離,再加上天氣預報節目中常用天氣和天氣圖每過一段時期可能有所改變,因此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是本節課的難點。

三、教法和學法

針對以上的重點和難點,我主要用演示圖片、談話、實踐、強化和發現等方法相結合來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再根據學生的的心理髮展規律,我主要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具體採取了視聽、討論發言、小組合作交流、比賽、角色扮演等學習活動,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

四、教學過程

具體做法如下:

1)、首先,我創設了“讓學生通過網絡直接收看全國未來48小時內的天氣預報節目(問天網),並做記錄,討論我們常州的天氣情況”這一情境。

2)、待學生討論交流完全後,提問:“那麼誰能來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氣情況呢?(注意描述過程中都用到哪些關鍵詞!)

3)、我對能正確使用“天氣“這一術語的學生作出肯定評價後,讓學生繼續描述給出的三張表示不同天氣的圖片所反映出來的天氣情況,並提出問題:“那麼描述天氣要從哪些方面來講呢?天氣又有什麼特點呢?”

4)、描述完後,學生總結回答時,我對學生給出的每種答案都作出適當評價。當有些學生混淆“天氣”與“氣候”概念時,我會出示一些關於“天氣”與“氣候”的話語:“如我們常州一年四季,四季分明。”“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讓學生辯別它們分別是指出的“天氣”還是“氣候”,從而讓學生知道天氣的內涵是多變的、短期的。

5)、接着再根據學生的生活提問:“在你的生活中都經歷過哪些不同的天氣類型呢?對你產生了哪些影響?”

6、學生自由發言後,我小結到:由剛纔同學們的發言可見,天氣會影響我們的生活,那麼除此之外還會影響到哪些方面呢?請看大屏幕:“出示三張關於豐收、洪澇、乾旱的圖片,學生看完後,再展現兩則資料2日“海馬”颱風對臺北地區影響的資料),由此讓學生議一議天氣對人類活動還有哪些影響?

7、學生交流時,如果有學生總結出:天氣對人類活動既有有利也有不利的方面。我會肯定這種一分爲二看問題的觀點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的從而讓他享受成功的喜悅。

8、在以上整個活動過程中,我設計的層層遞進的系列生活化問題紿終貫穿其間,這樣通過創設真實吸引學生學習的情境,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從而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學習地理的興趣被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9、以上是讓學生知道“天氣”的內涵,學會在生活中正確使用“天氣”這一術語,接下來的內容就是本節課的另一重點也是難點:“識別常用天氣符號,看簡單天氣圖。”

10、先由我說出並解釋一些民間諺語:“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魚鱗天,不雨也風顛;天上鯉魚斑,明天曬穀不用翻”。意在讓學生要日常生活中能具備看雲識天天氣的能力,由此提出問題:那麼我們怎麼來看懂衛星雲圖和在城市天氣預報圖上辨別各城市的天氣情況呢?

11、於是出示一幅衛星雲圖,提出問題:衛星雲圖中不同顏色分別表示什麼含義?

12、師生共同完成後,讓學生先仔細閱讀辨別書本和地圖冊上的天氣符號,再播放一段“天氣預報節目”給他們看,要求學生注意天氣預報員是怎樣播放城市天氣預報的。並讓學生爲下面的小組比賽作好準備!如果天氣預報節目中有出現與書本不相符的天氣符號,要給同學們作解釋:天氣預報節目中常用天氣符號和天氣圖每過一段時期可能有所改變。

13、小組遊戲比賽規則:小組內的一位學生上前負責抽取出城市;另選出一名天氣預報員到大屏幕前在城市天氣圖上找到城市後,播報出該城市的天氣情況;其他組員根據天氣預報員播報的天氣狀況在我準備的天氣符號卡片中找出相應的天氣符號,向大家展示,其他同學作評委;最後評出優勝組並頒獎。

14、在這裏我把這一環節設計成遊戲形式,讓學習小組儘可能多的識別天氣符號,對優勝小組給予表揚和象徵性的物質獎勵。不僅創造機會讓學生識別更多的常用天氣符號,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內在需要,讓學生有了直接興趣,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

15、在這一教學活動中,爲了把形成結論的過程變得更生動,我讓學生進行視聽、實踐、比賽、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爲地理學習的主人。

16、在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理念指導下,我又設計瞭如下的角色扮演活動:明後天學校將舉行秋季運動會,如果你是運動員,班主任、體育教師、校長都有應該充分考慮天氣情況,那麼你會從哪些方面來作準備呢?

這一活動讓學生可學以致用,同時也可使我自己對本節課作一個客觀、理性的思索,是教師發展的又是一重要途徑!

佈置作業:回去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節目,與同學交流明後天我們常州的天氣是什麼樣的。目的讓這一節課能在學生的生活中有所體現和延伸!

初中地理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人是一切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關於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的這個結論,學生已瞭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佈的不平衡,分析爲什麼存在這麼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本章從人地關係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爲今後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人口的增長、分佈及人口問題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識,也是學習本章各部分知識的基礎。

1、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理解人口增長、分佈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學生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狀況。通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問題,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並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 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的特點。

(2)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教學難點:

(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3)人口問題及對策。

二、說教法。

以"讀圖+練習"的教學方式爲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創設情境、啓發,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另外本節內容主要運用FLASH課件來講述,集錄像、圖表於一身,變抽象爲形象,讓學生更易於接受。

三、說學法。

讀圖分析、推理、比較、討論、辯論,從量到質地認識和理解世界人口狀況。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六個環節,分別是:問題——設疑、討論——辨析、歸納——總結、演繹——鞏固、遷移——深化、昇華——結束。

第一環節:我用(視頻)《復活節島》的故事引入,從感觀上吸引學生,激發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理。

第二環節:從認讀數字6500000000入手,通過以下活動了解世界人口。

(一)資料分析。

培養學生運用文字材料,分析問題、總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計算討論。

變抽象爲形象,讓學生從感觀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並培養他們分析、總結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長給人類帶來的種種問題。

(四)換位思考。

讓學生換位成國家人口政策的宣傳員,設計宣傳語和宣傳畫。這樣培養了他們創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繪畫能力。

(五)讀圖分析。

培養學生利用地圖綜合地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第三環節:我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和感想。

第四環節:爲了激發學生的答題興趣我讓他們以小組爲單位,用競賽的方式進行練習,並對答對的同學進行獎勵。

第五環節:我安排了兩項作業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鄉的人口分佈情況調查

以達到理論聯繫實際的目的。

最後我用激情和語言結束全課,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並播放動畫《夢》,呼籲希望這個可怕的夢不會成爲現實!

初中地理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舨)《地理》七年級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教材主要講述兩方面的內容:世界海陸分佈的特點;七大洲和四大洋。內容聯繫緊密,脈絡清晰,與以往的教學大綱相比,新課程標準大大降低了難度,並且具有一定的彈性,課本中出現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較多,大多數是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經瞭解的,加上在此之前學習了地球和地圖的知識,從讀圖的意義上,培養學生從圖中能直接讀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較,進而獨立說明,這是本節重要的教學任務。這樣既鞏固了地球和地圖的知識,又對學生今後學習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本節教材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

通過閱讀海陸分佈圖和海陸面積的比較示意圖,使學生了解全球海陸分佈,瞭解海陸面積比例。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並能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佈特徵。培養和提高學生讀圖繪圖的能力,達到靈活運用掌握的目的。

②能力目標:

本節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學生討論是"地球還是水球"到了解海陸的分佈,到探索和發現大陸,半島,島嶼和海洋,海峽的區別,從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七大洲和四大洋的過程。主要採用組織學生活動的方法,使學生會用地球儀,世界地圖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分析資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③情感目標:

通過對本節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同時滲透開放性的話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通過組織競賽活動,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團結協作精神,並加強了語言表達的能力,通過師生互動,創建一種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師生關係。讓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現在學習的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3,重點和難點

重點:(1)認識海陸面積比例

(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佈及大洲輪廓——要求落實在地球儀和地圖上

難點: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佈位置和關係。

二,說教法

建構主義理論認爲:教學不是向學生灌輸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幫助者,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學過程的導演,學生纔是教學的主體,是教學的中心,所以必須堅持以"學生活動爲主,教師講述爲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

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聯繫實際安排教學內容。我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討論教學法,利用多媒體電腦直觀演示法和氣氛高漲的知識競賽法,先學後教,啓發式教學(教師給學生提供資料,包括圖片,文字等,讓他們通過閱讀材料,觀察圖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分析理解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關係,並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樣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

三,說學法

在當今的新課程改革中,提倡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所以本節課採用以"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爲主的學習方式。因此要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對於本課的基礎知識,以學生的自學爲主。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對於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要採用學生自己動手做演示,教師指導,課件播放,練習體會等綜合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樂於探究,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在帶着目標的學習過程中逐漸有針對性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從"學會"發展到"會學",掌握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發展,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理念。

四,說教學過程

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爲引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指導思想,我把本課教學過程設計了六個環節: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

(一)

創設情景

導入本課

4分鐘

創設"地球還是水球"的問題情景導入新課。

師: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早已廣被接受,但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卻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的星球。他說:"我們給地球起錨了名字,它應叫做水球。""那麼到底應該叫地球還是水球"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認爲是地球還是水球

1,觀察地球儀和動畫演示

2,學習小組討論:是地球還是水球

3,學生髮言交流不同的觀點

地球動畫和圖片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和交流,讓學生髮表見解,培養語言表達的能力,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營造寬鬆的學習環境。

(二)

動手觀察

探究新知

7分鐘

1,師:引導學生旋轉地球儀,開展"擁抱地球"活動,觀察任何半球是陸地大,還是海洋大最後統計學生的擁抱結果,從而得出結論。(海洋比陸地大)

2,師:這個結果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講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認識海陸分佈有沒有那麼容易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認識幾位著名的探險家和他們爲人類認識世界所作的貢獻吧。

3,師: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海洋大多分佈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1,隨機地用雙手擁抱地球,看看他們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還是陸地。

2,觀看展示

3,觀察不同的地圖

d,學生踊躍回答問題

1,展示著名探險家和他們爲人類認識世界所作的貢獻

2,世界海陸分佈圖

3,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

4,水,陸半球圖

5,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海陸分佈圖

活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和提高學生讀圖的能力,使學生在使用地球儀,世界地圖中,培養學生分析資抖,提取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讓學生體會人類的認識世界是需要不斷的探究和拼搏的。

(三)

觀察思考

深入自學

5分鐘

1,師:無論是哪個半球,海洋麪積總是比陸地大,接下來請學生在圖中找出海洋有幾種表示方式(海,洋,海峽)

2,師:看完海洋,找們一起來看我們熟悉的陸地吧。(引導學生區別大陸半島,島嶼和大洲)

學生看圖鞏固:

陸地和海洋的各種表現形式,並回答問題。

l,"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素描圖

2,世界地形圖

讓學生提取信息,分析資料,學會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

(四)

師生互動

突出重點

20分鐘

1,師:在地球的廣大的海洋和陸地我們可以用六個字含蓋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師指導並和學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太大印北"

3,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各大洲的輪廓及分佈特徵

1,請一位同學帶領全班學生認識七大洲,四大洋。

2,讓全體同學根據世界地圖,說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線。

3,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製各大洲的輪廓和四大洋相對位置(大多數學生可以完成,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向組長和老師求助)

1,大洲,大洋的分佈圖

2,各大洲大小比較示意圖

3,亞洲與歐洲,非洲分界圖

4,各大洋大小比較示意圖

5,"一筆畫世界"

組織學生深入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能力。通過師生互動,創建一種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師生關係,一起突破難點,突出重點。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從"學會"發展到"會學",掌握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發展,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理念

(五)

競賽話動

鞏固練習

6分鐘

1,設置搶答題:

(1)七大洲面積由大到小排序如何

(2)亞洲和歐洲的界線是什麼

(3)七大洲的輪廓大致有什麼特點

(4)赤道橫穿哪幾個洲

(5)哪些大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那南半球呢……

2,對各組的表現作點評

以小組爲單位參加競賽活動,以搶答形式爲主(各組每一成員都可搶答,答對的爲本組得分)。

1,所提的問題和答案

2,世界地形圖競賽版

中學生好勝心強,用競賽的方式,引發競爭意識,這樣能使學生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習熱情,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啓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

(六)

小結本課

佈置作業

3分鐘

1,師:"本節課你學習了哪些"引導學生總結,並以板書形式將重,難點內容用彩筆表示出來,鞏固本節知識。

2,佈置作業:

地理填充圖冊p12—13

1,總結並記錄重點難點

2,記錄作業內容並做作業

板書和作業內容

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通過書面作業對所學知識加以鞏固。

五,評價分析:

本節課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爲指導思想,在對教材處理中,創設教學情景,化抽象爲具體,並提出富有啓發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歸納,以以化解教學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同時通過討論,課堂練習競賽活動等一系列教學活動,使學生動口動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增強學生的交流合怍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嚐自主學習的樂趣。本節讀圖較多,難度並不大,我特別注意在提問時問題的目的性明確,儘量避免重複,羅嗦,把能由學生完成的儘量讓他們來做。注意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的機會,多使用鼓勵性語言,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不足之處在於有些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部分學生缺少自己的創見。

附板書設計:

第一節大洲和大洋

一,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二,世界海陸分佈不均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l,四大洋

(1)洋,海和海峽

(2)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七大洲:

(1)大陸,半島,島嶼

(2)七大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3)各大洲的分界線:

①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

大高加索山(黑海)l和土耳其海峽

②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③南,北美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④亞,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

初中地理說課稿12

優秀初中地理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疆域》這一節的第二課時“行政區劃”。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及說板書設計這七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本節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第一章第一節“疆域”中的第二課時,這節課是八年級學生學習中國地理的第一課中的核心內容。瞭解中國的行政區劃,掌握我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和分佈,是今後學習中國地理的基礎,將貫穿於中國地理學習的始終;省級行政區是我國行政管理的基本單位,對社會、經濟活動、交往有重要的影響,是中學生未來工作和生活所必備的知識,因此,在整個中國地理的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基礎地位。本節教材分別從我國現行的三級行政區劃以及各省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位置、行政中心等進行闡述。與老教材相比,新課標教材更加精練,正文字數減少,更多的內容則是以活動教材的形式出現,安排了多種形式的練習,突出了學生動手能力和讀圖獲取地理信息能力的培養。

接下來說一說我對學情的認識。

二、說學情

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初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着迅速發展。從年齡特點來看,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抓住學生該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和對學情的認識,我確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我國現行三級行政區劃;

2.能夠說出省級行政區的全稱、簡稱和行政中心;

3.能夠識別一些重要省級行政區的輪廓形狀;

4.在我國空白政區圖上準確填出34個省級行政區。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識圖、拼圖等活動,初步形成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分佈的空間想象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設立,激發愛國主義情感,樹立民族自信心。

四、說教學重難點

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爲:能都說出和找出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和位置

教學難點爲:34個省級行政區的簡稱、行政中心及空間分佈

爲了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我在教法與學法的選擇上,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力求貫穿直觀性、趣味性、循序漸進等教學原則,體現樂學樂教的教學思想。在教法上,我會多方面爲學生創設教學情境,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學歌謠、誦三字經、小組競賽等,加強師生互動交流,體現樂學樂教的教學思想。爲了更好地落實學生作爲主人的地位,在學習指導中,我會用問題、遊戲競賽、小組討論等方法引導他們探究新知,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完成任務。

下面我將重點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包括導入、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和佈置作業這四個環節。

五、說教學過程

在新課導入這個環節我採用的是溫故知新、複習導入的方法。孔子云:“溫故而知新”。回顧舊知識是導入新課的常用方法。在課堂的開始我會先進行一個複習,溫故前面所學的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幅員遼闊的大國,並且利用上節課留的課後延伸題目“思考我國疆域遼闊會有什麼不足”來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即爲了方便管理、爲了利於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而實行的省、縣、鄉三級行政區劃,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中國的行政區劃。

接着進入課堂的第二個環節:活動討論,新課教學

首先我會用一個投遞包裹的實例來展示行政區劃的意義和作用。這個實例是這樣的:一位同學在網上買了個東西,地址如下三種寫法,哪個能成功投遞?(1)回龍觀新村小區2號樓1202室;(2)龍域西一路回龍觀新村小區2號樓1202室;(3)北京市昌平區龍域西一路回龍觀新村小區2號樓1202室。顯然只有第三個地址可以投遞到。接着以感受行政區劃的意義和級別爲過渡進行承轉。

以學生生活中的實例入手,讓學生真切體會到我國三級行政區劃及其意義所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接着我會以問題作爲引導,讓學生閱讀教材第7頁的正文部分。問題如下:

(1)我國共有多少個省級行政單位?分爲哪幾種?各有多少個?

(2)“自治區”是怎樣的的省級行政單位?看圖說出我國共有哪幾個自治區?

(3)“直轄市”是什麼含義?看圖說出我國有哪幾個直轄市。

(4)“特別行政區”是怎樣的省級行政區?看圖說出我國的特別行政區有哪幾個。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並且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得出的答案爲:我國有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共計34個省級行政區劃。省級行政單位分爲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四種。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爲了尊重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自治區”以及其下轄的“自治州”及下轄的“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國共有五個自治區,分別是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直轄市,即中央直接管轄的市,我國有四個直轄市,分別是北京、天津、上海和重慶。憲法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可以設立特別行政區”。我國現在有兩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

在瞭解這些後,我接着用學習目標對該部分內容的要求作爲承轉過渡,即掌握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全稱、簡稱和行政中心的名稱及在圖上的位置。

在這裏我採用的是活動探究的方式。

首先是利用歌謠,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二寧福吉安,四市兩特藏二島,陝甘青蒙雲貴川。分別找同學說出它們分別代表什麼省級行政單位。以此來熟悉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及其全稱。

其次是分片法。讓同學們根據課本第7頁圖1.7“中國的省級行政區域”以小組競賽的方式完成下面的表格。表格的左欄是將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按照地理位置劃分的7個片區:分別爲東北三省、北部邊疆的自治區、黃河中下游的四省二市、長江中下游的六省一市、南部沿海的四省二特別行政區及一個自治區、西南的三省一自治區及一市、西北三省二自治區,需要學生完成的是將這些片區裏包含的省級行政單位填寫出來。以此來掌握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大致所處的地理位置。

第三是分類法。

首先是沿線分佈。即以競賽的方式,分別讓學生在圖上按照逆時針方向,找出沿陸上疆界分佈的省級行政單位;(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然後再按照逆時針方向,找出沿大陸海岸線分佈的省級行政單位。(遼寧省、河北省、天津市、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廣西壯族自治區)

其次是輪廓想象。即給出我國某些省區的輪廓圖,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聯想其像什麼? 比如:黑龍江像展翅高飛的丹頂鶴、雲南像一隻美麗的孔雀、內蒙古像一隻翱翔於天空中的雄鷹,這些與該省區的動物有關;臺灣島像香蕉、海南島像菠蘿,這些與該省區盛產的水果有關;陝西省像蹲着的兵馬俑,這與該省區的歷史文化有關。還有一些僅僅是輪廓形狀有特點的情況。比如:廣東省像小象的頭,山西省像平行四邊形,山東省像駱駝等。讓同學們進行大膽想象,看看還有哪些省區像什麼,從而幫助記憶。

第四是三字經法——黑吉遼,內蒙古,陝甘寧,青新藏,雲貴川,晉冀魯,豫蘇皖,湘鄂渝,瓊粵桂,浙閩贛,京津滬,港澳臺。並且結合教材第8頁表1.2“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劃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以此來掌握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

然後讓學生在表中找出其簡稱不只一個的省級行政單位,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和甘肅省,並且記住其簡稱。

以上這些用這種活動探究、小組競賽等的方式進行新課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另一方面,學生要完成任務就必須要認真仔細的閱讀地理相關地理圖片,這也培養了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以及從圖中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此外還注重了地理教學的綜合性原則及挑戰性原則,讓學生在競爭中學習知識,在競爭中掌握知識,把死課本變成“活”課堂。

在鞏固提高這個環節,我採用的是拼圖遊戲競賽的方式。以小組爲單位,最快實現將打亂的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拼完整的組爲勝利者。利用兒時常玩的遊戲形式,突破難點,讓學生靈活鞏固所學知識,可以培養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不僅能樂學,還能掌握學習的方法,會學地理,愛學地理。

在課堂的最後,我以讓學生課下完成教材第9頁“活動”中的第3小題作爲作業,即在圖中填入省級行政區域的簡稱和行政中心。以此結束了本節課的全部內容。這樣的作業可以考查到學生在這一節課所學的所有知識,起到一個檢測、鞏固的作用。

初中地理說課稿13

一、分析教材

本節教材屬於世界地理分區部分。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條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本課題教材內容是在學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與人口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已有的氣候知識,來分析水旱災害頻繁與西南季風的關係;接着講述了印度農業生產的巨大變化,教材還安排了南亞季風圖與印度年降水量、農作物及礦產分佈圖以及三處學生課堂活動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節其用意在於使學生避免死記硬背,而是能夠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佈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教材的這種安排,也從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農作物的分佈與自然條件的關係、工業生產佈局與原料產地的關係等方面體現了環境──資源──人口這一主線,正確地闡明瞭人地關係。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地形、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係,理解有關人地關係、生產佈局的基本知識。

能力目標:達到能夠利用孟買氣溫、降水統計圖說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理解南亞季風與水旱災害的關係。

情感目標:通過對治理印度水旱的討論,激發學生了解自然,適應自然的情感,培養人地關係協調發展觀。

教學重點難點我是這樣確定的:根據教學大綱及教學目標要求,確定印度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的關係爲教學重點,印度的農作物分佈與地形和降水量的關係既是教學重點亦爲教學難點,因爲學生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確定印度的農作物分佈與地形和降水量的關係爲教學難點。

綜上所述,我把本課教學設計成一課時,關於印度的水旱災害首先通過媒體報道,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災害的無情,接着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小組討論分析南亞季風對降水的影響。關於印度農業部分,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通過課件演示,形象直觀的對比印度的年降水量與農業帶的分佈等,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方法上,我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教學演示與講解更爲直觀,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主要通過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讓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分組討論,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佈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三、教學方法

1.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爲會學;

2.分析講解法:對地理原理和難點,教師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3.比較教學法:通過與已知的地理知識的縱向、橫向比較,開拓學生的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初中地理說課稿14

尊敬的各位評委:您們好!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八)年級第 章第 節: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和地圖、區域地理或氣溫和降水)的相關知識,這爲學習本節內容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聯繫,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促於學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形成。爲學好(區域地理)高中地理知識,培養具有地理素養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礎。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和課程標準,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知識:掌握地球與地圖的知識,能初步說明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瞭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重大問題的相關知識。初步認識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係。

技能:掌握閱讀和使用地球儀和地圖的基本技能;掌握利用文字、圖像獲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地理觀測、實驗、調查的技能。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感知地理事物,積累地理表象;初步學會發現地理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形成自己的見解或成果,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運用適當的方式方法,交流表達學習的體會、想法和成果。

(2)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好奇心,提高興趣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全球意識,樹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本課的重點: 。

本課的難點: 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 (注意活動)

爲了突破重難點,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說教法

我們知道地理是一門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學生“知其然”,還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堅持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參與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認知和體驗,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從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動機,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主要採取了以下教學方法:

(1)激勵競爭教學法(2)問題探究法(3)合作討論法(4)趣味教學法

三、說學法

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生學法的引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到“會學”轉變,成爲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我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讀圖分析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展示法 歸納總結法

四、下面我重點說的是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內容安排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激情導入2.講授新課3.課堂小結4.板書設計5.佈置作業

各位評委,本節課,我根據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採用了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本節課我做到了教師有意沉下去,學生激情浮上來,張揚了學生的個性特長,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輕鬆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初中地理說課稿15

各位評委老師:

今天我爲大家說課的內容是初中地理《地球的運動》,我將從以下幾點說起。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地球的運動》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人教版)《地理》第一冊第一章第二節的課文,本節教材的內容有:①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②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③五帶的劃分及選學課文“四季的形成”。課文安排了三處“想一想”,兩處“讀一讀”,一處“做一做”,還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運動和五帶劃分的圖片。教參建議上3課時,本節課爲第1課時,講授教材①②部分內容。

2、編排意圖和前後聯繫

這節內容是繼第1節“地球和地球儀”之後編排的,此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的形狀、大小等知識,並且小學自然課中也學過了“太陽高度”、“晝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識。現在,對地球運動進行學習,爲將來進一步學習地理知識打下了基礎。

教材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把課文分爲地球自轉和地球公轉分別進述。應該指出的是地球繞軸自轉和繞日公轉是不能分割的,分開來講是爲了教學上的方便。

“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一段課文,內容較簡單,爲了使學生能獲得感性知識,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轉的小實驗和一段閱讀材料。“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一段課文,涉及的地球基礎知識是比較多的,但這裏抓住了一點,即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夾角,且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地軸的傾斜方向始終不變,然後從現象入手,得出規律。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①使學生掌握地球自轉的含義、方向和週期,理解地球上的晝夜交替現象。

②使學生掌握地球公轉的含義、方向和週期,記住地軸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上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情況,晝夜長短的

週年

變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標:①使學生學會用地球儀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轉。

②使學生初步學會畫一幅簡單的地球公轉示意圖。

德育目標:使學生初步瞭解地球是不斷運動着的,地 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

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基本特點,地球自轉和

公轉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教學難點:地球上的季節變化。

5、練習安排:

第14頁選做複習題1-3題,這兩道題是突出本節重點

知識和重點插圖而安排的,第1題的目的在於考察學生是否掌握了地球上晝夜交替和季節變化現象的原因,第3題的目的在於考察學生是否掌握了兩分兩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的位置。

二、說教法

對於本課的基礎知識,以學生的自學爲主。

本課內容比較抽象,限於初一學生的思維水平,要

認真貫徹加強直觀性的原則。認真製作多媒體課件,變抽象爲直觀,變不可視爲可視。在課件的使用中,給學生提出問題,以發現法鞏固知識。

3、對於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要採用學生演示、課件播放、指導目標、教師講述、練習體會等綜合方法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4、教具準備:投影儀、多媒體計算機、地球儀、自制

課件等。

三、說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

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過教師提問啓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目的。

3.記:即學生在初步瞭解本節知識的基礎上,識記本節重點知識。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通過學生日常生活觀察到的日夜交替和季節變化提

問,這些是自然現象還是有神靈在主宰,引出本課內容,要求學生自學。

(二)講授新課:

1.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

(1)地球自轉含義、方向、週期:通過觀察地球自轉動畫得出結論。

(2)提問假定地球不自轉,太陽照在地球表面會出現什麼現象?(晝半球、夜半球)

(3)要求學生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觀察地球表面不同地點晝夜交替的情況。

(4)想一想:當我國北京午夜時,美國華盛頓是白天還是夜晚?當日本東京午夜時,英國倫敦是白天還是夜晚?

(5)讀一讀:我們爲什麼感覺不到地球在轉動。

2、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1)地球公轉含義、方向、週期:通過觀察地球公轉動畫得出結論。

(2)通過觀察地球公轉時的姿態的動畫,得出地球公轉的重要特徵: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是保持66.50的夾角,而且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

(3)演示講解:地軸與地球公轉軌道面的交角。

(4)演示講解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的移動,得出四季變化的規律,填寫表格。

(5)想一想:①學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正午太陽高度一樣嗎?什麼時候較高,什麼時候較低?②學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白晝時間一樣長嗎?什麼時候較長,什麼時候較短?

(三)總結新課:

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其方向是自西向東,週期爲24小時,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着太陽公轉,方向也是自西向東,週期爲一年,產生了季節變化的現象。

(四)佈置作業:

1、地球上晝夜交替現象和季節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2、對照課文中圖1.17,在圖1.24中標出地球公轉的

方向,畫出太陽直射的緯線,並填注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完成一幅簡略的地球公轉示意圖。

五、說板書設計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自轉 二、地球公轉

1.繞地軸運動 1.繞太陽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2.方向:自西向東

3 .週期:24小時 3.週期:一年

4.產生現象:晝夜交替 4.產生現象:季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