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語文說課稿初中範文合集6篇

語文說課稿初中範文合集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1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說課稿初中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說課稿初中範文合集6篇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叫王春紅,來自鞍山市寶得中學。我說課的題目是:《斑羚飛渡》,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語文第三冊第三單元。下面我就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四個部分向各位評委、老師說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特點

本單元編選了《荔枝蜜》、《貓》、《斑羚飛渡》、《心中的鷹》、等四篇描寫人類的生存夥伴——動物的文章。這些文章不僅反映了人對動物的瞭解和認識,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而且還試圖從動物世界裏折射出人類的生活軌跡。本文(斑羚飛渡)描寫的是一羣被逼至絕境的斑羚,爲了贏得種羣的生存機會,用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擺脫困境的壯舉,讓每個讀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繫”,結合本單元特點,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爲:

(1)、認知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2)、情感價值觀:理解斑羚在生死關頭所表現出來的美德,激發學生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生動的故事情節上。

  二、說教法

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情境設置法:在本節課上,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使學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思想產生共鳴。

2、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3、遷移法:

  三、學法指導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四、教學流程

環節一:設置情境,激情導入:

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播放侃侃《可可西里》的歌曲)

給同學們講“跪拜的藏羚羊”的故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文章《斑羚飛渡》將又一次震撼我們的心靈,使我們的靈魂低頭。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故事,去感受那悲壯而感人的場面吧。

(我的導語設計意在貼近課文內容,和課文有異曲同工之妙,再配以音樂,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引出本課內容。)

環節二:整體感知,理解大意:

學生在有了預習的基礎上,利用三分鐘快速瀏覽課文,進行填空:

文章寫了 事情;我被 精神所感動。

(這一環節讓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並抓住了文章的主旨。)

環節三:口語訓練:複述故事,加深理解

(學生分小組互相複述,然後小組代表參加複述比賽)

環節四:交流體會,情感體驗

分析欣賞斑羚飛渡的情景。

教師用課件演示一對對斑羚飛渡的情景,形象的感受這一震撼人心的畫面。學習老斑羚那種從容鎮定,捨己爲人的高尚品格,學習斑羚的種族精神。

(此環節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有利於理解本文主旨,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更形象、更直觀。)

環節五:拓展故事,聯繫現實

引導學生講述生活中曾見過或者知道的自我犧牲精神的故事。

(本環節把課本和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同時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

環節六:設計對白,把握主旨

讓同學們設想自己就是這一羣斑羚羣中的一隻,或者是一隻老斑羚,或者是一隻小斑羚,現在正面臨着飛渡,心裏會想到什麼?會對對方說些什麼呢?並設計一段心理對話。

(同學們的對話設計要注意利用語言表現斑羚們的可貴的自我犧牲精神。)

環節七:設計口號,深化主題

(讓同學們來設計一條以“保護動物”爲主題的口號或標語。完成價值情感目標。)

師生小結

首先學生自發的總結本節課的收穫,教師予以補充和肯定,並提出保護動物的倡議。(此環節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了系統、完整的印象。)

作業設置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設計了這樣一份作業:

以“小斑羚的哀鳴”爲題,試給人類寫一封信。

時間安排:

激情導入2分鐘/整體感知8分鐘/口語訓練8分鐘/交流體會7分鐘/

拓展故事5分鐘/設計對白7分鐘/設計口號5分鐘/師生小結2分鐘/

作業佈置1分鐘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板書設計

斑羚飛渡

沈石溪

完型填空:

1、課文寫了_____________的事情;

2、我被______________的精神所感動。

小組交流:

最讓我感動的是______頁_______段______情節,因爲_____________。

思考:我們應該怎麼做?

我的口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2

  一、說教材

《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篇,詩中通過李楊的愛情悲劇來表達作者對國家鉅變,以及對美好愛情的深深遺憾。王安憶的《長恨歌》卻是通過一個女人王琦瑤的故事來表達一個城市的傳奇與命運,並寄寓了自己對這種滄桑嬗變的哀傷。

本文《圍爐夜話》,是其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長恨歌》的第一章,給我們展現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環境。這篇的語言頗有自己的特色:1.純敘述性的語言格調。面對紛繁蕪雜的日常生活,王安憶採取了一種具有概括力的理性敘述,避免造成嘮叨反覆的文字堆砌,顯示了其成熟的文字功力。2. 陌生化語言的智慧。使那些現實生活中爲人們習以爲常的東西化爲一種具有新的意義、新的生命力的語言感覺。

基於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學目標定爲了兩大塊:

1.感受小說的語言特色。

2.理解小說中對於日常與歷史的看法,通過日常來表現歷史的寫法。

  二、說教法與學法

本課我擬採用的教法是點撥法,引導學生的學法是涵詠法、批註法。

課堂教學中我們一直在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注意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獨自去感悟內容,品味語言是實現任何教學目標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反覆涵詠才能品出其中滋味。批註法是中國最古老的學習方法,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它能及時記錄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火花、點滴感受,促進思維。而點撥法則體現了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

只有把以上兩種學法和一種教法科學地結合融匯起來,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纔會通過閱讀悟出來真正屬於學生自己的東西,這樣的教法和學法纔是最有效的。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示標

以《長恨歌》這個題目導入,分別從白居易和王安憶的不同主題出發,明確這兩篇的截然不同。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出示本文的學習目標。

(二)學習過程

1.學生自讀。給定時間八分鐘,邊閱讀,邊做初步的圈點批註。

2.涵詠品味。給時間十五分鐘。

教師大屏幕展示如下兩個問題:

(1)、這屋子裏的人們,總是在重複着這樣的生活,從文中劃出一些細節,分析表現了他們怎樣的生存狀態?又表現了怎樣的內在意義?

(2)、閱讀全文,你覺得本文的語言有怎樣的特點?哪些句子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前一個是針對第二個教學目標來的,後一個是針對語言特色來的。

要回答好這兩個問題,必須在自己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初讀時的圈點批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這也是在訓練學生閱讀必須具備的兩個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3.交流提高。給學生五分鐘時間。

針對以上教師設計的問題,或者自己在閱讀中發現而沒有解決的問題,學生們可以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互相解答,互相提高。

此環節爲交流階段,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對學生進行組織,但注意不能搶佔學生時間,還是以學生交流爲主。

重要的是,教師要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學生共性的問題,或者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記下來,以便於點撥補充。

4.點撥指導。 時間不超過十分鐘。

教師針對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或者回答不完善的問題予以點撥指導,歸納總結。目的是讓學生的疑問變成知識或者能力。

5.課堂練習。五分鐘。

目的是鞏固本節課的內容。可選用本課練習冊上的兩道題。

當堂練,當堂指導。

6.本課小結。兩分鐘。

把這節課的所有內容迴歸到教學目標上。讓學生再次理順思路,明確重點,知曉收穫。

7.作業 :

(1)遷移寫作,讓學生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關注一下上海的文化特色,進行模仿寫作。

(2)練習冊本課練習。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3

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傷仲永》。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

1學習本文寓理於事及縱向對比的寫法;

2認識後天學習的重要性;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通過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瞭解故事內容,領悟蘊涵道理;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

引導學生理解縱向對比的寫法;

爲了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我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及媒體教學法,爲了使教學手段更直觀、更形象,我製作了簡單的課件,增強課堂的表達效果。

我的整體教學思路是

複習導入,創設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課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標----小結練習,實踐提高

我的教學環節是: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它啓示我們業精德成的關鍵在於勤奮專心。也就是說,一個人不論天資多聰敏,都需要後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則將一事無成。現在,我們就從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體會一下這個道理。

這樣導入,銜接舊知識,又聯繫新知識,懸念的設置激起學生興趣,爲學好本課創造良好的情境。

二、瞭解作者:

提示學生從名、時、地、評、作五個方面掌握,準備作一分鐘的搶答練習。

這一環節便於學生掌握文學常識,鍛鍊速讀速記能力,搶答練習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活躍課堂氣氛。

三、教師示範朗讀課文,出示教學目標:

這是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過程,利於瞭解字音、字型、字義,對讀文的重音、節奏、語氣等都有提示。

四、學生自讀課文,每人2遍,教師出示朗讀標準:

字音規範,語氣適中,節奏準確,重音恰當。

這一環節的目的在於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課文、理解文意的過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數同學都能活躍思維從朗讀中領悟道理。

五、將學生分組準備疏通文意,並選出兩組代表一讀一評,給大家示範。然後教師給予評價,並指明重點的詞語及用法。

(這一環節的設置是學生理解文章的過程,分組法鍛鍊學生合作能力,更調動了中差生學習的興趣,創造性思維,跳躍性使思維得到全面開發。特殊語句的提示引導學生體會古漢語語言的獨特魅力,培養熱愛祖國文字的感情,堅定他們學好語文的信心。)

六、指導學生跳讀,教師置疑,學生合作,思考下列問題:

⑴幼年時的仲永有何表現?

⑵我兩次“還鄉”,見到了怎樣的仲永?

⑶仲永爲何“泯然衆人”?你得到什麼啓示?

這三個問題的設置重在指導學生理清文章脈落,熟悉課文知識,增強對課文的分析能力。跳讀課文完成問題是學生思維的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問題的討論深入文言文內部層次,扣準教學目標,增進學生的理解力。問題一步步由易到難,有梯度、有層次,讓每個學生都嘗試成功的喜悅。

學生髮表議論之後,我是這樣明確的:仲永幼年聰穎過人,天賦超羣是“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而當我兩次還鄉所見的仲永卻“不能稱前時之聞”,“泯然衆人”原因在於“父不使學”,這就啓示我們:後天的學習教育對一個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義。,

七、難點探討

作者寓理於事,是通過什麼寫法揭示文章主題的?

這一問題是難點的提示,激起學生對成功的渴望,培養他們勇於探索的精神。

教師在此處明確答案,並作小結:全文作者運用先揚後抑的寫法,把仲永的前後兩個不同時段的情況作了對比,即縱向對比,在敘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現,從而闡述了必須重視後天學習和後天教育的道理。

八、設置分層練習,即基礎題和能力題。

基礎題側重音、形、義,能力題側重寫作和說話。分層練習全面照顧,既重基礎,又重能力讓各層學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悅感。

以上是我的教學過程,環節的安排力求體現語文教學特點,聽說讀寫全面照顧,同時體現自讀課型,注重學生自學能力,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心情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拓展思維。

附板書:傷仲永

幼年:指物作詩立就

長大:泯然衆人-------縱向對比

原因:不使學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4

一、說教材

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收集了他的三首詩,這就是我本課的說課內容----《杜甫詩三首》。這三首詩都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篇,學習本課學生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會有進一步的瞭解,也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了一分認識。學生還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時期的創作思想,並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陶染。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促使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知識和能力目標:

1、掌握古詩的主要內容,理解詩意。

2、深入體會古詩詞的韻律,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查閱資料,瞭解作者、作品。

2、通過設疑、點撥、討論,寫作等方式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會詩人蘊含於詩句中的豪情壯志,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的思想感情,把握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進入意境,體會詩人情感。

三、說教法學法

埃德加·富爾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老也說:“凡爲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創設情境→網絡交互→知識內化→拓展深化

讓學生達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個性展示→即興創作

四、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望嶽》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多媒體顯示: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紹(由學生展示有關文字資料)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收集資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讀全詩

學生對照註解,自讀自悟,展示圖片,創設情境氛圍,讓學生領略到詩人蘊含於景物中的凌雲壯志、萬丈豪情。

〈二〉網絡交互,自主探究

1、向學生們推薦網站,引導學生自主瀏覽。

2、聽配樂朗讀,再次把學生帶進詩的情境中。

3、合作探究:

你們能談談對《望嶽》的瞭解嗎?(讓學生帶着問題再次走進課本,小組合作探究。)

4、師生共同配樂朗讀。

〈三〉知識內化,個性展示

1、這一環節我出示古箏、笛子、琵琶這三種樂器(多媒體顯示),讓學生從中選出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種樂器來配合這首詩。並說出:爲什麼你要選這種樂器?來一個個性大展示。(讓學生之間互相評價,學生的思維得到縱情放飛,最後教師作綜合點評,這樣學生的自信心和表現欲都得以高漲,使課堂氣氛燃起熊熊之火。)

2、爲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朗誦興趣,我又組織全班同學分組競賽朗讀。

(至此,課堂教學達到高潮,學生真正做到了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

〈四〉拓展深化,即興創作

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嶽》改寫成一篇敘事寫景的散文,在悠揚的笛聲中學生文思泉涌。

回顧本堂課的教學,我主要讓學生在情境感悟中體味詩人的酣暢豪情;在網絡交互中重獲立體的語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構建自己的詩歌鑑賞;在反覆誦讀中展示學生的個性與才華,從而營造出一種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使自己努力成爲一名新課改的實踐者和執行者。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5

各位領導、評委老師:大家好!

很高興能參加這次說課活動。今天我要說的課文題目是《土地的誓言》,這是1941年,“九一八”事變十週年之際,依然流浪在外的作者端木蕻良滿懷激情寫下的充滿濃郁情懷的文章。下面我將從教材、目標、方法、教學過程、板書幾個方面來談談對學習這篇課文的做法。

一、說教材

這篇課文編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人教版採用“主題單元”的形式編排課文。這一單元包括小說《最後一課》,散文《艱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土地的誓言》,詩歌《黃河頌》、《木蘭詩》五篇課文。它們所表現的主題就是熱愛祖國。祖國意味着大地、江河、語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熱愛祖國,就是熱愛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物。

《土地的誓言》就是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即作者要回到故鄉的身邊……願意付出一切,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他的面前,或是他的墳前。這是一篇抒情美文,在僅有的兩段文字中,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選用有特徵、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畫面,前段描繪了淪喪故鄉昔日的美麗、豐饒,後段敘述作者自己在故鄉的成長足跡,大量排比造成了逐漸增強的氣勢;運用呼告,直接抒發對土地的熱愛、懷念和眷戀,併發出了爲解放故鄉而戰鬥,且不惜獻出生命的時代強音。

二、說教學目標和要求

⒈新課標指出,學生應“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感情體驗”,“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根據本課的特點,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爲一體的角度出發,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②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

③學習本文,增強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

⒉重點、難點

①重點:本單元的主題是愛國,本文又是一篇抒情色彩十分濃厚的散文,有感情的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應該是本課教學中重點。

②難點:因爲本課有些句子語意豐富含蓄,學生不易理解,有礙於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應作爲本課教學的難點。

三、談教法、學法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包含多重關係,首先應該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因此我準備以讀代講,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法閱讀,學生通過讀,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深沉感情;通過讀,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通過讀,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其次還應該是學生和學生、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在學生充分接觸文本的基礎上,我採用“對話法”讓學生和老師進行深入的對話交流,在對話、交流中發現、構建意義。

四、談教學過程

(一)創設意境,導入新課

心理學告訴我們,經驗能使感受性更敏銳,經驗是產生知覺不可缺少的條件。

初一學生有樸素的情感,豐富敏感的心靈,但因爲年齡和時代的限制,根本沒有大故土淪喪,四處漂泊的經歷和體驗,因此儘管他們通過本單元《最後一課》的學習,對亡國之痛有了一點淺層的、局部的認識,學習本課仍需努力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內心的情感,進入情境學習。

上課之後,簡介本文寫作背景,讓學生看“九一八事變”錄像片斷,重點在難民逃亡的場景。看後,讓學生以其中一個長期漂泊、無家可歸的流浪者身份,說說自己的感受,然後播放《在松花江上》歌曲,進一步渲染氛圍,創設情境;增強學生的閱讀期待,同時有助於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語言特點。

(二)整體感知,體會情感

⒈默讀課文。①解決字詞,以做到準確朗讀課文。

②找出作者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這是本文關鍵點突破點,找出它有利於學生整體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⒉以典型段落爲例,指導學生體會文中作者表達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感受作者對故鄉的一片赤子之情。(要求:流暢、準確、並儘量讀出剛纔自己體會出的情感。)

(三)理解、探究

從幼兒到成人,語言感知能力的發展過程大致如下:學前的模仿期、小學的背誦期、初中的警句期、高中的體驗期、大學的評論期和成人的應用期。據此我們可以瞭解到初中學生語言感知能力有自己的特點,這一特點同他們對自然、社會的瞭解需要深化同步。他們已從現實生活和閱讀物中接觸到大量的語言現象,需要選取格言、警句、成語、諺語及其他從常用語言中提煉出來的表現力強的精華語句來記憶、理解。新課程強調學習的探究性,老師對學生需要進行問題解決的指導。明白這一點,結合語文有很強的實踐性的特點,我採用品味、探究的方式訓練學生的語感,發展他們的智力,增強創新意思,提高綜合能力:

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究。畫出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或詞語;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並深情地朗讀或背誦這些句子。學生互評,老師指導。

然而,因爲心理、經歷的侷限,加上文章是作者在特殊地區和背景下寫成的,初一學生對個別句子深層含意的挖掘是存有一定的'困難的,於是我拋出兩個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找出課文中用語別緻的句子,並說明別緻什麼地方?

⒈“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着熱血,因爲我深沉感到它在泛濫着一種熱情。”

句中的“氾濫”可否換爲“擁有”、“充滿”這類詞語?

⒉“在那田壟裏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着我的手印。”

爲什麼不用“飄蕩”或“迴響”過“我的歡笑”之類語句,而用“埋葬”呢?

通過這兩個詞分析探究,引導學生感受創造的優美意境中飽含的真情,體會作者在字裏行間積蘊的激情以及產生的強烈衝擊力,同時也可以看到前後兩段文字在表現感情上的異同:即都表達了對故鄉的真摯熱愛和深切懷念,但後段在懷念中卻暗含着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文章的最後得以最強烈的噴發,面對土地發現自己的堅強的誓言。

“氾濫”、“埋葬”兩個詞的運用逾越了常規。凡是反常之外總是格外引人注目並且令人感到的困惑的,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對於這些特殊的用法應給以方法的指導:①明確該詞的本意;②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最後在本意和語境間可以發現詞的具體確切的含義。

(四)拓展昇華

新課標要求尊重學生獨特體驗,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作用,發展學生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如何做才能達到這一目標呢?教學中我採取下列兩個步驟。

①配《在松花江上》音樂,小聲朗誦第二部分,加深對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②展示幻燈片,大聲齊讀剛學過的李大釗的名言: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

用學生的已知來昇華作者的感情,熱愛故土即熱愛祖國,只有對祖國懷有母親的情感才能使自己的民族克服一切艱難險阻,贏得解放,走向富強。化難爲易,引起共鳴。戛然而止,言盡而意無窮。

(五)推薦作業以《我愛這土地》寫一篇文章,增強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五、板書(略)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簡析。(本說課內容在學科知識體系中所處地位和作用)

莫懷戚的《散步》這篇課文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細節”,滲透着濃郁溫馨的親情。表達一個大主題——互敬互愛、珍愛親情、珍惜生命。第五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所以,教學這篇《散步》,要在學生學習前面課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啓發指導下,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運用所學方法,繼續鞏固單元要求。

2.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標,我確定的三維目標是:

①知識與能力: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詞句含義,品讀文章清新質樸的語言。

②過程與方法: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閱讀,理解,品味一篇美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用心去發現感情、感受親情並珍愛親情,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3.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特點、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分別爲:

重點:

①感受文章濃濃親情,增強學生的家庭責任感。

②透過文章淺顯質樸的語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蘊。

難點:

③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所具有的象徵意義(“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4.教學關鍵點: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所具有的象徵意義

突破方法: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對家庭生活的溫馨回憶,通過教師配樂朗讀、教師指導朗讀、學生誦讀等環節,使教師、學生、文本三位一體,使整個課堂氤氳在濃濃的親情及和美溫馨的家庭生活氛圍之中。這樣,學生就能沉浸於文本,培養了學生良好朗讀習慣的同時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難點。

通過組織“鮮花獻給可敬的人”這樣一個語文活動,讓學生深入文本,通過對文字作細緻揣摩,感悟文章的語言魅力。然後通過小組討論或班級交流方式,對文字進行深刻體味,品味其蘊涵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必須遵遁語文的特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和踐行;語文課程還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經驗,並有助於學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

根據以上要求,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理念:動情朗讀,探究內涵,體情悟道。

三、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活潑好動,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四、教法學法

七年級學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教學方法:

1.情境導入法: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營造與文章內容相吻合的濃厚的親情氛圍。

2.誦讀教學法:貫穿朗讀教學指導,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理解親情美,欣賞語言美。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增強直觀性,體現人文性。

4.語文活動式教學法:結合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設計語文活動“鮮花獻給可敬的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活動中提升對文字的感悟能力。

學法指導:

1.圈點勾畫。讓學生勤動筆墨,養成良好習慣。

2.朗讀感悟。抓住關鍵語句反覆朗讀,從中體會思想感情。

在學習時,我認爲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五、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渲染親情(約三分鐘)

播放歌曲《讓愛駐我家》,通過優美的旋律和詩化的歌詞,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引發學生對“家”進行認真審視,從而架起文本與生活有效溝通的橋樑。然後請學生自由發言,暢談對“家”的理解。

(二)、朗讀課文,感悟親情(約八分鐘)

1、聽讀課文,初步感受親情。

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整體感知文本,用簡練的語言講述散步過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學生朗讀課文,要求: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聽”和“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本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過程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語言而不要流於形式。)

3、檢查閱讀效果:(屏幕顯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節呢?

C、散步的地點?

D、散步中發生了什麼事情?

E.結果如何?

(問題宜簡單,學習起步階段要儘量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梳理內容的目的是提醒學生初讀文章時應該關注的要點有哪些,也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拉近距離,爲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臺。)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三)、精讀課文,探究美點(約二十分鐘)

1、用你最喜歡的方式朗讀,從文章中找出你認爲寫得最精彩的地方。

2、採用“我最喜歡的是,因爲它美在——— ”的句式,談談你喜歡的理由。

(語文學習的要義之一就是學習語言,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要在體會文章人性美的基礎上探尋語言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課堂活動設計

:鮮花獻給可敬的人

多媒體展示:假如你有一束美麗的鮮花,請你把它獻給文中的某個人物,你將獻給誰?請你結合文中描繪人物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的語句,說說你獻花的理由。

(1)學生閱讀可以進行小組間的合作。

(2)交流反饋。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解,教師點評。

(3)學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可以獻給文中的“我”,因爲他孝敬老人,有家庭責任感,在處理家人的分歧時講原則,不寵愛孩子。

②可以獻給文中的“妻子”,因爲她賢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③可以獻給文中的母親,母親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愛孫子。

④可以獻給文中的孩子,他聰明活潑,也很懂事。

(4)一個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關愛中消除了,於是他們共同走向了那條開着金色菜花、長着整齊桑樹、閃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請同學們齊讀文章最後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溫馨幸福。

(四)、拓展閱讀,昇華親情(約八分鐘)

1、多媒體展示作者寫作本文的契機之一,爲學生閱讀思考文章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內涵作鋪墊。

我與來西南政法學院進修中國民事訴訟法的美國漢學家柯爾特先生相熟後,常就中西文化的異同進行淺層次交談。出我意料的是他對中國文化的“孝”大加讚賞,說中國人的敬老愛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說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纔是人類的文明之舉”,這個,全世界數中國人做得最好。他還同我一起去看過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說這種“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國像一家人在過年的事,在美國是不可想象的”。

2、朗讀理解課文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通過反覆誦讀這句話,教師適時點撥,使學生明白“母親”代表老一輩,“兒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揹負起贍養老人,撫養下一代的責任。家庭是社會的縮影,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2、多媒體播放中央電視臺的公益廣告《將愛心傳遞下去》,讓學生觀看體會中年人的愛心力量。

(五)、真誠行動,抒發親情(約二分鐘)

家因爲有了深深的愛而溫馨,家庭生活因爲有了濃濃的親情而美好。回家爲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腳……幫助父母做點家務,陪父母散散步……

打個電話告訴家人,你很愛他們。

(教材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樑,是已知與未知的中介,學習過程中,認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學習課文又不能侷限於教材。課內外結合,以外促內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

(六)、總結全文,表達祝福。(約二分鐘)

親愛的同學們: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靈來呵護。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撐起一片愛的天空,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園。老師把下面這副對聯送給大家,讓我們所有的家都永遠充滿愛,永遠洋溢着濃濃的親情。

上聯: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謙讓

下聯:祖孫三代風雨人生相依偎

橫批:相親相愛

(七)、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的原則是既要簡潔、形象、直觀,又要體現教學內容的要點,突出教學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的板書設計爲:

散 步

莫懷戚

尊老

母 親

整 個

我 愛 妻子

世 界

兒 子

愛幼

我的課說完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