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精選】說課稿6篇

【精選】說課稿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2W 次

【精選】說課稿6篇

【精選】說課稿6篇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說課稿 篇1

一、設計理念:

《分享的快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本單元的主題是“我們共歡樂”,《分享的快樂》是本單元的第三課。本課爲第一課時。在設計中,根據目前學生的思想狀況,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有關要求,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主要採用“活動式”教學模式組織教學。讓學生在輕鬆、民主、愉快的氛圍中自由分享、體驗。由共同分享帶來的快樂和滿足而引發他們內心的情感,從而願意與他人分享,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二、教學目標

1、體驗與他人分享的快樂和滿足感。

2、學會與他人交流,分享快樂,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體察他人的情感。

3、明白分享也是獻出關愛,培養與他人分享快樂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分享是一種快樂和滿足,從而願意與他人分享。

四、教學策略:

針對學生年齡偏低、認知水平尚淺並偏重於形象思維,而且好活動的特點,我避免了理論說教,而是爲學生創設活動情景,並讓學生結合身邊及其他人在學校、社會中的具體事例進行引導,使學生在實際事例的體驗中學會分享、體驗快樂。

五、教學準備:

每個孩子都有一些自己傾注着特殊感情的玩具和用品,讓孩子們拿出自己心愛的東西與大家分享。

1、組織學生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集中起來。如:集郵冊、玩具、圖書等。並帶一兩種心愛的物品到課堂來。

2、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且具體、生動的畫面更興趣,爲此,我爲學生自制鮮明生動的圖片。

六、教學活動過程:

活動一:我們的“分享日”。

教師首先讓學生將自己喜愛的一兩件物品帶到課堂上來,由物品的主人扮講解員,向同學介紹自己的物品。同時,教師將自己的最愛的照相機帶來,作爲課程資源,爲學生拍照,合影留念。同大家一起分享拍照的樂趣。這樣,一開始,老師就可同學生融爲一體,營造出一種“歡樂”的氛圍。同時,也可激發起學生想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喜愛的物品的願望。學生的大腦立即進入興奮狀態。接着,我立即迎合學生這種心理,留給學生充分活動的空間,讓學生與其它同學一起充分分享自己喜愛的物品。而在分享的過程中,必然要涉及語言的變化和情感的體驗。爲此,我爲了捕捉到最真實的情感,分享過程我立即請學生交流、談話:當別人欣賞你帶來的東西時,你有什麼感受?你欣賞了別人的東西,有什麼收穫?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因爲有了自己切身的體驗,可使之自然地理解“五角星”裏的話語。即:你有一個快樂,拿出來,與別人分享,就變成了兩個快樂。這樣,不但提高學生交往及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使學生從中感受到:“分享”的快樂,給予也是一種分享和快樂,而且是一種增值的快樂。

活動二:我們共享用

此環節是爲了讓學生迴歸生活。因爲,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因此,我首先利用彩色圖片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回到現實生活中,當我們遇到圖片上所示情況時,我們該怎樣做呢?目的是爲了讓學生體會同學之間的相互關心與幫助,懂得當別人需要的時候,把自己的東西分給他人,或借他人用一用,也是一種分享。它帶給我們的是同學之間的友情和歡樂。另外,我讓學生自選生活中“互相幫助”的場景,討論後,分配角色,並分組表演。表演中,教師也參與其中,並讓學生對錶演的同學進行採訪。這樣,通過表演,可讓學生充分體驗“幫助”與“被幫助”後的不同感受。教師爲學生創設自由選擇的空間,學生自創、自編、自演,使其在充滿興趣的想象創作中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既可體現學生的“主角”意識,又使人人在表演中得到滿足,在創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進而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及合作、交流、創編和表演能力。同時,教師的參與,爲學生真正創設一種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的表演不受任何拘束,淋漓盡致地發揮,從而進行充分的情感體驗。而小組交流活動可體現問題的開放性,可使學生之間的不同思想認識相互碰撞,使矛盾的焦點集中,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深化。讓學生進行道德評價,其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道德知識爲標尺,進行衡量,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進一步明確:分享也是獻出關愛,有了愛,世界將會更美好,社會更和諧,生活也就更幸福.

活動三:拓展延伸:

首先,讓學生談學習本節課的感受.這樣,既可反饋教學目標,又可鞏固教學重難點,同時,也可讓學生真切地再次體驗我們“一同分享”這節課的感受。而社會調查“小記者要行動”激起學生合作分享的慾望,爲下節課”合作分享”的學習奠定基礎,並將課內訓練延伸到課外,可使學生在實踐中反覆的、不斷地、多方位的體驗,感悟。

總之,我這節課設計的總的思路是: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在生活體驗,到生活中實踐。即:使學生真正地“叢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說課稿 篇2

 教材簡析

《統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內容。教材首先出現實際場景——生日聚會,引導學生學習分類整理,初步學習統計,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教材還安排了“想想做做”,內容是整理小組裏小朋友最喜歡吃的幾種水果的人數。目的是讓學生相互協同、合作學習,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進一步體會統計的過程及作用,逐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受數據的整理過程。

教學難點是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要求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統計》這一課意在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並通過親手實踐,經歷和體會整理簡單數據的過程,初步認識統計的思想和方法。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數據整理,感知數學在生活裏的作用。

2.經歷數據的整理過程,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獲得簡單統計的結果。

3.感受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4.學會有序觀察、有條理地思考。

5.在合作與交流的學習中,學會肯定自己和傾聽他人的意見。

 教學流程

 一、提供質疑的時機,喚起“主角”意識。

師:小朋友,你們每年都過生日嗎?過生日時你邀請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媽媽是怎樣爲你過生日的呢?(出示主題圖)今天是大象的生日。看了這張圖,你們想提什麼問題?

生: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給大象哪些花呢……

【這一層次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過生日這一事件,讓學生自己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通過生生互問、師生互問,實現角色轉換。喚起學生的“主角”意識。】

二、提供探索的機會,激活“主角”意識。

1.動手實踐、自主探索。

(1)分類理一理。

師:這些問題都提得很好,那麼誰又能解決這些問題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種小動物各有多少隻嗎?怎麼辦?(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後說說。)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豬放在一起。(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操作,把小動物分類理一理,在實際場景圖上找到一個動物,就在下面擺一個動物。)

指名學生到黑板前分類整理,有的學生將小動物分類後襬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學生將小動物分類後一個對一個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學生是從下往上排的,有的學生是從上往下排的。

哪種擺法比較好?通過比較,學生知道擺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種小動物各有多少隻。而將小動物分類後一個對一個地排好,就能比較容易地看出每種小動物有多少隻。[小

師:分類後一個對一個地排好,我們就說是“分類理一理”。

【這一層次讓學生自己來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學生的操作與實踐去發現、經歷和體會分類整理的過程,從而形成表象,激活了“主角”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2)語言描述。

看了這張圖你能告訴大象什麼呢?請你和同桌說一說,同桌在說的時候,你要仔細聽,聽聽他說的是否和你說的一樣。(學生互相說。)

剛纔同學們交流得很認真,現在誰能站起來響亮地說給大家聽。

像這樣整理有什麼好處?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藉助語言可使動作思維內化爲智力活動,讓學生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覆描述,既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有利於操作表象的形成,同時激活了“主角”的評價能力。】

2.獨立操作、體會過程。

師:紅花、黃花、綠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請你從附頁中把它們剪下來,分顏色理一理。

學生彙報分類整理的結果。教師在四種顏色的花下板書花的朵數,再畫上線,並讓學生說說從表中知道了什麼?先同桌說,再指名說。

師:……我們把小動物分類理一理,把花分顏色理一理,這就是統計。(揭示課題:統計)

【這一部分通過獨立操作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感受數據的整理過程,進一步培養“主角”意識。】

 三、創設選擇的空間,積澱“主角”意識。

師:小朋友真聰明,爲了獎勵大家,大象拿出水果招待大家,你喜歡吃哪一種水果?把它從附頁中剪下來,以組爲單位理一理,並說說從這張圖中你知道了什麼?

給學生提供一些貼近生活的統計表,如“聽課老師年齡統計表”、“小組男女生人數統計表”、“本節課教具、學具統計表”等,讓學生進行調查、整理。學生可以獨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後把自己最爲滿意的一張表介紹給大家。

【在紛繁複雜的現實世界中,每個人都面臨着各種各樣的選擇。培養學生的選擇意識和選擇能力,對學生以後適應社會甚爲重要。在這一層次,教師爲學生創設選擇的空間,讓學生體味自由選擇的輕鬆和快樂,這是積澱“主角”意識的有效方式。同時讓學生統計喜歡吃水果的人數,也使學生初步感受了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四、賦予總結評價權利,豐富“主角”意識。

引導學生自己總結:今天你學到了什麼知識?是怎麼學到的?

【讓學生自己總結,不但使學生懂得了操作實踐、合作交流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豐富了“主角”意識。】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課文,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徵的《再別康橋》共同組成一個文本,出現在這一單元,那麼我們就得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爲中心,在音樂般的節奏中,在優美徜徉的語言中,在迴環往復的結構中,在朦朧如雨的意象中,引導學生去欣賞美,去探索美。

二、說教學目標

情感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識和能力:瞭解有關戴望舒的知識,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

過程和方法:探討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與思想。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體悟雨巷詩情詩境

難點:體會本詩“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徵意義,學習象徵的手法,初步學會鑑賞象徵詩

四、說學情

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了現代詩歌,懂得一些鑑賞詩的基本方法,但象徵詩還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徵手法還有一定難度。另外本詩寫作年代久遠,學生很難理解其歷史背景。六、五、說教法學法

(一) 說教法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採用朗讀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詩歌是一門抒情的藝術。情感抒發是詩歌最主要的美學特徵。要讓學生反覆誦讀作品,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以豐富思想、陶冶情操,通過多種方式的“讀”使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學生對詩歌有所感知的基礎上,討論法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對意象進行多角度理解,發揮學生自主性。運用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完成本課。詩歌重在朗讀,所以本課四個環節的解讀都在朗讀中完成。

(二)說學法

關於學法,依據對話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本詩歌意象比較朦朧,對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鑑賞本課的關鍵,多元解讀和問題探究能有效促進對話教學,實現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採用多媒體課件與板書相結合,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語:聽慣了北方衚衕裏粗獷的叫賣,看慣了北國風光的千里雪飄,卻不曾體會,那細雨如絲的江南空氣中氤氳的朦朧與悽婉。一條悠長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紙傘,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點太息般的淚光,若有若無地,飄進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麼樣的意境如此蕩人心腸?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欣賞那別樣的美。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詩歌,感音韻之美

我不準備一開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紹作者和背景,因爲我想努力創造一種讀詩的心境,隨着導入直接進入一種美的境界,而不想因爲作者、背景的介紹而中斷;再者,介紹之後,反而扼殺了學生自己對詩的想象和理解。尤其這首朦朧的小詩,更有多樣的解讀。

初聽配樂朗誦,進入詩境,同時展示江南雨巷的畫面。這詩歌與音樂的結合是那麼完美,而詩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動人的旋律嗎?

再聽配樂朗誦,思考:詩人的音樂美是怎樣造成的?

(三)深入研究

1、在讀語言,品情感之美

在整體感知了詩歌的音韻和情感後,讓學生再次誦讀,根據剛纔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並且畫在紙上,並口頭描述。有何人、何物、何景、何情?朦朧、悽清、悠長、寂寥的雨巷該是怎樣的?結着愁怨的丁香有時怎樣的一個姑娘?

2、品讀內涵,品思想之美

舒緩的旋律,淡淡的憂傷,把我們帶到了迷濛的江南,如煙的雨巷。是什麼原因讓詩人徘徊惆悵?是什麼原因讓詩人傾注瞭如此愁怨的諸多意象?詩人爲什麼想要逢着一個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這個愁怨的姑娘又是誰?(同學分組討論,小組代表作答)

(四)結束語

美是豐富多彩的,清麗明快是一種美,隱隱曠達是一種美,同樣舒緩低沉、憂鬱淒涼也是一種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麗的憂傷。但我們不能爲了美而學戴望舒的傷感。畢竟他有那個時代的情緒背景。同學們可以課下深入的瞭解戴望舒。也可以閱讀他的其他作品,學習他高尚的審美情趣,學習他的愛國情懷。

(五)作業:

試依照《雨巷》一詩的情景,展開想象,描寫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

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第九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中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第一課時,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程序設計、板書設計”四方面來說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及其應用,在此基礎上,由相等關係轉到不等關係、來學本章內容;學好本章內容,爲一次函數等數與代數的後續學習奠定了基礎。本節課在上節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礎上來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嘗試對學生類比推理能力進行培養。通過利用數軸來確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讓學生初步感知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相關概念;會利用數軸解簡單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理解並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集的四種情況。

(2)能力目標:

通過利用數軸來尋求不等式組的解集、及探討交流不等式組解集的四種情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歸納總結能力。

(3) 情感目標:

將不等式組的解法和歸納留給學生在交流、討論中完成,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合作交流意識與創新意識,爲學生在今後生活和學習中更好運用數學作準備。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不等式組的有關概念,會解簡單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2)難點:利用數軸準確確定不等式組的解集

二、教法與學法

1、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會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知道了用數軸如何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本節我們要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因此由一元一次不等式猜想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概念學生易於接受,因而能更好培養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再者,現在的學生已經厭倦教師單獨的講授方式,希望教師能夠給他們自己探索、發表自己見解和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更希望教師滿足他們的創造願望。

2、教法:引導發現式教學法

《課標》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本節課我從生活中實例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組織學生探討交流、解決一系列問題,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3、學法:交流互動法

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是《課標》倡導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因此,本節課我提供足夠的

時間和思考空間,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探討交流發現如何用數軸來確定不等式組的解集,並總結出口訣。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發展了數學思維能力。

三、教學程序設計(五步)

(一)創設情境,新知探究

★活動一:用木條釘三角形木框,引入概念

我爲學生準備長度不等的木條;讓學生親自動手釘木框;引導學生先獨立閱讀課本相關內容,理解題意,從而確定用“三角形三邊關係定理”來解決問題。自然而然得出一個不等式組。

設計意圖:從實例引入,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從類比的角度讓學生說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概念。

★活動二:組織學生探討交流,如何在數軸上確定不等式組的解集

教學時教師鼓勵學生觀察、分析、探討交流,互相補充解決問題;使學生認識到不等式組的解集是每一個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最後,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解題過程及注意事項。

設計意圖:在學生的討論交流中,瞭解不等式組解集的含義和明確解不等式組的基本步驟;使學生在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體驗、得到發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二)學以致用,一試身手

?2x?3?x?11?2x?1?x?1?解不等式組 ??2x?5x?8?4x?1?1?2?x?? ?3

給學生安排了兩個基本的不等式組,教學中先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然後讓學生與同伴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和遇到的問題,規範解題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解不等式組,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不等式組的解集以及以及解不等式組的認識。讓學生認識到,數軸的直觀表示有助於準確的確定不等式組的解集。再者,第二個不等式組無解,這樣可以讓學生認識到不等式組並不總是有解。一個不等式組是否有解,誰說了算呢?那就要看看各個不等式的解集在數軸上是否有公共部分了!

(三)總結規律,得出口訣

給出四個基本的不等式組,先讓學生通過數軸確定解集,從直觀上了解不等式組解集的基本情況;然後引導學生總結出口訣、達到會說理解會運用。教師注意兩點:一是注意口訣中的每一個大字與小字代表的是符號還是數?!二是讓學生用肢體語言感悟一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裏,教師告訴學生,我們人體本身就帶着這四句口訣呢!例如:、、、可謂:“輕鬆一刻”!讓學生學習並快樂着!)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藉助數軸直觀地掌握這四種有代表類型的解集,突出“公共部分”的探討,從而加深學生對不等式組解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區分出這四種不同的情況、理解口訣後,以後做題中,能否結合數軸更快更準地找出不等式組的解集! 口訣的使用對難點突破起了有效的作用。

(此時此刻,教師完全可以告訴學生:“解不等式組啊,以後想做錯,這個真的很難!”)

(四)實際應用,解決問題

教師出示例題,引導學生分析題意,類比找相等關係來找不等關係,嘗試寫出做題過程,教師指點。

設計意圖:通過利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把實際問題轉化爲數學模型的能力,加深對以不等式組爲數學工具解決問題的認識。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五) 歸納小結,整體感知

教師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說出本節課自己的體會、收穫;最後教師補充總結,點明三點:一是解不等式組的基本過程;二是數軸在解題過程中的作用;三是哪類問題適合用不等式組解決。

設計意圖:通過小結,爲學生創造交流的空間,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再次鞏固了數軸來確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集的過程!突出了重點!又從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關注學生對課堂的整體感受,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體會收穫的喜悅,

四:板書設計

左中右三部分:

左(一) 1、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2、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

3、利用數軸,找公共部分。

中(二) 1、四種結果

2、口訣內容:大大取較大 小小取較小 大小小大中間找 大大小小解不了

3、做題過程、注意事項

右(三) 實際應用;由“相等關係”到“不等關係”

《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說課稿

張弟發

太平獅峯學校

說課稿 篇5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15課《鳥語》。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主要講述了“我”對鳥兒的喜愛之情,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課文語言生動活潑,富有童趣,結構清晰,重點突出,是培養學生感情朗讀、錘鍊語感,提高語言修養的佳篇。

由於學生大都生活在城市之中,對鳥兒的種類及叫聲並不精通,與文中“我”所生活的環境有着一定的距離,所以,深入文本感悟其內在含義有一定的難度。針對以上學情,依據四年級教材的特點及新課程理念,我初步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及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以學定教,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評價能力。

3、懂得鳥兒是人類的朋友,並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愛護鳥的感情。

“如何讓學生了解文中幾種鳥語的特點及給我帶來的樂趣”作爲理解本文的重點,“學會想象,從字裏行間體會作者對鳥的愛”是本文的難點。

我預設用兩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我打算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來引導學生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首先,我引導學生根據課題進行質疑,以幾個關鍵的問題做爲學生自讀的主線,接着,結合初讀檢查,引導學生再讀課文的每個自然段,在這個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如通過聯繫上下文來理解“呆愣愣、無拘無束、疏忽、怠慢”;通過查詞典來理解“矯健、通曉、犒賞”;結合生活體驗來理解“催促、應驗、預報”等詞語。而讀的時候,着重引導學生通過指名讀、評讀等多種方式,把課文讀通、讀流利,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讀懂每個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脈絡即從小愛鳥——與鳥交談——傾聽鳥語——猜想內涵——悟出道理——結下人鳥深情,併爲學生布置了這樣作業,找到文中最能體現“我”愛鳥的句子,抄寫下來,體會句子的含義。爲下文進一步品讀課文打下基礎。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第二課時的設計

這一課時的教學我設想通過“激發興趣,談話導入——精讀課文,理解感悟——總結談話,拓展延伸”

三個環節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一、激發興趣,談話導入

在簡要的複習之後,我引導學生觀看“百鳥爭鳴”的錄象片段,看到那些可愛的鳥兒在枝繁葉茂的樹林裏翩翩起舞,聽到它們悅耳的鳴叫聲,這時學生的全部注意力被緊緊地吸引住了,他們邊看邊議論,都在猜測鳥兒們在說些什麼?這時,我適時引出公冶長的故事,激發了學生對鳥兒的興趣,使學生產生了閱讀期待,爲深入學習課文奠定了基礎。

二、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1、抓住作者情感點,走進文本。

當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萌生了想成爲一個通曉鳥語的專家的願望時。我引導學生到文中去尋找小作者在聽了故事後的想法,請學生快速默讀課文,畫出文中最能表現作者想法的一句話,與同桌討論。在學生交流時,我相機出示:我多想做一個通曉鳥語的“公冶長”啊!繼而思考,作者爲什麼想做一個通曉鳥語的人呢?引導學生藉助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的“從小”“愛鳥”“愛看”“愛聽”等詞,及第三自然段中“談談心、聊聊天、經常、試探、交談”等,來體會作者對鳥的喜愛對鳥語的極大興趣,並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表達作者的情感。

2、以“趣”爲着眼點,自主閱讀

課文的四——七自然段分別向我們再現了作者與幾種鳥兒間交談的畫面,我引導學生自主選擇一個畫面,動筆圈一圈、畫一畫,找出重點詞語,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讀一讀、議一議,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這裏以“我與布穀鳥的交談”爲例,談談我的教法:學生在交流這一部分時,我將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通過分角色朗讀、表演,評讀等方式,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體會作者與布穀鳥那無拘無束的對話,而後引讀第五自然段,抓住“一想起布穀鳥那充滿深情的聲聲催促,我在學習上還真不敢疏忽懈怠!”一句話進行說話訓練:聲聲催促彷彿在說——,讓學生去切身體會鳥語帶給作者的無限的遐想空間。

“我與喜鵲之間的交談”一部分,我放手讓學生根據前一部分的方法自學,在“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在說“喜事到家,喜事到家,”一句中適時引發學生想象這喜事都是指哪些事。並抓住雖然……但是……這一關聯句來體會作者對鳥兒的喜愛。

,《鳥語》說課稿--夢鄉標籤: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大全, 《鳥語》說課稿--夢鄉,

3、、品味“鳥語”,學做“知音”。

在作者與兒交談的畫面中,學生會不知不覺地對鳥語產生興趣,這時將再次播放鳥兒活動錄象片段,讓學生聽一聽鳥兒清脆的叫聲,做出豐富的猜想,編織出有趣的故事,與同學交流。這時學生

把自己的閱讀、理解、觀察、思考、想象、感受等和語言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而後,我引讀課文第七自然段,投影出示:從終日忙碌的燕子那裏,我認識到勤勞的可貴;從飛行整齊的大雁那裏,我懂得了紀律的重要;從搏擊風雨的蒼鷹那裏,我學到了勇敢頑強的精神……鼓勵學生完成這樣的小練筆:從

的 那裏,我認識到 ;從

的 那裏,我懂得了 ;從 的

那裏,我學到了

。旨讓學生在“實踐”中去學習語言,提高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總結談話,拓展延伸

在總結課文時,我將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感受,並聲情並茂地齊讀課文的最後一段,繼而引導學生當堂設計愛鳥的公益用語。使學生把愛鳥之情轉化爲護鳥的實際行動。

在課後我將爲學生布置兩個自主選擇的作業:1、仔細觀察一種你喜歡的鳥,抓住特點,寫出它的樣子和叫聲。2、寫一封愛鳥護鳥的倡議書,或者招貼畫,來呼籲大家一起保護鳥。

以上是我的初步設想,在教學中,我將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改及調整,以達到最佳效果。

板書設計:

鳥 語

愛鳥 護鳥

,《鳥語》說課稿--夢鄉

說課稿 篇6

  一、教學設計理念

小學生守則第七條提出: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可在和家長的談話過程中,我發現現在的孩子們大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他們大都是嬌生慣養,使他們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和不關心他人的自私的品質。甚至有的同學還經常對父母大呼小叫,無故發脾氣,絲毫不顧及家長的感受,使做父母的很傷心。所以,爲了更好的開展“孝敬父母”的教育活動,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設計了《心繫父母,學會感恩》這堂以孝敬爲主題的班會課,讓孩子認識到,在家庭裏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是單向的,應該是雙向互動的。孩子不僅要接受來自父母的愛,更應懂得愛的反饋和回報。

  二、課前心理情感的準備。

在確定班會課的主題後,爲了更好的讓學生受到教育,感受到父母的真情,產生愛父母的情感,而不是靠枯燥的說教往學生的頭腦中灌。我充分挖掘各種教學資源,一方面讓學生開始了以下準備工作:

1、加強宣傳發動,營造活動氛圍。播放《父親》和《母親》的mtv,讓學生感受到那如山的嚴父愛、如水的慈母心,進行全員發動,並公佈了本次《心繫父母,學會感恩》主題班會的活動方案,得到了同學們的積極響應。

2、選定主持的同學。

3、收集一系列反映父愛、母愛的感人肺腑的文字材料、歌曲、mtv和背景音樂。

4、然後將適合本節班會課的資料製作成多媒體課件。

5、活動準備。

(1)你知道自己名字的含義嗎?讓學生在回家與父母交流自己名字的含義中明白:自己的降臨,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家庭未來的曙光。自己的名字是父母理想的編織。

(2)蒐集班級中反映母愛和父愛的震憾心靈的親情故事,讓學生通過作文的形式把它寫下來,並在班級中進行了一次朗誦比賽。另一方面與學生家長對話,蒐集學生在家中的突出表現。

(3)課間播放感恩歌曲,結合音樂課,全班同學邊做手語邊學唱《感恩的心》

(4)開展我爲爸爸媽媽洗一次腳,端一杯茶,說一個笑話等孝敬活動,讓孩子明白如何來回報爸爸媽媽對我們的愛。課前資料的蒐集的過程,也正是學生用心感受父愛和母愛,學會感恩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他們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養育之恩,讓學生知道應該如何知恩圖報。

  三、注重體驗感悟,在活動中進行教育,使教育源於生活,走進生活。

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悟,比空洞的說教更爲有效。因此教學活動中,我努力使教育走進生活,貼近學生,使整個課堂在情感體驗中展開,在活動中推進。我給學生創設了多個情境:說說自己名字的含義,講述與母親發生的感人故事,關心父母的小統計,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你打算怎麼做,把最想對爸爸媽媽說的話寫下來等。所有這些都來自學生生活,是那麼親切,可以看見,可以摸到,這樣的設計也符合中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對學生行爲的指導更有效。班會不拘於形式,讓學生從真正的參與過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四、希望達到的教學效果

1、充分利用學生生活經歷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大家感受着、思索着、回憶着來自父母的愛,沉浸在愛與被愛中。

2、以前,孩子們認爲父母爲自己所付出的都理所應當,都是些無關緊要的小事,這一堂課以及課後活動的延續,會引起了他們心靈的震憾,使孩子們明白,原來愛就在生活中最平常最細微之處。

3、在活動的準備過程中讓孩子們由體會到感激,從而更敬愛他們的父母。從感激父母開始,感激老師的教誨,感激同學的幫助……感激所有給過他們幫助和關懷的人。

4、希望教學活動過程會深深地震撼學生的心靈,使他們爭當“好孩子”,讓每個孩子都一心想着怎樣回報父母的愛。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品德。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感恩”,這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因爲,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們只知有自己,不知愛別人。所以,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對他人的幫助時時懷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在享受着別人通過付出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的生活。

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爲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我們這節課,就是要給他們創造一個愛的氛圍,讓他們學會關心,知道感恩,創造更爲和諧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