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說課稿範文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說課稿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6W 次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說課稿範文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說課稿範文

作爲一名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說課稿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說課稿1

一、說教材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選自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詩詞五首》中的第一首,761年秋天,一場大風把他的茅屋茅草給捲走了,窮困的他屋漏偏逢連夜雨,他的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捱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萬千,於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不朽的詩篇。這首詩最能體現杜甫憂國有民的博大胸懷和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這課《詩詞五首》,俱是見景抒情或遇事感懷之作,《茅》爲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徵最爲熾烈、內涵最爲深刻的一首。能通過學習此詩掌握解詩之法,學生要學習其它四首詩詞也就順利得多。通過形象的語言呈現鮮明畫面,寓情於描寫之中。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值得鑑賞和學習。

八年級的學生對古代詩詞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知識與誦讀經歷。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鑑賞詩歌的方法,提高學生鑑賞能力和文學素養。

新課標要求: “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基於教材與學情的特點,根據新課標的“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我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1、通過反覆吟詠,把握詩歌意象、意境。

2、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3、體會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現實主義風格。

根據文本(內容和形式)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情感特點。

教學重點:品味詩歌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把握作者“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理解

二、說教法

話說:教有常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學情、本課的教材特點和教學目標、,遵循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選擇誦讀指導法、問題教學法、情景教學法。通過誦讀感受詩歌的節奏、韻律,創設情境,啓迪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體會詩歌所蘊藉的感情內涵,培養學生的的能力。

三、說學法

在制訂教法的依據上,考慮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知識、能力水平的不平衡性。我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靈活採用誦讀品味、討論探究、圈點勾畫、活動遷移等方法,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中,獲得個性化閱讀的體驗,通過誦讀和理解相結合,提高學生分析細節、品味語言與意象的鑑賞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分一個課時完成。

(一)課前準備:

新課標要求拓展語文學習的領域和空間。課前讓學生通過網絡、圖書館等途徑蒐集杜甫的一生資料,製成知識卡或幻燈片,作好在課堂上與同學交流的準備。

(二)教學過程本課時的主要教學環節有:情境導入——誦讀品悟——活動遷移——小結—作業設計——板書設計等六個環節

1、導入:

課件播放《茅屋爲秋風所破歌》flash在線課文欣賞朗讀,在音樂與畫面中,引領學生走進作者的無奈生活,領略萬千的感慨,從而導出課題。

這一環節是爲學生學習本課營造氣氛、激發興趣。

新課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語文教學是師生與文本的平等對話,教師創設誦讀情境,對學生的解讀加以啓發誘導。

2、誦讀品悟:通過“感知性地讀—按要求讀—鑑賞性地讀”這三個層次的誦讀,在師生的雙邊活動中,藉助於圈點勾畫、探究討論法等,突破重難點。

(1)探究性地讀——學生自由朗讀:1找出文中難讀的字詞,師生一起正音、釋義。2教師範讀,指導句讀、節奏、重音、語調3教師提點學生注意詩歌的韻腳。

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在誦讀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詩歌的朗讀技巧、詩歌語言的特點,培養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

(2)按要求讀課文:教師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有目的地讀。1這首詩是詩人在什麼情形下作的?談論詩人的創作風格。2說說詩中描寫了幾幅畫面?抒發了作者的什麼情懷?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查找的資料、學生很容易通過詩人的遭遇,得出現實主義風格的結論。培養學生知人論世,不“以意逆志”的文學批評法。第二小題學生通過圈點勾畫,小組合作一般也能概括三幅畫面來。引導學生明確憂國憂民的情懷。這一環節旨在分析細節、讀出情感的能力。

(3)賞析性地讀——:

a、賞析生動傳神的一系列動詞,這道題通過學生之間的探討一般能解決。

b、把握作者“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理解。學生可能只會從文本的意思去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

c、朗讀體會語言的美。最後一節,怎樣讀出情和意?這題有一定難度,師生可以一起探討:這是無法實現的。“千萬、大庇”重讀;“安得、何時”要讀得既悲哀又充滿希望;“嗚呼”要讀得無可奈何;“死亦足”要讀得堅定有力,並且拖長音。找生讀後,評析,再讀,最後齊讀。

這個環節旨在突破重點,讓學生融入文本,領悟鑑賞詩歌的方法,提高詩歌鑑能力

3、活動遷移——“劇本改編”大會

這是授課的最後一個環節,再次播放flash動畫,讓學生各顯神通,將課文改編爲劇本。

潘新和老師說,以“表現(說、寫)爲本位”語文教學發展觀將成爲21世紀中國語文界的共識。此項設計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詩歌到寫作,把握住情感,同時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

4、小結

本文通過誦讀帶動鑑賞,反覆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品味語言,領會詩歌的意境。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新課標精神。

五、佈置作業

1、熟讀成誦

2、結合對作者的瞭解,辦一份紀念他爲主題的手抄報

六、說板書

本着簡潔明朗,體現作者與教學的思路,反映教學重點,便於學生理解把握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杜甫

秋風卷屋↘

羣童抱茅→ 憂國憂民

夜雨溼屋↗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這首詩被編輯在九年義務教育四年制初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五冊第五單元第20課《詩五首》中。寫於公元761年。兩年前(759年),飽受戰亂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下,終於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暫時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場大風把茅草給捲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捱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萬千,於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不朽的詩篇。這首詩最能體現杜甫憂國有民的博大胸懷和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同時在《詩五首》這課中,它也是情感特徵最爲熾烈、內涵最爲深刻的一首,所以學好本詩對其它四首詩的學習,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學好本詩就會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一分認識,更能受到美的薰陶和啓迪。

二、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明確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新課標的這些理念應貫穿在每一堂語文課中。針對這首詩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詩歌內容,掌握朗讀的韻律節奏。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閱讀能力和初步鑑賞能力,體會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風格。

3、情感目標: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以及“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崇高情懷。

三、教學方法:

1、朗讀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古詩詞。詩的節奏、韻律,所蘊含的感情內涵都要靠讀來感受體會,因此,朗讀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

2、自主合作、討論探究法:新課標規定,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來提高學生的素質。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決不可包辦代替,而要讓學生作爲閱讀主體,自主、合作,積極地、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相互討論,主動質疑,以學定教。

四、教學手段

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詩中有一種歌行體,它的特點是不講究格律,任由詩人創作興致所至,抒發感情,句數多少不限,可以說是句式整齊的“自由體”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杜甫的一首歌行體古詩《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學習重點:

讓學生共同商定,體現“以學定教”。

教師提示:根據以往學習詩歌的經驗,你們認爲學詩歌重點應該學什麼?在此基礎上,歸納成兩點。(做成圖片)

1、反覆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品味語言,領會詩歌的意境。

(三)、整體感知(自主學習)。

1、師範讀:老師聲情並茂地朗讀,很容易把學生的情感喚起,以便快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要求注意:把握字音、節奏、停頓、重音等。

2、自己放聲讀兩遍,把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讀出來。

3、找生讀,其他同學找優缺點後再讀,說說詩中描寫了幾幅畫面?抒發了作者的什麼情懷?(做成圖片)學生回答時老師板書。

秋風卷屋

羣童抱茅憂國憂民

夜雨溼屋

作者的這種情懷是怎樣抒發出來的,帶着這個問題進入第四個環節。

(四)合作探究:

挑出你們喜歡的詩句,並說說喜歡的理由。(做成圖片)

四人一組合作交流,此間老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觀察學生學習效果,重視學生的情感參與狀態。給他們足夠的時間,進行充分的'討論,然後小組派代表發言,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教師適當地補充點撥。不外乎從以下三個方面陳述喜歡的原因,邊賞析邊讀。

1、賞析生動傳神的字詞:

如:(1)、第一節“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寫出風的迅猛,還表現了茅草的動態。換成“吹”,風的力度不夠;“掀”表現不了茅草的動態。“三”是虛數,“幾”的意思,有時形容多,有時形容少,在這裏說的是茅屋蓋得很薄,經不起風吹。

(2)、第三節中“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鐵”表示a、很涼、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舊、很髒,只有一被,無法拆洗(貧窮)。換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無被子破舊之意。

2、品位含義豐富的詞語: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

如:(1)、第二節中“歸來倚仗自嘆息”,“嘆息”的含義是什麼?

a、嘆息天公無情毀屋。b、嘆息兒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

c、嘆息黎民生活困苦(戰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初顯憂民思想。

(2)、“長夜沾溼何由徹”中的“長夜”一詞一語雙關,既指眼前難捱的雨夜,又指戰亂造成的長時間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時局。

3、朗讀體會語言的美。

如:最後一節,怎樣讀出情和意?

語調高昂,還有悲哀、憤怒的語氣(當時無法實現,只是一個願望)。其中:

“千萬、大庇”重讀;“安得、何時”要讀得既悲哀又充滿希望;“嗚呼”要讀得無可奈何;“死亦足”要讀得堅定有力,並且拖長音。找生讀後,評析,再讀,最後齊讀。

(五)、總結遷移:

全詩共四節,前三節描寫了秋風卷屋、羣童抱茅、夜雨溼屋三幅畫面,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杜甫一家的不幸遭遇。然而令人佩服的是詩人在自己經受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時,想到的不是個人,而是普天之下千千萬萬像他這樣處於困苦境地的“寒士”,表現了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美好願望,充分體現了他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儘管在當時的社會裏,詩人的願望無法實現,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寬闊的胸襟卻永遠閃耀着光芒,千百年來,人們一直不忘的絕不僅僅是他的詩,更是杜甫他這個人。

今天,你從杜甫的胸襟中得到了哪些啓示?(做成圖片)主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切身的感受。

(六)、質疑解難:

還有哪些地方沒讀懂?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七)、結束語:

憂國憂民的詩人,永遠會受到人們的愛戴。最後,讓我們懷着對杜甫的愛戴和敬仰,有感情地誦讀他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