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課程教學反思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課程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3W 次

杜甫是詩壇之聖,杜詩亦有詩史之說。《茅》詩是傳世之作。《茅》詩所反映的是安史之亂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抒發的是憂國憂民、推己及人的高尚思想情操。古詩詞的教學,在於在理解詩句大意的基礎上學會誦讀;把握作者的情感;能對詩歌進行簡單的賞析。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課程教學反思

爲此,首先要了解作者和寫作的時代背景。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面對的學習羣體是一羣14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年代,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首感慨個人經歷,抒發社稷理想的古代詩歌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鑑於此,爲了幫助學生理解,我通過介紹背景拉近和學生的時代距離,並串綴起同一時期、反映同一主題的其它詩作,使學生聯想顯現當時動盪不寧的社會面貌;使學生體味連年窮兵黷武給社稷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使學生受到愛國愛民的思想教育,激發起強烈的愛國愛民、恤老憐弱的思想感情。像“三吏”、“三別”、《春望》等詩句所描寫的內容,很容易激起同學們的感情共鳴。

課堂上,學生回憶了過去學過的杜詩,使之對杜甫的認識更深刻更全面,對杜詩意蘊的體會更形象更豐滿。既溫故而知新,又以新而帶舊,使學生的感知向深層發展。

其次,要理解詩句大意。

理解的東西才能深刻的記者它。雖然本詩語言通俗易懂,但畢竟是文言文,一些文言詞彙與現代漢語有很大不同,很有解釋的必要。至於詩句大意,學生能意譯即可。

再次,在誦讀中品味意境,體會情感。

詩歌的情感,最終是靠反覆的誦讀得以實現的。儘管對學生的朗讀指導給予了具體的點撥,但由於學生的閱讀水平整體較低(普通話也很不規範),本詩情感的把握還是通過詩句意思的翻譯,以及老師的解讀來實現的。

對於詩歌的鑑賞,對學生來說難度很大。因爲缺少方法,很多學生無從下手,鑑賞的角度不能向中心思想傾斜。雖然點到了典型的動詞,卻又不能明白詩歌中敘事寫景是爲抒情服務的,思路很偏頗。

另外,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很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儘管課件做得很樸素,還是由很多學生只顧看畫面,而忘記了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啊。豐富了課堂教學,卻忽悠了學生思維,實在得不償失。教學過程中,以誦讀鑑賞爲主,又穿插杜甫的一些其他詩作,使整節課書聲朗朗,以詩教詩,以詩學詩,師生沉浸在詩的氛圍中。學生在學詩中提高了認識,愉悅了身心,得到美的享受。

總之,學習本課從背景入手,解釋爲輔,誦讀爲主,鑑賞爲最終目的,循序漸進,水到渠成。美中不足的是,學生的積極性還沒能充分調動起來,小組合作學習運用得不是很好,誦讀水平有待提高;課堂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還不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