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把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通用6篇)

把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通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5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把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通用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把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通用6篇)

  把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 篇1

有一位哲人說過“ 教師的愛能使犯了錯誤的學生重新振作起來,教師的愛是用深情融化學生心靈上久積而成的‘ 堅冰’ ,教師的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 在我們的工作中最大的事就是用愛滋潤每一個孩子的心田,就是不斷地關心孩子的生活,沒有愛心的人,像監工一樣有着一顆冷酷無情的心的人,是當不了教師的。教師首先是一個有愛心的人,我們的教育就是愛的教育。

我靜下心來閱讀《把心靈獻給孩子》這本書。書中有很多教育觀點。比如:李鎮西老師和他同事的對話。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 和諧的教育—— 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娓娓道來。它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書中衆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現選一例作以說明。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李老師用靈性的語言描繪了教師的形象。真正的教育怎能離開教師的滴滴雨露!是教師與兒童生命的對話才使教育發出高山流水之聲。那兒童呢?每一顆心都是一個未知的世界。他們渴望成功的體驗和快樂的滿足,他們祈盼教師用智慧的睿語解開他們心靈的密碼。是教師的理智之愛,使兒童的現實生活充滿意義;是兒童如水的清純,給教師帶來生命的滿足。真正的教育始終是教師與學生合奏的樂章。尊重是一縷精神陽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兒童,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 我想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而孩子們的快樂,對於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憐惜、愛護,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和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憂傷,才能贏得孩子的心。

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但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書中貫穿始終的怎樣用愛心去對待學生。

  把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 篇2

看了《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我被蘇霍姆林斯基的細心、耐心、專心和對孩子偉大的愛而感動,對現行教育感到痛心和無奈——現在,我們的絕大部分老師爭分奪秒地往孩子們的頭腦裏堵塞現成的說法、結論和論斷,從來不給孩子機會去接觸思想源泉和生動語言的源泉,捆住了孩子的想象、幻想和創作的翅膀,孩子由一個活潑、積極、好動的人變成一部記憶機器——我們的教育用一堵牆把孩子同周圍世界隔離開來。而蘇霍姆林斯基爲了教孩子認識一個字母、一個單詞費盡心機把他們帶到農場、田野地頭、河邊感受大自然的氣息;爲了培養孩子的感性和善心,他把孩子帶到森林裏上音樂課,感受森林裏蜜蜂的嗡嗡聲、鳥叫聲、流水聲……,試問:我們現在有多少老師能夠做到?不用說做到,就是想都不會想,我們現在的幼兒園和學校,爲了防止出現意外,推脫責任,寧可把孩子整天關在教室裏,低年級同學連在學校裏玩都沒有機會,春秋遊有的學校都取消了,更不用說帶孩子到大自然裏去感受什麼。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這只是教育的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真正的學校並不僅僅是兒童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場所,那是兒童集體的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種多樣的志趣和愛好把施教者與受教育者聯繫在一起,一個只是在講課時隔着講臺跟學生會面的人是不會了解兒童心靈的,他不可能成爲教育者。”

蘇霍姆林斯基當了校長,爲了零距離接觸孩子,研究孩子的成長情況(包括細節)和各種變化,他直接選擇兼任班主任。所以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別人怎樣教育而不直接接觸孩子,他就不再是教育者了”。李鎮西老師是蘇霍姆林斯基虔誠的追隨者,這方面和蘇霍姆林斯基何其相似!試問我們現在還有多少位校長還兼任班主任?當然,這不能全怪校長,教育行政部門推行的教育行政化使校長們大多疲於應付各種檢查、達標驗收而疲憊不堪,不用說校長兼任班主任,很多時候任課老師們還要犧牲教學時間或加班加點來突擊做資料應付檢查呢。

蘇霍姆林斯基學校的孩子們,大多來自戰後殘缺不全的“病態”家庭,那些孩子各方面的狀況遠比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孩子們要差得多,但是,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用最大的勇氣和決心教育好這些孩子,他說:“要成爲孩子們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同時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勸告我們的老師說:“對孩子的依戀之情,這是教育修養中起決定作用的一種品質”“低年級教師在孩子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對孩子來說應當是一個與生母一般親暱可愛的人”“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對孩子深沉的愛,父母親的親暱溫存同睿智的嚴厲和嚴格要求相結合的那種愛”。

老師們大多數喜歡上課時孩子“聽話”,在老師的威嚴之下,很多孩子確實很聽話——老老實實坐在那裏兩眼瞪着黑板,好象在注意聽課,其實一句話都聽不懂,苦不堪言,考試時孩子分數很低,老師就又罵孩子們說“你怎麼這麼蠢呢”,其實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這是老師蠢而不是孩子蠢!他說:“在未能用兒童的樂趣吸引住孩子之前,我便無權談論給他施加什麼教育影響”。我偶爾會到大學裏給大學生上課,基本上是上課結束後學生仍然不願意離開教室,總纏着我問東問西,和我一同去上課的教授們問我:“你從未當過老師,也沒有教師資格證,爲什麼你上課學生喜歡聽,而且總是意尤未盡?”我回答說“因爲我知道學生們想聽什麼、我知道如何抓住學生的心”——我認爲,一個老師縱然滿腹經論,如果沒有演講能力,上課缺乏感染力,不能捕獲學生的心,那他就不是合格的老師。另外,老師用心講課,付出了真情,總是可以感動人的。

從《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中我們可以看出,蘇霍姆林斯基爲了當好老師,深入研究了心理學、醫學、生物學等學科,當然我們的老師大多數也都修了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等課程,但從我所接觸的大多數老師的情況看,老師們學的這點所謂心理學,與蘇霍姆林斯基比起來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如果真的學成了,那麼我們的一些老師就不可能在教育孩子(特別是犯錯誤的孩子)時,只會對孩子吼叫和恐嚇孩子。蘇霍姆林斯基看到孩子們把校園的花朵摘下來時,他不是吼叫和恐嚇,而是默不作聲,之後他平靜地對孩子們說:“孩子們,你們摘掉了花,現在這塊地方還美嗎?這些光桿好看嗎?現在我們到哪裏去看花呀?”輕輕地幾句話,孩子知錯了,然後他動員孩子們動手勞動種花,孩子們欣然接受,蘇霍姆林斯基就樣達到了教育目的。對這件事,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總結道:“情感,形象地講乃是高尚行爲的肥沃土壤,……心靈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在童年形成”。

如今許多家長對孩子確實十分好,好到不講原則,什麼都依孩子的,只差沒把自己的心掏出來給他,所以——在家裏孩子是小皇帝,打個噴嚏全家人都着急圍着孩子團團轉,上個醫院全家人陪着上滿醫院跑;在學校裏如果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打打鬧鬧吃了點小虧,他立即找學校算帳;班級勞動怕孩子累着,幫助孩子裝病請假……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一定是一個缺乏憐憫、對別人沒有同情心、冷漠無情、自私自利的人,最後對家長都不會尊重,何談對社會負責任?在談到培養孩子的道德時,蘇霍姆林斯基寫道:“一個人的道德面貌如何,歸根結底要看在他的童年時期是從哪些來取得快樂的,如果他的快樂在於無思無慮、坐享其成,如果孩子不知什麼是憂傷、委屈和痛苦,他就會成長爲利己主義者,對別人的事不聞不問。非常重要的是,讓我們培養的人懂得最大的快樂——出於對人的關懷而感受到的激動人心的快樂。”

  把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 篇3

現在的孩子,老師和家長總感覺到他們的心靈很空虛,吃好穿好,玩的東西比我們那個時代的孩子多得多,他們自己也感覺到不快樂,這是爲什麼呢?我認爲這是“享受疲勞”——得到太容易了,考慮自己太多(太自私),關心別人太少,所以感覺不快樂。唯有書籍可以彌補心靈的空虛,可有多少家長在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方面下過功夫?如果孩子從兒童時代起就沒有養成對書籍的喜愛,那麼到了少年和青年時期,他的心靈就會空虛。如果孩子只是“享受”快樂,而不是經過勞動和精神上的努力取得快樂,那麼他的心就可能會變得冷漠、無情,對一切都無動於衷。人類最大的快樂是從關心別人的精神世界、從體察他人的不幸中產生,沒有這種感受,就不可能有道德美,快樂感就大大下降。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未能對幸福和痛苦都瞭解的孩子,永遠也不會成爲關心別人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教育者應善於珍惜孩子們的感情,首先要珍惜那種痛苦的感情。”

如今,有很多所謂的專家大放X詞:說什麼要讓孩子快樂地成長,不能打不能罵,批評也不行,一味地給孩子讓步,不少家長在這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孩子最後變成個什麼人了呢?小皇帝、小霸王!不少家長常對孩子說:“爸爸媽媽這麼愛你,你爲什麼就感覺不到呢?爲什麼就不理解我們呢?”其實,讓孩子受些痛苦,他們更能感受到同伴蒙受的痛苦,他們越會同情人,培養兒童關心社會(與個人、家庭需要沒有直接聯繫的事),是克服兒童個人主義的良藥,如果孩子產生了關心社會利益的興趣,那麼那種只知關心自己的惡習任何時候也不可能在他心中生根。所以教育者的任務是要喚起孩子關心他人、關心社會的熱情,願爲別人、爲班級、爲社會做好事,當這種激情成爲個人行動的時候,他的心就變得高尚起來。另外,教育者不宜總對孩子做過的好事誇獎和過分宣揚,不要讓孩子把人道的行爲看成是自己的功勞,認爲是一種了不起的行爲。

最後,蘇霍姆林斯基飽含深情地寫道:“孩子們啊!五年來,我拉着你們的手一步步向前走,我把整個心都獻給了你們,誠然,這顆心也有過疲倦的時候,而每當它精疲力竭時,孩子們啊!我就儘快來到你們的身邊,你們的歡聲笑語給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們的張張笑臉使我的精神重新煥發,你們那渴求知識的目光激發我去思考……”。這段話使我想起了列夫·托爾斯泰說過的話:如果教師只愛事業,那他會成爲一個好老師;如果一個教師只會像父母那樣愛學生,那他會比那種通曉書本、但既不愛事業、又不愛學生的教師好;如果一個教師既愛事業、又愛學生,那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

  把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 篇4

近日,有幸拜讀了蘇霍姆林斯的《教育三部曲》之《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深有感觸。蘇霍姆林斯基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他對教育實踐的愛,包括他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孩子的愛以及對孩子實施愛的教育,他說:“要成爲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他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用力用心用愛呵護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用實際行動來詮釋“愛生如子”的真諦,這着實令人佩服。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兒童的尊嚴是人類靈魂裏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前進的潛在力量。”學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自己的行爲方式和獨立人格,甚至有自己的祕密。如果他能受到尊重,便能懂得自尊,也會懂得怎樣去尊重別人。你不信任他,不尊重他,他同樣不信任你,不尊重你。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從來沒有孩子不願意學習的情況,他願意學習只是他不會,他還沒有能力集中注意力,沒有能力強迫自己學習。”反思我的教學,我真的不瞭解我的學生。忘記了他們只是孩子,而學習不能是單純輕鬆的遊戲而是一種勞動。對於兒童來講,掌握知識這是最終的目的,他不能像成人那樣有選擇的進行學習和計劃學習。

當孩子失去了對學習的願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厭學情緒產生了,那任你用什麼辦法也不可能使孩子坐下來念書了。不瞭解學生,就沒有辦法給予學習的快樂、激發他們的自豪感。 愛學生,就要成爲他們的知心朋友。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不僅要成爲一個教導者,而且還要成爲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克服困難,一起感受歡樂和憂愁;要忘記自己是個教師,而這時,孩子纔會把一切都告訴他。”對於這一點,我想談談我的做法:上課時,我向學生露出親切的笑臉,投去友善的目光,進行交談式的教學;下課時,我留在教室和學生們談心,說笑話……很快地,我和學生之間建立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師生關係,形成友好、愉快、輕鬆、和諧的心理氣氛。這時,他們會把我當知心朋友,敞開心扉,讓我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並求得我的幫助和指導。一個好教師應當主動與學生做知心朋友,傾聽他們的心聲,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包括內心世界的苦惱與憂愁,這樣,教師纔會更全面、更深刻地瞭解學生。 “沒有愛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的教育。”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諦。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用愛心去感染每一位學生,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讓學生在愛的環境中成長爲一個懂得付出愛、懂得感恩的人!

  把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 篇5

在這個特殊的假期裏,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這本書講述的是作者在五年裏跟班裏三十一名學生朝夕相處的平凡歲月,內容是一年小學預備班和四年小學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學工作,初讀時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在讀完後結合平時自己的教育體驗及與孩子們相處時的感受,體會到了作者熱愛教育工作,熱愛兒童的心,和教育工作帶來的無窮的創造力和生命力。

尤其讀完全書後,更是從字裏行間充分感受到作者流露出來對於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孩子們的愛,以及如何去用愛教育孩子,讓孩子擁有愛心並懂得如何去愛別人。我最深的感悟是:作者將自己比喻成了手握“刻刀”的雕刻師,將一名名學生比喻成了未經雕琢的璞玉,全書都在分享他是怎樣將“璞玉”雕刻成了一件件工藝品。這是一本能撫慰我們心靈的書,給我們的教學和生活帶來啓發,用平凡而質樸的語言和故事,詮釋教育的真諦。

在這本書中我學到了以下兩點:

一、要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身爲教師,我們不光要明白學生們不只應在教室裏聽老師講解枯燥無味的知識時,也可以帶領學生去野外玩耍從而體會大自然的美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傑也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能成爲蘇霍姆林斯基學校的學生是幸福的,因爲那些孩子不需要爲分數而心不甘情不願的學習着,他們沒有繁重的學習任務所壓着,沒有失去童年所該有的天真、快樂。他們的學校在藍天底下,在大梨樹下,在葡萄園裏,在牧草場上。蘇霍姆林斯基帶領着孩子們在新鮮的空氣中進行力所能及的勞動。假日,他組織孩子們遠足、野營。書中描述的瓜園度假的歡樂情景讓我心馳神往。孩子們在蘇霍姆林斯基所營造的“藍天下的學校”、“幻想之角”、“童話故事會”、“健康樂園”在愉快地遊玩着勞動着學習着,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引導下不知不覺地由欣賞大自然中玩耍中變爲觀察大自然、去思考去學習,收穫着知識也收穫了健康的身體和和諧的心理。蘇霍姆林斯基如一位獨具匠心的園丁,帶領着孩子們走進了教育的“世外桃源”,和諧而健康地成長,快樂而歡欣鼓舞地學習。我在心馳神往這樣的“世外桃源”的同時也感到自己也有一種使命,那就是以這位大師爲榜樣,盡心盡力爲我的孩子們營造這樣一個“世外桃源”,把他們從分數的“拷鏈”,繁重而枯燥無味的題海中解放出來,給他們一個和諧、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學習環境。

二、教師應該擁有對教育的愛心和熱情。我們要始終記得正是出於我們對於教育的熱愛才會引導我們走向教師這個行業。在這本書中蘇霍姆林斯基所寫的教育實踐字裏行間流露出他的愛,這包括他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孩子的愛以及對孩子實施愛的教育,讓他們擁有愛心、懂得怎樣去愛別人。他說:“要成爲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作者深愛着這些孩子,他親暱地稱他們爲“小傢伙、小鬼”,他認爲教師首要的.職責就是“愛孩子”。因爲愛,他期望每一個孩子都有着健康的體魄;因爲愛,他也竭盡全力去幫助孩子們學會學習。愛孩子,應該說是作爲教師的最基本的條件,但如果是始終如一的愛,堅持不懈的愛,面向全體的愛,也是不容易做到的。愛孩子,很重要的一點是愛得要純粹。不是施捨,不攙雜功利。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想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而孩子們的快樂,對於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把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 篇6

如果教師只愛事業,那他會成爲一個好教師,如果教師只象父母那樣愛學生,那他會比那種通曉書本,但既不愛事業,又不愛學生的教師好,如果教師既愛事業,又愛學生,那他是一個完美的教師。——題記

近期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感觸頗多,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這句話一直縈繞耳邊並影響了我的行動我深深被這位大師的理論所折服。被其教育實踐所吸引。萬千感慨化作一句話:高素質的教師應該真誠地熱愛每一位學生,應該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應該永遠不對任何學生言放棄,應該樂於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大師用自己的行動給廣大教育工作者指明瞭方向,激勵我們用童心喚醒愛心,用愛心滋潤童心。

我是一名剛從學校畢業,踏入社會進入教育行業的教師,我所任教的學校依山傍水,風景極美,學生們也大多來自農村,純潔質樸。記得剛來到學校得知自己擔任的是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師兼班主任,我心裏暗暗想到:這也太沒挑戰性了吧,一年級的小孩子應該很容易搞定的啦!那時我以爲擁有豐富的知識就能當好老師,但上了一天課後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多麼愚蠢,因爲哪怕你學富五車,你的課堂上照樣會有人充耳不聞,儘管你在講臺上講的汗流浹背、聲音沙啞,那些小傢伙依然在下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裏,有說話的、有玩小玩具的、有吃東西的、有看着窗外發呆的、更有下座位到處跑的······我心裏很是鬱悶,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捍衛自己的教師尊嚴,樹立自己的教師威信,有我在,豈能容他們胡來!於是,我開始對着鏡子練習板臉,高聲說話,還有那傳說中的具有殺傷力的眼神,這一招還真奏效,每次我走進教室,學生們總是乖乖的,很守紀律,但依然我的講課熟視無睹,愛聽不聽。不明白啊!這羣山裏的小花朵爲什麼這麼難侍侯?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後,我豁然開朗,終於明白了問題出在哪,以前,如果有人問我教學是什麼,我的腦海裏閃現的是傳授知識。可學習了大師的論著後,我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學生對你的課不感興趣,成績提不上來,不一定是你教學水平低。而是我們把教學看得太單一了。“教學,並不是機械地把知識從教師那兒傳授到孩子那兒,它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兒童對知識和學習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對教師的態度。”仔細想想,這一論點我們不應該感到陌生,通俗地說就是對於學生來說喜歡哪個老師,哪門功課就容易學得好。

要成爲學生喜歡的老師,這也決非易事。人是感情動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難想象一個不喜歡教育職業的老師會喜歡學生。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爲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確實如此!師愛是教育的靈魂。教師給予的愛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開啓學生心靈的鑰匙,是通往學生內心世界的橋樑。

於是乎,我轉變想法,做大膽的嘗試,決定把僞裝的嚴厲面具摘掉,心想即使孩子們都不怕我了也沒關係,只要他們學的開心,願意學習,我就是成功的。說幹就幹,課堂上我表揚每一位積極發言的同學,製作獎勵卡,只要有些許進步便給予鼓勵,對待犯錯誤的同學,沒有了往常的嚴厲批評,而是給其三次改正的機會,沒想到我的轉變讓我迎來了一個又一個驚喜,課堂上氣氛活躍,學生踊躍舉手,認真聽講,路隊、衛生、紀律,學生表現樣樣精彩,更值得欣慰的是,我幾乎沒有懲罰過任何一位學生,因爲他們如果同一個錯誤犯三次,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至於我最初的擔心現在已消失的無影無蹤,孩子們一見到我就熱情的打招呼,盼望上語文課,我再也不用再板着臉維持紀律了。把鼓勵給孩子,把讚歎給孩子,把整個心靈給孩子,試問,有誰不渴望、不喜歡這樣的老師呢?

蘇霍姆林斯基在《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中省思了自己作爲教師的一生:“我生活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猶疑地回答說:愛孩子。”而對孩子的愛,不僅僅是停留在學校裏、停留在課堂上,如果要愛孩子、把心靈獻給孩子就應當走進孩子的生活、走進孩子的心裏。

我們班裏有個女孩小利有一段時間天天遲到,學習下降越來越明顯。看到這種情況我心裏特別着急,課下我找這個女孩瞭解情況,她只是哭,卻什麼也不說,讓我更加難受。經家訪瞭解到她父母離婚了,女孩隨父親,父親又去打工,幾個月了都沒回來了,家裏只有一位上了年紀的奶奶勉強照顧她,現在奶奶又生病了。看到她所處的環境,我的心也在流血,這麼小的孩子自己都不會照顧自己,還要照顧奶奶。於是我趕緊給孩子做飯,教她如何簡單自理生活:梳頭、整理書包衣物、洗紅領巾等。教給她應急遲到的辦法。並期待的說“孩子,老師相信你能做到。”一個寒冷的清晨,我發現她到校很早。可能是爲了不遲到,走的急。她敞開着外衣,連襪子也沒穿,半截腳腕露在外面。此時一股愛子之情油然而生,我說“小利趕快把你的衣服拉鍊拉好,冷不冷呀?明天一定要穿上襪子,小心凍感冒啦。”她嘴角蠕動了一下,沒有說話,眼裏卻分明是感激。中午放學後,我趕緊買了兩雙襪子給她送去,孩子流着淚說:“老師您比我媽媽還要好。”孩子的奶奶抹着淚說:“老師,讓你費心了。”後來,我和女孩走的更近了,我經常利用空閒時間幫她補課,孩子很聰明,慢慢的學習成績又趕上來了,從此再也不遲到了。

孩子像是一塊塊未經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師的工作就是結合孩子們自身的特點,將他們雕琢成一件件藝術品,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因爲它們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們是哺育萬物的陽光雨露,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每個老師都應該愛孩子,將自己的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意味着要給予孩子多少的愛、理解、關心。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意味着孩子的一切便會是自己的一切,便會竭盡一切爲孩子謀劃與工作。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意味着要走進孩子的心中,尊重、認識、理解、欣賞孩子,瞭解孩子的興趣和需要,給孩子成長所需要的精神食糧。

老師是辛勤的園丁,學生是祖國的花朵。看到班上32張可愛、質樸的小臉,我彷彿看到了32個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對着這些山中的花朵微笑的日子裏,我很快樂,將自己的愛傾注到自己所熱愛的失業中讓我覺得作爲一名教師不僅僅是光榮的,而且是幸福的。

對着山裏的花朵微笑,讓他們開的更加燦爛、更加奪目、更加絢麗多姿!

老師的愛,是學生永遠的陽光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