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熱門】幼兒園教案集錦9篇

【熱門】幼兒園教案集錦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教案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熱門】幼兒園教案集錦9篇

幼兒園教案 篇1

一、複習7的組成

1、對數遊戲:小朋友,今天我們來玩一個新遊戲“對數遊戲”,就是老師先報一個數,然後你們再報一個數,我們報的兩個數合在一起要是7。

師:我報3。 幼:我報4。……

2、問答遊戲:師:小朋友,我問你7可以分成1和幾?

幼:肖老師,我告訴你7可以分成1和6。……

二、學習8的組成。

1、今天天氣很好,小兔和小猴都請小狗一家去它們家做客,這可難壞了小狗一家,這可怎麼辦呀,於是它們想出來一個辦法,就是分開來去,一部分小狗去小兔家,一部分去小狗去小猴家。

那我們先來看看,小狗一家一共有幾隻成員吧。(教師出示小狗,請幼兒數,並回答出有8只小狗)那這8只小狗都可以怎樣分呢?請小朋友來幫助它們分一分吧,先自己想一想,想好後可以和好朋友說一說。

2、請個別幼兒上前操作,引導幼兒邊分邊說,有幾隻去了小兔家,有幾隻去了小猴家,並用分合式記錄下來。提醒幼兒每次分的要不相同。

3、驗證操作結果:小朋友,我們來看看他分得對嗎?有沒有把所有分法都寫出來呢?

提問:8分成兩份有幾種分法?(7種)

4、找出8分成1和7及7和1的情況,引導幼兒發現其中的交換關係,再來找找,還有哪些是這種交換情況的?原來,我們只要將8分到3和5,就能找出6對分合式,因爲兩個數之間是可以交換位置的。

5、現在我們知道了8分成兩份有7種分法,誰會把這7種分法有順序的寫出來。(請一幼兒書寫)

我們來看看這個分合式,左邊和右邊的部分數有什麼有趣的地方?(引導幼兒發現兩個部分數之間遞增、遞減的關係)

三、幼兒操作

1、小朋友,現在老師給你們每個人準備了8片小圓片,請你們把這8片小圓片分成兩份,每次分得要不一樣,分一次記錄一次在作業紙上,看誰分得快又對,而且不會漏掉。

2、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提醒幼兒要分成兩份。糾正幼兒不良書寫姿勢。

3、小結:要分得快有兩種好辦法,就是分出來一種,直接把兩個部分數調換位置,又是另外一種分法。第二種好辦法就是,第一種分法,左邊分,1個,剩下的分給右邊,第二種分法,左邊分2個,剩下的給右邊……。

四、結束部分

評價幼兒操作情況,表揚上課認真、積極的幼兒。收拾用具,結束本次活動。

幼兒園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學會圖形圓形,知道生活中常見的圓形物品。

2、知道圓形的特性和用處。

3、熱愛探索和觀察,喜歡數學。

【活動準備】

1、繩子幾條;尺子幾把等粗製量具。

2、有圓心的大的圓形的卡紙。

3、圓形的物品的圖片。

4、幼兒已有方形的經驗。

【活動過程】

1、教師拿出一張圓圓小熊臉的圖片引起小朋友的興趣:“小朋友們,這是什麼動物呢?它的臉是什麼形狀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種新的圖形好嗎?”引入話題,告訴孩子什麼是圓形。

2、教師繼續拿出各種圓形圖片,例如太陽,例如車輪。“孩子們,這些東西都是圓形的。”提問孩子們思考這些物品有什麼特徵,圓形與方形有什麼區別,引導孩子得出圓形沒有角的結論。

3、教師拿出圓形卡紙。請孩子們分成幾組,用手或者已有的量具或者其他方法測量圓心到圓邊的距離是否一樣,讓孩子知道圓的初步概念。

4、在孩子測量完畢後,教師可引導孩子歸納出圓的特徵。接着教師請孩子們舉例生活中的圓形。比如地球儀,比如光盤等等。

5、在孩子討論完生活中的圓形物品後,教師請孩子思考爲什麼有些東西一定要做成圓形的。教師可出示車輪、光盤等的圖片,引導孩子從圓的容量、沒有角的特性等方面思考。

6、教師請孩子圍成一個圓圈,跳圓圈舞放鬆一下,結束活動。

幼兒園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仔細傾聽故事,知道要愛護花草樹木。

2、知道老人勞動很辛苦,學習主動關心和幫助老人。

【活動準備】

1、創設一個美麗的小花園場景,分別放些真假月季花、茉莉花等。

2、木偶(熊貓奶奶與小象)

3、幼兒用書和掛圖。

【活動過程】

1、出示掛圖,談話引起幼兒興趣。 ——熊貓奶奶在林子裏新開闢了一塊地,種了許多許多的花,是個很美麗的小花園,她每天辛苦得照顧着這些花,但終於發生了一件事。 聽故事的前半段,從開始……她着急地在想:我不在花怎麼辦?它們該渴死了。

2、提問幫助幼兒回憶故事內容。 ——熊貓奶奶的小花園裏有些什麼花? ——熊貓奶奶每天一早幹什麼?她怎樣照看這些美麗的花? ——熊貓奶奶突然生病了,爲什麼?

3、講述故事的後半段。 ——那到底花怎麼樣了呢?它們有沒有渴死呢? 教師講述故事的後半段,並設問: ——花園裏的花長得很好,並沒有渴死,那是因爲小象在幫助熊貓奶奶,假如小象不去會怎麼樣呢?

4、教師和幼兒共同表演,激發幼兒尊重老人的情感。 教師和幼兒共同佈置場景,並一起表演木偶,再現故事中美的場景。

【活動延伸】

1、教師和幼兒一起討論怎樣關心幫助老人,並回家後做一件關心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事情。

2、開展韻律活動:《小雨和花》幼兒自由創編下雨、澆花、和花喝水的動作。

託班其他活動:漂亮的花被子

【活動目標】

1、能按教師的要求沿着實線將撕出的碎片粘貼在被子裏面。

2、激發幼兒對手工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兒人手一張手工書第5頁。

2、教師把第一頁花色紙剪下。

【活動過程】

1、出示圖片啓發幼兒觀察:圖片上有什麼呀?今天我們來爲被子貼上漂亮的圖案好嗎?

2、教師講解示範。(把一張花色紙撕成小碎片,沿着實線將撕出的碎片粘貼在被子裏面。要求粘貼在實線裏面在粘滿。)

3、教師提要求。

(1)小碎片不掉地上。

(2)要求粘貼在實線裏面在粘滿。

4、幼兒開始製作,幼兒每人一張花色紙撕成小碎片,撕完粘貼在被子裏。要求粘貼在實線裏面在粘滿。(撕紙時:左右手的拇指食指緊捏紙,撕一撕重複到完成爲止。)粘貼時,輕輕地摸上膠水粘貼在上面。

5、展示作品,讓幼兒自己觀察自己粘貼的小花被。

幼兒園教案 篇4

一、內容分析:

《模仿大王》是小班創新智慧遊戲的內容。模仿是幼兒特有的天性,也是他們認識事物、學習各種本領的重要途徑。創新源於感性知識的積累和生活經驗的豐富。圍繞模仿展開一系列創新思維活動,將會使幼兒感受到創新的樂趣,培養創新的好習慣。

二、幼兒分析:

小班幼兒年齡,經驗少,思維帶有明顯的直覺行動性,創新思維能力低,語表達能力差。日生活中,然也涉及。但比較零散,系統。因此創新思維缺乏主動性和經驗。本次活動設計了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髮展的環節,較淺顯。貼近幼兒生活,易爲幼兒所接受。

三、設計思路:

模仿,並不陌生。這次活動只是讓幼兒懂得模仿就是跟着學或比着做或是表演。激發幼兒創新思維感受模仿 的樂趣。活動前,練幼兒模仿故事中的人物,(情和語言)累了一些經驗。活動中,層遞,調動幼兒的興趣。讓他們 在遊戲中體驗成功的喜悅,試到合作的樂趣 。

四、活動目標:

1、訓練幼兒的觀察力和提高想象力。

2、激發幼兒大膽創新、大膽想象並用語言表達出來。

3、讓幼兒體驗模仿的樂趣。

五、活動重點:激發幼兒想象和創新思維。

六、活動準備:音樂磁帶、錄音機、彩色圖片

七、活動過程:

1、律動導入。組織幼兒坐成半圓,音樂做律動吃西瓜。師:才我們學了誰的樣子吃西瓜?兒;豬八戒。對豬八戒吃西瓜我們來學他的樣子這就是模仿。

2、擴散思維模仿活動。

(1)示彩色圖片。小雞小青蛙小鴨子讓幼兒來模仿他們的樣子。動物走路的樣子,動物叫的聲音,雞吃米,青蛙捉蟲等。各不相同、具特點。能表現出小動物的形象。

(2) 教師引導幼兒想象。師冬天到了。小青蛙還在唱歌嗎?請一幼兒出來模仿冬天的小青蛙。師小鴨在游泳。小雞一隻腳站着。我們來模仿。幼兒紛紛從坐位上下來模仿。

3、幼兒自由組合兩人或三模仿。幼兒參與的興趣更濃了》模仿小雞的兩個小朋友一人當頭一人當尾巴,惟妙惟肖鴨的一人學走路一人學叫聲。很可愛;還有三人合作模仿小動物。想象力很是驚人。

4、遊戲你模仿我來猜請一幼兒模仿小動物。大家猜、這一環節幼兒的想象力,到充分發揮。他們模仿熟悉的動物動畫片中的角色現實生活中的人比如小貓小狗葫蘆娃小哪吒老爺爺老奶奶等。

八、活動延伸:簡單的仿生學。

九、活動反思:

1、這次設計的模仿活動幼兒很感興趣比如兩人三人合作模仿是孩子們最開心的事,他們既互相合作又充滿快樂並且還體驗了成功的喜悅

2、活動過程中引導性的語言不夠精練還需要進一步推敲

3、請個別幼兒模仿後可以讓全體幼兒模仿滿足他們躍躍欲試的願望如果再加上音樂會更好。

幼兒園教案 篇5

遊戲名稱:乘車。

遊戲目的:練習帶5的直加、直減的看心算。

遊戲準備:車上貼有數字、珠碼和帶5的直加、直減的算題若干。

遊戲玩法:家長讓孩子算出車上的算題後,方可讓孩子坐上車。家長檢驗,正確記得一分。家長、孩子可互換角色,輪流進行,比比誰得分多。

對家長的話:

再一次進行加減法的教學活動,孩子們對畫面所顯示的情景理解和加減法的實際意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我們嘗試通過情景、在觀察撥珠運算的過程和對應的珠圖變化中,讓孩子初步理解一圖二試的含義。

回家練習:聽一聽、撥一撥(配套音帶一)B面帶5的直加直減(第一、二組練習聽心算,第三、四組練習聽打算)。

幼兒園珠心算教案:9以內數的直加直減綜合活動

遊戲名稱:買水果。

遊戲目的:熟練掌握9以內直加直減,提高心算能力。

遊戲準備:水果若干種類,上有9以內直加直減的算式題。

遊戲玩法:

1、孩子和爸爸媽媽一起買水果,做對水果上的題目就能買到水果,看誰買得多又快。

2、爸爸參加,媽媽當裁判;媽媽參加,爸爸當裁判。

附:限時聽心算和看打算。

2 3 3 7 9 2

1 1 - 2 - 5 -7 5

5 5 6 1 - 2 - 6

- 7 - 6 2 5 4 3

6 - 2 - 5 1 5 5

—— —— —— —— —— ——

對家長的話:

祝賀您的孩子在本學期取得的進步,學會了9以內數的認識和直加直減珠心算,這與您的支持和鼓勵是分不開的,老師深表謝意!

下學期,我們要進入百以內數的認識和兩位數的直加直減,要建立兩檔的珠映象了,是有一定的挑戰哦,希望家長您能繼續配合我們的教學,讓孩子學有所獲。

我們下學期再見了!

幼兒園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探索讓小球站穩的多種辦法。

2、鼓勵幼兒願意講述自己的想法。

3、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4、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活動準備】

1、球類材料:乒乓球、玻璃球、彈力球、網球。

2、其他材料:毛巾、卡紙、瓦楞紙、紙盒、紙杯、玩具、筷子、沙子、葉子、尺子、光盤、羽毛、毛線、積木。

3、工具:照相機。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玩球,感知小球在不同材質上滾動的特點。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好玩的東西。就藏在我這個盒子裏,請你們猜猜看,會是什麼?

幼:玩具、氣球……

師:小朋友請看,這是什麼?

幼:是球、乒乓球、網球、還有玻璃球……

1、幼兒在地板上玩球。

現在,請到我這裏來拿一個你喜歡的小球在地板上玩一玩。(自由玩球)

提問:誰來告訴大家你剛纔是怎麼玩的小球?

幼:我是滾着玩的、拍着玩的、跳着玩的、打着玩的……

師:原來你們有這麼多玩法,想法可真多。看看我這裏還有什麼?

2、出示毛巾,幼兒在毛巾上玩球。

師:你有沒有試過在毛巾上玩小球呢?

(1)幼兒在毛巾上玩小球,感知小球在毛巾上玩和地板上玩的不同。

(2)引導幼兒說出不同:誰能告訴大家小球在地板上玩和在毛巾上玩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討論:爲什麼小球在毛巾上滾得慢,一會兒就站穩了呢。

(3)出示毛巾讓幼兒摸摸看,感知毛巾的粗糙。

師:小朋友,摸摸毛巾你有什麼感覺?

小結:原來小球在光滑的表面上不容易站穩,在粗糙的表面上能夠很快站穩。

(筒析:先在地板上玩球是爲了讓孩子感知後面毛巾的粗糙,在操作中有的孩子會拿着毛巾拍球玩,這時候教師需要引導孩子“你可以試試看在毛巾上滾着玩球”,這樣幼兒才能通過操作去感知、觀察和比較。)

二、探索阻力能讓小球很快站穩。

師:小球是不是在所有粗糙的表面都能站穩呢?我們來試試看。

1、出示斜坡,鼓勵幼兒猜測結果。

師:我這裏有一個斜坡,現在你們猜猜看小球(自由滑落)能站穩嗎?

2、藉助材料,嘗試讓小球在斜坡上停住。

師:誰有辦法可以讓小球在斜坡上站穩呢?我給大家準備了斜坡和很多材料,你可以用手也可以用材料讓小球在斜坡上站穩。實驗成功了,你要告訴大家你是用的什麼辦法讓小球站穩的。

(1)幼兒分組進行嘗試,教師巡視指導。

(2)交流分享:告訴小朋友,你是怎麼讓小球在斜坡上站住的。

小結:有的小朋友是用紙盒幫小球站穩的,有的是用手幫小球站穩的,大家想出的都是阻擋的辦法,要想讓小球在粗糙的斜面上站穩,就要用手或者用材料阻擋小球。

(簡析:這一環節,教師可先請個別幼兒嘗試操作,再讓幼兒分組用多種材料去操作,特別要關注能力比較弱的幼兒,使他們也能通過自己的辦法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的興趣和信心。)

三、引導幼兒探索用卡紙讓小球站穩的方法。

師:我這裏有一張卡紙,你們能不能用一張紙就讓小球站穩?

1、鼓勵幼兒嘗試多種方法,教師將幼兒的做法拍下來。

2、引導幼兒介紹自己的做法,並即時播放拍攝的幼兒操作的照片,供幼兒交流分享。

小結:剛纔有的小朋友用紙團住小球,有的把小球像糖果一樣包了起來,只要我們把光滑的紙變成粗糙的,或者是把紙做成能固定小球的東西,就可以讓小球站穩了。

(簡析:這一環節是幼兒自主操作,嘗試用紙通過捏、搓、團、折以及包糖果、折小船的多種方法讓小球站穩。一開始很多孩子把小球放在紙上,小球不動,就認爲它站穩了。在這裏,教師並沒有指導幼兒怎樣操作,而是巧妙引導幼兒讓紙變一變,啓發幼兒思考並實踐。教師在觀察、拍攝時要善於發現閃光點,以便最後評價時有意識地展示給大家看。)

四、嘗試運用多種材料進行實驗。

師:我這裏還有球、紙杯、筷子、沙子、葉子、尺子、光盤、羽毛、毛線、積木,你們覺得它能讓小球站穩嗎?請小朋友們再去試一試。

五、教師巡迴指導,讓幼兒講述自己的想法,結束活動。

(簡析:幼兒通過前幾次的操作有了一定的經驗,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爲幼兒提供了開放性的自主探索的空間,有利於幼兒自由發揮,教師只需要鼓勵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大膽嘗試、探索。)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爲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幼兒園教案 篇7

親子游戲是人們現在對孩子進行親子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不僅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歡樂,同時,還會增強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相互理解,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有益。

遊戲名稱:

不斷前進。

遊戲準備:

布條、障礙物、籃球。

遊戲過程:

1.家長將準備好的障礙物均勻地佈置在空曠的地面;

2.家長將準備好的籃球放置在一個目的地;

3.家長用布條將自己和孩子的腳綁好;

4.家長和孩子沒人只用一隻腳,然後和自己的家長用胳膊扶持好,不斷前進;

5.在前進的過程中,家長和孩子注意跨越準備好的障礙物,每跨越一次,將一個布條寄在障礙物上;

6.跨越完所有的障礙物,到達目的地之後,取得籃球后往回折返;

7.返回出發地的最短時間就是家長和孩子完成親子游戲的成績。

幼兒園教案 篇8

一、目標

讓幼兒用自己身體運動的辦法,來體會地球和衛星運行的特點,發展幼兒動作的表現力和與同伴合作的能力。

二、準備

教師簡單瞭解人造地球衛星旋轉的情況。自制小坐墊若干個。

三、過程

1、讓幼兒初步瞭解人造地球衛星運行的特點,然後與幼兒一起討論:怎樣用身體的動作來表現衛星與地球的運行?

2、在討論的基礎上,幼兒兩人一組,一人扮作“地球”,一人扮作“衛星”,進行身體運動的探索與實踐。教師進行個別指導與幫助。可參考的'活動方式有:

①“地球”端坐不,“衛星”圍繞着“地球”走、跑、跳、轉圈爬等。

②“衛星”和“地球”相對而站,手拉手轉圈。注意:身體要稍向後傾斜,手臂拉緊,可以沿不同的方向旋轉。

③“衛星”雙手擡着“地球”的雙腳,“地球”兩手撐地,一起慢慢地轉圈。

3、幼兒分成兩組,一組手拉手圍成一個小圓,另一組在小圓外圍成一個大圓,聽到老的指令後,兩圓(兩組幼兒)向相反方向運動(走)。老師可作兩圓的圓心。還可以自編兒歌,如:“走走走,轉轉轉,衛星繞着地球轉”。

幼兒園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在看看、想想、說說、做做的過程中,理解詩歌的內容,感受詩歌有趣的情感;並啓發幼兒結合生活經驗大膽想象。

2、理解並學做動詞:爬、飛、跳。

3、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加深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培養幼兒遇到問題勇於創新的精神。

4、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5、能分析故事情節,培養想象力。

活動準備:

爲了更好的調動幼兒在活動中的積極性,更直觀的感受詩歌的內容,我製作了課件《傘》,並在動手操作的環節爲幼兒準備了人手一份的花朵、荷葉、蘑菇、蝴蝶、螞蟻、青蛙圖片。

重點和難點:

依據〈綱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理解詩歌的內容,感受詩歌的美”上。難點則是:引導幼兒有感情的朗誦詩歌、創編詩歌,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

這個活動我共安排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我用欣賞展覽館《各種各樣的傘》的形式導入新課,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欣賞完後,我提出問題“這是什麼?它是做什麼用的?”對於這種生活經驗比較強的問題,我可以請一些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的幼兒來回答,並及時加以表揚和肯定。

第二環節我安排的是學習詩歌。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環環相扣的問題:

第一的問題是“老師帶你們到一個美麗的森林去玩,看看那裏發生了什麼故事”,通過展示課件,把幼兒帶入詩的意境中。這個故事把幼兒的聽覺與視覺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瞧,這美麗的畫面,動聽的雨聲,多美妙啊!

我設計的第二個問題是“哎呀!下雨了,這些小動物該想什麼辦法躲雨呢?它們會用什麼東西當傘呢?”這個問題可以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告訴我“老師,花朵可以當蝴蝶的傘”、“荷葉是青蛙的傘”等許多自編的詩句,激活了幼兒的思維。

緊接着我又提出了第三個問題:“蝴蝶把花朵當作傘”使幼兒有一個明確、清晰的思維方向,回答起來比較有條理。在看看、想想、說說的過程中,理解詩歌的內容,感受詩歌的美,以此來激發每個孩子學習詩歌的願望,是解決教學重點的有效方法。第二遍,我採用整體演示課件,同時給幼兒提出明確的要求:“小朋友,我們可以邊學說邊用自己優美的動作來表現詩歌的內容,看看誰的動作最美”。讓幼兒在邊說邊模仿小鳥飛,螞蟻爬,青蛙跳中充分展示自我,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教師在本環節中通過演示、提問、鼓勵等讓幼兒在看看,想想,說說,玩玩中理解了詩歌的內容,感受了詩歌的美,激發了每個幼兒學習詩歌的願望,這是解決教學重點的有效方法第三環節,我安排的是創編活動。

啓發幼兒進行拓展學習:小鳥、螞蟻、青蛙都有了傘,可是還有些小動物沒有傘呀,請小朋友們想一想,什麼東西能當它們的傘?這一環節我採用的是直觀教學法,引導幼兒觀察畫面進行自由創編,我再加以適當調整幼兒的語言,有效地突破了難點。在這一環節中,我更多的是運用激勵的手法,沒想到在一首短短的四句小詩之後,幼兒們竟又創編出許多優美的詩句,超出我的想象。這正是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調動發掘幼兒潛能所至。

第四環節安排的是幼兒最喜愛的遊戲活動。

我自制了一些可愛的頭飾(一一展示,介紹)。幼兒在輕鬆、愉快的遊戲中能充分地表現自我,感受快樂。這是我和小朋友在一起做遊戲時的歡樂情景。充分體現了《綱要》中提出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精神實質,達到玩中學的目的。

一個活動結束了,但並不意味着學習的結束,幼兒的興趣在延續,爲此在活動延伸部分我請幼兒們爲自己喜愛的動物或自己設計設計一把傘,來提高幼兒自主創新的學習能力。

活動反思:

在活動中,我是通過集體討論、小組演示來組織活動的,並運用課件演示法、啓發提問法讓幼兒在看一看、聽一聽、動一動、玩一玩中突破了活動的重難點。整個活動以幼兒爲主體,他們通過多種感官參與法、動手操作法進行學習,在輕鬆的氛圍中表現自己,提高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及對詩歌美的感受力。

由於本次活動加入了課件教學及動手操作的環節,能更好的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能使幼兒更直觀的學習詩歌的內容。教師有目的的提問引導,讓幼兒的活動思路更加明確,學習效果會很好。在動手操作環節,給幼兒提供了自由表達及與同伴交流合作的機會。能使幼兒在邊玩邊學中鞏固了學習的知識,培養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及小組中相互關心、幫助、合作的情感。由於幼兒年齡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在活動中個別幼兒容易被周圍事物影響,出現溜號現象。我會通過有意識的引導、提問,將幼兒帶入活動中,使全體幼兒都能很好的進行活動。

因此詩歌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使活動在活潑、愉快、輕鬆的氣氛中進行,通過討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平等的進行交流,並根據詩歌的特點,多層次、多形式地引導幼兒主動的學習,並使幼兒體驗其中快樂、趣味的感受,始終把教學的落腳點立足在培養幼兒創新意識和主動、快樂的學習上。

附:自編詩歌——《傘》

嘩啦啦,嘩啦啦,下雨了;蝴蝶飛到花朵下,把花朵當小傘;螞蟻爬到蘑菇下,把蘑菇當小傘;青蛙跳到荷葉下,把荷葉當小傘;嘩啦啦,嘩啦啦,小雨下的更歡暢!

詩歌經過老師的改編之後,鮮明的結構特點,給幼兒清楚明瞭的記憶和想象線索,便於幼兒理解和感受,能夠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重複性的結構形式便於幼兒記憶與仿編,通過仿編活動,可以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還能提高幼兒與同伴交流的能力,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而我們中班幼兒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能觀察到身邊事物的各種變化,同時他們的語言能力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能基本講清楚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及其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