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蘇教版五上第21課《諾貝爾》評課稿

蘇教版五上第21課《諾貝爾》評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6W 次

趙老師的課是一節清新的課,一節生動的課,一節精彩的課。聽了這節課,我受益匪淺,感受至深。現淺談自己的幾點理解:

蘇教版五上第21課《諾貝爾》評課稿

一、教學中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情感的薰陶。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學開始,教師以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的“屠呦呦”和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兩人的圖片及相關資料巧妙地引入課文,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爲進一步認識、瞭解諾貝爾這個偉大人物奠定了基礎,體現了語文課堂的簡約之美。

在教學諾貝爾“發明炸藥的'過程”這一環節時,教師補充節選自《炸藥之父—永遠的諾貝爾》中的片段,不僅讓學生對諾貝爾發明炸藥所付出的慘重代價有了更深的瞭解,同時也感受到了諾貝爾爲了科學事業而承受的痛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在教學“設立諾貝爾獎”這一事例時,補充諾貝爾的遺言,昇華了學生對諾貝爾的再認識,充分感受到諾貝爾把他的整個生命都投入了科學事業,他無私奉獻的精神再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教學強調的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立足工具,弘揚人文”需要把學生引入課文情境品味語言,咀嚼文字,體驗情感。《課標》中也指出:“閱讀應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的思考,享受審美樂趣。”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展示、感情朗讀,彰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捕捉課文的關鍵句段及靈動字詞,以讀爲主線,在讀中感知,在讀中品味,讀中悟情,讀中明理,以語言訓練爲基礎,將“工具”落實到位,讓“人文”潤物無聲。

三、學習文章的寫作方法,爲我們的習作教學奠定基礎。

教學時,爲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諾貝爾熱愛科學,熱愛人類的無私奉獻精神,老師引導學生圍繞諾貝爾“發明炸藥”和“設立諾貝爾獎”這兩件事進行學習,一詳一略,詳略結合,相得益彰。

在感受諾貝爾精神的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抓住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表達方法。同時進行了單元整合,以一篇帶多篇,聯繫本單元中的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和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的事蹟,“作者是怎樣讓這兩個人物形象躍然紙上的?”讓學生領悟到了寫作的方法:要想寫好寫人的文章,可以抓住典型事例來突出人物的品質。爲學生今後的習作奠定了基礎。

但我也有一點想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文章只是具體詳盡的描述了一次試驗性的大爆炸。而前面幾個過程寫得較簡略,也留下了一些空白之處。比如課文第六自然段,面對實驗室被炸燬,弟弟炸死,父親炸殘,此時,親朋好友會說些什麼?諾貝爾心裏會想些什麼?我想,諾貝爾雖然是個科學家,但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利用文本的空白之處,展開想象,在想象中經歷一次心理波折,從而更深刻的感悟人物的執着精神。

以上僅是自己一點淺薄的認識,望各位領導、同事們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