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人教版四年級下《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人教版四年級下《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四年級下《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人教版四年級下《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1.識記本課生字。

2、瞭解蝙蝠夜間飛行的特點,弄清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怎樣的啓示,激發學生從小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創新意識。

3、利用科學家幾次進行科學實驗的例子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訓練。

  教學重難點:

1、理解科學家的實驗過程。(重點) 2、弄清蝙蝠和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聯繫。(難點)

教學準備:小黑板和圖片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設懸念,激趣導入

1.請兩位同學做走路比賽的遊戲,其中一位同學蒙上眼睛,賽後各自談感受。

2.(出示蝙蝠圖片)認識它嗎?關於它你們知道些什麼?

3..(出示雷達圖片)這是什麼?知道雷達有什麼作用嗎?

過渡:同學們,蝙蝠是一種動物,(貼蝙蝠圖片)而雷達則是人類發明的一種探測儀器(貼雷達圖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事物,課題中爲什麼用“和”(板書“和”)把它們連起來,它們之間究竟有什麼聯繫呢?

二、讀課文

1.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看看課文中哪幾句話直接寫出了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

提示:看看哪一句話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

2.交流後展示並齊讀一遍。

在漆黑的夜裏,飛機怎麼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啓示。

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辦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

3.小結並質疑。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指名讀課文。

2.你們對蝙蝠有什麼認識?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引導學生找出重點詞語“夜間”“還能”“無論”“從來沒見過”“即使……也……”“極細”等)。

3.指導朗讀。

①從我們剛纔找到的這些詞語中可以看出,蝙蝠夜行的本領可真夠大的!我們讀的時候,該用什麼樣的語氣來讀呢?(敬佩、佩服)

②提示:重點詞語朗讀時要加重語氣。

四、學習第四、五、六自然段

1.快速閱讀4、5、6三個自然段,看看需做幾次試驗(三次)

2.4個人組成一小組,邊討論邊完成這張實驗表格。

實驗順序 實驗方式 實驗結果 實驗結論

1 矇眼 沒響 不靠眼睛

2 塞耳響 靠耳朵探路

3 封嘴響 靠嘴巴探路

3.學生讀書、討論、填寫報告。

4.每組選一個代表介紹試驗情況

5.理解“配合起來”。

第二次試驗證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試驗證明蝙蝠靠嘴巴探路。到底是靠耳朵,還是靠嘴巴呢?

小結:對!這就是我們三次試驗所得出的結論。

6.屏示、齊讀。

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裏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質疑過渡:對這個結論你們滿意了嗎? 產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的探路的”疑問。

五、學習第七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七自然段。

2.讀懂了嗎?請同桌邊討論邊畫出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的`探路的

3.能看着這個示意圖講述蝙蝠是怎樣探路的嗎?

4.拓寬知識。

蝙蝠的眼睛雖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卻特別的敏銳。我在一本書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鐘內捕捉和分辨25組回聲,而且它能把昆蟲反射回來的信號與其他樹木、房子等反射回來的信號準確地區分開來,分辨出是食物還是障礙物,多麼神奇呀!

5.讓我們一起用佩服的語氣再讀第七自然段。

過渡:雷達究竟是怎樣工作的,它與蝙蝠之間又有哪些相似之處呢?

六、自學第八自然段

1.自讀第八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張卡片“天線、熒光屏、無線電波,障礙物”貼在相應的位置上。

3、學生自畫自說。

導語:同學們:根據以上的兩幅示意圖,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什麼樣的結論呢?

4、出示小黑板。

A、雷達的天線就像蝙蝠的( )。

B、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蝙蝠的( )。

C、雷達的熒光屏就像蝙蝠的( )。

七、總結

其實,人類在生物的啓示下,發明創造了很多東西。你們還知道些什麼?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生物界的不斷認識,還有更多的東西等着我們去發明、去創造。希望同學們從小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創造,將來成爲一名真正的科學家。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一、 遊戲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之母",沒有興趣是學不好語文。上課前,我請兩位同學做走路比賽的遊戲,其中一位同學蒙上眼睛,賽後各自談感受。通過這個遊戲,不僅引出課題,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面向全體,自主探究。

爲了揭開蝙蝠夜裏飛行的祕密,我讓學生自學4-6自然段。爲了讓每個學生都得到訓練的機會,人人動腦,個個動手,我讓學生邊讀邊填表。學生自學後大多數同學都得出結論:蝙蝠夜裏飛行,靠的不是眼睛,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這部分的學習,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性高,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結論,有一種成就感。

不足之處:

在學習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板書來表示。因爲我的問題不夠明確,學生不理解我提出的要求。接着我讓學生把"嘴""耳朵""超聲波""障礙物"幾個詞擺位置來表示配合情況,學生也未能設計出我預想的板書,所以我就一再引導學生,結果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其實學生早已理解了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探路的,是我將該問題想得太複雜了,低估了學生的能力,所以課前除了備好教材外,還要"備"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