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人類的“老師”》優秀導學案

《人類的“老師”》優秀導學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教材簡解]

《人類的“老師”》優秀導學案

《人類的“老師”》選自於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篇文章,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紹有關仿生學方面內容的,重點介紹了人類在飛行、輪船、建築設計等方面向動物學習的幾個例子,具體說明了人類以生物爲師,向自然學習的收穫。

  [目標預設]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二類字“鯨”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瞭解人類以生物爲師有關事例。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主動探索自然的願望和對科學的熱愛之情。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教學難點:感知課文大意,理清課文條理。

 [設計理念]

我校“日育”課題研究始於2006年,“日育”導學案正是“日育”在課堂教學中的子課題實驗,體現在語文教學的理念是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反思,日積月累、每日一記、及時反思,每日一進步,逐漸培養自己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

《語文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學習。”即告訴我們知識的獲得既是一個積極的內化的過程,又是一個主動生成的過程,同時又是師生圍繞教材開展對話進行視界融合而形成新的意義的過程。本課的教學設計旨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爲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

[設計思路]教學時我採用了引導法,以課文題目爲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還有自學輔導法、導讀法、引讀法、讀中感悟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1、課前收集資料,學會質疑;2、小組合作,預習字詞;3、抓住重點,導讀引悟,重點段結構相似,教師將主要精力集中在第三自然段,其餘兩段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讀悟便會學得輕鬆、順利、快樂、高效;4、展示資料,充分交流讓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5、總結本課,鼓勵創造。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看了本文的題目,你有什麼想法?題目中老師爲什麼要加引號?人類的“老師”是誰?爲什麼生物是人類的“老師”? 帶着疑問初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請你認真朗讀一遍課文,把你不熟悉的和易錯的字、詞,藉助工具書查準字音、詞意,工整地積累在下面。

3、你喜歡文中的詞語嗎?請選擇課後 “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不少於三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寫一段話(不少於50字)。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尤爲重要。”重視前置性學習,讓學生看題質疑,查詢資料,瞭解有關仿生學、飛行、建築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課堂學習。同時放手讓學生小組學習生字詞,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

  二、預習反饋

1、看題質疑。

2、小組彙報。我們學會了那些字詞,從音形義三方面彙報。老師重點點撥提醒:“省”翹舌音;“鯨、亡”後鼻音;“某”的韻母是“ou”不是“o”; “毀”的左邊部分中間的橫沒有連在一起;“禍”的右邊中是一個“人”字。

3、彙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特別注意課文中的長句和難讀的句子。

(1)30年以後,由於飛機速度的不斷提高,經常發生機翼因劇烈抖動而破碎的現象,造成機毀人亡的慘禍。(給“劇烈”換個詞語,說說“機毀人亡”的意思)

(2)從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輪船,雖然頭是尖尖的,但總是開不快。而有圓圓的大頭的鯨,卻常常輕而易舉地超過海輪。(理解“輕而易舉“)

(3)薄薄的雞蛋殼之所以能承受這麼大的壓力,是因爲它能夠把受到的壓力均勻地分散到蛋殼的各個部分。(倒裝的因果句式,用“因爲,所以“的句式說說。)

【“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學生要主動發展,參與是基本的保證條件。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髮的需求,給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處於“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學生小組彙報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思維參與”,給他們獨立思考的機會,用創新的記號,創新的思維,創新的感受來體驗文本,滿足學生閱讀的慾望。】

  三、初讀感悟

1、理清課文條理,概括課文段落大意。

第1、2自然段:很多生物是人類的老師。

第3、4、5、6分別舉了飛機設計 輪船設計 建築設計 汽車設計 坦克設計例子

2、課文哪些自然段講了人類的“老師”是誰?爲什麼生物是人類的“老師”?

【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不僅感知語言,還感知課文的內容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並且抓住課文重點,帶動一般段落,提高學習效率。】

 四、研讀課文,品味語言

1、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或者說最喜歡的一個“老師”事例,認真讀一讀,注意要一邊讀一邊想,爭取把每句話讀懂。

2、小組研讀:(1)讀了第三自然段段,你知道了什麼?用 科學家從____得到啓示,發明了____。人們模仿____造出了____。兩個句式中一句把這一段的主要內容說清楚。

(2)人類爲什麼要想發明飛機?人類是怎樣發明飛機的?

(3)人類有了夢想,就積極地向自然學習,尋求解決的方法,最後終於發明了飛機。爲科技進步作出的貢獻。可見鳥兒就是人類的——

(4)30年以後,人類在飛機上遇到了什麼難題,又是怎麼向動物學習尋求解決的方法的呢?

3、投影蜻蜓的圖片,解釋蜻蜓原理。

4、指導朗讀

5、小結:課文第三段從人類遇到了難題,到向鳥兒、蜻蜓等昆蟲學習,最後找到解決的方法,寫得非常具體生動。這樣的寫作方法就是(具體介紹)。學生再讀,體會這樣描寫的好處!

【閱讀過程是閱讀個體的感悟和體驗構建的過程。是一種再創造,它帶有強烈的個性特徵。閱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有選擇性的自主感受,從而構成具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從小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看問題,學生對文章充滿神祕感好奇感,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東西。】

 五、拓展延伸

1、 在廣大生物界中,誰還能稱得上人類的“老師”呢?

2、 (1)學了這篇課文,你們有什麼感想呢?想幹什麼?

(2)看來大家對哪些生物是人類的老師已發生了興趣,爲了讓大家得到更多關於這方面的知識,課外去尋找並閱讀介紹人類向生物學習的兒童科普讀物。

【課後拓展不但培養學生的興趣,更培養學生的蒐集信息能力、交流能力、觀察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同時促進了多種教學資源的利用,這樣就能做到以學定教,促進教與學的結合,教學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