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初中古詩《次北固山下》說課稿

初中古詩《次北固山下》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1W 次

  《次北固山下》說課稿

初中古詩《次北固山下》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及學情分析

古典詩文,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隨着新教材的使用,古典詩文在教材中所佔的比值增大了。古典詩文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構思,啓迪着,開拓着人們的思維,它對青少年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正確地引導學生多讀一些詩文佳作,可以使學生得到多方面的訓練。所以,古典詩文的教學,在初中階段佔有重要的地位。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王灣的一首《次北固山下》。這一部分用一個課時完成。主要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主題思想,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引導學生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能力: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過程與方法:理解詩歌內容,領會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啓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重難點分析:1、 頸聯中所包含的哲理意義。2、 本詩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三、教法積學法

新的語文教材更爲注重學生想像能力培養,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在發現理論中認爲:“應可能的讓學生參與到探索知識過程中去。”葉聖陶也有理論:“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初一學生形象思維爲主,活躍好動,再加上詩歌教學一定的難度性。必然採用靈活多樣、形象直觀的方法突破難點。方法定爲:

次北固山下說課稿次北固山下說課稿

1情境法(直觀畫面,音樂)2誦讀法(反覆誦讀)3、討論法(交流體驗)4、競賽法(提高興趣)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詩以言志”,確實,在春秋戰國時代,不會吟詩,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場合你都無法表達自己的願望,因爲所有的人都必須吟唱《詩經》中的詩句來和對方交流。因此,在詩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詩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在唐朝,這種傳統的表現形式一般以抒發詩人的情感、志向爲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講究理趣的詩歌,所以這種古已有之的傳統就主要體現於詩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上了。

我們小學早已學過的《登鸛雀樓》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燈片1:河、樓、太陽等。文字:《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誰來說說這首詩所包含的哲理含義?

學生髮言。師點撥:這裏蘊含着這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想要看得更遠,那麼他必須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一首千古傳頌的蘊含深刻哲理的詩。讓我們合着悠揚的音樂一來朗讀這首詩吧。

  二、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在學習詩歌之前,應先了解有關詩歌的常識。通常所說的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古體詩。如《觀滄海》。而把唐朝新出現的律詩、絕句叫近體詩。如《錢塘湖春行》就是律詩,《登鸛雀樓》就是絕句。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規定有三(《錢塘湖春行》中幻燈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爲四聯,中間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以《次北固山下》爲例說明:(幻燈片2重現,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聯:(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綠水前。

頷聯:(3)潮平兩岸闊, (4)風正一帆懸。——對偶聯

頸聯:(5)海日生殘夜, (6)江春入舊年。——對偶聯

尾聯:(7)鄉書何處達? (8)歸雁洛陽邊。

 三、鑑賞詩句

1、 同學們先自己將這首詩朗讀幾遍,體會一下詩中包含的情感。然後說一說你的感覺。

學生髮言。教師點撥: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七言律詩。詩人王灣因長江的風景引起旅途的鄉愁,它既寫了作者客遊他鄉的羈旅之愁,又寫出來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和博大的胸襟。

2、 如果說這首詩寫了羈旅之愁,在首聯中有沒有體現?

分析:首聯以對偶句發端,寫詩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綠水”前進,駛進“青山”駛向“青山”之外的遙遠的客路。此聯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於字裏行間。

3、 此聯寫的是什麼?古來很多人稱讚這兩句詩氣勢逼人,意境豪闊,你的感覺怎樣?

分析:此聯寫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齊了,船上之人的視野也隨之開闊。“潮平兩岸闊”,這一句寫的恢弘闊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懸”是端端正正地高掛着的樣子,可見這是風順且和,這樣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穩航行,也是因爲此地的長江正是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的時候。

4、 從字面上看,頷聯所寫之景全是大景緻,似乎表現的是寬闊博大的情感,那麼怎麼理解此聯與首聯的聯繫?

分析:此聯最妙的地方在於它的構圖,我們用簡單的幾何圖形來表現這一聯詩所寫的景緻,也許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們將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景色看成一幅畫,那麼這副畫的構圖如下:因爲“潮”水漲滿,幾乎平了兩岸,所以其實可以將“潮”與“岸”看成一條水平面,而這就是這副畫中的主體——“面”,它幾乎佔據了畫面的絕大部分;而“帆”其實是一葉扁舟,由於風的順和正,所以帆取直線造型,不過這一條直線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個點。同學們可以嘗試想象,詩人正在這艘船上,他倚靠着船欄,極目遠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蕩蕩,茫無際涯,岸在很遠的地方,而家鄉更是杳無音訊,越發覺得自己在這個世間的渺小了,怎能不產生思家戀鄉的漂泊之感呢?

5、 最耐人尋味的是頸聯,這一聯詩到底蘊含着怎樣的哲理呢?

分析:此時詩人想起正值歲暮臘殘之時,而連夜行舟,天邊太陽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無限感慨。明代胡應麟說“海日”一聯“形容景物,絕妙千古”:當殘夜將盡未盡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這兩句還妙在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着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6、 尾聯是否與思鄉有關?

分析:此聯既是最後一聯,則必須既總結全詩,呼應開頭,又必須要留有餘地,讓人讀完後浮想聯翩,餘味無窮。此聯正是如此。這裏寫的是一羣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是要經過洛陽的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傳說,還是託雁兒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裏的人吧。這兩句緊承第三聯而來,遙應首聯,使全篇都籠罩在一層淡淡的鄉思的愁緒中。

  四、總結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詩,在這堂課的最後,讓我們在隕的美妙音樂聲中,背誦這首詩吧!(該課文封面出現,背景音樂是隕的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