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河中石獸》教學實錄(第二課時)

《河中石獸》教學實錄(第二課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1W 次

師:上節課,我們初步疏通了文意,本節課我們就進入文章內核,去品讀語言。“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簡明地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和起因。“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爲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講述了僧人尋找石獸的事件,語言簡潔,如水般平靜,但細細琢磨,卻是波瀾起伏,深藏韻味。你們覺得哪些地方值得我們推敲品味的呢?

《河中石獸》教學實錄(第二課時)

生:我覺得“求”很有意思,“求”不是“找”,它是“尋求”的意思,可見僧人找尋石獸的用心。

師:如果不考慮詞句的意思,能否換成“找”呢?(生猶豫)我們分別讀一下“求石獸於水中”“找石獸於水中”,看看能否有新的發現。

生:(讀)“求石獸於水中”,“找石獸於水中”。

師:發現什麼了嗎?

生:我覺得原句似乎順暢一點,讀起來好聽一點。

師:想過原因嗎?

生:(遲疑)好像“求”字聽起來更適合古文。

師:你的感覺很敏銳,這就是古文的音韻之美。“找”字似乎有點現代的味道,“求”字似乎古意更濃。我們再來通過朗讀體會一下音韻之美。(生讀)

師:現在我們繼續探討僧人爲什麼要找尋石獸呢?他可以重造石獸啊。

生:這樣化費太厲害了。

師:這是一種可能,還有另外的原因嗎?(生沉思)大家從文中找尋依據,這石獸丟失的時間是?

生:“十餘年”。

師:十多年了,找尋很不方便,更何況“求”而不得,他苦苦尋求的原因僅僅是因爲怕“化費”嗎?

生:哦,有可能這個石獸是難得的石獸,也許它雕塑得相當美,可是現在卻無人能造出這樣美的石獸了。

師:可以找那人重造啊?

生:也許雕塑的人不在了呢。

師:哦,原來石獸身上有着難以重現的藝術美,所以找尋石獸找的更是一種藝術美,一種歷史文化之美。由此你如何評價這些僧人呢?

生:這是一個愛錢但更愛藝術的僧人!

師:哈哈,好有意思的評價。這是一個雅俗共存的僧人。所以這僧人尋找石獸的心情是——

生:急切的!

生:迫切的。

生:心急如焚的。

生:興沖沖的!

師:啊!那是一個多麼焦急的僧人啊!讓我們懷着這種急切之情讀“求石獸於水中”這個句子吧!

生:齊讀“求—石獸—於水中”

師:再讀!

生:“求—石獸—於水中”(聲音更高更深切)

師:但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尋找石獸的結果如何?

生:沒找到。

師:哪些字告訴我們的?

生:“竟不可得。”

師:去掉“竟”字可否?

生:不可。因爲“竟”是“最終、到底”的意思,最終沒有找到,到底沒有找到,說明了僧人找尋的時間之久,而且“竟”裏有着傷心,有着失落,有着苦苦找尋而不得的不心甘,如果去掉的話,這些心情就體現不出來了。

師:哦,原來紀昀把他對人物的情思凝聚在這“竟”字中了,這真是——小小一個“竟”,破費作者思也,這就是古文的言簡義豐,言雖短而意無窮,一個字可以寫活一個人。讓我們把這兩句話連在一起讀一下吧。注意強調關鍵字詞。

生:(讀)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

師:“求”字苦苦追尋,但“竟”字失落而歸,兩個字把僧人的情感波瀾寫出來了。那僧人是不是就此罷休了呢?

生:沒有。

師:何以見得?

生:從“以爲順流下矣”的“以爲”可以看出。

師:你能以僧人的身份說說你的的想法嗎?

生:這麼好的石獸化了這麼長的時間,最終還是沒找到,真是傷心,但是我不相信它會飛了,肯定是河水把它們衝到下流去了,鐵杵磨成針,哪怕海枯石爛,我定要將你找到,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徒兒們,我們繼續找!

師:哈哈,好一個方丈!孩子們,“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這個句子裏,你能發現其背後的意思嗎?

生:我覺得“棹數小舟”很有規模和氣勢,也許在僧人的發動下,整座廟宇的僧人都出發尋石獸了呢。

師:嗯!是有這個可能!所以讀這句話應該?

生:應該讀出一股氣勢!

師:怎樣體現這個氣勢?

生:“棹”重讀,“數”重讀,並在“棹”“數”“小舟”間形成拖腔。

師:請試試。

生:棹數小舟(讀得很不錯)

師:你剛纔說僧人發動,能說說僧人的發動詞嗎?

生:諸位師兄師弟,門口石獸雕工精美,歷史悠久,怎奈於十多年前沉沒於河水中,今日,多虧諸位施主慷慨解囊,我們才能重修廟宇,可惜石獸不在,若要重雕,不僅化費錢財,更可惜的是當年之雕者至今已不存也,故而我等若能重尋石獸,不僅節省開支,更可以讓石獸的精美雕工長存於世,供後人參觀欣賞,所以我們一起出發去尋找石獸吧。

師:好一個有才的僧人,有此妙語妙心,何愁石獸不重現江湖呢?於是那些僧人都幹嘛啊?

生:“曳鐵鈀”。

師:嗯,僧人們“棹數小舟,曳鐵鈀”,其間他們會幹嘛呢?

生:他們可能會說自己划船累死了。

生:可能會說某個人划船力氣不夠大。

生:哎呀,我的衣服都溼透了。

生:哎,我手都酸了,何時能找到石獸呢?

生:哎,鐵鈀啊鐵鈀,我拖了你這麼久,你何時才能幫我們撈到石獸呢?求你了,我的好鐵耙。

師:真是情真意切啊,僧人們找了多遠?

生:十餘里。

師:可見?

生:尋得遠。

師:尋的背後還有深意嗎?

生:僧人尋找石獸很誠心!

師:但是結果?

生:無跡

師:此時:僧人的內心是?

生:遺憾的。

生:傷悲的。

生:冷落的。

生:失望的。

生:悵惘的。

師:我們怎麼讀這兩個字?

生:前面的文字充滿了信心,而“無跡”二字卻充滿了失落,應該讀出對比的感覺,從“希望”到“失落”的情感變化。

師:你來試一下好嗎?(生讀)

師:這些僧人此時會在想什麼?

生:找了這麼久還不見,難道真的不在了嗎?

生:石獸啊石獸,茫茫大河,你在哪裏啊?看在我們追尋的份上,誠意的份上,請你出來吧!

師:但是,石獸依然——

生:無跡。

師:苦苦搜尋,勞師動衆,可結果依然迷茫,此時此刻,僧人的情緒可謂波瀾起伏,希望,失望,不絕於希望,依然失望,紀昀將這起伏的心情憑藉這簡潔的文字白描了出來,引我們聯想,引我們追思,一個字寫活一片心,一個字激活一羣人,在短短的字裏行間,我們讀出的是人物的心情,是人物的言語,是人物的形象。所以說,紀昀的文字言雖短而—

生:意無窮。

師:讓我們帶着情感,再一次讀這段文字吧!(生讀)

師:現在我們來讀一下文章第二自然段,(生讀)這裏涉及到一個新的人物,他的身份是什麼?

生:講學者。

師:這個講學家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第一節課給學生看過翻譯,剛又讀過一遍,這些傢伙應該有初步的感覺)

生:自以爲是。(此時有的“壞蛋”在說“男人”,還有說“女人”,我的課堂就是這樣的缺少嚴肅之感,呵呵)

生:老師我來說說看,圖書館裏的書說這個講學家是自命不凡、自高自大、驕傲自大、以爲自己很有才華的一個人。

師:我覺得這是一個定位較準的評價,你從哪裏看來的?

生:圖書管理有一本講明一些奧祕的事情的書,這本書中選錄了這篇文章,然後還對講學家作了評價。

師:這就是閱讀的力量!它可以讓你的眼界更廣闊,知識更豐富。那麼現在我們就來看看紀昀是怎樣通過他的文字刻畫講學家自命不凡、自高自大、驕傲自大、以爲自己很有才華的呢?我們先從第一句入手,句中“之”是何意?

生:代前文的事情。

師:前文何事?

生:僧人沿河求石獸這件事。

師:張傑概括得特別精準!僧人沿河求石獸。講學家聽到這件事後,他的表情是?

生:笑。

師:我們在“笑”前加一字,你會加什麼字?

生:奸笑。

生:嘲笑。

生:大笑。

師:嗯!絕對有可能,(模擬情形)“哈哈哈哈——咱這麼笨的呢!”

生:譏笑。

師:嗯,諷刺地笑。現在我們按照所加的字的情境去讀,讀出感覺,還原場景。我們一唱一和地讀。

師:聞之大笑。

生:聞之大笑。

師:聞之奸笑。

生:聞之奸笑。

師:聞之嘲笑。

生:聞之嘲笑。

師:聞之譏笑。

生:聞之譏笑。

師:這就是這位講學者的笑,根據其性格,每一種笑皆有可能,那我們看看下面一句話該怎麼讀,請陶敏怡同學以譏笑的方式讀“爾輩不能究物理”。(陶敏怡比較害羞,沒有很好的展現其譏笑的觀點。)

師:理解的很好,讀得不夠好。請嚴志鵬以奸笑的方式讀一下“爾輩不能究物理”。

生:“爾輩不能究物理。”(嚴志鵬讀得比較入情,全班笑聲滿堂。)

師:下面我以嘲笑的口吻把講學者之言讀一遍,然後我們一起讀,從而體會其性格特徵。“爾輩不能究物理……乎?”

生:(讀)“爾輩不能究物理……乎?”(生讀得不錯,有點嘲笑的味道)

師:剛纔你們唸錯了一個句子的停頓,“是非木杮”該如何停頓?

生:是/非木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