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河中石獸》教學反思

語文《河中石獸》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4W 次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河中石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河中石獸》教學反思

語文《河中石獸》教學反思1

關於文言文的講法,思路永遠相同:讀文章、介紹作者及背景、翻譯、內容、思想情感、總結拓展,真的沒有什麼新意。因爲文言文似乎總是每一次考試的重點,老師也是特別重視,像我,每一個字詞都希望強調到位。我也深深知道自己的教學存在的弊端,企圖在文言文教學中講得生動形象,讓他們能夠聽得有趣,記得牢固。

課前專門去請教了師傅,她說可以在教學中穿插一下小故事;翻譯的時候講一講人物形象分析或者背景,交叉進行,避免一直講翻譯,讓學生感到疲倦。針對她提出的問題,我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認真挑選了好幾則《閱微草堂筆記》中的小故事,有文言文版的,還有我自己記在腦子裏白話文版的,以備調節課堂的不時之需。事與願違,課堂上還是出現了很多的狀況:

1、對學生的能力估計不足,他們提前沒有將課下部分註釋謄寫在文本內,我在講得時候,他們一直埋頭記筆記。

2、沒有給同學們自己展示的機會,一節課基本上都是我自己在講,跟學生沒有進行良性有效的互動;

3、準備的故事和當堂練,課堂上也沒有進行,大量的時間都花在梳理文本內容上了;

4、教學過程中情緒不穩定,看同學們一直在記筆記,到後面有些慌亂,部分重點內容就講漏了,而且語氣中已經有了憤怒的情緒;

5、部分同學的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一組和四組的同學,個別已經走神了。

這一節課下來,我反思了很多,發現在我的語文課上,已經需要同學們靠意志力來支撐了,這真的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所有人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之後喜歡你的課堂了他,哪怕他們一節課只有三十分鐘是有效的,那也足夠他們來學習新的知識了。如何把課堂變得有趣而又不流於形式,我一直在努力,但是期間的度一直沒有辦法把握。直到今天,仍然沒有辦法擺脫課本和練習、考試的束縛,沒有長遠的眼光,缺乏對課本宏觀的認識,進一步導致我在教學過程中抓不到根本,太追求與細微的東西。

突然之間明白,對於一個人來說,比知識重要的是眼光和心胸,我缺少了這個,在教學中就做不到從容,即使準備得再充分,也難塑好課,難像陳家盛老師和師傅一樣,如流水一般浸潤學生,難雲淡風輕地面對考試。想起冰心的一首小詩“牆角的話,當她孤芳自賞時,天地就小了”,我想,雖然我沒有孤芳自賞,但是我的心中應該擁有更廣闊的天地。

語文《河中石獸》教學反思2

自從上次聽過鄒欣老師的《致女兒的信》後,我就很期待在課堂上的再次相逢。這次在即墨實驗中學活動的主題是“培養學生自主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得知鄒老師此次授課內容是文言文《河中石獸》之後,這份期待又多了幾分熱切。那一天的行程對我而言可稱之爲“乾坤大挪移”——清早從家出發,一上午在即墨實驗中學的階梯教室聽課,陌生而又緊湊;中午,在學生們午休之前我已回到自己的班級,按部就班地開始下午的任務,熟悉而又忙碌。至今想來仍是奇妙的一天。

課堂是從檢查預習學案開始,這張學案在第一課時由學生自主完成。在教授文言文的時候,我也常常佈置預習,內容不外乎寫寫註釋,讀讀課文,對照註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劃出學習有困難的句子。後面兩項內容基本止於口頭,形式大於內容。學生做了沒有,做到什麼程度很難檢查。而這堂課採取預習學案,就有了一個具體可查的東西。爲什麼平時不放手讓學生預習的時候就動筆練習呢?我想,潛意識的原因可能是反正早晚都要講,不如直接給學生還比較省事。我們有的時候會說學生能力不強,其實,不是學生沒有能力,而是老師把學生替懶了。教師的作用就是搬運工嗎?

培養學生自主能力,不僅僅體現在預習學案這一點上。在課堂上在朗讀課文訂正讀音的時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一句,老師問“轉”什麼時候讀三聲,什麼時候讀四聲,學生無言,老師說:“馬上查!根據字典上的義項確定該讀什麼。”這讓我想到在之前的培訓活動中,鄒老師曾多次強調工具書對語文老師的重要意義——不盲從他人,不迷信網絡,從最權威的辭書中尋找答案。在教學中學生常常習慣不認識的字來問老師,老師也習慣於直接給出答案。僅僅滿足於得到一個答案,而不去親自驗證推究。這似乎變成了慣性。課堂上的另一個環節也證明了這一點。

在集體解決過翻譯的疑難之後,老師問還有其它什麼問題時,一片沉默——這應當代表沒有疑問。隨後鄒老師的一個問題給整個會場帶來了沉默,那就是“設帳”爲什麼解釋爲“講學”?我想,會場上的沉默或許有這樣幾層含義:一是吃驚,爲什麼會問這個問題?“設帳”的解釋課下注上出現,書上已有答案啊;二是思考,直譯爲“講學”明顯不通,那又是爲什麼有這樣的解釋?相信這個答案把大部分人問倒了。鄒老師說:“很遺憾,字面意思相差很大,卻沒有疑問。”讀書不僅要有朱熹的三到,還要手到——查字典,查工具書。學生不願動手查閱辭書,不願動腦推理驗證,老師就做出表率了嗎?

在聽課過程中,我在考慮,鄒老師爲什麼單單選取這篇文章來上課?在課後的講座培訓中,鄒老師說原因之一是《河中石獸》比較有意思。“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豈可據理臆斷歟?”對於這句話的深入理解難倒了學生。其實又何止學生。

實踐出真知,作爲一線老師對這句話應該最有發言權,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更多的時候照搬別人,參考教參,參考網絡,很多想法就如同寺僧和講學家所言的經驗,他們所獲得的是一個“相對真理”,滿足某種條件纔會成立,我們卻常常只看到真理,忽略了條件,忽略了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想,這不僅是鄒老師想通過課堂傳達給學生的,更想是傳達給老師的。

在課後的講座交流中,鄒老師又特意向青年教師提出了幾條建議,其中一條是,老師在課堂上要儘量心平氣和,不能太急於完成任務,學生出錯是最好的教學契機。在日常教學中,課時安排是牽絆老師的“戒律”,在規定的時間完成規定的教學內容,可以使教學任務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但在特殊情形之下又不能迷信這一戒律。

這一課的講授在中間查字典以及理解主旨環節花費了較多的時間,特別是後一環節,推進得很艱難。在公開課中不拘泥於時間的限制,等待學生自己的.理解領悟,需要耐性,也是需要魄力。

最近一段時間,我迷上了種花,仔細想來,這個活兒和教學有很大的相似,一顆種子在氣溫、水分等條件合適的時候,總會在等待後迎來它的發芽與成長,課堂教學何嘗不如此?它不是工業的流水線,而更像農業,在促成條件後,還需要等待,學生一旦開始領悟,在已有的基礎上探討提升,快速的成長也是指日可待。

對於《河中石獸》這堂課而言,我也是學生的身份。如果這堂課對於我這樣的學生要設一下教學目標,我想應該是這樣的:

1、瞭解授課內容和具體的授課環節,進一步深入理解教材內容。

2、學習課堂教學技巧和嚴謹認真的教學方式。

3、在教學中培養大膽質疑勇於實踐的獨立思考精神。

語文《河中石獸》教學反思3

25課《河中石獸》這是改編之後新增的一篇文言課文,下面我來談談自己所上這篇課文的一點感受。

這篇課文我分兩個課時來完成。並且我把這篇課文的重點放在理解字詞、課文內容和讓學生自己歸納課文中尋找石獸的四種方法上;把難點放在讓學生知道學習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麼道理上。

首先我讓他們自己藉助課文下面的註解和工具書自己初步閱讀感知課文內容。

讀了幾分鐘後全班一起朗讀(他們邊讀的時候我把他們讀錯的字寫在黑板上,然後在一起更正讀音)。更正之後我再帶他們朗讀一篇課文,緊接着讓他們自己在朗讀幾篇。這樣他們就會對課文內容有進一步的瞭解。便於他們更好地學習課文。這一點我覺得自己做得比較好帶他們多讀文章,這樣不僅能熟知課文內容,而且還會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

接下來就是對基本知識的學習以及掌握課文內容。對於作家作品的介紹我只簡單的說一下。對字詞和課文內容我講的比較詳細。我先讓他們自己翻譯課文,把不會翻譯的作上記號(在學習時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等時間到了我讓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一句一句講解課文內容,由於文章內容有點長我讓他們一段一段來學習。如果講得內容太多我發現對十一中的孩子來說要他們把那麼多的內容記下來就有些困難,他們消化不了。我把每段裏面重要的詞語句子要他們做上記號,再讓他們當堂把這些內容記下來。過幾分鐘後我在檢查他們學習的情況,真的和我預想的差不了多少。我覺得人有了壓力之後纔會有動力,對於這些學生來說用這種方式讓他們掌握文章內容效果還可以。我真的很開心他們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我感到很欣慰。學完文章內容之後,我馬上進入第二環節提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讓學生歸納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待學生回答之後便明確答案(尋找石獸的故事)。接着問他們課文中講了他們用幾種方法來尋找石獸的?然而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回答的不是太好,他們都只找到了三種,他們都把第一種給漏掉了。最後又問學生他們是怎樣找到石獸的?學生馬上回答是根據老何兵提供的線索在河的上游找到石獸的。

最後我問學生從他們尋找到石獸這件事我們應該明白一個什麼道理?對於這個問題他們回答的就不是很全面。

對於這篇課文我覺得自己在教學生朗讀和讓他們翻譯課文重要詞句這方面做得還可以。他們之後做這課的習題時很多學生都不用看書,這點值得我高興。在課文提升這方面我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好。以後自己要在這方面多下點功夫。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對於學問是永無止境的。只有不斷給自己充電,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纔跟得上時代的步伐。我一定會不斷的學習,使自己越來越優秀!

以上是我對這篇課文的認識和反思,有不足之處希望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逐步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