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上:《貝殼》教學設計

七上:《貝殼》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9W 次

教學目標

七上:《貝殼》教學設計

1、學習有感情地朗誦課文;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清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引導學生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中表達的情感

3、引導學生對比欣賞這篇精緻而內涵深刻的優美散文

教學重點:

體悟生命的意義,以積極、認真的態度對待生命

教學難點:

1、學習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寫作手法

2、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作者對生活的那一份獨特的感悟

 一、導入

以席慕蓉的一首詩或一段散文導入,引起學生對作者和作品的興趣例如:

(1)所有的歲月都已變成/一篇虛幻的神話 任它/綠草如茵 花開似錦/也終於都要紛紛落下/在墜落的昏眩裏/有誰能給我一句滿意的解答(摘自《無怨的青春距離》)

(2)整個人類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藝術創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開始,在我之後也不會停頓不會結束,而我的來臨我的存在卻是這漫長的琢磨過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點,我的每一種努力都會留下印記(摘自《生命的滋味》)

  二、走近作者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倫&8226;席連勃(蒙古語,即大江河),另有筆名蕭瑞、漠蓉祖籍察哈爾盟明安旗貴族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及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畢業她是臺灣知名畫家,更是著名散文家與詩人,著有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時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詩》,美術論著小心靈的探索》、《雷色藝術異論》等她的作品浸潤東方古老哲學,帶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種人生無常的蒼涼韻味

她寫詩寫散文,只是作爲累了一天之後的休息,爲的是“紀念一段遠去的歲月,紀念那個只曾在我心中存在過的小小世界”生命、時光、鄉愁是她作品的內在主題,而對人情、愛情、鄉情的細膩獨特的審美描摹、委婉傾訴則是吸引讀者們的奧祕

作者是位畫家,又是位詩人,內心細膩敏感,特別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海邊的一枚小小的貝殼就打動了她和《蟬》的寫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題的方法,一上來就讚美貝殼的美:貝殼非常堅硬、精緻,迴旋的花紋中間有着色澤她感嘆“在我手心裏躺着的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捨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啊”

  三、整體感知

品讀《貝殼》全文,思考下列問題

1、《貝殼》一文中,作者先對貝殼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後生髮了哪些聯想?

在描述了貝殼的精美之後,作者並沒有就此停筆,而是想到了貝殼裏那曾經的小小柔軟的生命,想到爲了這樣一個短暫、細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蒼是那樣用心地營造了它的居所——精緻的貝殼並由此進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雖然也有限,但總比貝殼裏的生命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那豈不是更應該好好面對它,創造它,讓它顯得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歎呢?

2、“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苟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蒼給它製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緻、多仔細、多麼地一絲不苟啊”,比較了自己和貝殼裏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儘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裏的生命時間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以表達一種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緻些、更好些,讓後人爲自己的執著、努力而感動

因爲愛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爲熱愛生命,她加倍喜歡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筆下,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她纔會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仔細、一絲不苟

3、課文最後一段說:“在千年之後,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覆觀看,反覆把玩,並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此處的“固執”“簡單”是什麼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像貝殼這樣的東西來,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緻、仔細、一絲不苟地做的東西或事情她並不夢想自己成就偉大的功業,只想對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饋她渴望的不是人們對她讚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執著的愛美的靈魂所以此處的“固執”“簡單”都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其實是執著和單純的意思

4、這篇文章揭示了怎樣的人生意義?

1.初一上冊《誡子書》說課稿及教學設計

2.初一上冊《誡子書》說課稿及教學設計

3.人教七上:《誡子書》教學設計及反思

4.人教七上:《誡子書》教學設計及反思

5.《誡子書》 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6.初一語文:《誡子書》教學設計附板書

7.人教七上:《誡子書》教學設計及反思

8.《誡子書》優秀教案設計

9.諸葛亮《誡子書》教學反思

10.《誡子書》導學案及練習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