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短文兩篇:《蟬》《貝殼》(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短文兩篇:《蟬》《貝殼》(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8W 次
短文兩篇:《蟬》《貝殼》(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 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 解先抑後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3) 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
  2.過程與方法
  (1) 學生學習細緻入微地描寫事物,對於小的東西都要有仔細的觀察和細緻的描寫。
  (2) 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中表達的思想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教育學生珍視自己的生命。
  (2) 引導和培養學生積極、認真地對待生命。
  (3) 感悟人生,理解有關生命的哲理。
  教學重點
  1.感知課文內容,準確理解課文內容。
  2.先抑後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瞭解本文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冰心老人說:“宇宙是一個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葉歸根,我們是宇宙中的一息,我們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芽,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爲快樂、興奮、痛苦又何嘗不是美麗呢?”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兩篇優美的散文,從中感悟生命的真諦吧。
  二、自讀感知 整體把握
  1.走近作者
  2.指導朗讀。
  (1)字音
  蟬(chán )收斂( liǎn )顫動(chàn )聒(guō )寬恕(shù)
  (2)字義
  卑微:卑賤微小,地位底下。
  一絲不苟:形容辦事認真,連最細微的地方也不馬虎。苟,敷衍了事,馬馬虎虎。
  三、合作交流 解讀探究
  【學生活動】思考:
  1.比較兩篇散文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
  【點撥】:相同之處:
  (1)都是由一個小小的“物”引發對生命的一些感悟。
  (2)對於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
  (3)對於“物”的描寫細緻入微,筆調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處:
  (1)《蟬》是先抑後揚,《貝殼》是直入主題。
  (2)《蟬》對於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地活着;《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緻、更加一絲不苟。
  (3)《蟬》的作者對於生命的態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中,並沒有直接表白;《貝殼》則明確提出了自己要認真做事的想法,表達了要給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驚歎的東西的願望。
  2.品讀課文,揣摩字句,討論交流。
  (1)《蟬》中的“想起秋風顏色”,“秋風顏色”給了你怎樣的感受?
  【點撥】我們一般說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屬於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進了秋風中,言少而意豐。
  (2)作者寫蟬,先抑後揚。抑在哪裏?揚在何處?通過一抑一揚想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們心煩,這是一抑。其次寫看到一隻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從朋友說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活一個夏天時開始轉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當最後朋友說到蟬爲了延續生命,必須好好活着,對於蟬的印象已經從煩人、病弱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由抑到揚,涵蘊深厚,傳達了本文的主題: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着。
  (3)課文裏有一句話,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來並說說對它的理解。
  【點撥】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的對於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寫蟬的煩人的聒噪、病蟬的弱小,還是寫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只活一個夏天的短暫生命,都是因爲有這句話,才顯得有了意義和光彩。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4.小結。作者從夏天聒噪的蟬、海邊小小貝殼這些細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和思索:生命究竟是爲什麼而存在?生命是短暫、脆弱的,該怎樣做,才能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通過學習這兩篇短文,我們會高聲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着。珍視我們的生命,去尊重每一個生命。
  5.(1)推薦小思的另外幾篇詩文,留給學生課外閱讀欣賞。
  (2)查資料,看蟬的幼蟲到底可以活多少年。
  第二課時
  一、溫故知新
  回顧上節課內容
二、合作交流 解讀探究
  1.朗讀課文
  教師範讀
  2.品讀課文,揣摩字句,討論交流。
  (1)《貝殼》中“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苟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點撥】此句上承接着“上蒼給它製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緻、多仔細、多麼地一絲不苟啊”,比較了自己和貝殼裏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儘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裏的生命時間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以表達一種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緻些、更好些,讓後人爲自己的執著、努力而感動。
  (2)《貝殼》中有這樣的話:“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你怎樣理解“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
  【點撥】作者希望自己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像貝殼這樣的東西來,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緻、仔細、一絲不苟地做的東西或事情。她並不夢想自己成就偉大的功業,只想對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饋。她渴望的不是人們對她讚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執著的愛美的靈魂。所以此處的“固執”“簡單”都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其實是執著和單純的意思。
  作者並不希望建立叱吒風雲的豐功偉業,她只想像那顆小小的貝殼,用仔細、精緻、一絲不苟來塑造執著而美麗的形象,回饋生命,打動人們。“固執”和“簡單”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表現了她並不渴求人們對她絕對地讚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種感動,希望能像貝殼的美感動她一樣感動着世界。
  三、總結反思 拓展延伸
  作者是位畫家,又是位詩人,內心細膩敏感,特別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海邊的一枚小小的貝殼就打動了她。和《蟬》的寫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題的方法,一上來就讚美貝殼的美:貝殼非常堅硬、精緻,迴旋的花紋中間有着色澤。她感嘆“在我手心裏躺着的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捨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啊”。
  在描述了貝殼的精美之後,作者並沒有就此停筆,而是想到了貝殼裏那曾經的小小柔軟的生命,想到爲了這樣一個短暫、細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蒼是那樣用心地營造了它的居所——精緻的貝殼。並由此進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雖然也有限,但總比貝殼裏的生命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那豈不是更應該好好面對它,創造它,讓它顯得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歎呢?
  因爲愛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爲熱愛生命,她加倍喜歡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筆下,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她纔會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仔細、一絲不苟。
  和《蟬》一樣,《貝殼》也是由具體細微的物引發了對生命的感悟,它們對物的觀察、描摹都很細緻入微。但本文柔美、細膩的特點更突出,當我們品讀着它,感動像傍晚的潮汐,慢慢涌來。
  通過學習這篇短文,讓我們知道,無論生命怎樣渺小,無論生命如何短暫,我們都必須要做到認真地對待活着的每一天,認真地對待每一件事,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四、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