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人教版十一冊《兩小兒辯日》教案與反思

人教版十一冊《兩小兒辯日》教案與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人教版十一冊《兩小兒辯日》教案

人教版十一冊《兩小兒辯日》教案與反思

  教學目的:

1.瞭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學習本文的生字。

  教學重點:掌握生字,正確讀文感知文意。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齊讀課題

2.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中一共講了哪幾個人物?(孔子、兩個小孩)

  二、介紹資料,瞭解背景知識。

1.孔子是什麼時候的人?

學生交流彙報: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從小生活在貧困之中,與寡母相依爲命,學會了幹不少“卑賤”的雜活。後來做過委吏(管倉庫)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魯國叔臣季氏賞識,做了魯國司寇,才進入大夫的行列。

孔子熟讀古代文獻典籍,並整理好向弟子傳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學在官府的狀況,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爲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開了先河。

 三、初讀課文,糾正字音。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查字典解決。

2.指名讀文,糾正字音。

  四、學生字。

1.分小組學習生字。

2.交流彙報。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並複述故事。

 教學重點:能多角度談自己對課文的感悟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平時你注意觀察過太陽嗎?說說你的觀察結果。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就是討論這個問題的。

 二、初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

  三、細讀課文,理解句意。

1.學生對照註釋,自學課文,並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組學習,交流學習成果。

3.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解釋。

第一自然段: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1)遊:在這裏指遊歷說服,走訪各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

(2)小兒:小孩。

(3)其:指兩個小孩辯論、爭論這件事。

(4)指名讀這一段話,試着說說這段話的意思。

(孔子東遊,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便問他們爲什麼爭論。)

第二自然段: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午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1)第一個孩子的想法是什麼?讀一讀原文。

(2)始出:剛剛,開始升起來。

(3)也:語氣助詞,表示判斷成解釋的語氣。

(4)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個孩子的看法。(他認爲太陽剛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遠。)

(5)再說說第二個孩子的想法。(他認爲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遠,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個孩子爲什麼會認爲太陽初升時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讀一讀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這。乎:助詞,表示疑問,跟“嗎”相同。

(3)說一說他有這樣看法的理由。(太陽剛初升時大得就像車蓋,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盤盂,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4)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1)第二個孩子爲什麼會認爲太陽初升時離人遠,中午時離人近?

(2)說說他有這樣想法的原因?(太陽剛初升時陰陰冷冷,到了中午太陽熱得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裏去。這不是離着近的熱,而離着遠的涼嗎?)

(3)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爲汝多知乎?”

(1)爲:說。

(2)說說最後一個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斷。兩個小孩笑着說:“誰說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複述課文內容。(一個演孔子,兩個演小孩兒,一人當旁白。)

  人教版十一冊《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

1、教學時,讓學生用課文原文兩個孩子的語言來辯鬥,這對課文不是很熟悉的學生來說難度較大,教師應考慮到這個問題,適當降低難度。或者設計分層練習,能力強的孩子就用古文辯一辯,能力弱的就用白話文辯一辯;還可以讓學生先練習原文上一個孩子的話,等熟練了再練另一個孩子的話,然後再合起來辯鬥。

2、爲了讓學生直觀瞭解“車蓋”“盤盂”的樣子,教師蒐集了他們的圖片,但教師忽略了出示圖片的根本目的應該是讓學生知道車蓋很大,盤盂很小,在教師出示的圖片中,不但不能很好的體現這一點,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以後教師在蒐集圖片的時候應充分重視這一點。

在教學環節進行中,本課也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學生表演辯鬥,兩個學生一時興起,竟然撕扯起來了,教師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及時幽默制止:“有理不在聲高,我們動口不動手。”這樣既控制了場面,又讓學生理解了辯鬥的真正含義——兩個小孩善於觀察,說話有理有據。

教學時一門遺憾的藝術,但我始終盡心盡力的追求着,努力使我的課堂向更高更好的層次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