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曹劌論戰》優質說課稿

《曹劌論戰》優質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6W 次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曹劌論戰》優質說課稿

我說課的課題是《曹劌論戰》,(這篇課文出自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曹劌論戰》選自《左傳·莊公十年》,該篇簡明完整地記錄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一個著名戰例----齊魯長勺之戰,文章沒有記敘這次戰役的進程,而是記錄曹劌關於戰爭的論述,生動地說明了,政治上取信於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對於戰爭的重要性。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識性與思想性於一體的課文。

2、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理清課文思路和結構,領會文章剪裁精當的寫法,並背誦全文

(3)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形象

(4)瞭解《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曹劌的愛國主義精神。

(2)熱愛祖國、熱愛社會,“天下興亡,我的責任”

3、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行文結構脈絡、人物形象分析,課文的背誦

難點:

(1)理解曹劌關於戰爭問題的論述;

(2)體會課文剪裁得當的敘事特點。

【說教法】

本堂課我主要採用:問題導入法、點撥法、講解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完成學習任務。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葉聖陶語)。本文是短篇精品,內容豐富。字詞句方面,根據九年級學生已有的文言知識水平,大致能夠理解。因此我準備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學輔導設計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採用圈點批註、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起來。

 【說學法】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指導學生通過以下方式學習本文:

(1)加強文言文的朗讀。在朗讀中找準語感,在朗讀中體會語言特色,在朗讀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在朗讀中背誦積累。

(2)鼓勵學生課堂討論,提出質疑、探究並解決問題。

(3)注重及時的課堂訓練,檢測知識的掌握與運用。

 【說教學設計

一、自讀課文,問題導入

老師播放古典音樂,並在課件上顯示相關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先自讀課文。

1、曹劌和誰論戰?誰是主人公?——魯莊公、曹劌

2、論的是哪一次戰役?——長勺之戰

3、課文三段話分別照應了戰爭的哪幾個階段?——戰前、戰中、戰後

二、題目切入,理清思路

老師以課文題目切入,繼續追問學生:本文爲何不以“長勺之戰”爲題,而已“曹劌論戰”冠之?

作者的重點不是寫“戰”的過程,而在於“論”,因此,作者針對題目對材料進行了刪減取捨,詳略得當,重點突出。主要表現在,全文三段文字,一、三段文字分別圍繞着“何以戰”和“克之故”進行詳細的“論”——“問對”,而對戰鬥過程只是在第二段中寥寥幾筆結束。這是本文的結構概括。

【這一問題的設置,主要是想讓學生在關注題目中的“論”字的同時,對文章有一個初步整體的理解,這是學習本文的起點。同時通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交流,對文章篇章結構(戰前、戰中、戰後)及部分語句如“乃入見”、“何以戰”、“可以一戰”、“既可,公問其故”等有更透徹的理解,由“言”悟“文”,文與言得到較好的結合,習與教做到較好的互動。學生在讀課文時,由題目中的一個“論”字會有所體悟,理解本文的重點在“論”而非“戰”。】

三、背景介紹,理解主題

1、本文重點在“論”,在於莊公與曹劌的“問對”,但因歷史久遠,談話中涉及的許多字詞及字詞背後的含義、文化意蘊學生已經不太瞭解,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這就需要教師的幫助。

接下來,老師先講解課文的相關背景知識和重點字詞,有疑問的學生先分組討論、討論不得查閱參考書、實在不理解再提問老師。以此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背景知識: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貴族家裏有許多奴隸,當時諸侯國沒有常備軍,一旦開戰,由各將領將家丁、奴隸、平民組織起來作爲軍隊,用戰車進行作戰,戰車上由一人駕車,稱爲“御”,兩人執長矛作戰。打仗時,通常是雙方排好陣,稱爲“對陣”,“陣”字常寫作“陳”字。擂鼓,表明作戰開始,戰車向前衝殺;鳴金,即撤兵,收縮隊伍。打仗,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大事,開戰之前,必定會祭祀宗廟,求得祖宗、神靈的保佑,儀式很隆重,由國君親自祭祀天地、祖宗,獻上豬頭、牛頭、羊頭等最好的祭品,稱之爲“犧牲”,作戰勝利後,戰利品除了國君拿一部分,大部分獎賞給將領們,士卒們往往所得甚少。

這裏,將文中重點字詞貫穿於春秋時期的作戰方式及文化背景來講解,可以激發學生對探析文言字詞和古代文化的興趣。

講解完畢後,再播放一個春秋戰國時期作戰的視頻,ppt呈現一張戰車圖,標出“軾”、“轍”的部位及戰車上作戰人員分配,讓學生對“犧牲”“軾”“轍”“御”“帛”等字詞有準確的理解。這也是對前面所學重點字詞的一個鞏固。

2、先前學生已經明白了本文的重點在“論”字上,教師將文中兩人“問對”的語句重新編排投影呈現出來,讓學生先分角色朗讀這兩段,再試着翻譯文中兩人對答的話,注意人物語氣。

乃入見。問:“何以戰?”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

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3、這兩段文字是本文的重點,更是關於“論”的戰爭思想的體現。在學生大致瞭解了這兩段文字的意思後,引導學生思考:從兩人戰前、戰後的對答中,你能看出二人思想區別何在嗎?

這一問題是試圖讓學生在理解文字的基礎上感悟文字背後的內容。以言品文,通過師生交流,讓學生理解曹劌通過逐步否定莊公的回答“民弗從也”“神弗福也”及“故克之”“故逐之”引導他明白“取信於民,人心向背對於戰爭的決定作用”以及“把握好作戰時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至此,本課教學完成了對史傳所告訴後人的關於戰爭的戰略與戰術思想。

四、趣味寫作,品味人物

本文選自《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左傳》是一部史學名著,是配合《春秋》寫的編年史,通俗地說,是爲《春秋》做注的。儘管文字優美,但畢竟是史傳,不是文學作品,本文力圖通過人物對話內容來形象地體現人物個性,但缺乏人物動作與神態描寫,在這一方面本文中尚有可開發的空間,因此,給學生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根據你對人物的瞭解能否在人物對話面前上適當的動作或神態,教師投影呈現幾個供學生選擇,學生也可以另行添加設置,但是要說說爲什麼?

(揖而坐 正身 笑 正色思之 避席而拜 讓 振臂 挺而立 高聲 急 止 指呼 )

乃入見。問:“何以戰?”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公將鼓之。

劌曰:“未可。”

齊人三鼓。

劌曰:“可矣。”

齊師敗績。

公將馳之。

劌曰:“未可。”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劌)曰:“可矣。”遂逐齊師。

這一語言訓練旨在讓學生通過想象人物的動作與神態前後的變化來表達對人物性格的理解,豐富人物的形象,進行個性化解讀,更能從“言”中品味到“文”的內容。減少了文言文學習的枯燥感,增加了趣味,也讓人感到了語文的味道。

 【說板書設計】

《曹劌論戰》

戰前——“何以戰”

戰中——“公與之乘,戰於長勺”<略>

戰後——“問其故”

(本文行文思路清晰,板書也不宜太過複雜)

 【小結】

總之,我在設計本課時,一方面儘量避免上成文言字詞串講課,文言語句翻譯課;另一方面避免把文言文當作現代文來教,一味地進行思想挖掘和情感體悟,成爲文學欣賞課。我試圖探索以文帶言、文言結合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