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W 次

教學完《再別康橋》大家知道怎麼寫反思了嗎?下面小編爲大家介紹再別康橋教學反思,希望能幫到大家!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1

《再別康橋》這堂課,我總體的教學設想是以誦讀爲主線,通過誦讀和賞析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意境。我希望在課堂上學生能夠美美地讀、美美地說、美美地聽。

詩歌這種文學體裁分析得過細只能導致意境的支離破碎,以致喪失詩歌的美感。所以我在準備這堂課時將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談對詩歌不同章節的感受,作爲教師設計的問題宜提綱挈領,直入主題,既能發散到整首詩中,又能集中到一箇中心點上來。緊扣《再別康橋》這首詩“離別”的主題。另外詩歌需要反覆誦讀,所以朗讀也是我設計這堂課的關鍵,有“美讀”纔有“美品”。

誦讀指導以理解爲基礎。語文教學離不開誦讀,當然也離不開誦讀指導,詩歌尤其如此。分析和誦讀同時進行。葉聖陶說,誦讀時,要“以意逆志”,“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還他個激昂”的前提是必須先理解“激昂”在何處,爲何“激昂”;同樣,“還他個委婉”的基礎也必須是先知道“委婉”在哪裏,爲何要“委婉”。否則便成了無的放失,“激昂”和“委婉”的誦讀就可能錯位,“激昂”

處讀得“委婉”,“委婉”處弄成了“激昂”。

因爲學習的主動權在學生的手中,我無法預先設計課堂,因此當學生的分析有跳躍性時我得有足夠的能力遷回主題,形成一個整體。所以在課堂上我的對學生見解的迴應不夠深入和及時,這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加以改進。

在教給學生詩歌的鑑賞方法上,我這樣處理課文的2、3節。這兩節情感相通,寫法相似,常見的教法是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金柳、青荇這兩個意象包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但問題是學生往往無從着手,因爲初三學生對意象這一術語還比較陌生,更別說分析物象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了。我讓學生抓關鍵詞來確定情感。以第二節爲例子,抓住“金柳”“新娘”“豔影”“盪漾”等幾個關鍵詞,引導學生去揣摩、品味“柳”這一物象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給學生分析意象的方法和途徑。在此基礎上,通過彼此討論,便十分順利地理解了第三節中“青荇”這一物象所要表現的思想情感。

這堂課上很多不愛發言的學生也舉起了手,因爲他們有話要說。這樣我已經很高興了。我高興地聽到那些讓我始料不及的讓我興奮的理解,比如“做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漂亮最亮麗的時刻”,比如“志摩只能安靜地在心中放歌”……課堂從容進行,感動源源滋生,我彷彿看到康河的明媚映照着整個教室,我們分明感受到那種自由的芬芳。彷彿有風,夾雜花香。

學生也許缺少的並不是發現,而是需要一個發現的舞臺、一雙期待的眼睛和一對聆聽的耳朵。老師一定要有耐心和包容心,給予學生這樣一個自由成長的舞臺,讓課堂上萬物競相生長。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2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經過一週多的反覆演練,加上同組老師的耐心指導,自己又詳細地設計過渡語,覺得萬無一失,做到了盡善盡美,但是講完研究課後,我感慨良多,收穫頗豐。

一、自我反思

在各種體裁作品的語文教學中,詩歌是相當有難度的,是一塊硬骨頭,十分難啃。我本着挑戰自我的想法,依然選擇了(再別康橋)這篇文質兼美的現代詩歌。

首先要確定學習目標,這是一節課的終極目標,也是貫穿課堂的一條理念。誦讀是學習詩歌最好的方式,而讀出情感,讀出意蘊,讀出自己,就是更大的挑戰了。因此,品味詩歌語言,進行誦讀訓練就理所當然地成爲首要目標。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堂應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思路,特別是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不是機械死板的教條,去禁錮學生鮮活的思想。解剖詩歌,要在找出意象及其特點的前提下,描繪所營造的意境,從而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據於此,我就把"指出詩歌意象,描繪美妙的意境"以及"理解詩歌中所表達的難捨難分的無奈和感傷"作爲學習目標。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之中,給予學生分析詩歌方法的引領和指導。

情境導入是一種對學生春風化雨的薰陶和感染。於是我播放着優美的小提琴(月亮河),再投出康橋的圖片,很自然地將學生引入康橋的美妙意境。接着,我聲情並茂的範讀詩歌,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情感變化。徐志摩進行自我反思的時候說過一句話,他說:"我這一生的周折,大都尋得出感情上的線索。"所以對志摩作品的解讀就要"知人論詩"。其中最能表達徐志摩的"康橋情結"的兩句話是"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幸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蜜甜的機會了。""我的眼是康橋叫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學生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礎之後,我讓學生帶着問題自由讀詩。問題如下:1.請找出詩歌中的主要意象;2.說一說詩歌表達的情感;3.指出這首詩中的情緒高漲的一節詩。這幾個問題很簡單,學生基本上能說出來。

有了這些鋪墊,我針對第二節詩指導學生來品讀賞析。首先提問學生讀,學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但是不夠濃烈,表現得不夠充分。於是,我找其他學生評價,並再次讀這一節。最後我做出這樣的指導:"盪漾"的意思:(水波)一起一伏的動。這裏形容心情起伏,無法平靜,寫出作者的心動,但不是一下,是一層層的漣漪,一波波的盪開。聲音要飽含熱愛,蓄積在喉間,再輕聲發出(重音輕讀法);語速要慢;語調要有起伏,輕柔。然後我做了示範,再次讓剛開始的同學讀,明顯有了很大的提高。只是情感還有待提高。於是,我指導學生從意象、修辭和情感三個方面來剖析這節詩。學生經過同桌之間的討論,很快確定了答案:意象是金柳和豔影;修辭是比喻;情感是歡喜和眷戀。

做了這樣一個例子,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並指導學生自選詩節從意象、修辭和情感三個方面入手,以有情感的品讀爲突破口,達到吃透類似詩歌的目的。學生有了探究的方向和思路,因此探究的熱情很高。當他們展示自己的成果時,我發現有差距的時候,就立即給予引導。事後考慮,當時有點太急了,應當先質疑,引起其他同學的思考,並由別的同學幫助他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彰顯出整個課堂教學相長的和諧場景。也更符合新課程的理念,更利於學生的發展和整體的提升。

通過分析和誦讀訓練,學生體會到了詩歌營造的美妙意境。於是,我開始延伸遷移,指導學生從意象、修辭和情感三個方面,依據詩歌內容,選擇其中一節,藉助修辭手法,採擷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語言作畫筆,把康橋優美的景色描繪下來。這個環節中,是對整個學習目標的檢測,學生也充分發揮自己的文學才情。

最後,讓學生再次讀詩,讀出自己心中的康橋。接着我播放(人間四月天)的徐志摩的主演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讓學生比較一下,各自的特點。

二、評課情況

只是展示學習目標,找一學生朗誦是不夠的,應該給學生解釋說明,或者讓學生自己感悟兩分鐘。範讀時,播放的背景音樂聲音有點大,沒有完全彰顯出朗誦的魅力。延伸遷移部分,學生寫的時間應適當延長一些。

三、學生反饋

通過這節課,學生掌握了詩歌欣賞的方法:從意象入手,藉助修辭來分析意象的特點,並根據特點來理解其中的情感。同時,學生有了自己的"康橋"。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3

一、過於注重課堂的完整性,忽略了學生的實際引導

《再別康橋》是首優美的現代抒情詩,抒發了詩人徐志摩在離別母校時對康橋無比眷戀、喜愛之情。我抓住“再別”這文眼由學生回憶學過的離別詩進行導入。一開始學生就給了我一個冷反映,大多數學生沒能回憶起離別詩,只有一位學生說出李白的《贈汪倫》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之後就一陣沉默。而我急於想完成此環節,就引導學生回憶《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後,又說出了一些送別詩的詩題:如《淮上與友人別》《送元二使安西》《送別》,就匆匆進行小結引入:在這些離別詩中詩人要離別的對象大都是故人,而現代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裏,詩人離別的卻是他那至愛的母校。這樣就順利地進入下一環節。看似順利的完成了課堂導入,其實不難發現教師只注重自己的課堂設計,而忽略了學生實際。在未知學生實際的情況下,教師應要有多種的情境預設,再結合學生實際,靈活創設教學方法。在學生一時無法回憶學過的離別詩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這樣處理:教師說出詩句的上句,由學生說出下句;也可以教師說出詩歌的題目,再由學生回憶相關詩句。這樣就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達到複習舊知識的目的。

二、側重教師主導發揮,忽略學生主體調動

課後讓自己耿耿於懷的就是研讀詩歌部分,原本的設計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來發揮:(1)哪些詩句清晰地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深深依戀?(2)詩人依戀康橋、喜愛康橋,尤其愛康橋這裏的什麼?(3)它們美在哪裏,能贏得作者如此的喜愛?可是課堂教學的結果卻變成了問答式,而教師的引導和講解卻成了主體,學生只成了回答者和傾聽者。因爲之前的課堂導入環節,學生的不主動情緒深深的影響了我,使我在這個環節不敢大膽放手,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這種遏制是新課改課堂中一大敗筆。其實,即使在學生的理解感悟有障礙時,教師也應多設臺階讓學生逐步完成理解和感悟,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又不失課堂結構的完美。

三、側重教師個人意識,忽略了課堂細節

這堂課裏,我太過於重視課堂設計的完整性,教學環節的完成不自覺的在個人意識的主宰下實現,因此也忽視了課堂上出現的細節。其一是在教師讓學生想想《再別康橋》抒發了詩人對母校怎樣的情感時,學生的答案紛呈,有依舍,眷戀、熱愛、別離的憂傷等,而我只抓住“依戀”和“喜愛”之情,對於“憂傷”卻沒有給予回覆。其二是課堂隨筆練習時,要求選擇《再別康橋》這首詩中最喜歡的一節詩,展開想象,寫一段話,用散文式的語言來描繪這情景交融的畫面,在5分鐘時,完成隨筆的學生幾乎沒有,但是寫上一兩句話的卻大有人在,而我忽略了這一細節,沒有讓學生展示他們隨筆,這又是由於教師力求完美的心欲造成的缺失。細微之處見真功,教學過程中的細節不容忽視,細節的處理得當與否,影響着教學效果的好壞。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4

教學《再別康橋》,雖然經過反覆備課,似已胸有成竹,可是面對一個陌生的班級,還是不能靈活地駕馭課堂,有些環節處理上略顯急促,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完全體現,留下了不少遺憾。

一、過於注重課堂的完整性,忽略了學生的實際引導

《再別康橋》是首優美的現代抒情詩,抒發了詩人徐志摩在離別母校時對康橋無比眷戀、喜愛之情。我抓住“再別”這文眼由學生回憶學過的離別詩進行導入。一開始學生就給了我一個冷反映,大多數學生沒能回憶起離別詩,只有一位學生說出李白的《贈汪倫》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之後就一陣沉默。而我急於想完成此環節,就引導學生回憶《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後,又說出了一些送別詩的詩題:如《淮上與友人別》《送元二使安西》《送別》,就匆匆進行小結引入:在這些離別詩中詩人要離別的對象大都是故人,而現代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裏,詩人離別的卻是他那至愛的母校。這樣就順利地進入下一環節。看似順利的完成了課堂導入,其實不難發現教師只注重自己的課堂設計,而忽略了學生實際。在未知學生實際的情況下,教師應要有多種的情境預設,再結合學生實際,靈活創設教學方法。在學生一時無法回憶學過的離別詩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這樣處理:教師說出詩句的上句,由學生說出下句;也可以教師說出詩歌的題目,再由學生回憶相關詩句。這樣就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達到複習舊知識的目的。

二、側重教師主導發揮,忽略學生主體調動

課後讓自己耿耿於懷的就是研讀詩歌部分,原本的設計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來發揮:(1)哪些詩句清晰地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深深依戀?(2)詩人依戀康橋、喜愛康橋,尤其愛康橋這裏的什麼?(3)它們美在哪裏,能贏得作者如此的喜愛?可是課堂教學的結果卻變成了問答式,而教師的引導和講解卻成了主體,學生只成了回答者和傾聽者。因爲之前的課堂導入環節,學生的不主動情緒深深的影響了我,使我在這個環節不敢大膽放手,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這種遏制是新課改課堂中一大敗筆。其實,即使在學生的理解感悟有障礙時,教師也應多設臺階讓學生逐步完成理解和感悟,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又不失課堂結構的完美。

三、側重教師個人意識,忽略了課堂細節

這堂課裏,我太過於重視課堂設計的完整性,教學環節的完成不自覺的在個人意識的主宰下實現,因此也忽視了課堂上出現的細節。其一是在教師讓學生想想《再別康橋》抒發了詩人對母校怎樣的情感時,學生的答案紛呈,有依舍,眷戀、熱愛、別離的憂傷等,而我只抓住“依戀”和“喜愛”之情,對於“憂傷”卻沒有給予回覆。其二是課堂隨筆練習時,要求選擇《再別康橋》這首詩中最喜歡的一節詩,展開想象,寫一段話,用散文式的語言來描繪這情景交融的畫面,在5分鐘時,完成隨筆的學生幾乎沒有,但是寫上一兩句話的卻大有人在,而我忽略了這一細節,沒有讓學生展示他們隨筆,這又是由於教師力求完美的心欲造成的缺失。細微之處見真功,教學過程中的細節不容忽視,細節的處理得當與否,影響着教學效果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