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離騷》教案(精選9篇)

《離騷》教案(精選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4W 次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離騷》教案(精選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離騷》教案(精選9篇)

《離騷》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掌握有關屈原和楚辭的文學知識

2、對其中文言詞語的理解和掌握。

3、理解詩中所表現出的詩人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操。

教學重點

1.學習掌握有關屈原和楚辭的文學知識,並朗讀和串講課文

2.理解詩中所表現出的詩人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操。

教學難點

對其中文言詞語的理解和掌握。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我們剛剛學習了《詩經》三首,從中感受到了我國古代詩歌的一些特點,例如,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生活現狀;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廣泛運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等等。而今,我們將要學習的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代表詩作《離騷》,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與《詩經》相比,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有的變化還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兩句膾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離騷》之中。下面就讓我們在閱讀這首詩的過程中,去發現和歸納這些變化、體會詩人的那種“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學習有關文學常識

(一)引導學生閱讀課前、課下、課後的提示、註釋、資料等文字。

設計三個問題幫助學生快速閱讀

1.詩人屈原是怎樣的一個人物?

2.《離騷》的基本內容是什麼?它與詩人的經歷有什麼關係?

3.什麼叫楚辭?

教師明確:

1.屈原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作爲當時楚國的左徒和三閭大夫是負有內政、外交重任的。所謂“聯齊抗秦”的主張恰恰是爲了維護國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國獨立富強,以至統一長期分裂的中國,達到所謂唐虞三代之治。其具體主張就是舉賢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說的“美政”的具體含義。

2.抒寫詩人的身世、政治思想和憂國憂民的思想。此詩的寫作時間又正是在詩人因受到讒言第一次被放逐,詩人是被迫遠離故土的,因此,其憂國憂民的思想隨處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辭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學樣式,是屈原、宋玉等詩人創造出的一種詩歌形式。尤其應注意到詩中所大量使用的虛詞“兮”,可視爲一種重要的標誌。這些詩歌運用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二)教師補充介紹: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兩次罷官以及隨之而來的兩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懷王時期,被放逐於漢北;第二次是在頃襄王時期,被放逐於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選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詩,就是在這次流放中寫的。也正是在這次流放中,詩人自投汨羅江而亡的。

2.與《詩經》所體現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相比,《離騷》則是一篇具有積極浪漫主義風格的作品,被視爲我國文學浪漫主義的直接源頭。而所謂浪漫主義的含義則是“它在反映現實上,善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摘自《辭海·文學分冊》)。我們應在鑑賞《離騷》的過程中,好好體會一下這種創作風格的特點。

三、教師範讀(或放錄音、或放多媒體)

1.學生注意給生字注音。

2.體會朗讀的技巧,如讀出分句的節拍,上分句末字“兮”讀音要稍長,壓韻的字要重讀等。

四、學生自讀全詩,重在掌握文字的讀音並搞懂其含義。

五、本詩在體裁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

A、形式上打破了《詩經》那種以四言爲主的體制,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

B、全詩以四句爲一節,每節中又由兩個用“兮”字連接的若連若斷的上下句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韻,使全詩一直在迴環往復的旋律中進行,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兮”字具有特別強烈的詠歎表情色彩、構成詩歌節奏的能力,同時,“兮”字句作爲一種文化存在,反映了荊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憤激情緒。“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虛詞所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從而構成一種獨特的意味。聞一多認爲“感嘆字確乎是歌的核心與原動力”,假如將“兮”字省去,將是一大損失,因爲“損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兒”。如《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不能省去兮字。

六、疏通課文。

1、學生自學課文,小組互助解決難點,教師重點講解。

第二課時

一、本文的層次結構

第一層,從開頭到“曰靈均”結束。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來歷。

第二層,到“來吾道夫先路也”。自述一生不斷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養的嘉德懿行。

第三層,到結尾。回顧歷史上興衰成敗的教訓,聯繫楚國的黑暗現實,反覆申述自己的忠心和悲慘遭遇。

二、如何理解“香草美人”?(見課後練習二)

參考:屈原最經典的比喻,就是以香草美人自喻。看我們書上的註釋,用美人比擬他自己,香草,比喻他自己的才華。這個香草嘛,那就是化妝品或者首飾了。我們比如說,今天要是有誰把自己比喻成美女,你們會是什麼感覺?

而且,屈原雖然是名士的老祖宗,但是屈原有一點和後來的名士是很不一樣的。後來的名士,常常是不冠不履,邋里邋遢。比如說杜甫,三個月都不梳頭,他要是我這種平頭也就算了,可是你要知道他不光是不梳頭,而且不剪頭啊。屈原不一樣,他是非常注重儀表和修飾的。他對自己的被放逐,要用一個失戀女子的口吻來描述,那是因爲他對楚懷王的感情,已經超出了君臣之間的感情,他對鄭袖特別憎恨,那也是對一個情敵的憎恨。

三、談談你對屈原的評價。

參考: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詩人形象。 勉強要概括屈原的性格,我想也許可以這麼說吧,兩個方面,一個是憂國,一個是自戀。

四、佈置作業

1、複習本課的內容。

2、背誦。

《離騷》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屈原的生平,領悟其愛國的實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誦讀課文,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鑑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瞭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理解並掌握詩中的關鍵語句。

4、瞭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特徵。

重點

1、瞭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

2、鑑賞重要語句,感覺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難點

1、對關鍵詞語的疏通理解。

2、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瞭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總第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1、預習正音見文下

2、朗讀課文,注意語調和感情。

一、導入

二、有關資料

1、屈原生平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聖君賢相的政治,認爲只有聖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因受小人的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後投汨羅江而死,以示忠貞愛國之懷。

2、楚辭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受《詩經》的某些影響,但同它有直接血緣關係的還是在南方土生土長的歌謠。在戰國中期,隨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於楚國文壇之後,楚辭於是形成爲一代文學樣式。楚辭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創作了許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響下,楚國又產生了一些楚辭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楚辭的特徵,“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除此之個,《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郁的抒懷風格,無不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辭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襯字。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徵,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誦讀課文

1、錄音機或老師範讀,學生跟讀

老師總結:

(1)騷體詩的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

2、學生自由誦讀。讀時注意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學生根據課文註釋自己翻譯課文。

教學後記:

第二課時(總第課時)

教學任務:

1、初步感知,

2、疏通字詞,

3、把握主旨

教學流程:

一、翻譯課文(抽查)

二、字詞小結

1、實詞

苗裔:後代子孫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狀 搴:攀、折 騏驥:駿馬 申椒:申地產的椒 昌被:穿衣而不繫帶的樣子,比喻狂放不羈 憚:害怕 捷徑: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腳後跟 荃:香草名,喻楚懷王 謇謇:忠貞的樣子 羌:楚辭中所特有的語氣詞 靈脩:神明,有遠見的人,喻楚懷王

2、古今異義

朕:第一人稱代詞“我的”以爲:“以之爲”的省略

用於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稱認爲

代序:依次替代純粹:美德,完美

代替序言的文章

1、不攙雜別的成分

2、副詞,不容置疑

捷徑:邪出的小路黨人:結黨營私的小人

近路同一個黨派的人

武:足跡

關於軍事的

3、通假字

闢:通“僻”,幽僻道:通“導”,嚮導正:通“證”,作證,爲證

4、詞類活用

名餘曰正則兮 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取名。

字餘曰靈均 字,名詞用作動詞,給人取表字。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 美,形容詞用作名詞,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主,賓語前置,應爲“不與吾”。

肇錫餘以嘉名 介詞結構後置

三、主旨把握

課文節選部分表達了屈原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課文節選部分,作者表達了三層意思:自敘身世;自敘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顧歷史,表明忠心及不爲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從這三層中,很好地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節操,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教學後記:

第三課時(總第課時)

教學任務:分析《離騷》內容及寫作特色

一、想像練習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樣的外貌和風度?

血統高貴,器宇不凡(皇句)身披香草,具有美麗的華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強不息(汩句)赤膽忠心,胸懷熾烈(指句)

嫉惡如仇,鄙視小人(唯句)爲實現理想,不懼個人危難(豈句)

二、問題探討

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麼?

明確:“兮”是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的語氣詞,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盡一樣。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用在句間,表語意未竟,待下句補充;用在句尾,表感嘆意味。就課文來看,“兮”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等待下句補充。

三、揣摩探究

1、《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並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於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於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抒難抒之情。

請找出相關的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

明確:用香草比喻內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現實中的君王,用採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性,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黃昏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用衆芳,椒、桂、蕙、 比喻羣賢

2、在詩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麼手法,試舉例。

對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羣賢與昏庸君王狂放不羈“路幽昧以險隘”的對比

黨人貪圖個人享樂與自己爲國爲民不惜身遭災禍的對比

四、品讀鑑賞

1、你對《離騷》的語言有什麼感受?

明確:

(1)汲取了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爲主,兼有雜言,加之以對偶修辭,整首詩整齊而節奏鮮明。

(2)大量運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婉轉動人。

2、學生朗讀課文,找出你認爲能體現屈原精神品質的句子,並摘抄。

3、分析《離騷》的藝術特色。

(1)比喻手法的運用。

(2)對偶句式的運用。

(3)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其具體體現在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上,在詩中,詩人心情地發揮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聲,把現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爲一體,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

五、研究性學習

面對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贊成這一舉動嗎?

教學後記:

《離騷》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瞭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貴的個人品質,和忠君愛國思想。

2、理清〈離騷〉的思路,理解節選部分主旨。

3、瞭解浪漫主義手法傳統的特徵,體會詩歌象徵手法運用的效果

重點:

1、理清〈離騷〉的思路,理解節選部分主旨。

2、瞭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貴的個人品質,和忠君愛國思想。

難點:

理解詩歌中意象的象徵意義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這一單元學習詩歌,是按照時代的先後順序安排的。《詩經》和《離騷》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的兩大源頭。是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可與日月爭輝。

二、屈原及背景介紹

忠君愛國詩人

希望輔佐明君,致君堯舜,對內製定法令,對外接待賓客。推舉有賢能的人,結果觸犯貴族的利益,鄭袖等人在懷王面前讒言,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最後楚國滅亡,投汨羅江而死。

所以“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矣。”——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三、解題

離騷:遭遇憂愁。思考可能些什麼?

憂愁

節操

四、具體分析課文;

問題一:憂愁的是什麼?

憂愁(民生之多艱)

(皇帝昏庸,賢愚不分)

(小人離間)

問題二:面對這樣的現實,它是什麼樣的節操呢?

節操(寧可死以流亡兮,吾不忍爲此態兮)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至前世而固然。)以死明志

(退修吾初服)修身養性

(民生各有所好兮,吾獨好修以爲常)潔身自好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其與心之可懲)至死不渝

五、總結屈原:

憂國憂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與世同流合污,保持操守,潔身自好的人。

六、作業:

1、熟讀並背誦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離騷》教案 篇4

一.關於教材

我所說課的目是兩千年前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它是高中二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三冊第一單元(古典詩歌)的第二。該單元所選古代古體詩8首,其中《詩經》中3首,漢魏晉五言詩3首,《孔雀東南飛》並序以及《離騷》節選。在該單元中,《離騷》節選佔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爲代表的楚辭是繼

北方黃河流域出現《詩經》之後,在南方長江流域出現的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新詩體,其本身在詩歌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辭作品,尤其是屈原的《離騷》從詞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鮮明,學生理解的難度較大。從作品的內容看,《離騷》是一首規模宏偉的政治抒情長詩,全詩373句2400餘字,既具有詩人自傳的性質,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義成分,整首詩歌感情迴環激盪,撼人心魄。課文節選了長詩的第一節,內容主要是詩人自述身世、品質、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誠不爲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二.關於教學方法

結合作品特點,按照課程標準對高中階段在古典詩歌方面閱讀能力的要求,我把《離騷》節選的教學目的確定爲以下兩點:

一是瞭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尚品質,培養學生的愛國憂民的感情;

二是反覆誦讀,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高中二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詩歌的能力,但對於時代久遠的楚辭作品,的前提――讀懂詩歌的內容方面,仍存在困難,根據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特點,我確立重點及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鑑賞重要的語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學難點:關鍵詞句的疏通。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教材特點和麪臨的具體學情出發,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

具體教學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預習。要求學生課下預習,早讀檢查(內容包括:A作家作品;B背景;C掌握生字生詞;D熟讀課文),逐步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自學能力。

第二,分解重點、難點。本課將分兩課時進行,把教學難點,即詞句的疏通安排在第一課時中,把教學重點,即作品內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課時,以確保學生真正做到一課一得。

第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學習的內容確立課型。第一課時:誦讀、討論相結合;第二課時:討論、訓練爲主。

三.關於學法指導

1.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這課文儘管難度較大,尤其是語言方面的障礙較大,但教學各個環節的設計上,仍以教師的引導爲主,通過切合實際的引導和點撥,使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目標。

2. 檢查學生的預習這一步必不可少,這是由我校的校情、學情決定的。我們華亭一中的具體情況是:高中學生中城鎮多農村少,礦區學生多,學生家庭條件較好,學習主動性不強,教師必須加強督促。

3. 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積累,猶如堆沙一樣,一層一層的積澱。課外的閱讀非常重要。在教學中,教師要強調,並做好示範作用。因此,本課的導入和課後作業均要體現教師的這一教學。

4.課文的背誦方面,教師要充分把握楚辭的語言特點,比如楚辭作品,包括《離騷》,兩句一節,大量使用語音詞“兮”以表達情感,調整節奏等特徵,使學生在掌握語言特點的基礎上,理解背誦。

四.關於課堂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1.導入

要求學生列舉自己掌握的《詩經》和《離騷》中的名句。明確我國文學“風騷”並舉。

2.感知、理解課文。鼓勵學生充分挖掘利用課文註釋,力求自己動手疏通詞句。

第一步,範讀——讓學生耳順。教師範讀,學生感受,正音。

第二步,誦讀——讓學生口順。指導學生朗讀,注意情感和節奏,逐步積澱語感。

第三步,解難、疏通。這首詩古奧難懂,應當先掃除語言文字障礙,然後再欣賞詩句。課文註釋較爲詳細,而且句句有翻譯,這對學生讀懂詩作是一大幫助。但學生在自習中會遇到不少困難,可以提出討論,老師作一些點撥。

第四步,課堂練習。可讓學生嘗試背誦課文,並動手默寫,記清楚難寫難讀的字。

第二課時

第一步,鑑賞課文。

通過引導學生欣賞藝術手法和可感可觸的藝術形象,理解詩人內在的深厚的感情。

1.品味詩歌的藝術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詩中比喻用法,使全詩的形象化特點非常鮮明。另外,每兩句都有“兮”字做停頓,抒情性也非常鮮明。(這一點對背誦的指導非常有用)

2.分析詩中屈原形象。

3.欣賞詩人內在的深厚的感情。

課文節選部分的詩句,突出表現丁詩人的憂傷心事、高尚情操、純潔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惡如仇的品性。

第二步,進一步指導背誦前6節。

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字句含義,體會詩人的感情。在熟讀之後,獲得了良好的語感再背誦。可以創設競賽氛圍,看誰背誦最快最好。

第三步,引申、拓展。賞析屈原名句,諸如——

1.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3.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附:第二課時板書設計

血統高貴,器宇不凡

身披香草,美麗華彩

勤勉修行,自強不息 憂國憂民,至死不渝的人格魅力

赤膽忠心,胸懷熾烈

嫉惡如仇,鄙視羣小

實現理想,不懼危難

《離騷》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學習掌握有關屈原和楚辭的文學知識。

2.重點理解屈原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操。

3.學習理解本詩以比喻、象徵爲主的表現手法及所與作者理想的關係。

4.背誦全詩。

【學習重點難點】

1、通過鑑賞《離騷》的優美詩句,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鑑賞詩歌的比興藝術手法,藝術價值。

3、有感情、有節奏地誦讀並背誦課文。

【學法指導】

1.藉助課文註釋和古漢語字典自主理解詩的大意,掌握重點詩句的翻譯及重點字詞的含義。

2.查閱有關資料瞭解屈原生平事蹟及其對後世國民精神的影響;瞭解楚辭的特點及其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3.有感情地朗誦全文,細心體會其節奏、韻律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朗誦、品悟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預習案

【預習指導】

1、走進新課:請大家猜一下這幅對聯和哪位歷史人物有關?

對聯:哀怨託離騷,生而獨開詩賦立。

孤忠報楚國,餘風波及漢湘人。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感嘆古代帝王們武功有餘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我們知道,"風"是指《詩經》中的《國風》,"騷"即《楚辭》中的《離騷》。《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作的詩歌,《詩經》《楚辭》分別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風騷"也因此成爲文學的代名詞。古代帝王們需補充一點"風騷",作爲新世紀接班人的我們更應注重自身的文學修養。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飽經憂患的《離騷》作者屈原於公元前278年農曆的5月4日這一天投汨羅江自殺。後人爲了紀念這們守節不移的偉人,於是在端午節這一天興起了吃糉子、賽龍舟習俗。(天問千聲悲故國,江咽萬語吊斯人沉思高舉潔白清忠,汨羅江上萬古悲風紀念對聯)

2、閱讀新課。反覆朗讀課文,對照註解弄清句意。誦讀注意以下幾點:

(1)騷體詩的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

(3)注意處理聲音的高低、疾緩、強弱變化,體會其節奏、韻律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對特別難懂的句子,可參照註釋,在初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誦讀。

3、課前思考

(1)屈原的作品大多表達怎樣的思想情感?

(2)《離騷》的語言有什麼特點?

(3)《離騷》常運用哪些表現手法?

《離騷》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瞭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蹟及主要作品;瞭解《離騷》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2.技能目標

瞭解“騷體詩”的主要特點,理解《離騷》中對比、象徵手法的作用;背誦部分章節內容。

3.情感目標

分析並感悟作者在詩中展現出來的滿腔愛國熱情。

走向高考

識記文學常識,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學習運用對比、比喻等手法。瞭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鑑賞重要語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學難點

關鍵詞語的疏通理解;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瞭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教具準備

多媒體、幻燈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使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影片《屈原》的幾組鏡頭: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澤畔,抱石沉江,並配以主題歌曲。

提問:你們知道屏幕上這位歷經坎坷,依然忠君愛國的詩人是誰嗎?(學生答:屈原)端午節時

民間有一個習俗:吃糉子、賽龍舟(放出糉子,賽龍舟圖畫)就是爲了紀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關於作者及《離騷》

讓學生結合課文註釋及有關工具書介紹屈原,教師予以補充,多媒體出示有關屈原的鏡頭及生平簡介。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於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聖君賢相的政治,認爲只有聖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應對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派與秦鬥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後投汨羅江而死,以明忠貞愛國之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代表作《離騷》本文選自《楚辭》。(投影)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爲主體的詩歌總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因此後人又把“楚辭”的體裁稱爲“騷體”。《離騷》與《詩經》在文學史上並稱“風騷”,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對後世有着深遠的影響。那麼“離騷”是什麼意思呢?離通“罹”,遭遇;騷: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後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絃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

2.整體感知

⑴誦讀課文

①放錄音或教師範讀

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奏。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

②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指正讀音及節奏。

③教師總結騷體詩的誦讀節奏。一般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④集體朗讀,要求讀出語氣。

提示:“兮”字,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齊讀時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⑵疏通詩句,初步感知。(要求學生默讀課文並藉助課文註釋及工具書,邊讀邊歸納,教師巡視作必要點撥,解答學生的疑問。)

⑶質疑釋疑(要求學生四人一組,把不理解的地方寫到紙上,並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師可讓其他學生一起討論,如若較難,則由教師分析。)

①重要詞語(投影)

苗裔(yì):後代子孫孟陬(zōu):正月揆(kuí)揣度扈(hù)

被、披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汨(yù):水急流貌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嶺上騏驥(qíjì)駿馬申椒(jiāo)申地產的椒

蕙茝(chǎi)香草名昌被(pī):穿衣而不繫帶的樣子,比喻狂亂不羈

憚(dān):害怕捷徑:比喻政治上的邪道踵(zhǒng):腳後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懷王謇謇(jiǎn):忠貞的樣子

羌(qiāng)楚辭中所特有的語氣詞靈脩:神明、有遠見的人,喻楚懷王

②通假字

肇錫餘以嘉名:錫通“賜”賜給

來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導”嚮導

指九天以爲正兮:正通“證”

③同類活用

名餘曰正則兮。名詞用作動詞命名

字餘田靈均。名詞用作動詞給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應爲“不與吾”全句譯爲,只怕年歲不等待我。

⑷主旨把握

課文節選部分表達了屈原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學生討論.教師作適當點撥)

明確:

節選部分,詩人自述身世、品質、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誠不爲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節操,

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3.研讀探究

⑴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樣的外貌,怎樣的風度?(可先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然後再用課文中的詩句來說)

明確: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尋道夫先路也”,詩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潔的品質,詩歌從第一句“帝高陽之苗裔兮”開始,詩人使用大量筆墨,從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說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貴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對楚國的興亡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他記敘自己降生在一個祥瑞的時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賜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強調自己稟賦卓異不凡。在此基礎上,詩人進一步敘述自己及時修身,培養高尚的品德,鍛煉出衆的才幹,迫切地希望獻身君國,令楚國振興,使楚王成爲“三後”和“堯舜”一樣的聖明君主。總之.詩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義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張,能夠把楚國引向康莊大道。

⑵《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並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於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於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可抒難抒之情。

例:“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這兩句詩借用對柳絮與桃花的描寫,表達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及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的痛苦和愁悶。

請找出相關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學生小組討論.教師作適當點撥〕

明確:

“恐美人之遲暮”一句中“美人”喻指楚懷王“固衆芳人之所在”一句中“衆芳”喻指羣賢,用“椒、桂、蕙、茝”四種植物喻羣賢,用香草“荃”喻楚懷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對君王的忠誠,對古代君王舉用羣賢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潔情操,希望君王能夠拋棄穢政,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像古代賢明君主那樣,以社稷爲重,舉用羣賢,瞭解自己的憂國憂民的良苦用心。

⑶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麼手法?請舉例說明。

明確:

還使用對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舉用羣賢“遵道而得路”與昏庸君王狂亂不羈“路幽昧以險隘”形成對比,以此告誡楚王要任人唯賢:“黨人”貪圖個人享樂與自己爲國爲民不惜身遭災禍形成對此,表達自己九死不悔,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4.品讀鑑賞

⑴你對《離騷》的語言有什麼感受?

明確:

①汲取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爲主、加上對偶修辭,使整首詩整齊而節奏鮮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的調子迴盪頓挫,婉轉動人。

⑵齊讀全文,找出文中能體現屈原高貴品質的詩句,並摘抄。

明確:

“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指九天以爲正兮,夫維靈脩之故也”——忠君報國,雖死不悔。

“餘固知謇謇之爲患兮,忍而不能捨也”——堅持真理,永不言棄。

這些感天動地的詩句,令我們感受到詩人高貴的品質,寧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馬遷所贊:“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而從此,一種永世不曾泯滅的信念——對真理的信仰和對理想的追求,一種千古不變的情愫——對祖國的熱愛和對鄉土的依戀,深探注入到中華文化中來,成爲我們民族文化的光輝傳統。

⑶分析特色:談談你對《離騷》藝術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義手法的巧妙運用。詩人盡情地發揮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志。“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把現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爲一體,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而其偉大的人格,爲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們展示了詩人的堅貞不屈的精神。

②比興手法的運用。依詩取興,引類比喻”《詩經》中的比興傳統在《離騷》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以比喻最爲突出。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懷王,用“衆芳”喻指羣賢,用“椒、桂、蕙、茝”四種植物喻羣賢,用香草“荃”喻楚懷王等等,把比興與表現的內容合而爲一,使詩中的意名勝具有了象徵意義。

③對偶句式的運用。如詩中的“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等句,句式整齊.情文並茂。屈原對南方民歌的吸取和發展,在詩中大量錘鍊的對偶句,是對詩歌語言發展的重大貢獻,對後來的詩賦詞曲等各種文學樣式的語言運用都有着深遠的影響。

5.探究閱讀

⑴(多媒體課件播放屈原行吟澤畔、抱石投江的鏡頭)面對屈原抱石沉江,你贊成這一舉動嗎?(可在班內展開辯論,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明確:

不贊同:屈原雖遭楚王放逐但楚國人民並沒有拋棄他,他自感面君無望,心中的.理想無法實現,便抱石沉江,這其實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現。他應堅強地活下來,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爲那個時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貴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關係,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賞識並支持下才能實現,他的高潔的節操只有君王幫他力排衆議時才能保持,當君王不賞識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撐他的柱石,若不想改節,不想改變自己,那麼,他只有走這一條路。我想屈原走向這條不歸路是無奈的,並不是他真心所願。

⑵學習這篇文章,你有哪些啓發?(言之有理即可)

觀點:

①一個人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爲崇高遠大的理想而奮鬥,決不能動搖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長的,但爲了追求真理,應不屈不撓,勇往直前。

③在污濁的環境中,應保持自己的高潔品質。要熱愛祖國。

⑶屈原的偉大人格和愛國精神爲後人所傳頌。課後蒐集有關屈原的對聯、詩歌或評論,寫一篇評價屈原的文章。(請學生上網或到圖書館查閱資料)

教學反思:

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瞭解了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蹟及主要作品;瞭解《離騷》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瞭解“騷體詩”的主要特點,理解《離騷》中對比、象徵手法的作用;分析並感悟作者在詩中展現出來的滿腔愛國熱情。學生對虛詞及文言句式的把握較難。

《離騷》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瞭解屈原的《離騷》及他的政治理想,把握“楚辭體”的特點。

2、領會本文的藝術手法

3、體會詩人美好的品質和憂國情懷。

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在反覆吟誦中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思維發展與提升:整合新舊知識,理解作者打造的“香草美人”意象體系。

審美鑑賞與創造:結合本文的寫作手法,理解屈原的精神與理想。

文化傳承與理解:瞭解屈原憂國憂民、現身理想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鑑賞古詩的能力。

難點:領悟屈原愛國的實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完成預習

2、製作課件

一、導入新課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名字,永久地留在我們的記憶當中。每年端午節,當我們在品嚐香噴噴的糉子的時候,競渡龍舟,其實是在紀念這位偉人,讓我們一起深情的呼喚這個名字——屈原。

二、寫作背景

原生活在時代大動盪、社會大變革的戰國中後期。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集團的殘餘勢力在諸侯國內部和宗國之間進行着內外交錯的複雜鬥爭。屈原力主革新政治、舉賢授能、除殘去穢、勵精圖冶,這觸犯了楚國貴族集團的利益,因此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屈原爲之奤斗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實現。於是,屈原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表達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三、作者介紹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約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爲“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的出現,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他被後人稱爲“詩魂”。

屈原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吳起之後,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週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爲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他創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四、題目解說

《離騷》是《楚辭》中的經典作品,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政治抒情詩。由於《詩經》和《楚辭》分別是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傳統的源頭,所以人們常將“風”“騷”並稱,用“風”指代《詩經》中的《國風》,用“騷”指代《楚辭》中的《離騷》。關於《離騷》篇名的含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釋爲“離騷者,猶離憂也”,“離騷”就是遭遢憂愁。王逸在《離騷經序》中釋爲“離,別也。騷,愁也”,即離別之憂愁。近代有學者認爲,“離騷”即“勞商”之。

五、層次結構

全文可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立志

第二部分(第三段):述懷。

第三部分(第四段):反省。

六、全文分析

1.開篇講述了哪些內容?

開篇第一句,屈原自敘與楚王同宗,強調自己出身高貴。接下來,屈原再敘自己出生的大吉日子(楚人認爲這天降生的人是貴人),表現出詩人的崇高理想。

2.“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這句話體現了詩人的哪些品質?

詩人既有“內美”(內在美德),又有“修能”(優良的才能),可見他品性高潔、才華出衆。這句話體現了詩人對美好的人格的追求以及對自身價值的發現

3.第2段中詩人是如何描繪自己的美好品質的?

詩人展開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離與白芷,又連綴秋蘭做成佩飾。詩人以“辟芷”“秋蘭”等美好的事物來象徵自己的情感、美德、追求、鬥志,讓讀者感受到了其高尚的情操。

4.第3段開頭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開頭兩句表達了詩人的極度苦之情,“長”與“衰”折射出他蒼涼苦悶的心境,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5.面對自身的遭遇,詩人的心情如何?他對此遭遇持什麼樣的態度?

“忳”和“鬱邑”都是憂愁煩悶的意思,兩個詞連用,表現了詩人的憂愁之深。面對如此污濁、看不到希望的環境,詩人發出痛苦而無奈的浩嘆,表明了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6.“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步餘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這幾句詩塑造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

痛定思痛,詩人對此前自已的行爲產生了懷疑“延佇”“步”“止息”等詞,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猶豫、彷徨、苦苦思索、執着追求理想的詩人形象。

7.“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爲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這幾句詩表現出詩人怎樣的情感變化?

這幾句詩所表現出的詩人自勉之嚴、自決之勇,令人感慨萬分。詩人重申自己“好修”,“獨”字表現出詩人認定自己的原則是正確的,並甘願爲之付出的態度。詩人將構成自己心靈世界悲劇性衝突的兩個方面——理想與現實的對立、進取與退隱的對立,初步展現出來了。繼而,他又更加堅定地作出了選擇。

8.課文開篇自敘身世有什麼作用?

開篇第一段,感情肅穆,含蘊深邃。詩人以十分莊重而矜持的口吻,自敘了高貴的出身、奇異的生日以及寄寓了父親莫大的期望的“美名”。他強調自己與楚王同宗共祖,意在表明自己對楚國的興亡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也爲他至死不能離開楚國埋下了伏筆。他自道奇異的生辰、美好的名宇,也是在表現他的蕁貴不凡和常高的理態。“正則”,正道直行,嚴於律己;“靈均”,賦良吾,公平均一。這是親人對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條。總之,這起給的一段,爲詩人一生的自尊、自重、自愛定下了感情基調。

9.詩中描寫花草的用意是什麼?

詩中描寫花草的詩句有“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步餘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等。這些詩句交代了詩人被疏離、貶黜的原國及被疏離、貶黜後的行爲。詩人用芳香瑰麗的香蕙、白芷比喻自己品德的崇高美好;在被疏離、貶黜後的惡劣處境中,詩人仍駕着馬車緩行在長着蘭草的水邊高地,疾馳到長着椒樹的山岡,依舊以荷葉、荷花爲衣裳,表現了無論是“進”還是“退”,都要堅神清白的操守和報國的理想,九死無悔。詩人展開豐富的想象,用“蕙”“藍”“蘭”“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華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芳香,更現了一種深遠的意境,這些生長在水邊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們引到奇麗的幻想世界。詩人用它們來象徵自己高潔的品格,寫出了詩人高大、芳潔的形象。

10.怎樣理解本文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詩歌塑造了一個憂國憂民、正道直行、獻身理想的愛國詩人形象。

①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徵。“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

②他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進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張修明法度(“規矩”“蠅墨”),舉賢授能;第二,她關注民生,力主“美政”,重視人民的利益(“哀民生之多艱”),反對統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堅持理想,義無反顧,卓絕不屈(“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11.爲什麼說《離騷》是運用浪漫主義創作手法的佳作?

浪漫主義是文藝創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偏重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感情色彩濃厚的語言、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誇張來塑造形象。

《離騷》是浪漫主義文學的濫觴,詩人盡情地發揮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志。如用”蕙”“茝””蘭”“椒””芰荷”“芙蓉”等香草鮮花來比喻自己高潔的品行。

作品把現實世界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爲一體,顯示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這樣就更能突出屈原爲追求理想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和堅貞不屈的精神。所以說《離騷》是運用浪漫主義創作手法的佳作。

七、中心思想

本詩中,詩人自敘身世,並講述自己因潔身自好、堅持正道而受到周圍小人的誹謗中傷,以致遭到貶黜的遭遇。全詩不僅表達了詩人對高潔人格的堅守,也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和堅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節操。

八、寫作特點

1.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徵的修辭手法。

2.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

3.富有節奏感。

九、補充資料

騷體詩

騷體詩源於戰國時楚國,由屈原創立,是一種運用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的詩體。因其中屈原的《離騷》影響最大,後世稱這種詩體爲“騷體”或“楚辭體”,稱這種詩體的詩歌爲“騷體詩”,歷代文士多有仿作。西漢末年劉向編輯的《楚辭》中收錄了戰國時期楚國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騷體詩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以四言爲主的體制,在民歌的基礎上又吸取了散文的筆法,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富有抒情意味和浪漫色彩。

十、總結全文

課文節選的這部分敘述詩人的身世,表明心志,回顧自己因潔身自好、堅持正道而受到小人的猜疑、造謠、中傷,處於被君主疏遠的困厄處境。詩人一方面表明誓死不和小人同流合污的決絕態度,另一方面設想自己退隱後將更加努力地培養自己的美好德行。

佈置作業

屈原爲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後抱石投江,你贊成他這一舉動嗎?談談你的看法。

課後訓練

作業

1.下列對文中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朕:古代帝王的自稱之詞

B.皇考:古人對亡父的尊稱

C.孟陬:指的就是孟春正月

D.靈脩:在本文中指楚懷王

2.下列各句中,與“不吾知其亦已兮”句式特點相同的是()

A.謇朝誶而夕替

B.將子無怒,秋以爲期

C.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

D.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3.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B.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C.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爲度

D.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4.下列各句中對文學常識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A.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爲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

B.《楚辭》是西漢末年的劉向蒐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輯錄成集的,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C.“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又稱爲“辭”“辭賦”等。

D.《離騷》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敘事詩,屈原創作。屈原另有《九歌》《九章》《天問》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作皇帝的自稱。

2.答案:B

解析:例句和B項均爲賓語前置句。A項,被動句;C項,定語後置句;D項,被動句。

3.答案:C

解析:A項,“錯”同“措”;B項,“章”同“彰”;D項,“離”同“罹”。

4.答案:D

解析:《離騷》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政治抒情詩。

《離騷》教案 篇8

知識目標

1、瞭解《離騷》是《詩經》以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是“楚辭”體的代表作品。

2、通過學習《離騷》,瞭解文學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詩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懷。

3、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拍、重音。

4、瞭解以屈原作品爲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和創作手法:豐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標

1、培養通過把握詩文形象,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離騷》,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並學習詩人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執著追求理想的高尚節操。

教學重點

1、通過鑑賞《離騷》的優美詩句,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鑑賞詩歌的比興藝術手法,藝術價值。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表達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節奏地誦讀並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1、運用講讀法、逐節誦讀、講講背背,指點難字讀音、難字詞義。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感情及他爲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過比較閱讀法,延展課堂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充實對作品的理解。

教具準備

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屈原的《離騷》及他的政治理想。

2、瞭解《離騷》在詩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辭”體。

3、學習詩歌的1-7節,解決其中的疑難字、詞,能夠熟讀並基本背誦下來。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感嘆古代帝王們武功有餘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我們知道,"風"是指《詩經》中的《國風》,"騷"即《楚辭》中的《離騷》。《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作的詩歌,《詩經》《楚辭》分別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風騷"也因此成爲文學的代名詞。古代帝王們需補充一點"風騷",作爲新世紀接班人的我們更應注重自身的文學修養。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離騷》,以求在文學的殿堂裏接受美的薰陶。

二、解題

1、簡介“楚辭”

“楚辭”這一名稱最早見於西漢前期,上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淵源於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汲取民間文學特別是楚聲歌曲的新形式,把《詩經》三百篇特別是“雅”、“頌”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塊詩改爲參差不齊,長短不拘的騷體詩,建立一種詩歌的新體裁,標誌着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展,是《詩經》以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離騷》《九歌》《天問》,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離騷》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上個世紀中,曾被推舉爲世界文化名人。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屈原,生活在時代大動盪,社會大變革的戰國中期。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集團的殘餘勢力,在宗國內部和宗國之間進行着內外交錯的複雜鬥爭。據《史記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嫺於辭令,入則與王圖義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還曾“使屈原造爲憲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舉賢授能,除殘去穢,勵精圖治。這就突破了貴族階級的侷限,而適應了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爲之奮鬥呼號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實現。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纏綿悱惻的情緒。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併爲之奮鬥不息的一個縮影,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是“可與日月爭光”的一篇浪漫主義傑作,是詩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辭”體的重要代表作品,人們往往以此來統稱屈原的全部詩作,它在我國文學史是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常將“風”“騷”並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

《離騷》的主題表現了詩人爲實現祖國富強的崇高目標所作的熱烈追求和不屈的鬥爭。“離”——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後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絃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本課便是選於其中的20-32節。

三、誦讀課文

1、放錄音:

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奏。

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

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

2、指名學生朗讀,指正生字的讀音及句子的節奏。

3、教師總結騷體詩的誦讀節奏:

騷體詩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4、請同學們集體讀一遍課文,要讀出語氣。

四、整體把握課文

1、要求學生藉助課下的註解,疏通課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詞及常用字、詞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學生以四人爲一小組,討論課文內容,梳理課文思路。

明確:1-7節作者自述受屈遭貶的原因,表示不願同流合污。

8-13節表現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節操,抒發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感情。

五、重、難點解決過程學習1-7節

1、要求學生集體朗讀這一部分。

2、提問:第一節中,詩人“太息”“掩涕”,爲什麼?這一節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詩人是因爲“哀民生之多艱”,即同情人民生活艱難。這兩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給我們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詩人形象。“餘雖好修姱以羈鞿兮,謇朝誶夕替”兩句啓下。

3、提問: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羈鞿兮”,卻爲什麼“謇朝誶而夕替”?有哪三個原因?

明確:小人投機(“衆女”“謠諑”);君王“不察”,自己不願同流合污。

4、屈原怎麼對待這種不公平的待遇?(用詩句回答)屈原是什麼態度?表現了他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爲此態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現了屈原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治理想和愛國熱情,以及修身潔行的高尚節操和嫉惡如仇的鬥爭精神,並對楚國的腐敗政治和黑暗勢力做了無情的揭露和斥責

《離騷》譯文

原文: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昔三後之純粹兮,固衆芳之所在。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苣?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譯文:

炎帝啊,我是你的遠代子孫,伯庸──是我先祖的光輝大名。歲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從天上翩然降臨。尊敬的先祖啊,仔細揣度我剛剛下凡的時辰和啼聲,通過占卜賜給了我相應的美名。給我取的大名叫正則啊,給我取的別號叫靈均。

上天既賦予我這麼多內在的美質啊,又加之以我注意修養自己的品性。我披着噴吐幽香的江離和白芷啊;又聯綴起秋蘭作爲自己的佩巾。光陰似箭,我惟恐抓不住這飛逝的時光,讓歲月來塑造我美好的心靈。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拔取坡上的木蘭,傍晚,我揹着夕陽在洲畔採摘宿莽來潤德潤身。太陽與月亮互相交迭,未嘗稍停,新春與金秋相互交替,永無止境。想到樹上黃葉紛紛飄零,我害怕美人啊,您頭上也添上絲絲霜鬢!爲什麼,爲什麼你不任用風華正茂的賢者,廢棄污七八糟的小人?爲什麼,爲什麼你不改變已經過時的法度?駕着龍馬,飛快地向前猛奔!來!我給你充當嚮導。沿着康莊大道走向幸福與光明。

憶往昔,我三代先王的德行是那麼完美精純,一叢叢芳草鮮花簇擁着他們。那時節啊,花椒與桂樹層層相間,哪裏只是蕙草與白芷散發芳芬?哦!唐堯和虞舜是多麼正大光明,他們遵循着正道,向着光明邁進。夏桀和商紂是多麼狂亂啊,只想走捷徑,抄小路,結果使自己走向困境。那些黨人是這樣苟且偷安,他們一步步走向死衚衕而不思反省。難道我擔心自己會遭受災禍?不,我擔心的是楚國的車輪將要覆傾!

《離騷》教學反思

我固執地認爲:體會詩歌作品的美,是必須藉助朗讀的,所以,我將誦讀作爲一個重點。楚辭在語言上的特點可以通過誦讀給學生以感性的認識。在讀的時候,一定要強調感情,應該給學生示範。由於這篇《離騷》中的文字是最古老的意義,所以讀來較生澀難懂,但通過誦讀也能體會到那種不一樣的美。我的反思如下:

一、教師素質方面

這是我第一次教授這篇課文,在授課經驗上難免不足。但在課前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在課堂上能夠聯繫現在與過去,聯想到古詩詞句,在適當的時候“出口成章”。另外,我還能注重誦讀,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當然,疏通詩句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楚辭的語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對這些無需關注太多,只要學生能結合註釋翻譯詩句即可,對於比較重要的文言字詞,我認爲教學時候還是不能放過,例如古今異義詞,通假字,本課出現得較多且比較常見,應該指導學生歸納積累。至於實詞的一詞多義我覺得不用過多強調,包括特殊句式,“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我考慮可以暫且放過,留待以後解決。只要學生翻譯是能將詞語翻譯準確,句式能調整語序即可。作爲高一的學生我覺得此時講太多不太合適,且本課是詩歌,重點不應放在此。疏通詩句是爲了整體感知詩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詩的情感比較複雜,提示學生找關鍵句,然後總結,我覺得學生比較好理解。詩歌是節選的,只有三段詩,我覺得沒有必要將屈原“美政理想”的內容加進來,在這兩部分詩中,能把握住主要的感情即可。

二、誦讀的基本要求與方式

每次誦讀都會確定目標,讓學生的閱讀有明確的目標、具體的任務。誦讀有多樣的形式,比如:教師範讀,學生齊讀,學生默讀等。誦讀也有不同的層次:從通順到流利到有感情;從初讀感知到細讀探究;從一般瞭解到深化理解;從有所感觸到情感昇華。

三、學生素質方面

由於學生是屬於層次比較低的一個班,基礎相對薄弱一些。但也能積極配合,認真思考且善於思考,敢於回答問題。例如:在解答“離騷”二字的含義時,學生就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在學到通假字“錫—賜”時,學生也能聯繫自己學過的歷史知識,答出“賜”的意思。在組織誦讀時,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得有聲有色。

四、存在問題

在《離騷》一課的教學中,我雖然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順利地完成了這堂課的教學,但也存在幾點不足:

首先,課前準備過於充分,雖然也有不少的閃光點,但整節課有點像在表演,還不夠深刻,讓旁人覺得有賣弄自己才華的嫌疑。

其次,教師範讀過多,應多留些時間給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和空間。同時還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立刻進行模仿,讀出真情實感。

最後,學生無論在齊讀還是個人讀時,教師應多傾聽學生讀得是否到位,然後進行適當的指導和點評。

總之,本次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基本完成了預想的任務,誦讀的效果還不錯,如果能注意以上幾點存在問題,如果能再放得開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會更好。

《離騷》教案 篇9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詩比興表現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3.把握詩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徵意義,體味詩人的情志。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一)作者

屈原(約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x而死。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他創立了“楚辭體”,代表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遠遊》《卜居》《漁父》等。其作品洋溢着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報國爲民的熱情,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

(二)楚辭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形式,亦稱“楚辭體”。楚辭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所以後人也有用“騷”指代楚辭的,故稱“騷體詩”。

楚辭是發源於中國x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在語言形式上,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爲主的格局,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形成起伏跌宕、一唱三嘆的韻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楚辭》西漢劉向編輯的收錄屈原等人詩歌的一本詩歌總集。

(三)屈原的名句

1.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2.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

3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

4.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漁父》)

5.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涉x》)

6.苟餘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涉x》)

(四)題目解說

《離騷》是《楚辭》中的經典作品,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政治抒情詩。由於《詩經》和《楚辭》分別是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傳統的源頭,所以人們常將“風”“騷”並稱,用“風”指代《詩經》中的《國風》,用“騷”指代《楚辭》中的《離騷》。

關於“離騷”之義,古今學者衆說紛紜。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解釋爲“離憂”,即遭遇憂愁;王逸《楚辭章句》釋爲“別愁”。

(五)寫作背景

屈原生活在時代大動盪、社會大變革的戰國中後期。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集團的殘餘勢力,在諸侯國內部和宗國之間進行着內外交錯的複雜鬥爭。屈原力主革新政治、舉賢授能、除殘去穢、勵精圖治,這觸犯了楚國貴族集團的利益,因此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屈原爲之奮鬥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實現。於是,屈原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表達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二、學習過程

任務一:疏通文意梳理行文脈絡

任務設計:

1、請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註釋,梳通文意。圈出有疑問的地方。

針對疑問進行指導。

2、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梳理行文脈絡。

行文脈絡:

①首先介紹自己高貴的出身、吉祥的誕辰和美好的名字。

②接着敘述自已的才能修養、憂慮希望,表達立志改革,願爲前驅的報國之情。

③然後追述受屈遭貶的政治原因,表示不願同流合污。

④最後反思,表現了詩人高潔自守的品質,抒發了詩人反省自己和獻身理想的熱情。

3、朗讀第一段,總結屈原的“內美”體現在哪些方面。

①出身高貴。詩人自敘族源出身。顓頊爲中國遠古部落聯盟首領,傳說的“五帝”之一。《史記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②出生吉祥。太歲在寅,庚寅而生,表明他是在寅年寅月寅日生的。生逢三寅,是吉祥的徵兆。所以朱熹說:“生得日月之良,是天賦我美質於內也。”(《楚辭集註》)

③名字蘊含政治理想。“正則”“靈均”,都與“平”有語意上的關聯。帛書《十六經》記載了黃帝問其大臣的一段話:“唯餘一人,兼有天下,今餘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爲之若何?”可見,正、均、平,皆爲古人的政治理想。

小結:詩人因出身高貴而自負、自傲、自愛,這是他高潔的自我形象的一個內因,卻也是構成他悲劇命運的一個因素。

4、明代汪瑗道:“內美是得之祖、父與天者,修能是勉之於己者。”朗讀第二段,屈原怎樣闡述“修能”。

運用比喻。

無論是佩帶香草,還是朝取木蘭,夕擷宿莽,都是比喻,是詩人志趣高潔的表徵。

小結:這種潔身自好的追求,隨着春秋代序、歲月流逝而更加迫切。美人遲暮,如同草木零落,雖有雄心壯志,何以施展?因此,詩人決心趁年歲未老,爲國家除污去穢,改變法度。駕馭駿馬,“導夫先路”,這是何等的豪邁與自信!

任務二:體味詩人的情志

任務設計:

1、誦讀第三段和第四段,請找出表達詩人品德和情懷的詩句並分析。

學生探究總結: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表現剛正不阿,一身正氣。

“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爲此態也”體現了疾惡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品格。

“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爲常”表明潔身自好,自我完善的高潔。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表明堅持真理、獻身理想至死不渝的品質。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突出屈原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的精神品質。

小結:因此司馬遷對屈原作出了高度的評價:“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康,故死而不容。”“雖放流,眷顧楚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又說,“雖與目月爭光可也”。

2、根據課文內容,概括詩人的思想感情。

詩人自述身世、品質、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誠不爲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節操,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3、誦讀課文,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分類歸納並分析表達效果。

先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後歸類分析。

①“蕙茝”、“蛾眉”、“蘭皋”、“芰荷”、“芙蓉”、“芳”、“繁飾”比喻高尚的節操,美好的品行,崇高的理想。

②“衆女”、“澤”比喻小人骯髒污穢的東西

③“鷙鳥”比喻君子

④“方”比喻正直端方的人

⑤“圜”比喻世故圓滑的人

表達效果:既增加了詩歌的文學色彩,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讀者以較深刻的印象。形象鮮明,情感意識強烈,使詩歌充滿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小結:比興手法不是《詩經》的專利,在《離騷》中也運用大量喻。《文心雕龍比興》中也說:“三閭忠烈,依《詩》制《騷》,諷兼比興。”這些論述,肯定了《離騷》的歷史地位,也指出它與《詩經》的淵源關係。

任務三:探尋“美人香草”象徵義

任務設計

《離騷》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人”和香草”兩類意象。分析《離騷》中的“美人香草”象徵義。

“美人”或是比喻君王,或是作者自喻。《離騷》前半部分,屈原將楚王作爲男性形象,其自我形象是女性,美人是其自喻。以男女婚娶喻君臣相契,以男方的變卦喻楚王的疑忌賢臣、對自己不能始終信任的事實,所以纔有了“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感嘆。《離騷》後半部分,屈原又轉爲男性,“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而將君王喻爲美人,他四處“求女”,即尋求聖主賢君。然而,周圍都是些蔽美嫉妒的小人或庸臣,理想求而不達。

《離騷》中充滿了種類繁多的香草,有“芰荷、x離、蕙菌桂、白芷、蘭、椒、菊、芙蓉、杜衡”等四十多種。這些“香草”寄寓着詩人獨特的心理特徵,是潔身自好、不與世同流合污高潔品質的象徵。

任務四:探究藝術特色

任務設計

《離騷》“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詞”具有濃郁的楚文化色彩。請根據課文總結其藝術特色。

①句式的靈活參差。

《離騷》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句式,擴大了詩歌的容量。採用了靈活多變的楚民歌句法,創造了一種節奏分明而參差錯落的雜言句式。出現了不少工巧的對偶句,如“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但交叉使用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形成《離騷》特殊的語言節奏美。

②“兮”字的創造性使用。

從《離騷》來看,兩句用“兮”字,用在奇句末尾,這種用法對調整詩歌節奏起着很大作用,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音樂美

③比興手法的運用。

詩人運用奔放而瑰麗的想象,將楚地特有的風物引入詩篇,繁多的比喻,不但使敘事、說理更加生動形象,也使情感的抒發更加委婉含蓄,蘊藉有致。

三.主題歸納

課文節選的這部分敘述詩人的身世,表明心志,回顧自己因潔身自好、堅持正道而受到小人的猜疑、造謠、中傷,處於被君主疏遠的困厄處境。詩人一方面表明誓死不和小人同流合污的決絕態度,另一方面設想自己退隱後將更加努力地培養自己的美好德行。

四.作業

背誦默寫第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