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人教版語文高二上冊《李商隱詩兩首》教案

人教版語文高二上冊《李商隱詩兩首》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8W 次

教學目標

人教版語文高二上冊《李商隱詩兩首》教案

1 、知識目標:①.瞭解李商隱的有關生平和創作特色;

②.引導把握這兩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方法。

2、能力目標:訓練誦詩能力,體會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特點

3、德育目標:①.體味詩人獨特的人生際遇。

②.認識封建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朽的本質,激發憂國憂民的情懷。

重點、難點:

目標1之②和目標2。

學習方法:

朗讀詩作,閱讀註釋,思考討論。

課時安排:2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步驟與內容:

一、導入與作者簡介。(參閱《第二課堂》)

李商隱的詩,以其纏綿婉麗、意味深長的風格,高立於晚唐詩壇,頗受後人喜愛。早年的詩人,也曾有經世濟國的偉大理想,寫詩以關心民生疾苦,揭露現實政治的黑暗,對李唐王朝的沒落衰微無限傷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頓,政治鬥爭的殘酷,使他逐漸淡泊功名,遺落世事,他自知憂天無力,回天乏術,就轉而退守到個人的感情世界中。詩歌創作中,則寫出了大量抒情感懷類的詩篇,尤以晚年的無題詩和詠史詩成就最大,本課選讀的兩首詩,就是其代表作。

李商隱(約813-約858),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應進士考試,至開成二年(837年),由於令狐絢的推薦,得中進士。曾任縣尉、祕書郎和川東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僧儒)李(德裕)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他的詩作,也有揭露現實黑暗的,但爲數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詩歌的藝術上,特別是他的近體律絕,其中的優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綿密、典麗精工的藝術特色。他一生大約創作了六百多首詩,有《李義山詩集》。

二、試讀,集體讀,校正讀。

三、有關《錦瑟》的評論介紹:

⑴(《錦瑟》)此悼亡詩也。意亡者善彈此,故睹物思人,因而託物起興也。瑟本二十五絃,絃斷而爲五十弦矣,故曰“無端”也,取斷絃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華年”,二十五而歿也。“蝴蝶”“杜鵑”,言已化去也;“珠有淚”,哭之也;“玉生煙”,葬之也,猶言埋香瘞(yì)玉也。此情豈待今日追憶乎?只是當時生存之日,已常憂其至此而預爲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清朱彝尊《李義山詩集》評語)

⑵詩以錦瑟起興,“無端”二字便有自訝自憐之意,此錦瑟之弦遂五十耶?瑟之柱如其弦,而人之年已歷歷如其柱矣,即孔北海所謂五十之年忽忽至也。莊生夢醒,化蝶無蹤,望帝不歸,啼鵑長託,以比華年之難再也。感激而明珠欲淚,綢繆而暖玉生煙,華年之情爾爾。不但今日追憶無從,而在當日已成虛負,故曰“惘然”。(清杜詔、杜庭珠《唐詩叩彈集》評語)

四、再齊讀《錦瑟》,抓住註釋來理解。

二十三歲時,李商隱在河南玉陽山之東峯學道。唐朝崇道之風始於高祖李淵。有鮮卑族血統的唐帝,爲了神話李姓,附會是太上老君李耳的後裔,形成了唐代“揚道抑佛”的宗教風氣,即使貴爲皇族宗室子弟,也不免會被遣送到道觀清修。 這股風氣在唐玄宗時代掀起高潮.至武宗時,“崇道”之風又掀高潮,士人學仙修道, 遂成一時風尚。於是趕時髦的李商隱也跑去學道。剛上玉陽山學道時,李商隱還是很認真的,他對道家經典《道藏》下過苦功,以致於後來他情詩裏的許多用句和隱喻都是源出於《道藏》。不過,世事正如老子所說的“福兮禍所倚,福兮禍所伏”,天資穎悟的他在沉迷典籍研究的同時,對於房中術的理解也大大加深。他春心萌動,對男女之事的嚮往如春草埋根,如遇不上春風也就罷了,一旦遇上了,想不興盛發芽都難。

有一天,像一個走在山林裏未帶雨具的人兜頭淋了一場急雨一樣,年輕的他邂逅了初戀女友宋華陽。宋華陽是侍奉公主的宮女,隨公主入山修道,住在玉陽山之西峯的靈都觀裏。不料道心未成,愛情卻不期而至。因爲和李商隱常在兩峯之間來往,年輕貌美的她很快就和李商隱雙雙墜入了情網。

李商隱和宋華陽心知彼此的感情是不容於清規禮教的。雖然當時公主王孫頂着學道的名義偷屢見不鮮,傳說中高陽公主還和辯機和尚生了一個兒子,但清規戒律只可爲特權階級大開方便之門,俗話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人世不平正是如此。 於是他們只得背地偷。身體的契合和偷情帶來的野性、生疏的刺激讓他們如膠似漆,難分難捨。有時候不走尋常路反而可領略到愛情的難言美妙。但是短暫的歡娛之後,深深的落寞便將兩個人纏繞。正如他自己寫的:“相見時難別亦難”。

被迫壓的愛火往往分外炙烈。在每個相會的夜晚,他們都如飛蛾撲火一樣盡力地釋放自己。然而在分離時分,黯然擁抱着對方,天將破曉,又將別離,當窗隔座,相對黯然,見星沉海底,良時已逝,不免悵然。李商隱看着窗外的冰輪皓月,撫着宋華陽的臉,感傷地說着愛的誓言:“若是曉珠明又定,一生長樹水精盤。”這時候的宋華陽只能依偎在他的懷裏,默默垂淚。 天將曉,情未央,獨看長河漸落曉星沉。愛得深切時,他視她爲至高至潔的月,又像是月裏嫦娥,所以情願明天的太陽永遠不再升起,他與她就此沉淪在黑暗裏,留住,手指間愛的良辰美景。

激情的後果是宋華陽懷孕了。上頭降下旨來:男的被逐下山,女的被遣返回宮。等待他們的是永遠的別離……

時間可磨損情感,卻不可磨損愛。對於曾經滄海的深愛,很少有人能輕易忘卻,我相信李商隱也是一樣。義山畢竟是情深戀舊之人,聰明的他便利用道教中“祕訣隱文”的表達方式來遣抒心懷。這樣一來,他的很多詩意更加清靈深遠,讓我們多了許多揣度和猜測。

很久以後他嘆道:“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他應該明白宋華陽是不悔的,因爲他自己也不曾悔過。他爲她寫了很多詩,《錦瑟》是最著名的。

他對月長嘆,只是因爲“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碧海青天夜夜心,他懷念那個不知結局如何的女子。她和嫦娥一樣深鎖廣寒宮,如果,能寂寂終老已是幸運了。

“回望高城落曉河,長亭窗戶壓微波。水仙欲上鯉魚去,一夜芙蓉紅淚多。”這是他離別京城時寫下的一首《板橋曉別》。今宵美景良辰後,餘下了一地清輝;芙蓉紅淚如血,觸手悽豔冰涼,我以爲這是你留給我最後的印記,愛的印記。

可是,思念清冷如霜雪。如果天明日光照耀,你我手裏依然一無所有,也請你不要絕望,爲我珍重。即使,告別愛情的時候,也希望你一切都好;我不再愛你的時候,也許不是我不愛你,只是,我已不能再愛你。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不知什麼緣故,錦瑟會有五十根弦,我現已年近半百,回首往事,歷歷在目,心情難以平靜。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像莊周那樣,我在清晨做了一場夢,夢見自己變成飛舞的蝴蝶;像古蜀國的望帝,把那幽怨的心事,寄託在杜鵑鳥的悲鳴中。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大海茫無際涯,明月照在蒼碧的水面,鮫人的眼淚化成萬千明珠;藍田山的美玉,沉埋在泥土裏,天晴日暖,生出嫋嫋輕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種種感慨豈待現在回顧追憶?它發生的當時我已經惘然失意,事後更何從追尋呢?

五、進一步思考討論中完成:

1.《錦瑟》寫的是什麼內容?

【明確】第一聯,毫無疑問是起興之筆。錦瑟的五十根弦,象徵詩人將近五十歲的人生(李商隱活了46歲)。瑟之發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傷感。“一弦一柱”則興寄遙深,感情凝重;“思華年”爲全篇主腦,以下文字皆因此生髮出來。第二、三兩聯,是全詩的主體部分,也是詩人追憶的內容。但詩人究竟在苦戀什麼呢?他表達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兩個古老的典故來傳達。“莊生曉夢迷蝴蝶”,說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戀的夢境。莊子“夢蝶”,不知哪種狀態是真實的自我了。這裏,詩人借用這個典故,表現了對美好情感的追懷,儘管那是當局自迷,儘管歡樂是那樣短暫,但也足以讓他珍惜一生一世。“望帝春心託杜鵑”,更轉出一種淒涼悲慨的情調來--生而不能,死則續夢!這是怎樣的悲哀啊,希冀以來生繼今世,永結情緣。接着,詩意又轉,柳暗花明,開出另一新的境界來:明珠在滄海月下泣淚,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煙,美好的事物總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滿。這裏是指佳人紅顏命薄,還是指詩人才命相妨?(李商隱在《有感》一詩中說:“古來才命兩相妨”,意爲才氣與命運不能兩全)我們無從知曉。最後一聯,以感嘆作結。“此情可待成追憶”,表明作者到老還是很珍重這份“感情”的,無需“追憶”,分明已然在追憶。“此情”爲單稱表述,則大體可以推定前面所指爲一件事。“只是當時已惘然”反迭前句,言當時身處其境,已是悽迷難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鏡中之花,捉摸不到了。全詩就在這種無限悵惘的情緒中結束,餘音嫋嫋,言盡而意不止。

2.怎樣理解《錦瑟》一詩的主旨和情感?

【明確】《錦瑟》一詩,境界撲朔迷離,情感深長綿藐,確實是一個千古之謎。所以,至今還有很多學者把它當做政治詩來讀,並從詩人的經歷中尋找蛛絲馬跡,闡幽發微。李商隱一生,固然是在黨爭的政治派別夾縫中求得生存的,受過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擠,有過短暫的榮光,更有過長期的失意。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歡,未必用這樣朦朧的詩歌來表現,不能硬把中國古典詩歌“香草美人的傳統”(以愛情隱喻君臣際遇)往這裏套。否則,李商隱那些寫愛情的無題詩,像“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之類的,都可以當做政治詩來讀了。我們認爲,《錦瑟》還是一首寫戀情的詩,是一個垂暮老人回首錦瑟華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悽美的歌。其意境高遠,感情真摯,可意會不可言傳,可感悟不可支離,須從大處讀之。

3.怎樣理解《錦瑟》一詩的表現手法?

【明確】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象徵的手法來表達情感。象徵與比喻有共同之處,都有以具象表示抽象的特點,但它們也有不同之處。比喻像人間的橋樑,一般有兩個硬性的端點,可以找出本體和喻體;象徵則像天上的彩虹,物質表象所聯繫的對象不那麼分明,主要靠暗示,帶有更多遊移不定的成分。像《錦瑟》一詩,無論是起興的“錦瑟”,還是主打的“蝴蝶”“杜鵑”“珠”“玉”等,它們表現的情調可以猜想出來,但一追究其具體所指,就如墜人五里雲霧了。也許,正是李商隱詩歌中表現出的這種意蘊深厚的朦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近人梁啓超曾說:“義山的《錦瑟》《碧城》《聖女詞》等詩,講的什麼事,我理會不着。拆開來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他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祕性的。”

六、背誦

第 二 課 時

教學步驟與內容:

一、試讀,集體讀。

二、關於《馬嵬(其二)》:(參閱《第二課堂》補充資料)

《馬嵬(其二)》,是李商隱詠史詩中的佳作。詠史之作,東漢的班固首開其端,但止於敘述史實,平實無華。至晉朝左思《詠史》、陶淵明《詠荊軻》之類,始借題發揮,寄寓懷抱。唐代詩人,如杜甫、劉禹錫等人,則多把詠史與詠懷古蹟結合起來,擴大了詩的境界。李商隱的詠史詩,主要寫南朝和隋朝覆滅舊事及唐朝國家戰亂,總之是以史爲鑑,多抒發興亡之慨。

三、邊讀邊討論完成(抓住註釋解讀)

1、《馬嵬(其二)》寫了什麼內容?詩中蘊含怎樣的意境和情感?

【明確】《馬嵬(其一)》是一首絕句:“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敘馬嵬之變,兼寓諷意。詩中迴環往復,一唱三嘆,意味深長。

首聯從“海外”說起,氣勢磅礴,筆力千鈞。傳說,楊貴妃死後,唐玄宗悲傷不已,就命蜀地方術之士尋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機進言,說在海外蓬萊仙山找到了楊貴妃,還帶回了她頭上的飾物。詩人這裏用“徒聞”二字將此事輕輕帶過,實際上是否定了這虛妄之說。接着,詩人又宕開一筆,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爲:來世渺茫難求,可是李楊今生的緣分已然斷絕,卻是無爭的事實。此語如當頭棒喝,發人深省。

第二、三兩聯,都是從對比的角度來寫李楊愛情悲劇的'。馬嵬之後,唐玄宗這位失去了權勢的皇帝,聽到的只是軍旅的梆聲,再也享受不到在長安宮殿裏專人報曉的服務了。現實的情景是軍隊譁變,“六軍不發”,當年盟誓長生殿、笑牛郎織女的賞心樂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謂“樂往哀來摧肺肝”!詩的最後一聯,點明題旨:如何貴爲天子那麼多年,卻無力保護自己的女人,反而連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沒有呢?這一反問雖然含蓄卻很有力,啓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於動盪、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2、《馬嵬(其二)》的結構思路如何?

【明確】這首詠史詩從章法上看,採用了倒敘的手法。先說唐玄宗“召魂之舉”的荒唐,再追述馬嵬之變後的淒涼,最後點出問題的實質,尺幅之間,可謂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兩句,也是“倒行逆施”:“當時七夕笑牽牛”事發在前,反而置後說;“此日六軍同駐馬”事發在後,反而先着筆。這一點,是李商隱學杜甫之處。他的詩雖沒有杜詩的“沉鬱”,但卻頗得杜詩的“頓挫”:如水流遇阻,迴環幽咽,蓄勢待發,波瀾起伏。

3、《馬嵬(其二)》中巧對是怎樣表現的?

從對偶上看,中間兩聯,僅僅四句28字,卻呼雞驅虎,駐馬牽牛,信手拈來,自然流利;妙趣橫生,而又無穿鑿之嫌。另外,以“六軍”對“七夕”;以“駐馬”對“牽牛”,都是借對的妙用。所謂借對,是指形式上相對,內容上不屬於一類、而且往往相去甚遠的對語。如“駐馬”是指軍隊停滯不前,而“牽牛”卻是指牽牛星,不是牽着牛走的意思。杜甫的詩中,這樣的借對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對“白”。這一點,李商隱也是學杜甫,但可以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唐宋以後,律詩對偶往往以借對爲高,因爲不容易,且富於幽默情趣。

4、李商隱詩的用典極妙,請談談。

這兩首詩,尤其是《錦瑟》用了很多典故。用典可以加大詩句的內涵,提高詩句的品位,鑄造出詩歌典雅、厚重的意韻;還可以借題發揮、“借屍還魂”,爲我所用,創出古典新義來。以《錦瑟》而論,如果不引莊周夢蝶,又如何在七個字中傳達出詩人對自我認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現出那種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說,用典是李商隱刻意追求的一種表達手段,更兼他錘鍊得好,融貫得好,所以不露斧鑿之痕,達到了渾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礙於他詩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轉。李商隱的詩,素以用典工整適切著稱。

四、總結其詩其人

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 當詩人以極度的虔誠,極度的勞累把自己的生命與詩境熔鑄在一起時,我們體悟的就不只是意境之美,更是詩人的生命。

五、佈置作業

1.朗讀背誦這兩首詩,深入體會作品情韻。

2.完成“研討與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