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老人與海》教學設計及反思

《老人與海》教學設計及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1W 次

 【教學目標

《老人與海》教學設計及反思

1、 知識目標:瞭解海明威及其創作

2、 能力目標:賞析《老人與海》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點,把握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特點。

3、 情感目標:學習老人永不屈服的精神

【教學設想】

《老人與海》(以下稱《老》)的情節並不複雜,採用的是西方現代主義小說以心理描寫爲主的表現方法,這對於已習慣於讀情節性很強的中國小說的高一學生來說,不僅會不容易接受它,甚至會對《老》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產生迷惑。因此要了解《老》的偉大之處,激發學生由淺入深的思考、討論是較合適的教學方法。主問題可設計爲:如何理解老人與鯊魚的搏鬥?“硬漢”形象的意義和影響是什麼?教學過程以教師引導、啓發爲主。大體思路:梳理老人五次與鯊魚搏鬥的情景,進一步思考作者爲什麼要塑造老人這一形象。

教學重點】

從老人五次與鯊魚的搏鬥中理解《老》的思想內涵與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老》中所體現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特點。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曾有一個人說過這樣的話,“人生來就不是爲了被打敗的”,“人能夠被毀滅,但是不能夠被打敗。”因爲這句話,一位作家獲得了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而他的這部獲獎作品對每一個人來說至今都是一本必讀的書。這部書就是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部書。

二、走近海明威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生於鄉村醫生家庭,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18歲起進入報界,曾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出生入死以致傷痕遍體。1954年,他榮獲諾貝爾文學獎。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開槍自殺,走完了輝煌的一生。對海明威的評價,正如約翰肯尼迪總統的唁電所說:“幾乎沒有哪個美國人比歐內斯特海明威對美國人民的感情和態度產生過更大的影響。”他稱海明威爲“本世紀(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三、教學過程

(一)賞析《老人與海》

1、默讀課文節選部分,劇情介紹。(補充節選部分前後的內容)

《老人與海》寫的是古巴老漁夫桑地亞哥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終於獨自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這魚實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被老人殺死了綁在小船的一邊。在歸程中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桑地亞哥拼出全力搏鬥,最終還是輸給了鯊魚。當他回港上岸時,老人帶回的只是一艘空船和自己疲憊不堪的身軀,因爲大馬林魚被鯊魚吃得只剩下一副骨脊。所幸的是極度睏乏的老人在夢裏夢見了那藍色的海洋和勇猛的獅子,而最崇敬他的孩子也一直守在他身旁。

2、梳理

學生梳理課文節選部分情節,填寫以下表格:

(1)根據表格中的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

3、討論

①老人是在什麼樣的情形下一次又一次地與鯊魚搏鬥的?

老人只是憑藉自己微弱的身軀,在武器逐漸不利的情況下,卻在茫茫大海中創造了一次又一次戰勝鯊魚的奇蹟。

②在幾次對老人的心理描寫中,有沒有發現一些相似之處,爲什麼他的心理活動總會有這樣一種特徵?

老人的心理活動總是由低落轉向高昂的循環過程。因爲他能從沮喪無奈,到清醒地認識困境,分析情勢,找尋最易實現的目標,樂觀地鼓舞自己,以堅毅的態度、誓不言敗的精神去面對即將到來的危險。

③試想:如果有第六次鯊魚的進攻,老人還會繼續搏鬥嗎?你能設計出合理體現老人心理活動的話嗎?

會的。不論你是多麼兇惡的鯊魚,只要你敢於咬我的魚,我就要向你舉起木棍——只要有東西可舉,我就要舉,然後重重地敲下來;實在無物可舉時,我還會舉起赤空的拳頭——儘管這於事無補。

(2)理解老人與鯊魚的搏鬥

①老人的大魚最後只剩殘骸,他被打敗了嗎?

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人與鯊魚搏鬥的悲劇。老人每取得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後遭到無可挽救的失敗。但是,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說,他又是一個勝利者。因爲,他不屈服於命運,無論在怎麼艱苦卓絕的環境裏,他都憑着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大馬林魚雖然沒有保住,但他卻捍衛了“人的靈魂的尊嚴”,顯示了一個人的能耐可以到達的最大程度,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他是一個“硬漢子”形象。

②題目《老人與海》有什麼含義?

標題中的老人與海之間構成了渺小的個人和宏大的自然之間的巨大反差,在這樣懸殊的對比中,作者傳達了自己飽含深意的哲學性思考:小說中的大海和鯊魚象徵着與人作對的社會與自然力量,而老人在與之進行的殊死搏鬥中,表現了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雖敗猶榮,精神上並沒有被打敗。這樣一個形象,完美地體現了作者所說的“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

(二)走進海明威:“硬漢”形象的意義

這個“硬漢”是人類與大自然頑強鬥爭的象徵,又是海明威人格理想的體現,代表着一種健康、積極向上的精神。他的這種“硬漢”的意志力反襯出那些迷惘彷徨的人的人生境界的狹小。

補充認知理解:這樣一個“硬漢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說人物。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發表的一些短篇小說裏,海明威描寫了一些拳擊師、鬥牛士、獵人等形象,這些生活在暴力世界中的人物,面對失敗和死亡,從不妥協,毫不怯懦,絕不認輸,《老人與海》中桑地亞哥的形象就是這種性格的`發展與昇華。

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海明威,面對着戰爭後遺症給社會帶來的混亂和毀滅、給人們帶來的遺憾和幻滅,他覺得人們要在社會中生存下去就必須具有老人那種"打不敗"的硬漢子精神。

(三)感悟海明威

延伸認知理解:①對美國民族性格的影響。A、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海明威開槍自殺,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約翰肯尼迪總統致唁電說:“幾乎沒有哪個美國人比歐內斯特海明威對美國人民的感情和態度產生過更大的影響。”他稱海明威爲“本世紀(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B、老人與鯊魚搏鬥的場景,不僅體現了他強大的精神的驅動下的“所能”,更重要地體現了文字背後作者沒有直接披露的老人的“所不能”。這種無所不能,就是美國民族性格之核心——個人英雄主義。美國現代影片中的愛國者、蝙蝠俠、超人、蜘蛛俠等形象即是其具體體現。

②對世界其它民族的影響。如中國電視劇《亮劍》中的“亮劍”精神:“這就對了,明知是個死,也要寶劍出鞘,這叫亮劍,沒這個勇氣你就別當劍客。倒在對手劍下算不上丟臉,那叫雖敗猶榮,要是不敢亮劍你以後就別在江湖上混啦。咱獨立團不當孬種,鬼子來一個小隊咱亮劍,來一個大隊也照樣亮劍。”中國的98年抗洪救災、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印度海嘯救災和日本今年的大地震抗災等,無不表現出各國人民在自然災害面前的強大力量和無畏的勇氣。

③小結:《老》的世界意義

桑地亞哥身上所體現的精神價值,更完全是古希臘悲劇精神的體現,海明威在他身上找到了一種靈魂,這靈魂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永恆價值。我們可以從他身上看到各種不同的、讓人深思的人生境界:自信、勇敢、樂觀、單純、孤寂及睿智。所以說,《老》是世界的。它之所以能獲諾貝爾文學獎,是因爲它反映了全人類在強大自然面前的生存尊嚴的問題。

 四、課後探究

有人說,如果魯迅還活着的話,他的《阿Q正傳》有可能獲諾貝爾文學獎。你認爲呢?

 五、教學反思

心理學認爲,每一個人都有對某一事物的崇拜心理。按理說,像《老人與海》這種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學生應該非常喜歡。事實卻相反,絕大多數學生都不喜歡讀,原因有二:一是情節單一,僅是說一個老人85天出海打漁後爲保護自己的勝利果實——馬林魚而與鯊魚搏鬥,最後失敗而歸的故事。二是故事性不強,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寫,淡化了情節的精彩。這對於習慣於看懸念迭起、情節起伏跌宕的中國小說的高一學生來說,是難以激發興趣的。如何讓這一大作走進學生心裏,進而讓學生領略它的真正價值呢?我認爲還得從學生的崇拜心理入手。所以我在導入中先從“人生來就不是爲了被打敗的”,“人能夠被毀滅,但是不能夠被打敗”這句話開始,引出因爲這句話而獲得了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的海明威及其《老人與海》,再進一步指出,這部作品是每一個人都必讀的一本書。這一環節目的在於大造聲勢、先入爲主,以此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學習中。由於課文節選部分的內容較爲繁雜,所以在第二個環節中讓學生按要求梳理相關內容,一來避免了學生閱讀的煩躁心理,二來以此理解老人搏鬥時的處境,並由此引申到小說的主旨:老人與海的搏鬥,實際上是渺小的人類與強大自然的一場搏鬥,雖然力量有限,但無所無懼的勇氣和極盡所能的行爲,正體現了人類生存的尊嚴。最後通過適當延伸,進一步將這種意義上升到世界性意義,最後小結得出本小說獲獎的原因。

教學實踐證明,本節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一、由淺入深的教學設計,使學生由表層的情節進一步領會到了《老人與海》整部小說的文學價值,從而提高閱讀的積極性,重拾對獲獎大作的崇拜之情。二、通過對課文節選部分內容的探討,進一步明確整部小說的主旨,以一斑窺全豹;再者,由此小說的特點,適當延伸到其它領域,舉一反三,達到了“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三、本節課站在文學審美的高度對文本進行了解讀,符合新課標《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爲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的要求。由此,筆者認爲,本節課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