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浙教版八上《桃花源記》優質教案

浙教版八上《桃花源記》優質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教學目標

浙教版八上《桃花源記》優質教案

○1熟讀並背誦課文

○2掌握文言實詞和虛詞,並翻譯全文。

○3瞭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理解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課文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我國湖南省有一處風景獨特,倍受世人青睞的旅遊勝地,她因東晉時期一位詩人的名作而聞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嗎?那位詩人是誰?去過沒有?請去過的同學簡要介紹有關情況,好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記》,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檢查預習:

○1展示同學收集到的有關資料。

○2請同桌檢查對方注音、解詞等預習情況。

 三、誦讀和複述:

○1欣賞書法作品,配樂朗讀。(教師可以結合書法作品播放錄音或自己示範朗讀。該部分內容每個頁面限時60秒,若沒有按鍵或點擊鼠標,60秒後將自動跳入下一頁。)

○2請一位同學朗讀,要求讀出感情,咬準字音。(讀完後由同學做適當評價。)

○3全班同學結合註解默讀課文,準確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五分鐘後請同學複述大意,複述時可適當增加自己的想象。複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學補充。

○4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然後反覆自由朗讀。

  四、疏通詞句:

1、 請同學們找出文章中難解的、註解中沒提到的、應特別予以重視的字詞。

2、 教師出示同學們未提到的字詞。如:

緣溪行  漁人甚異之  欲窮其林

彷彿若有光  便舍船  才通人  豁然開朗  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黃髮垂髫

問所從來  便要還家  鹹來問訊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  乃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此中人語云  不足爲外人道也

便扶向路  處處志之  尋向所志  遂迷  尋病終

教師可適當給同學講解詞語古今異義現象、詞類活用現象等,但不宜細講。有些詞語應儘可能聯繫以前所學知識及相關知識,展開聯想、加深理解。

3、 請同學找出難譯的語句,尋問優秀同學作答。(此項活動意在充分調動同學積極性和激發敢於直面疑難、大膽探索的熱情。)

4、 請同學逐句翻譯,教師適當點撥。

第二課時

 五、理清思路: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詳細內容見課件。)

2、劃分課文段落層次,並歸納其大意。

第一段:開端,寫漁人發現桃花林。

第二、三段: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的見聞和經歷。

第四段:結局,寫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未果。

第五段:尾聲,寫桃花源無人問津。

 六、深入研讀:

1、 揣摩語言(該部分內容每個問題限時30秒,若30秒內未作出自己的答案,課件將自動彈出相應參考答案。)

○1“忽逢桃花林”“忽”表現漁人怎樣的心情?

○2“漁人甚異之”“之”在此指代什麼?

○3“欲窮其林”“窮”與前文哪個詞照應?表現作者怎樣的心理?

○4前文與“豁然開朗”相對應的詞語是什麼?

○5爲什麼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

2、 問題討論(同桌互相討論,該部分內容每個問題限時90秒,若90秒內未作出自己的答案,課件將自動彈出相應參考答案。)

○1你認爲桃花源人爲什麼“皆嘆惋”?嘆些什麼?

○2作者在文章後面部分安排“處處志之”,爲什麼“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

○3作者在文章中寄託了怎樣的社會理想?

3、 主題探究(四人小組討論,選派一名代表發言。)

○1本文描寫的桃花源是怎樣的社會狀況?

○2這種社會狀況與作者所處的時代有何不同?

明確:桃花源的社會狀況: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人人生活得安寧幸福等。

作者所處時代:戰爭頻繁,民不聊生。

小結:作者因不滿當時的黑暗政治和社會現狀,遠離官場,隱居田園,一生安貧樂道,追求一種自由安寧生活。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會理想。

 七、拓展思考:

1、 品讀《桃花源詩》

○1朗讀《桃花源詩》,感悟其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2結合《桃花源詩》譯文,思考分析在內容、寫作方法、思想感情上與《桃花源記》的內在聯繫。

2、 比較分析

在創作方法和思想內容上,本文與《天上的街市》有何異同?

明確:本文與《天上的街市》在創作方法上,都運用了想象和幻想,情節離奇,極具浪漫色彩。在思想內容上它們不僅寄託了作者的社會理想,也是作者思想傾向的體現。

《天上的街市》表現得積極、豪邁、樂觀,鼓舞人們奮起與黑暗現實抗爭,而《桃花源記》則表現出對現實的無奈,有消極因素。

3、 獨抒已見(根據立場、觀點相同或相近的特點,將全班同學分成兩至三派進行討論,然後以自由辯論會形式發表各自見解。)

○1漁人爲何“停數日”就“辭去”?爲什麼不留下來?

○2這種理想社會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否成爲現實?

○3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種社會理想?

 八、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僅學到了一些相關的語文知識,也進一步瞭解了封建社會的一些社會狀況,瞭解了陶淵明其人。古人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應當關注社會,關注歷史,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九、全班齊誦課文,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