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蘇教版《桃花源記》課堂教學

蘇教版《桃花源記》課堂教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W 次

  【教學目標

蘇教版《桃花源記》課堂教學

1、理解、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通譯全文。

2、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

4、學習本文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作手法及敘事脈絡清晰、描寫生動的特點。

5、瞭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理解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彙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優美的環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樂融融的人際關係。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的目的,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教師播放情景動畫,並導入。

同學們,我國湖南省有一處風景獨特、備受世人青睞的旅遊勝地,她因東晉時期一位詩人的名作而聞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兒嗎?那位詩人又是誰呢?你去過沒有?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記》,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我們瞭解一下作者:

  二、誦讀和複述

1、教師泛讀課文,學生聽讀,從而熟悉字詞讀音、朗讀節奏。

2、請一位同學朗讀,要求讀出感情,咬準字音。(讀完後由同學做適當評價。)

3、全班同學結合註解默讀課文,準確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五分鐘後請同學複述大意,複述時可適當增加自己的想象。複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學補充。

4、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然後反覆自由朗讀。

  三、疏通詞句

1、請同學們找出文章中難解的、註解中沒提到的、應特別予以重視的字詞。

2、教師可適當給同學講解詞語古今異義現象、詞類活用現象等,但不宜細講。有些詞語應儘可能聯繫以前所學知識及相關知識,展開聯想、加深理解。

3、請同學找出難譯的語句,尋找優秀同學作答。(此項活動意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激發敢於直面疑難、大膽探索的熱情。)

4、請同學逐句翻譯,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重點講解部分”進行點撥。

  第二課時

  一、理清思路

劃分課文段落層次,並歸納其大意。

第一段:開端,寫漁人發現桃花林。

第二、三段: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的見聞和經歷。

第四段:結局,寫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未果。

第五段:尾聲,寫桃花源無人問津。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視頻――音樂電視片《桃花源》,從而加深學生對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的理解。

  二、深入研讀

1、揣摩語言。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從而體會陶淵明文章的語言技巧。

⑴“忽逢桃花林”,“忽”表現漁人怎樣的心情?

⑵“漁人甚異之”,“之”在此指代什麼?

⑶“欲窮其林”,“窮”與前文哪個詞照應?表現作者怎樣的心理?

⑷前文與“豁然開朗”相對應的詞語是什麼?

⑸爲什麼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

  三、拓展思考

獨抒己見(根據立場、觀點相同或相近的特點,將全班同學分成兩至三派進行討論,然後以自由辯論會形式發表各自見解。)

⑴漁人爲何“停數日”就“辭去”?爲什麼不留下來?

⑵這種理想社會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否成爲現實?

⑶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種社會理想?

  四、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僅學到了一些相關的語文知識,也進一步瞭解了封建社會的一些社會狀況,瞭解了陶淵明其人。古人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應當關注社會,關注歷史,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五、佈置作業

你認爲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會不會成爲現實?爲什麼?請寫一篇短文,表達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