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蘇教版九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蘇教版九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3W 次

學習目標

蘇教版九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1、辨別一些詞語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2、理解一些詞語古今詞義的區別。

3、瞭解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爲線索的寫法。

4、瞭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學習難點:對作者寄託的社會理想的理解。

學習重點:1、理解一些詞語古今詞義的區別。

2、以漁人的行蹤爲線索的寫法。

課時安排:2課時

1課時

一、導入

1、導語

紛繁的社會,人們爲功名奔波,爲前途打拼,偶爾閒暇,“世外桃源“就成爲許多人夢中的理想殿堂,那裏景色優美、生活悠閒、人與人之間和睦共處……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起來感受他的“世外桃源”美景。

2、回顧所學過的陶淵明的詩。

二、正課:

1、指導學生積累詞語。

豁()然開朗儼()然垂髫()便要()還家此中人語()雲詣()太守邑()人劉子驥()

阡陌交通古義今義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古義今義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古義今義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古義今義

歸納文中的詞類的活用

2、瞭解陶淵明和他的“桃花源”。

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朝大詩人,曾做過幾任小官,由於個生高潔,與污濁的官場格格不入,毅然辭官回家,從此過上了隱居歸耕生活,直到死去。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東晉王朝極端腐敗,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陶淵明無法改變,不願於干預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3、整體感知。

(1)學生推薦一位同學把課文讀一遍,其他同學聽他讀得怎麼樣。

(2)其他同學指出這樣同學是否有讀錯的字或停頓有誤的句子,如有,請幫他糾正。

(3)請同學們自由地讀課文,畫出不懂的詞語,先自己想辦法解決,實在不會的,可以問老師,問同學,畫出表示漁人行蹤的詞語。

4、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學生提出不懂的詞語,其他同學舉手搶答,師生評議。

特別注意下列詞語的意義:

緣溪行見漁人,乃大驚處處志之夾岸數百步

復前行便得一山彷彿若有光便舍船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悉如外人鹹來問訊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自雲先世避秦時亂遂迷,不復得路

(2)效果檢測

如果給你一個句子,你能用現代漢語說出意思嗎?

復前行,欲窮其林。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3)瞭解內容。

學生再讀課文,找出寫桃花源的自然環境、生活情況、社會風尚的語句,思考桃花源人來到此地的原因。

[提示]寫自然環境的語句是:

寫生活情況的語句是:

寫社會風尚的語句是:

(4)鞏固提高

用現代漢語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5)小組合作討論思考下列問題。

A漁人是怎麼發現桃花源的?

B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生活環境的?

C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D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E桃源人見漁人爲什麼“乃大驚”?

F漁人一一爲具言所聞,桃源人爲什麼“皆嘆惋”?

G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麼?

H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爲什麼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得有路”?

I提問:爲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麼評價?

三、課內小結。

本課時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疏通課文。課文註釋比較詳盡,學生憑藉註釋基本上可以讀懂。另外,讓學生熟悉課文,找出寫自然環境等方面內容的語句,爲下文情境教學提供保證。

課後繼續熟悉課文,設想:如果你是桃花源的村民,如何向外面的人介紹村中的情況?

2課時

(一)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時空連線

[師生活動]老師扮做電視節目主持人,教室就是桃花源,學生都是桃花源的村民,進入《時空連線》節目。

(1)現場採訪村民1。請問:您在這裏生活多長時間了?你能爲觀衆朋友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環境嗎?

(2)現場採訪村中年紀最大的長者(村民2)。請問:您老高壽?你們是怎麼來到這裏的?您知道現在是什麼朝代嗎?

(3)現場採訪一位“大姐”(村民3)。請問:能對我們觀衆說說你們桃花源居民風習嗎?

(4)現場採訪村中最不愛說話的人(村民4)。請問:你想不想出去?爲什麼?

[提示]“村民”的回答,既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緊扣課文內容,又可有適當的、合理的想象。對村民4的採訪,既是活躍氣氛,也是鼓勵不善言辭的同學大膽發言。

(5)在節目的最後,請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點。

2、探究考證。

[師生活動]剛纔,我們收看了“時空連線”節目。通過所見、所聞,我們知道桃花源實在是令人陶醉。它美在風景秀麗,美在民風淳樸、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過,請同們想一想,在東晉時期,這麼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嗎?

(1)請同學們查一查詞典,看看“控究”“考證”是什麼意思。

(2)要考證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同學們有哪些方法?

(3)推薦班上最有權威的同學說說自己的見解。

(二)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1、總結反思。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人的行爲,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時空連線”電視採訪情景的創設和“控究考證”方式的採用,都注重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投身其間,樂此不疲,學生也會因此學得積極主動,思維活躍,課堂上也一定會時有極富個性的火花閃現。

2、拓展延伸。

(1)給下列加點注音。

豁()然開朗屋舍儼()然黃髮垂髫()便要()還家此中人語()雲詣()太守

(2)寫出下列加點字的古今義。

阡陌交通古義今義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古義今義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古義今義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古義今義

(3)解釋加點的字。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詣太守,說如此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復前行,欲窮其林

聞之,欣然規往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4)在課文中找出與詩句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填在橫線上。

贏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也。

往跡浸復湮,來紀遂蕪廢。

桑竹垂餘蔭,雞犬互相聞。

童路縱行歌,斑白歡遊詣。

(5)填空。

《桃花源記》選自(),作者(),名(),字(),是東晉時代著名詩人。

(6)在下列句中括號內填入省略的成分。

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時,辭雲。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7)桃花源人來此絕境後,爲何“不復出焉”?

(8)村人“皆嘆惋”的原因是什麼?

(9)桃花源人爲什麼不讓漁人向外人道?

(10)聯繫全文,說說作者爲什麼要描寫出世外桃源這樣一個地方?

(11)世外桃源寄託了陶淵明怎樣的社會理想?這種理想對我們創建和諧社會有何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