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人教版上冊《蠟燭》教學設計

八年級人教版上冊《蠟燭》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8W 次

  《蠟燭》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八年級人教版上冊《蠟燭》教學設計

1.積累詞語,朗讀課文,熟悉文章故事情節。

2.體會細膩的描寫,把握人物形象,感悟真摯感人的人性美。

3.瞭解文章特色,感受反法西斯陣營軍民用鮮血凝成的情誼。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細膩的描寫,把握人物形象,感悟真摯感人的人性美。

難點:瞭解文章特色,感受反法西斯陣營軍民用鮮血凝成的情誼。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一、導入環節

1.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導入語: 往事如煙,歲月如流,一切有形的東西已被時間磨蝕得鏽跡斑斑。惟有情感,高尚聖潔的情感卻長存天宇。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一位南斯拉夫母親把一生中惟一珍愛的東西——結婚蠟燭,獻給了一位蘇聯青年。這一幕將永遠留存在熱愛和平的人們的記憶裏。今天我們學習西蒙諾夫的戰地通訊《蠟燭》。

2.出示學習目標

過渡語:讓我們帶着目標,根據自主學習的要求,先來自主學習。

二、先學環節

(一)請同學們根據學習要求,自主學習。(提示: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讀邊在文中圈點勾畫。)

1.學生朗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和知識鏈接瞭解寫作背景,及通訊的有關知識,掃清字詞障礙。

2.這是一篇戰地通訊,它主要是記敘的成分,請你找出其中的六要素,並用一句話概括故事情節。(快速默讀課文並勾畫關鍵詞句,用簡練的語言概括課文大意)

鏈接:通訊是記敘文文體的又一實用文體,也是報紙常用的文章樣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訊、事件通訊等。它和新聞一樣,要求及時準確地報道現實生活中有意義的人和事,但報道的人和事比新聞更具體更系統。通訊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於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對材料進行精心的選擇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寫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質意義。通訊運用的表現手法是敘事,也常用描寫、抒情、議論,以使人物更加鮮明,事件更加生動。

背景資料

二戰——蘇德戰事簡介

1941年6月,納粹黨控制西歐後,德軍侵略蘇聯,破壞了雙方1939年簽定的條約。德軍長驅直入蘇聯,圍攻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蘇聯損失慘重,百姓生活困苦。德國以爲勝利在即,但俄羅斯人堅決抵抗。俄羅斯寒冷的冬天凍死了很多毫無準備的德國士兵。1943年1月,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敗,90000多名德國士兵成爲俘虜。雖然戰爭仍然持續兩年,但這是納粹黨末日的開端。同年,蘇聯紅軍迫使德軍退回邊境,最後把他們逼到柏林。接着在1944年6月,隨着同盟軍度過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戰場”終於開闢。1945年5月,德國投降。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失非常慘重。國民受到德軍殘酷對待,約有幾百萬平民傷亡。

(二)根據要求完成自學檢測,相信我能行!

要求:

1.自主完成自學檢測題。

2.完成後,組長組織對桌交換,根據答案互相批閱。

3.用紅筆改錯,不明白的求助於小組其他成員。

自學檢測題:

1.給加點字注音,解釋詞語。

(1)拂曉( fú )

(2)瓦礫( lì )

(3)鞠躬( jūgōng )

(4)地窖(jiào )

(5)精疲力竭(jié )

(6)顫巍巍( chàn )

(7)迫擊炮 ( pǎi ) 壓迫(pò )

(8)名副其實:名稱或名聲與實際相符合。副,符合。

(9)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業、精神等)永遠流傳,不磨滅。垂,流傳;朽,腐爛。

2. 請你找出其中的六要素,並用一句話概括故事情節。

精講點撥:

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4年9月19-20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上一座橋前的方場。

人物:老婦人瑪利o育乞西、蘇聯紅軍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蘇聯紅軍戰士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一位飽受法西斯侵略戰爭之苦的南斯拉夫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愛的結婚的花燭點在烈士墳頭。

(三)我的疑惑

在自學過程中有沒有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請同學或者老師幫你解答。

過渡語:這篇戰地通訊非常感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這樣的藝術效果是怎樣產生的?

三、後教環節

要求:

1.請同學們根據學案指導自學,在課本上做好批註。

2.然後小組內按照組長指定的順序展示,修改完善後準備在班裏展示。

(一)分析人物

1.朗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有關老婦人的片斷,讀一讀,看看主要用了什麼描寫方法,並在文中批註一下其作用。

2.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老婦人這個人給你的印象。

點撥:

1. 動作描寫是刻劃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婦人在炮火下平靜地整理烈士的遺體,清理墓坑,吻別死者,掩埋烈士,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婦人都非常吃力,作者是這樣寫的:路並不遠,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了三次。最後,她總算把死者拖到了彈坑裏。她已經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裏休息了好久,也許有一小時。”這樣描寫,情景歷歷在目,彷彿老婦人的喘息聲都聽得見,真是感人肺腑。

寫老婦人安葬烈士的禮儀也很具體,例如 “老婦人跪到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脣和前額”,一個一個動作都做了描寫,也是很感人的。

2. 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她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她爲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爲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二)體會寫法

爲了突出某種形象,某種感情,作者往往會對有些內容反覆交代和描寫。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地反覆描寫?在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並說一下其作用。

點撥:作品中反覆描寫戰爭的場面,“附近一帶”一段環境描寫,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殺人民造成的恐怖氣氛,烘托了主人公的無私和勇敢。她早已置個人安危於度外了。在猛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平靜地整理烈士的遺體,清理墓坑,吻別死者,掩埋烈士,守護英靈。這些是隻有母親纔有的對兒子的動作,我們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婦人育乞西滿心的哀痛。“天氣很冷,四下裏很靜,除了炮彈的炸裂聲外,沒有任何其他聲音。”再次渲染了濃重的恐怖和哀痛的氣氛,烘托了老人失去愛子般的傷痛。

四、訓練環節

要求:(每個小組的4號或5號到黑板展示,成績計入小組量化。其他同學在課本或者學案上完成。)

這篇課文帶給我們的.是深深的感動,下面請同學們用“我被______所感動,原因是_____”的句式說話。

示例:我被蘇聯紅軍的獻身精神所感動,原因是那位犧牲的紅軍戰士是那麼的年輕,但是爲了南斯拉夫人民的民族解放事業,他卻無私的奉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作者對紅軍烈士犧牲時姿態的描寫,讓人潸然淚下。

課後小結

這篇戰地通訊,是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讚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蠟燭》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情感朗讀,感受反法西斯陣營軍民用鮮血凝成的情誼。

2.行動探究,體會南斯拉夫母親的內心活動。

3.語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摯感人的人性美。

教學重難點

朗讀.探究.體味南斯拉夫母親豐富的內心世界。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教學準備:

解決字詞;查閱資料(二戰有關資料)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燭光引讀。

教師呈現《燭光裏的媽媽》圖片。

同學們,我們面對着搖曳的燭光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是啊,面對這樣的燭光,我們感受到了老師那份情同母子的愛。可同樣的蠟燭,在南斯拉夫老婦人的手裏,卻有着不同的意蘊,下面就讓我們來學習西蒙諾夫的《蠟燭》,它會使我們感受到怎樣的一種超越國界的情感呢?(板書課題及作者)

作者簡介:西蒙諾夫,蘇聯作家。生於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後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俄羅斯問題》《友與敵》均獲斯大林獎金,《生者與死者》獲列寧獎金。

二、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自讀課文,概述課文內容。

2.這是一篇戰地通訊,它主要是記敘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

3.讀了課文後,你又感受到了什麼?

這是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讚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三、合作探究,微觀體察。

設置問題情景一:

♂課文以蠟燭爲題,這裏的燭光,你認爲有什麼特殊的象徵意義呢?

討論明確:紅軍烈士生命之光;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設置問題情景二:

♂課文中的老婦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嗎?

討論明確:

①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②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③他爲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④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爲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設置問題情景三:

♂你發現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覆描寫? (儘量讓學生自己找一找,劃一劃,然後歸類)。

文章不斷對炮火(11).老婦人的黑色圍巾(4).老婦人的動作“跪”.“爬”(各3).燒焦的樹木.閃爍的蠟燭(6)等內容進行了反覆交代和描寫。

♂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反覆加以描寫?

① 對“炮火”的多次描寫,突出了當時環境的危險,更突出了老婦人不顧生死.臨危不懼的高尚品格,同時也使我們爲老婦人的行爲而感動。

②對“蠟燭”的多次描寫,說明蠟燭有着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徵着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的哀思, 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見證。

③對“黑圍巾”的多次描寫,表現了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渲染了肅穆氣氛,突出了老婦人與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之間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④三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戰士的沉痛哀悼。

四、語段品讀,體會精神。

♂學生品讀課文語段,暢談感受。

例:課文倒數第二小節。

感受:勾畫了戰後的環境.燭光的背景,控訴着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肆意踐踏,再次點出燭光非同尋常的意義,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至高無上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勝母子,它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戰爭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五、內心體驗,互動釋疑。

1.內心體驗:

①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世界都是通過她的動作來表現,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請展開想像,揣摩一下老婦人的內心世界。

a老婦人爲什麼不說話?她心裏是怎樣想的?

b老婦人爲什麼深深一鞠躬?她心裏又是怎麼想的?

②你還能舉出像老婦人這樣的例子嗎?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課後小結

總結存儲:請各小組學生針對本文的學習,以“我學到了……”進行小結。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撥,引導學生不僅從知識上考慮,還要從方法.思想情感上考慮。

學生可能這樣說: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婦人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衰,滿懷愛意地埋葬蘇聯紅軍烈士的遺體,這種感情,達到了跨越國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得到昇華。

課後習題

①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

②把你想像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寫下來,整理到練習本上,不少於二百字。

  《蠟燭》教學設計三

教學目標

1.把握故事情節,理解文中“蠟燭”的特殊含義。

2.通過分析人物外貌、動作描寫,品味感受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

3.體會作品中所表現各國人民在戰爭中所凝結的友誼。

教學重難點

品味感受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理解老婦人的形象。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在炮火燒灼了的戰場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炸死了的樹木中間,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花燭,點在一位蘇聯紅軍戰士的墳頭。讓我們穿越時空,去目睹那悲壯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陣營裏的軍民用血肉凝結成的情誼。

一、自主探究——預習與交流

【設計意圖:此環節旨在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

1.朗讀課文,圈畫文中生字詞。

匍匐(pú fú) 揣(chuāi)在懷裏 衰(shuāi)老 燒灼(zhuó) 瓦礫(lì)

淹沒(mò) 鞠躬(jū gōng) 肅穆(mù) 腋(yè)窩 地窖(jiào)

2.解釋課文中的重點詞語。

名副其實:名稱或名聲與實際相符合。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勞,一點力氣也沒有。

3.瞭解作者

西蒙諾夫,前蘇聯作家。生於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後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文學創作。曾於1949年10月訪問我國。1950年出版《戰鬥的中國》一書,描寫了中國人民進行的解放戰爭。1957年至1971年發表《生者與死者》三部曲獲1974年列寧獎金。

4.瞭解文體

(一)通訊的特點

通訊與消息比,不僅需要六個新聞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和結果)齊全,還要報道新聞事實的情節、細節。通訊分事件通訊和人物通訊。通訊的表達方式,不僅用敘述,還要較多地採用描寫、議論、抒情等。

(二)通訊與消息的區別

同:用事實說話。

異:1.內容上,消息簡略單純,通訊詳盡、具體、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強,通訊創造性強。

從結構上看,消息由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組成,通訊跟一般記敘文相似,沒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獨特的結構形式。

在表達方面,消息主要用敘述。通訊表達方式豐富多樣。

在語言上,消息簡潔樸素。通訊具體詳細。

3.時效上,通訊不如消息迅速及時。

二、閱讀課文.合作與探究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合作學習,質疑、討論,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速讀課文,用一句話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交流點撥】本文描寫一個南斯拉夫老婦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蘇聯紅軍的遺體後,將珍藏多年的喜燭點燃在烈士墳頭靜靜陪伴到拂曉的感人故事。

2.讀完全文,說說文中最令你感動的情景是什麼?

【交流點撥】甲生:最令我感動的清醒時當老婦人看到德國人的炮口對準五個紅軍時,決定從地窖裏爬出來招呼他們隱蔽。當她受傷醒來後,發現一位紅軍戰士躺在那裏一動不動,便不顧敵人的炮火在自己周圍爆炸,毅然來到烈士的身邊。

乙生:最令我感動的是年老體衰的老婦人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掩埋烈士的情景。首先尋找彈坑,然後用雙手一捧一捧地往外舀水。最困難的是搬動烈士的屍體,雖然距離不到十步,卻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三次,最後總算把烈士拖到了炮坑裏,雖然已是筋疲力盡了,卻仍然虔誠地掩埋了烈士。沒有堅定的決心,堅強的毅力,是無法做到的。

丙生:最令我感動的是老杜人掩埋蘇聯紅軍時的情景,她像是掩埋自己的兒子一樣動情。掩埋前,她跪在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脣和前額,多麼真誠。最能體現老婦人對烈士崇高的愛的,是她把自己珍藏了45年的結婚蠟燭點在年輕戰士的墳頭,還有什麼比這更能表達內心的情感呢?爲了這位蘇聯紅軍,老人盡心盡力,無私無我。

(二)再讀課文,分析人物,體會情感

1.這篇通訊主要人物是誰?

【交流點撥】老婦人

2.從文中找出有關老婦人的片段,說說作者採用了哪些描寫手法來刻畫這一人物形象?試舉例加以說明,體會感受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

【交流點撥】外貌描寫和動作描寫。

(1)外貌描寫如“老婦人對着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圍巾。”“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這種神情表現了老人深切的悲痛,這哪裏是對一位戰士,一位來自蘇聯的戰士,儼然是對自己的兒子表現出來的哀傷。

文中多次提到老人的圍巾,並強調了顏色是黑色的。表現了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渲染了肅穆的氣氛,表達了老婦人對烈士的哀悼之情。

(2)本文對老婦人的刻畫着重在動作描寫上,動詞的恰當使用,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①動詞放大了願望與現實的反差,表現了老婦人的無所畏懼。老婦人看到已經犧牲了的蘇聯紅軍戰士“孤零零地躺在那毫無遮掩的方場上”,決心冒着德國人的炮火去掩埋他,文章寫道:“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後,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裏摸出件什麼東西來,揣在懷裏,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不會匍匐前進,也不能快跑。她乾脆直着身子,一搖一擺,慢慢地向方場上走去。……慢慢地繞過了那段鐵欄杆,走進了方場。”她在“想”什麼呢?一定要保護好紅軍烈士的遺體,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讓他安息在南斯拉夫土地上!於是老婦人“摸”蠟燭,“揣”蠟燭,毅然決然地將“一直捨不得用,珍藏到今天”的“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拿了出來,表示對紅軍烈士的沉痛哀悼!緊接着的一個“爬”字意蘊極爲豐富,說明老婦人居住條件之差,而居住條件差是法西斯強盜造成的。還有老婦人走向方場時,“乾脆直着身子”,一個“直”字令讀者爲老婦人的安危揪着心!

②動詞凸顯出老婦人的年邁體衰,表現了老婦人對紅軍的敬愛之情。文章這樣寫道:“老婦人跪在那坑裏,用手掌舀出那些水。舀幾下,她就得休息一會兒。到底,她把坑裏的水全舀幹了。”“路並不遠,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了三次。最後,她總算把死者拖到了彈坑裏。她已經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裏休息了好久,也許有一小時。”“她要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墳堆。又休息了一會,她又捧起土來繼續蓋上去。”這些描述,怎不令人百生情愫,彷彿老婦人的喘息聲都能聽得見!她敢於花數小時的時間“坐”在地上“休息”,說明她忘記了自己的安危,說明老婦人力不從心。“天氣很冷”,老婦人卻“跪”在“積了些水”的坑裏“用手掌舀水”,“跪”字說明彈坑之大,也表明老婦人體力不支、行動吃力。她對所敬愛的烈士也只能“拖”了,蓋墳是“一捧又一捧”地蓋土。

3.談談你對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交流點撥】①老婦人飽受德國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②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她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③她爲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④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爲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了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愛。

老婦人思想感情概括起來就是“敬愛”和“哀痛”。

(三)探究蠟燭寓意,把握文章主旨

1. 齊讀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說說這兩段在結構上有何作用?

【交流點撥】點明文章主旨。

2.品味結尾“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着,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的含義。

【交流點撥】這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

3.結合全文說說文章中的蠟燭除了實指“蠟燭”外,還有沒有其他深刻的含義?

【交流點撥】①紅軍烈士生命之光;②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③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四)感受藝術魅力

這篇戰地通訊非常感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的藝術效果是如何產生的?請談談你的看法。

【交流點撥】首先,作者着力描寫了感人的因素。其次,突出蠟燭,突出燭光,更是作品成功的關鍵。結尾“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着,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像抒情詩,讚美燭光,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課後小結

“蠟燭”是光明的象徵,是奉獻的象徵,一支小小的蠟燭將穿透戰爭的陰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蠟燭》是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這首頌歌將永遠迴盪在熱愛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頭。讓我們爲紅軍烈士致哀,讓我們用行動表達對南斯拉夫母親的崇敬之情吧!我們熱愛和平,我們期盼着世界遠離戰爭,人類遠離罪惡的那一天。

課後習題

文章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活動都是通過她的動作表現出來的,試揣摩文章倒數第四段,設想一下段中表現老婦人的心理活動,並用一、二百字寫下來。

  《蠟燭》教學設計四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生字新詞。

3、能課文分段,歸納段意。能在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說班次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4、通過朗讀課文,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認真朗讀,通過對伯諾德一家人從容鎮靜的動作、神情、語言、心理描寫去體會一家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主要板書計劃:

送情報()

23、半截蠟燭夫人快樂()(機智、勇敢)

兒子搬走()愛國主義

爲兒端走(成功)

作業設計、安排:

課內:表演課本劇朗讀課文抄詞

課外:練習冊中P58三

教學過程: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清文章脈絡。

一、揭題:

1、板書課題:半截蠟燭

2、齊讀課題,學生質疑:課文爲什麼用“半截蠟燭”作題目?這“半截蠟燭”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圍繞“半截蠟燭”定了什麼內容?……

3、請同學們圍繞問題自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自由輕易朗讀課文。

2、小組朗讀檢查,讀通課文,解疑。

3、課堂交流:解決了哪些問題。

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提示如下(順便理清脈絡)

課文先寫……接着寫……

然後寫……最後……

4、再讀課文,檢查字詞:

音:蠟燭許諾遭到盯住琳琅滿目樓梯搖曳強盜祕密厄運

雖然絕妙微弱絕密鎮定

義:厄運:厄,困苦,災難。困苦的遭遇。

厲聲:聲音嚴厲

從容:不慌不忙

搖曳:搖盪

鎮定:遇到緊急的情況不慌亂。

三、指導分段朗讀。

四、課堂練習

1、抄寫詞語

2、朗讀、思考課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