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上冊語文《蠟燭》教學設計

八年級上冊語文《蠟燭》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教學目的】

八年級上冊語文《蠟燭》教學設計

1、整體閱讀課文,能夠感知課文內容,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2、通過閱讀文本,能夠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過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3、揣摩文中優美的語句,領會作品中語言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確良語言感受能力。

【教學重點】

1、通過閱讀文本,能夠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過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優美的語句,領會作品中語言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確良語言感受能力。

【教學難點】

1、通過閱讀文本,能夠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過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優美的語句,領會作品中語言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確良語言感受能力。

【教學安排】

本文教學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根據文本內容,推測課文所寫作的時代背景,猜測作者的身份。

2、整體閱讀課文,能夠感知課文內容,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3、通過閱讀文本,能夠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過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整體閱讀課文,能夠感知課文內容,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2、通過閱讀文本,能夠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過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閱讀文本,能夠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過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主要教學內容與步驟〗

1、速讀課文,然後說說課文是以何場戰爭爲背景來加以描寫的?請找出文章中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這是一篇戰地通訊。1944年,蘇聯紅軍進行戰略反攻,分別從南北兩側驅逐法西斯德軍。西蒙諾夫作爲隨軍記者,在採訪的過程中收集到了這則感人肺腑的故事。這則故事選自散文特寫集《從黑海到巴倫支海》。要求學生找出相應的語句加以詮釋 。)

2、根據課文內容,猜測作者是何種身份的人?說出相應的理由。

引導學生介紹課文作者: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生於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曾任《文學報》主編、《新世界》雜誌編委、《文學俄羅斯》報編委等職。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後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劇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達了蘇聯人民對即將來臨的戰爭的必勝信心,長篇小說《日日夜夜》(1943~1944),描寫了蘇紅軍在保衛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英勇事蹟。戰爭後期,曾隨軍經過東歐各國,直至柏林,寫有特寫和短篇故事集《從黑海到巴倫支海》(4卷)。戰後曾到過美國,寫有劇本《俄羅斯問題》(1946),該劇本揭露了美國統治集團發動新戰爭的企圖。還發表有詩集《友與敵》。《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俄羅斯問題》《友與敵》均獲得斯大林獎金。

西蒙諾夫曾於1949年10月訪問我國。1950年出版《戰鬥的中國》一書,描寫了中國人民進行的解放戰爭。1957年至1971年發表《生者與死者》三部曲獲1974年列寧獎金。

3、速讀課文,複述課文,然後再用一句話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引導學生複述課文內容,然後交流並討論。

4、根據課文內容,然後結合具體的內容,分析作品中的`老婦人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老婦人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蠟燭出來說明了什麼。並說說這個人物形象身上寄託着作者怎樣的感情。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明確老婦人的性格特徵與刻畫此人物形象的意義。

5、小結本課時教學:

佈置思考題:作品中如何刻畫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的?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閱讀文本,在瞭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並學習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優美的語句,領會作品中語言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確良語言感受能力。

 〖教學重點〗

1、閱讀文本,在瞭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並學習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優美的語句,領會作品中語言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確良語言感受能力。

〖教學難點〗

1、閱讀文本,在瞭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並學習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優美的語句,領會作品中語言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確良語言感受能力。

 〖主要教學內容與步驟〗

1、複習導入。

2、再讀課文,找出課文中刻畫老婦人的細節描寫之處,並說說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找出相應的內容,然後交流這樣寫的好處。

3、再找出刻畫老婦人所用的描寫方法:

引導學生進行心理活動、語言等方面的描寫,交流評價,看誰寫的最爲妥貼。

4、引導討論:

作品中反覆描寫戰爭的場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文章中的蠟燭除了實指“蠟燭”外,還有沒有其他深刻的含義?

這篇戰地通訊非常感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這樣的藝術效果是怎樣產生的?

討論後引導學生進行交流。

5、小結課文教學,佈置作業:

課後閱讀《生死攸關的燭光》(見自讀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