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人教版初二上冊《蠟燭》教學設計

人教版初二上冊《蠟燭》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4W 次

 【教學目標

人教版初二上冊《蠟燭》教學設計

1、着重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感受反法西斯陣營軍民用鮮血凝成的情誼;

2、細細揣摩探究意蘊豐富、意味深長的句子。

 【教學重點】

1、重點: 通過默讀、朗讀,深入探究這位南斯拉夫母親的內心世界。

2、難點: 抓住關鍵詞語,揣摩文中意味。

 【課前準備】

1、預習生字詞。 2、查閱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有這樣一個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兒子上初三。家裏只有一間房子,約十五六平方米,擺一張雙人牀、一張單人牀、一張學生桌,家裏就塞滿了。爸爸身體不好,經常咳嗽,一咳嗽,小屋跟着震動,兒子寫作業思路就會被打亂。爲了兒子的學習,爸爸嗓子一癢就趕緊躲出去。每天晚飯後兒子要寫作業了,爸爸就躲出去,這幾乎成了一種規律、一種習慣。

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紛紛揚揚下起鵝毛大雪。有一天,兒子臨近期末考試,在溫暖寧靜的小屋裏不知不覺學習到夜深。作業剛做完,忽然隱約聽到窗外的咳嗽聲,他從窗戶往外望去,大雪中一個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潔白,成了個雪人,兒子像一下子被電擊着了,淚流滿面的跑出去……無聲的雪花蓋住了這對擁抱的父子。

這個普通的親情故事令我們感動。還有一種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更給我們震撼。今天我們學習的《蠟燭》一課,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二、整體感知

1、作者及背景簡介:

西蒙諾夫,蘇聯作家。生於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後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俄羅斯問題》《友與敵》均獲斯大林獎金,《生者與死者》獲列寧獎金。

課文是一篇戰地通訊

2、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瓦礫(lì) 地窖(jiào) 舀(yǎo) 鞠(jū)躬

名副其實 顫巍巍

3、課文配樂朗讀。

4、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表達什麼主旨呢?

這篇通訊是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讚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三、品讀課文

1、你發現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覆描寫? (儘量讓學生自己找一找,劃一劃,然後歸類。)

⑴ 炮火:11次;

⑵ 蠟燭:6次

⑶ 黑圍巾:4次

⑷ 老婦人的“跪”、“爬”:各3次;

2、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反覆加以描寫?

⑴ 多寫炮火連天,說明環境危險,讓人一直爲老婦人揪着心,而老婦人在炮火中的種種行爲就格外感人。

⑵ 說明這支蠟燭非同尋常的`意義,表現了老婦人給紅軍烈士獻出的是一份最珍貴的感情。燭光,是紅軍烈士生命之光;燭光,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燭光,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⑶ 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渲染了肅穆氣氛,表達了老婦人哀悼之情。

⑷ “爬”:說明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跪”:說明老婦人莊嚴肅穆,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

3、課文倒數第二小節這樣描寫,有什麼作用?

勾畫了戰後的環境、燭光的背景,控訴着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肆意踐踏,再次點出燭光非同尋常的意義,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至高無上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勝母子,它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戰爭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世界都是通過她的動作來表現,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精讀文章倒數第四、第五段,展開想像,揣摩一下老婦人的內心世界。

1、 教師啓發:

⑴ 老婦人爲什麼不說話?她心裏是怎樣想的?

⑵ 老婦人爲什麼深深一鞠躬?她心裏又是怎麼想的?

2、學生齊讀,自由討論、交流,教師引導;

五、教師小結

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婦人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衰,滿懷愛意地埋葬蘇聯紅軍烈士的遺體,這種感情,達到了跨越國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得到昇華。希望每一個同學都能體會這種美好的感情。

 六、佈置作業

1、完成練習。

2、把你想像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寫下來,整理到練習本上,不少於二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