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一、教學目標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

知識與能力

1.學習積累文言詞語。

2.準確、熟練地誦讀課文

3.學習用對比來表現中心的手法。

4.瞭解書序和贈序的區別。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覆誦讀來理解課文內容。

2.通過合作探究領會作者的良苦用心。

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作者勉勵學生刻苦學習的用意,並能學習這種刻苦勤奮的美德。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背誦課文。

2.理解課文的內容,領悟作者的用意。

難點

運用對比來表現中心的手法,體會這種手法的表達較果。

教學突破

本文是一篇贈序,作者想通過它來勸慰馬生勤奮學習。要在學習中養成朗讀的好習慣,在讀中理解課文的內容,並且通過蒐集資料,瞭解書序和贈序的不同。

課堂實錄:

第一課時

師:同學們聽說過序這種文體嗎?

生:(齊說)沒有。

師:序有書序和贈序兩種。書序在書的前面,多爲敘述著作者的意趣、寫作緣由等;贈序用於臨別,即臨別贈言,內容多是勸勉、譽揚之詞。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一篇贈序《送東陽馬生序》。(老師板書課題)

師:通過預習,你認爲作者送給馬生贈序的目的是什麼?

生:勉勵馬生勤奮學習,有所成就。

師:對。大家對這篇贈序的主旨理解的很正確,作者有勉勵的目的。誰你將你搜集到的和作者及寫作背景相關的信息向大家介紹一下?

生1:宋濂,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人,明初文學家,與劉基、高啓爲明初詩文三大家,被稱爲開國文臣之首,著有《宋學士文集》。

生2:明初宋濂被徵招作江南儒學提舉,併爲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所以宋濂在朝遷中名氣很大,官職顯赫,馬生拜謁他,就容易理解了。

生3:這篇文章是宋濂晚年寫的一篇勸學文章。當時作者已辭官應詔到應天朝見明太祖,太子學生馬君則認同鄉和晚輩的身份來拜見他,在他將回家探親之前,宋濂寫了這篇文章贈送給他。

師:這幾位同學在課前預習中做了充分的準備,能夠把作者及寫作背景詳細地介紹給大家,大家一定要堅持這種課外蒐集信息的學習方法,對提高你們的文化素養非常有益。現在我們來學習課文,我範讀第一段,同學們注意不認識的字詞,朗讀的語氣及停頓。

(師讀第一段,後指名同學朗讀其它段落)

師:你們認爲這幾位同學讀得怎樣?

生1:他們都注意了句中的停頓,能較好地表現出句子的意思和語氣.

生2:媵人的媵應讀yìng剛纔他讀成yǐng。

師:每位朗讀的同學很注意停頓和語氣的表達效果,能夠很好地讀出每一句所表達的意思和語氣變化,讀得很有感情。這篇文章中有許多生僻字詞,我們來共同認識一下。(展示幻燈片)

(指名學生讀準字音)(重點指導嗜學、叱咄、俟其欣悅、負筐曳屣、皸、裂、食、被綺繡、燁然、溫袍敝衣)

師:請大家自由地大聲朗讀課文,注意語氣和節奏。(生自由朗讀再齊讀)

師:大家讀得很好,聲音洪亮,節奏把握也很好。現在我們再讀課文,四人小組合作。對照課文註釋,複述、翻譯課文,要求是:語言要準確,故事情節完整,小組不能解決的請提出來。(學生分組合作,口頭複述課文)

師:有不會解釋的詞語嗎?

生1:既加冠的加冠怎樣講?

生2:加冠指成年。古代男子成年時要舉行加冠儀式,所以加冠表示已成年。

生3: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的先達怎麼解釋?

生4:先達指有名望的前輩。

生5:燁然若神人這句怎麼解釋?

生6:閃光耀眼好像神人。

師:下面哪位同學還有不會解釋的詞語嗎?

生:沒有了。

師:好,我請一位同學來翻譯課文。

(生翻譯課文)

師:翻譯得真不錯!不過還有幾處不夠準確,誰來糾正?

生1:弗之怠一句應該是不敢放鬆,他說的是停下。

生2: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應譯成又苦於沒有才學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不是擔心。

生3:以中有足樂者應譯成因爲我心中有值得快樂的事情,以在這裏表示因果關係,這樣與上文銜接得緊密。

師:你的分析很有道理,以在這裏確實表示一種因果關係,什麼事情令作者心中充滿快樂?

生:讀書。

師:對,讀書使作者感到快樂。現在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要能概括課文內容。

(同學們再讀課文,大致瞭解每一段的內容。同桌也可以相互討論概括。學生自讀,並口頭概括每段的大概內容)

師:剛纔同學們大致瞭解了每一段的內容,誰來談談對課文的理解。

生1:第一自然段着重介紹了作者早年讀書的經歷,及他艱苦學習的條件。

生2:第二自然段着重介紹了宋濂外出求學時的學習生活,以及遇到的各種困難。

師:這兩位同學歸納得怎麼樣?

生(齊聲):概括得很準確全面。

師:這兩位同學讀書很細心,能抓住每段的主要內容,歸納得很好

第二課時

師:上節課我們一起翻譯了課文,瞭解了課文的內容,下面我們就來檢驗同學們掌握的情況。請同學互相提問,重點是關於字詞的解釋。(以同桌爲單元,互相提問解答)

師:好了,剛纔我們共同回顧了上節課所學的內容。現在我們來理解課文內容,先請同學朗讀課文,以便加深印象。

(學生齊讀)

師:我們來共同探討一下作者寫給馬生的這篇序的目的是什麼?

(幻燈片展示,學生以四人小組形式討論)

生1:這篇序表現了作者勸慰馬生勤奮學習,期望他早日成才。

生2:這篇序還體現出作者對馬生好學精神的肯定。

師:對,作者寫這篇序的目的就在於勸慰馬生的目的。作者通過哪些內容的講述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呢?

生:通過講述自己的求學經歷來達到目的。

師:你認爲作者的求學經歷怎樣呢?

生:非常艱難。

師:大家概括一下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艱難的學習經歷?

生1:家貧,沒有錢買書,只好向別人借書自讀。

生2:天氣寒冷時,硯臺結冰,手指不能伸,但都不敢停下來。

生3:沒有名師指導,只好到很遠的地方請教,卻受到冷遇。

師:對冷遇一詞,認同嗎?

生4:不認同,文中指老師對待學生很嚴肅,宋濂就恭敬地在旁邊等待,禮節更周到,這樣老師才更好地解答他的疑問。

師:對,分析得透徹,作者還遇到哪些困難?

生5:作者在山中求學,大雪封山,他差點凍死。

生6:住得也不好,每天吃兩頓飯,還是粗茶淡飯。

師:文中沒說他住得不好呀!

生7:能想象得到,因爲他家貧,書都買不起,肯定住的是下等房了。

師:你很會聯想,書就應該這樣讀。

生9:穿得不好,都是一些舊衣服,而別的同學卻是華麗的衣服,腰間還佩戴玉環,香袋,好帥氣啊!(學生笑)

師:同學們把作者遇到的困難一一找了出來,可以看到作者在生活水平上沒法與其它同學相比,原因是他家很貧窮,但是,在學業上他的成績最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呢?

生1:告訴我們,學習貴在專心一致,纔能有所成就。

生2:我認爲作者最可貴的的還是學習目的明確,而且意志堅定,才取得了這樣的好成績。

生3:學習條件的好壞不是決定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關鍵在於個人的努力。

師:你們三位同學認識得很明確,作者這樣寫的目的在於勸誡我們要正確認識學習條對學習成就的.影響,並不是決定性的,真正起作用的是自己的勤奮學習精神。

師:我們來看課文,請同學們速讀課文,思考作者全文主要採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展示幻燈片)

生:對比。

師:對比手法的運用有什麼好處呢?

生:通過對比,顯示了作者求學時期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說明作者不追求口體之奉一心向學的精神。

師:正如他所說運用對比手法,形成鮮明對比,更能顯出作者的學習態度,引起人們的思考。

師:下面,我們共同討論這樣一個問題,作者家貧窮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這樣到底對不對?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學生以四小組討論)

生1:我不贊成這種方式,現在老師與學生之間,更多的是一層朋友關係,學生向老師請教問題天經地義,同時兩者之間都應該互相尊重。

生2:作者學習精神讓我十分佩服。如果我處在那樣的條件下,肯定不行,我應該向他學習。

生3:作者對老師的恭敬態度是一種禮貌行爲,表示對老師的敬重,這一點應該值得我們學習。

生4:學習這篇文章,使我認識到我以前許多不好的學習習慣,現在我要向作者學習,力爭成爲一名好學生。

師:以上大家對這個問題談得很具體了,現代的師生關係更多是一種朋友加老師的關係,但是兩方都應該相互尊重。對待學習,這一點我們大家要向作者學習,繼承併發揚他的勤學奮進的求學精神。同學們下課後把今天上課的認識和感受整理出來,寫成一篇讀後感。(下課)

教學反思

這篇文章意在勉勵當時的太學生要刻苦讀書,說理透徹,文字樸素,很有感動人心的力量。在教學中,我採用朗讀和探究的方式,感悟到作者艱辛的求學經歷和良苦用心,從而正確地看待師生關係,養成勤奮學習,不怕吃苦的學習品質。同時,強化學生朗讀、背誦的習慣,通過探究課文內容,來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注意引導學生聯想想象。

在課前沒有較好地設置情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拓展做得也不夠好。

點評:

《送東陽馬生序》是一篇贈序,作者意在通過介紹自己艱苦求學的經歷,勉勵馬君則勤奮學習,成爲德才兼備的人,這對今天求學的人來說仍有積極的意義。教師緊緊抓住文章這一主題,對課堂教學做了精心的設計。

首先,教師較好的解決了教學信息的蒐集與交流。以教師介紹的形式,讓學生了解並區別了書序和贈序,作者及文言字詞句都是在教師組織下,由學生藉助工具查閱完成,充分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學習方式,實現了知識與能力目標。

其次,教學中強化閱讀感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靠單純的說理征服人,而是通過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讀、悟結合的方式激勵人,使學生從中真正感受到要想成才,必須能忍受磨難,刻苦讀書。實現過程與方法的目標。

第三,教師你注意激活學生的想象,實現由文本到情境的遷移,如教學中師生對作者艱苦的學習經歷的探討,由家貧,無以致書四肢僵勁不能動等描述,激活學生想象其食宿艱難的情景,更能引起學生髮奮讀書的共鳴。

第四,由課內向課外引申拓展,給學生以充分的理性的思考空間。針對文中作者對老師的態度,提出當今的師生關係問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學習觀。實現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