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生物入侵者》課堂教學設計大綱

《生物入侵者》課堂教學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W 次

【課型】新授課

《生物入侵者》課堂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本文是學生自讀課文,講授時應先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進而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分析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並體會其表達效果,學習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寫作事理說明文;聯類引申,轉化課堂所學知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積累詞語,掌握“劫掠、棲息、藩籬、歸咎”等詞的讀音及詞義,理解“在劫難逃、五彩斑斕、束手無策、物競天擇、無動於衷”等詞語的意思,並學會運用。

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瞭解生物“污染”,增強防範意識,爲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教學重、難點】

1、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2、引導學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爲干預”?爲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教學方法】

1.以學生自讀爲主,教師設計閱讀題目指導學生自讀,幫助他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文章的說明技巧。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2.討論法。學生自由質疑,通過多種形式的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預習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

2、教師準備: 教學圖片、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一)導語:據光明日報(2000年6月12日)報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內伶仃島,一種產於中、南美洲的“植物殺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們宛如一張張巨網,黑壓壓地籠罩在美麗的荔枝樹、芭蕉樹、相思樹上。樹木因爲沐浴不到陽光而無聲無息地死去,鮮花和綠草因爲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而枯萎,島上的土地正蛻變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譽的內伶仃島,可能會被薇甘菊毀於一旦。那麼薇甘菊爲什麼會有如此大的破壞力呢?讓我們走進梅濤的《生物入侵者》去尋找答案。(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 (多媒體顯示)

(三)出示教學目標

(四)檢查預習: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劫掠 棲息 藩籬 歸咎 五彩斑斕 嘯聚山林

2、解釋詞語

在劫難逃 五彩斑斕 束手無策 物競天擇 無動於衷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默讀全文,思考並完成以下問題。

1、什麼叫生物入侵者?要求同學們從文中畫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義的語句。

2、文章介紹了哪幾方面的內容?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本文介紹了什麼是生物入侵者,還講了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採取的相應措施。

邊歸納邊板書:

引出話題:介紹什麼是生物入侵者。 第1段

擺出現象:生物入侵者帶來的巨大危害。 第2--4段

探究原因:新鮮水果、蔬菜貿易,跨國寵物貿易。 第5段

揭示態度:兩種不同態度。 第6--7段

採取措施:通過議案、成立部門。 第8段

三、精讀課文,研讀賞析

1、說明文常見的說明順序有哪些?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哪些?

明確:說明順序大體有三種:

(1) 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外到內等)。

(2) 時間順序。

(3) 邏輯順序。

邏輯順序通常包括下面幾種情況

a.從整體到部分; b.從原因到結果;c.從特點到用途;

d.從主要到次要;e.從概括到具體;f.從現象到本質。

說明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種:

(1) 下定義 (2) 舉例子 (3) 作比較

(4) 打比方 (5) 分類別 (6) 列數字

其餘的還有摹狀貌、畫圖表、作詮釋、引用等。

2、再次默讀本文,思考本文采用了什麼說明順序? 本文這樣安排說明順序有什麼好處?

學生討論後明確:本文采用邏輯順序。運用邏輯順序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且使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3、本文采用了什麼說明方法?請在文中畫出相關的語句。

學生討論後回答: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

(1)列數字。例如:“從二戰至今,關島本地的11種鳥類已有9種被棕樹蛇趕盡殺絕,僅存的兩種鳥類的數量也在與日俱減,隨時有絕種的危險。”這個數字的變化清楚地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危害。再如:“僅在美國,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兩千多億美元”,這個數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對人類危害之大。

(2)舉例子。舉例子是爲了支撐觀點,使之更具有說服力。例如:舉出蒲公英和山間溪水中的魚蝦的繁殖時間和空間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爲了證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達,自然界中的生態平衡並沒有受到太大破壞”這種說法;舉出歐洲斑貝、亞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紅螞蟻對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說明了“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危害;舉出棕樹蛇幾乎滅絕關島鳥類的例子,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破壞;舉出新鮮水果和蔬菜、跨國寵物的例子,是爲了說明“生物入侵者”的人爲的原因;舉美國衆議院通過加強對可能夾帶外來物種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門監控議案的例子,說明目前世界各國對待“生物入侵者”都採取了相應的措施。

(3)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義,它告訴人們這一類“入侵者”的行爲,會給人類與自然帶來危害;把登陸北美的歐洲斑貝比成“偷渡者”,它們在不知不覺中登上北美大陸,並悄悄給人類造成危害;把害蟲隨貿易途徑傳遍全世界比喻爲“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這些比喻使說明更形象、更生動、更能吸引讀者。

四、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找出不懂的地方,先由學生分組共同討論解答,不能得到圓滿答覆的,向老師提問。

學生難以解答的問題可能有:

1.爲什麼對發現一兩隻從未見過的甲蟲這種普通人不會感到驚訝的事情,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會認爲這“不是件尋常小事”?

普通人發現一兩隻從未見過的甲蟲,只會感到新奇,不會考慮更多的問題;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對此就會考慮許多問題:甲蟲是從哪裏來的?甲蟲是如何到這裏來的?甲蟲的生態是怎樣的?甲蟲是否會對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帶來影響?等等。他們是不會視而不見的。

2.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爲干預”?

文章第2段已經寫到,生物種類的自然繁衍和遷移,由於進行緩慢,並受到時間和空間跨度的限制,不會造成生態環境的失衡。如果這種遷移是由於人類的跨地域活動造成的,那麼它們的遷移速度就會極大地加快,也會很容易地突破時間和空間跨度的限制,後果就不堪設想了。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時,應充分考慮“人爲干預”。

3.爲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生物的自然存在和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這種規律就是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所總結的“物競天擇”和“適者生存”。某一地區的物種都是當地生物鏈的一環,經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一種平衡狀態。如果由於人爲的干預打破了這種平衡,等於破壞了生物鏈的平衡狀態,就可能產生兩種後果:一種是經過一個較長時期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另一種就是產生“生物入侵者”,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帶來危害。

五、拓展延伸

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嗎?你在生活中發現過生物入侵的現象嗎?

六、課堂總結

1、 學生談收穫

2、 教師結束語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採用邏輯順序說明事理,條理清晰,說明方法得當,是一篇規範的說明文,寫法值得我們初學寫作者借鑑。文中介紹的有關生物污染的知識,應學會運用,提高防範意識,加強生態意識,瞭解當地自然風景的價值,抵抗外來生物的侵入。

七、佈置作業:

利用網絡搜尋有關生物污染的信息,並加以整理,講給同學們聽。

八、板書設計

生物入侵者

引出話題 邏 列數字

擺出現象 輯

探究原因 順 舉例子

揭示態度 序

採取措施 打比方

【課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