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4W 次

一、教學目標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快速梳理文章內容。

2.引導學生領悟文章材料和主旨的關係。

3.培養學生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習運用比較(原文與“變異版本”的比較)的方法,提高散文閱讀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用心體會作者對“阿長”的懷念以及對“弱者”的同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理解材料和主旨的關係。

3.品味語言的內涵。

教學難點:

理解材料與主旨的關係。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表格法”與“變異法”。

通過表格設計,引導學生快速理清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通過文本改造的策略,將文章部分內容“變異”,再與原文進行比較,從而領會文本“材料與主旨”的關係。以之引導學生領會散文閱讀與寫作的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與學生朗讀結合。

要求全體學生在聽讀課文的過程中,完成以下任務:邊聽讀課文,邊圈點批註,邊思考問題,邊填寫表格。

思考的問題:看看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重點寫了什麼?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長是怎樣一個人,作者對她有怎樣的印象和情感?根據以上問題的提示,完成下列表格中的內容。(填寫表格時注意原文語句的“化用”)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快速理清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二)主旨領悟

研讀課文開頭(第1~2自然段)與結尾(第30~31段)。

1.大家對“阿長”的稱呼分別是什麼,這是她的名字嗎?她的這個“阿長”的稱呼是怎麼得來的?你如何理解這樣的姓名來歷?

2.品讀課文結尾部分(第30~31段),從字裏行間體會作者對他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的情感。結合具體語句談談你的理解。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把握內容的基礎上,領會文章主旨。

(三)深入探究:材料與主旨的關係;語言內涵的品味

1.關於“《山海經》”。

(1)借用魯迅先生的語體形式,先問大家一個小問題:小魯迅對《山海經》“發生”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渴慕”。

(2)何爲“渴慕“?

【設計意圖】品析語言內涵。

【明確】所謂“渴慕”,表示比“羨慕、愛慕、思慕”等程度深,是渴望到極點,一種迫不可待的愛慕、思慕、欲求。

(3)從哪些地方能看出“我”的渴慕?

【設計意圖】提取信息加以分析。

【明確】段20:“很願意看看……”;段21:“但一坐下來,我就記得……”;段22:“太過於念念不忘……”;段25:通過“我”拿到《山海經》時候的反應來表現、突出“渴慕”之情。

(4)品味表現小魯迅拿到《山海經》時的反應的語言:“震悚”“霹靂”。用得到滿足時的激動和興奮來表現“渴慕”“念念不忘”。

(5)讓他發生如此“渴慕”之情的《山海經》是一部什麼樣的書?

【明確】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6)運用“變異法”,進行比較閱讀:文中有三次提到“《山海經》”,文字有什麼不同?如果把第三次和第一次調換順序,可以嗎?文字如下:

【明確】不能換,第三次的文字表明──經過“自己細細讀”,已瞭如指掌,如數家珍,爛熟於胸。這些描寫中,說明了《山海經》於“我”而言的.意義是:“打開一個世界”“喚起無窮的好奇心,無羈的想象力”的一本書,甚至可以說有“啓蒙”的意義。

【設計意圖】進行比較閱讀,引導學生體悟文章材料與主旨的關係,突破教學難點。

(7)成年魯迅對《山海經》又有什麼樣的情感呢?他怎麼看待《山海經》對他的意義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研讀第29段。文章第29段,列舉了5部“繪圖的書”,都是些什麼書呢?列舉它們,作者的意圖是什麼(有什麼表達效果)?可以刪掉這一段嗎?

【明確】這些內容的意圖在於說明《山海經》對魯迅的影響。

(8)階段性總結:所以,於小魯迅而言,《山海經》是他“最初得到的,最爲心愛的寶書”。

品味語言內涵:什麼是“寶書”、什麼是“心愛的”、什麼是“最爲心愛的”。

  2.關於“阿長”。

(1)小魯迅是怎樣得到《山海經》的呢?當然是阿長買來送給他的,但是爲什麼花了許多筆墨交代一位遠房的叔祖的事兒?當然,我們可以說,是因爲他惹起小孩子魯迅對《山海經》渴慕之情。那麼,直接就寫從叔祖那裏“最初看到”或“最初得到”《山海經》,不就行了嗎?──當然不能這麼寫──爲什麼?──因爲“不真實”,此其一也。其二,我們來比較對叔祖太太的“改寫”文字,想一想,魯迅寫“叔祖及其太太”這段文字的用意是什麼?

【明確】寫叔祖太太,是爲了說明叔祖“是一個寂寞者”,他是“很疏懶的”,暗示讀者,他與“我們”往來,稱我們爲“小友”,只是爲了排遣自己的寂寞,並不是真正關心、關愛孩子。

(2)那麼,別人呢?──別人,“誰也不肯真實地回答我”。

(3)只有阿長,阿長是怎樣的呢?可順勢分析品味:“大概是太過於念念不忘了,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什麼叫“也來問”?──說明好多人都問過,但只有阿長給我買了《山海經》,別人問過也就問過,沒有真正關心過。只有“阿長”,目不識丁的阿長,主動來問,利用“告假時間”去買,最後“高興的”送給“我”。(對比,反襯)

(4)文中有兩次提到阿長有“偉大的神力”,但表述卻有所不同,結合上下文談談你的理解。品味兩次提到“神力”的不同。

【明確】之前“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神力”指的是她居然脫了褲子就能抵禦大炮的進攻,小孩子信以爲真,覺得好恐怖,好神祕;當然從大人,從成年的角度看,又會覺得好可笑,有一種幽默的調侃在裏面。而“確有偉大的神力”則是指“她能夠做成功”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沒有文化,目不識丁,把《山海經》誤聽爲“三哼經”,她與小魯迅沒有血緣關係,只是一個保姆,但她關心、注意並重視了一個小孩子的精神需求。相對於她的“關心、重視”,別人則一律是“漠視”,這讓成年魯迅也頗多感慨。

(5)階段性總結:所以,文章才叫《阿長與〈山海經〉》,而不像《藤野先生》那樣叫《我的保姆阿長》,也纔有了文章結尾那一聲深沉的向大地母親的“祈願”,願生前不幸的阿長在大地母親的懷裏得到靈魂的安息。

3.仿照老師的“變異”,如果由你來繼續“變異”,以突出人物的特點和作者的情感,你還有哪些選擇?並簡要分析和闡釋。

預設“變異”的可能性:

  (四)總結

1.這節課,我們走進文本,利用“變異”比較的方法,領悟散文中有些“似乎無理,貌似閒筆”的文字,但仔細“想去”,“竟是有理有情”,這是領悟“材料與主旨的關係”。

2.還有,我們品味語言,發現有些字眼“好似無理,又似太俗”,但“合上書一想”,彷彿必須有它方纔“形容得盡”,“念在嘴裏倒像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這就是品味散文的語言,尤其是魯迅的散文語言。

  (五)佈置作業

課外閱讀《朝花夕拾》,將你感興趣的文章與同學分享。

【設計意圖】拓展學生課外閱讀,對魯迅先生的散文語言風格能有較深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