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議論文及點評

議論文及點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1W 次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經常看到論文的身影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那麼,怎麼去寫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議論文及點評,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議論文及點評

議論文及點評1

有這樣一個故事:宋國有個富人,由於下雨他家的牆被淋倒。他兒子和鄰居的一位老者都說: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晚上家裏果然來了小偷。富人覺得他兒子很聰明,卻認爲老者是小偷。大概你也認同富人的說法,但若仔細一想便知不妥,親近的感情會影響理智的認識,所以請擦亮你的理智的雙眼。

聽罷這則材料,我們會有這樣的疑問:倘若告訴富人將有小偷來時的人和富人沒有任何親緣關係,那麼富人恐怕會懷疑他倆,因爲他們都和富人沒任何關係。所以說富人的判斷並非是理智的,而是受到世俗情感的影響,所以說生活中我們認識事物時或多或少會受到感情的影響。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會被感情遮住理智的目光。一代清官包青天,在審理自己侄兒包勉的案子時,完全排除了個人的感情,絲毫沒有受到情感的影響。用他的話說就是:公堂之上無父子。就因爲此,他才被後世之人連連稱頌。

19世紀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是力學系統的創始人,而在當時人們正在研究光的本性,學術界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認爲光具有粒子性,它是由無數看不見的微粒組成的;而另一種是說光只具有波動性。當時兩派各舉出了例子和實驗來證明了自己的觀點。但由於牛頓支持粒子說,反對波動說,所以人們也就認爲光只具有粒子性。從而使光的波動說發展很緩慢,直到20世紀初才被人們所接受。

現代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在研究黑洞問題時,曾收到他的導師的信,說黑洞是不會向外輻射能量的,勸他放棄這方面的研究,但霍金並沒有被感情矇蔽,依然堅持認爲黑洞會向外輻射能量。最終他因此獲得了"原子物理之父"的光榮稱號。

我們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情感的世界,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本質和探索世界的過程中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情感的干擾,因此我們要以"舉世渾濁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的高尚情操來撥開情感矇蔽的雙眸,用客觀的、理智的、公平的態度來認識它。

“情感”猶如眼前的一片烏雲,撥開它我們會發現藍天、綠水……

解析:任何觀點都需要事實的支持,但並非任何事實都能支持某些觀點。本文作者所選取的作爲論據的事實相當恰切精緻,像三根棟樑,成功地構建起了理論的大廈:撥開感情迷霧,把握理性光彩。這三個事例也各具特色而又相互補充,包青天以理性的頭腦來評判紛繁複雜的謎案,聲稱"公堂之上無父子",是古之典範

也是中國倫理血緣超越的成功範例;史蒂芬·霍金堅持自己的判斷而避免老師的誤導從而取得巨大成就,是今之楷模,也是外國理性光彩的閃爍,牛頓的例子則從反面論證了本文的論點,這二正一反,非常具有說服力。

議論文及點評2

人類與其它動物不同的一個地方是,人類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語言爲人類彼此間的溝通架起了一座橋樑,通過這座橋樑,我們才能瞭解彼此的需要,感受彼此的心情,分享彼此的悲喜。

語言,有時是化解誤會的良藥。趙國的大將廉頗妒忌被趙王器重的藺相如,揚言要使他難堪,而藺相如卻處處避免與之發生衝突,衆人不解,藺相如的一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道出了他的用意。這句話亦使廉頗瞬間消除了對藺相如的偏見,他負荊請罪,最終與藺相如成爲刎頸之交。藺相如的那句擲地有聲的話化成了一座橋樑,使兩位大臣的心得到溝通,使廉頗瞭解到藺相如高尚的人格。可見,語言,是信息的載體,通過語言,許多誤會得以消除,不少心靈的隔閡能被衝破。

語言,是傳遞關愛與理解的信鴿。現代社會許多家長常抱怨孩子老是以自我爲中心,總是不聽自己的話,許多孩子也埋怨家長老是不理解自己,總是束縛着自己。這種狀況發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點是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太少。有的家長什麼事都不讓孩子做,只要求孩子好好讀書,不要分心,這不能算是關愛。真正的關愛應該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有一些家庭會每天騰出一些時間來,讓一家人能夠說出各自內心所想的和所希望的。父母仔細聆聽兒女的心聲,兒女默默記住父母的教誨和期望。彼此的瞭解促進了彼此的溝通。語言就像信鴿一樣,把一方的心聲傳送到另一方,從而理解得以建立。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理解,令家長找到表達關愛的最佳方式,亦令孩子體恤家長,懂得該如何報答父母。彼此的語言交流,令溝通與理解的大門敞開。

語言上的交流如果不得當,就會造成溝通上的誤解。馮婦葬身火海的寓言,發人深省,如果語言表達準確,這種悲劇完全可以避免發生。因此,學好語言的表達,對溝通是大有裨益的,架好語言這座溝通的橋樑,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彼此理解。

有了語言,溝通才會變得順暢;有了語言,溝通才會如此多姿多彩。

評析:這篇作文得分情況爲:內容24分表達23分發展等級10分,總分57分。從內容上看,本文緊扣“語言與溝通”的關係展開議論,切合題意,中心突出。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從“語言有時是化解誤會的良藥”“語言是傳遞關愛與理解的信鴿”“語言上的交流如果不得當,就會造成溝通上的誤解”三個方面展開了論述。藺相如、馮婦一個正例,一個反例,相互映襯,對比鮮明。家長與孩子溝通的事例,既富有生活氣息,又使感情顯得真摯。從表達上看,本文符合議論文的表達要求,採用了“總—分—總”的行文思路,條分縷析,結構嚴謹,語言流暢。從發展等級上看,本文能透過現象深入本質,稱得上是一篇認識深刻的議論文。

議論文及點評3

風若遙遠的迴音,追着夢的翅膀,在亙古不變的神話裏尋找一個金碧輝煌的王朝。她是史冊裏深藏的墨跡,帶給人無法言說的美麗和憂愁;她是雲彩裏鐫刻的記憶,留給世間難以忘卻的厚重和大氣。宛若寶劍上鑲刻的星辰,恍若皇冠上烘托的太陽,一襲輕紗下的曼妙舞蹈,搖醒了一個盛世的傳說。古老的風鈴開始變奏,渾厚如黃鐘大呂的音符直貫蒼穹。是你嗎,唐朝?

我用想象觸摸你詩的輪廓,我手心的雪花含苞欲放,我夢想的枝頭綴滿星光。沒有比楓橋更波瀾的心情,搖盪清秋的月亮;沒有比李白更易醉的豪腸,張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商隱的秋池澆開紫丁香的惆悵,渭城的朝雨沾溼王維的衣裳。在一個民族精神疆域裏呈現出人生的壯美,藝術情懷的宏廣。唐朝啊,你的美麗竟是這麼多生命的拓荒,怎能不令人陶醉?怎能使人遺忘?

我的腳步驚醒了你繁華的美夢了嗎?那根透明的琴絃還在你修長的十指下震顫,震落了美人臉上凝香的露華,是誰的眼淚這樣甘之如泉?面對銀燭秋光冷畫屏,你嘆息了嗎?獨步瑤臺的風采,高處不勝寒的無奈,切莫亂了音律,不然古淡清醇的山水恨你,恨你彈指驚春去。而今,你竟融成一盞鐵觀音,散發着在滄桑中冶煉過的從容風味,讓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來品評你如盛絢的過往,一個泱泱大氣的傳說!

你仍然莊嚴地站在中華五千年的青史中,以博大的文化情懷和豐繁的藝術成就笑傲同儕。用星子引火燃燒人們心中那泓不老的渴望,以月光爲酒盛滿一杯又一杯飄逸和逍遙。夜光杯裏的葡萄紅閃閃發亮,醉了一個又一個世紀,以及那些堅守歲月的人,朝霞從此耀眼,殘陽從此燦爛,中國從此芳醇神奇,永久蘊香迷人。是這樣嗎,唐朝?你陶醉和震響了整個生命的世界!把滿紙才子的情高遐想摺好,我願枕琴聲做一場崇古清夢,醉於此間,永不醒來。

縱使時間流淌,時光飛逝,美麗的唐朝不老,永恆的記憶不褪。

點評:

如果說大唐盛世能給千年後的炎黃子孫更多的驕傲和豪情,那麼與之相應的,則是本文的文氣中也透露出了一種莫名的大氣。本文用詩一般的語言抒寫了一個大氣的唐朝,感情熱烈而豪放,評議精粹而有力。連用一系列優美的意象,引入那個偉大時代的歷史精英,高歌了時光風化不了的泱泱盛唐!

議論文及點評4

格物致知,心要在焉。——題記

毫無目的做事,必將亂其步伐,茫其方向,或釀成大禍危及社會,故必須明確方向,有目的,心在焉,方能使人生精彩出色。

心不在焉,因小失大,釀出禍患。年前記不清有多少駭人聽聞的消息侵蝕人們的心靈。社會道德滑坡愈發嚴重,全因人心被金錢利益薰染,心不在焉。韓寒與方舟子吵得不可開交,卻曾知身後龐大的粉絲團內心所想,心不在本應做的事情上,而爲了自己的名譽地位不惜重金告發對方,結果只會導致社會信任度又低一級,口口聲聲要拯救社會道德滑坡卻無從拯救,他們心不在事業生活上,卻又加重社會道德淪陷,實不應該,爲自己的小利益卻犧牲社會大利益,真是令人憎憤!

心在焉,不但助你順暢前行,還能讓你活得輕鬆自在,贏得美譽。心在何處?只有你個人最清楚,怎麼做?你會更加清晰明朗。成功人士給予我們的告誡往往是要樹立目標,堅持不懈前行,這也正是心在焉的表現,促使我們明確人生意義,正確前行。喬布斯幾經波折進出蘋果公司,最終成爲世人讚譽的傳奇,因他心在焉,愛着他一手創辦的公司,還有那份事業,他成功了;比爾蓋茨同樣創造不朽的佳話,成立著名的微軟公司,只因爲他全心貫注於他的事業,心有在焉,舉世聞名;李開復開設創新夢工廠,只因爲他心在國家,爲給國家培育出更多人才,心繫國家,成爲贏美譽的人選之一。心在焉,內心充實,理想豐滿,但同時付諸行動,終能活出精彩人生!

心要在焉,是每個人,社會、國家的目標。個人要心在焉,辯證地看待身邊之事,不要胡亂、沒有目的地濫用權力,做危害大衆之事;社會要心在焉,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宣揚積極有益的文明法度,如深圳近期宣揚“十大觀念”就是好的現象,更多的人會耳濡目染,“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會傳唱千古永不朽,社會滑坡還拯救不了嗎?心在焉,怎會達不到目的呢?國家亦要心在焉,因爲作爲一國之家,他是引領我們前進的主脈、舵手,沒有國家的心在焉,我們怎麼可能達到共同的理想,怎能有正確的前進方向?又怎能立足於世界?未有一國之家心在焉,才能帶領大家共同進步,創造美好的生活,有幸福的未來。當個人、社會、國家皆能心在焉,則我們的民族必能屹於世界之巔,我們的社會必將充滿愛,我們的國家則可頑強不倒!

心有所止,心要在焉,方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人生綻放異彩!

議論文及點評5

什麼是規則?是白紙黑字的法律條文,還是七大章八大節的校規?應該不是這些。當一個孩子在你身邊摔倒時,沒有哪條規則要求你必須把他扶起來,但你還是這樣做了,因爲你心是有這樣一個規則:要幫助比你弱小的人,心中這種規則多了,道德也就隨之形成了。

規則與道德是相輔相成的。

沒有道德,規則是無法支撐一個社會正常運轉的,規則是人定的,如何嚴密也不能夠到“天衣無縫”。若沒有道德的支撐,規則是很容易被人鑽空子的。你說不許“隨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園的長椅上好了;你說不許“亂塗亂畫”,那我就“認認真真”地給你畫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畫那麼簡單了。律師們大可鑽法律的空子,憑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將事情弄得黑白顛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飛雪”了。

沒有規則的社會更是要方寸大亂。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範促淹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遺”或許還有可能,而“夜不掩戶”卻怎麼聽怎麼像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當道德不足以約束人們的行爲時,規則將會適時地補上這個漏洞。“個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聽上去是道德的淪落,但美國卻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門前的雪掃乾淨了再說,至少不能讓路人被你家的積雪滑倒。這就是道德的底線——規則劃出來的。

理想的社會應是規則與道德並存的。規則約束着人們,使其不至滑出道德的底線;同時,道德也填補了規則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一個人被外在的規則和內在的道德約束着,才能成爲一個真正的人;一個社會的規則與道德相輔相成,這個社會才能充滿希望。道德是通向美好未來的路,而規則就是路旁的燈,照亮我們純潔的靈魂,也照亮那條充滿理想的大道。我們將道德埋在心底,將規則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對未來。

點評:

這篇議論文觀點明確,富有哲理。關於規則的故事在生活中可謂數不勝數。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闡述了權力之間相互制約平衡的道理。推廣到規則制度,是否可以理解爲規則制定者與被制約者之間的平衡制約呢?社會需要秩序和協作,而秩序需要規則維護,規則又要道德支撐與呵護滋養,本文勸說人們遵守規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道德爲先,守護好自己的精神家園。讓人們“不得不”自覺遵守,這樣既可以維護秩序,又可以提高效率。

議論文及點評6

“知其不可而爲之”,這是孔子的個性,這個性,無奈卻執著;“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這是屈子的個性,這個性,孤獨卻堅定;“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蘇子的個性,這個性,自信而昂揚。

[排比引入,是作文常見的開頭方法,能夠凸顯文采。使用此法,一是要注意句式應大體一致,二是要儘可能引用或化用一些名人詩詞,三是要圍繞論點引述,直接帶出論點。]

回首歷史,猛然發現,屹立於高山之巔的恰恰是那些在濁流中卻依然堅守節操與志向的人。這節操與志向,便成爲先賢們熠熠閃光的個性。正因他們堅守個性,才能傲視羣芳,彪炳史冊。

[運用歸納法,由上文舉例通過分析搭橋,引出觀點。]

人們不禁要問,當今社會,人們時時呼籲個性,前衛者時刻標榜個性,那麼個性到底指什麼呢?有人把獨特的髮型叫個性,有人把奇裝異服稱個性,有人把譁衆取寵的媚俗叫個性,有人把特立獨行的孤傲叫個性,甚至有人故意說反話、唱反調,語不“驚人”死不休,標新立異,美其名曰“非主流”。這些真的是個性嗎?回首遙望屹立於歷史之巔的先賢,哪一個靠的是奇裝異服?“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司馬遷,“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陶淵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李太白,“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的魯迅……一座座豐碑,讓我們看到了個性的真正內涵:那是在污世濁俗中對本真的堅守,是一種精神氣質、理想操守,是對人生價值的追求,更是對民族命運的披肝瀝膽。[本段通過正反對比,理清概念,指出“時尚”不等於“個性”,揭示了什麼是真正的“個性”。]

幾千年的中華文明,雖無比輝煌,卻也壓抑了個性。翻開史冊,我們聽到的是一聲聲壯志難酬的呻吟,是“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喊。如今,閉關鎖國已成歷史,創新與發展是時代的主旋律,張揚個性是時代的最強音。時代要創新,社會要發展,個性要解放。解放個性纔會激起人的創造才能,纔會更進一步推動社會的發展,因此張揚個性已成爲時代的需要。

[本段先從歷史入手,進行反面論證,說明爲什麼要張揚個性。然後再從現實角度正面分析,指出時代發展需要張揚個性。]

時代需要個性,個人更需要有個性。有個性,才能堅守本真,才能在發展的大潮中不盲從,不迷失自己,不妄自菲薄。在好萊塢這個充滿名利慾望的圈子裏有這樣一位導演:在好萊塢工作近30年,卻從未因商業目的拍攝過一部“大片”;在斯皮爾伯格、盧卡斯等人靠電腦特技猛抓觀衆眼球時,他卻始終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冷靜地剖析着社會和人類的種種頑症;他衝擊奧斯卡20年,皆以失敗告終。這個人就是美國現實主義電影導演馬丁斯科西斯。在好萊塢只崇尚商業結果的環境下,他始終堅持自己的意願,堅守藝術的個性,被公認爲美國戰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導演之一,成爲世界級電影大師。試想,在好萊塢商業鉅製風靡全球之際,如果斯科西斯一味跟風,只求效益,只講包裝,那麼電影界只會又多了一個想象天才,在喧囂的英雄救世背後又怎會有理性的冷靜?我們又怎能通過電影看到對人類頑疾的深刻反思?因此,真正的個性不是追風,更不是盲從,而是對內心精神世界的堅守。有時執著堅守,不隨波逐流,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

[本段主要通過舉例論證、反面假設論證分析堅守個性的意義。]

個性的張揚能推動社會進步,但並不是所有的個性追求都是好的。譁衆取寵的媚俗,或是故意的背叛與標新立異,不但不會獲得社會的認可,而且會很快走向生命的盡頭。個性的解放不能是無限制的自由,它要以是否符合社會的發展,是否有利於正義的宣揚爲衡量標準。

[本段辯證說明並不是所有的個性都是好的,評判標準是“是否符合社會的發展,是否有利於正義的宣揚”。]

在人人張揚個性又容易迷失自我的時代,如果每個人都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本真,不隨波逐流,那麼這個社會才能真正因個性而精彩。

議論文及點評7

仰望星空讓人擁有夢想,而腳踏實地讓人擁有尊嚴。

仰望星空似乎是求索者的姿態,然而在仰望星空之中,我們看見蒼茫宇宙變幻,看見斗轉星移,看似窮盡一些奧祕,卻唯獨看不到自我。在一味追求夢想幻境的過程中,自我也被矇蔽,當追求越高越飄的同時,人生命的重量反而越來越輕,更無所謂尊嚴了。

然而腳踏實地這種面向土地的姿態,無疑更加深刻。因爲此刻,人們將深切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腳踏實地也是一種創造,創造的是自己的財富、能力與經驗,在創造的過程中不斷對自我進行確認,獲得一種自我認同感,這些能讓人站得更直,從而獲得一種生而爲人的尊嚴。

只有這樣才能感到自我存在的意義,才能自己看得起自己。若存在這樣的信念,任何腳踏實地的工作都不卑微,而仰望星空則讓人脫離現實,空有夢想卻找不到構建的土壤。托爾斯泰的晚年就在腳踏實地的勞作中度過。托爾斯泰曾送給他的女婿一雙親手製作的皮靴,當時托爾斯泰文集共出版了十二卷,他的女婿戲稱那雙靴子爲第十三卷,而托爾斯泰說那是他最喜歡的一卷,沒有什麼比他此時更有尊嚴了。

人生來所希望的是留痕。帝王總是願將自己的功績刻在石碑上向別人證明他的存在。而對於芸芸衆生來講,仰望星空的人與這個世界沒有任何牽連,甚至不如鳥兒飛過天空的存在感,而土地會留下每一個腳踏實地工作的人的痕跡,深深淺淺,依稀刻畫出你的高貴與尊嚴。

因此說,我認爲生命沒有不能承受之重,只有不能承受之輕,仰望星空的人手持着名爲夢想的氣球,到了高處總會破裂。腳踏實地的人牢牢地把握住生命的重量,從而獲得生而爲人的尊嚴。

點評:

對於這種關係類的作文,作者善於確定自己論述的重點,即“腳踏實地讓人擁有尊嚴”,這本身就體現了作者會行文的本領,避免了論述均分、沒有重點的嫌疑。本文的道理論證同樣精彩,只會舉例論證的同學不妨多學學。

議論文及點評8

某校有一座建於上世紀末的教學樓,考慮到它的特殊性,學校想將其保留,但有人認爲學校這樣做會阻礙其現代化發展,建議拆除它。我認爲,學校應保留這座教學樓,不要摧毀一位歷史的見證人。

從這座教學樓走出去一批批優秀人才,其中有知名學者、作家、主持人,是的,有學者、作家、主持人,這些各類的職業名人,難道沒有在一定程度影響到學生嗎?教學樓擁有着濃厚的歷史文化的氛圍,相較於其他現代化的、明亮整齊的教學樓,它們能夠給學生多少的文化薰陶呢?事實證明,在充滿着暴力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大多數傾向於暴力心理,反而在書香世家長大的孩子更癡迷於文學,性格更是以文靜居多。

有人認爲這座矮小的簡陋的、老舊的教學樓已經不能滿足學校現代化的需要。這真是愚不可及的想法!不能滿足學校現代化的發展?!學校難道要把它建成辦公樓,那種整齊的建築?帕特農神廟遺址,也僅是幾根破損的柱子,爲何希臘不把它拆了,在其遺址上建大型工廠來拉動希臘可憐的經濟!當然不能拆了!它是古希臘輝煌歷史的見證人,承載着古希臘的物質文化,拆毀歷史遺物,也就只有罪大惡極的人才乾的得出來。學校史可以要現代化,但這座簡陋的教學樓不也是學校歷史的有力見證人嗎/?每一個遺址都有其存在的歷史意義。每一個國家都有博物館,文化遺址,單就中國而言,就中國的萬里長而言,它顯示了當時中國人民的高度智慧,高度的科學文化,長城上有着太多的意義了。這座教學樓,雖然失去了它的美麗但它卻爲歷史留下了美麗的身影。真可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學校用地有限,修繕、養護還要花錢,爲了現代化發展,要將其拆除。真是好藉口!確切來說是要其現代化而捨棄歷史文化罷了。英國到現如今還保留其國王,英國的王室每年的消費支出都要從國家財政那拿大把的錢去消費,況且,在高度現代化發展的社會,民主深入人心,英國爲何不廢了這封建餘孽呢?英國國王爲英聯邦的首腦,起着維繫英聯邦的紐帶作用且爲英國民族團結的象徵。這座老舊的教學樓何嘗不是學校精神的.體現!教學樓的修繕養護雖會影響到學校的現代化發展,但它給予學生心靈的薰陶是無價的,它雖佔地,在學生心中對歷史文化,名人奮鬥史的感觸是無邊際的。

教學樓不單單是學習科學文化的場所,它還是學校歷史的見證人。我們應保留歷史遺蹟,讓它給予我們明亮的鏡子,激勵着我們奮然前行!

點評

開篇引述材料後,表明了態度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接着從“教學樓”所起到的積極作用的角度分析論證其不該拆的理由。“帕特農神廟遺址”的事例運用恰當,“英王室費用”事例雖稍有偏差,好在作者用其論述學校“精神的體現”使其出現在了“恰當的地方”。

議論文及點評9

這個時代,各種各樣的文化撲面而來,讓人目不暇接。不管是文字、圖片還是音像,不管是書籍、電視還是網絡,每天有無數的信息擺在你眼前。文化,不管是好的或壞的,精細的或粗糙的,有價值的或沒價值的,饕餮大餐或殘羹剩飯,都在這個忙碌的世界裏穿梭,最終,等待你的採擷。

有人說,現在已經進入了讀圖時代,我不敢苟同。圖片比起文字,的確有它的優勢。圖片給人的視覺衝擊力是文字無法達到鋼琴曲仍在重複,好像每一個音符都在註解人生。我分明看到,—座座凝固了大理石般堅韌的信仰的塑像屹立起來,挑起了日月星辰……的,且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讀圖要比閱讀文字更方便快捷。圖片以它的直觀性在這個快餐時代裏佔據了一席之地。但文字是不可替代的。文字憑藉它的精準性,使它從被創造以來儘管經過了無數變遷卻依然萬古長存。文字無疑比圖片更加利於傳承思想。現代都市的繁華和浮躁致使許多人失去了靜下來閱讀文字的耐性,他們通過隨手翻閱圖片來了解信息,但這並不能說明我們進入了讀圖時代,就像快餐業發展得如火如荼,卻從未撼動過大餐的地位。

有報告顯示,近五年國內讀書人口持續下降,一半國人不讀書。我覺得這未必是文化衰落的表現,而更可能是文化發展的表現。現今我們瞭解世界的方式早就不僅僅侷限於書本了。“沒知識你也得有常識,沒常識你也得看電視”,電視和網絡已經成爲人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書本,改爲電子閱讀。誠然,紙質閱讀不會被淘汰,但不可否認的是,電子閱讀突飛猛進的發展已經對紙質閱讀產生了一定的衝擊。現在有很多人像追電視連續劇一樣追網絡連載的小說,包括我,追一部書已經追了近十個月。如果叫我等待它出書,這個過程太過漫長,但是網上時不時的更新,讓我有了看下去的興趣。當然,在越來越多的電子閱讀的同時,我感到自己是離不開紙質閱讀的,也許電子閱讀更讓我喜歡,但紙質閱讀更讓我習慣。

隨着科技的發展,我們面前放着“一本本”色、香、味俱全的“百科全書”,我們可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足不出戶,走遍天下。這是這個信息時代帶給我們的至上便利,但這同樣意味着信息氾濫。每天,你的郵箱裏可能會收到最新的病毒,你的手機裏可能會收到垃圾信息,你看電視總能看到千篇一律的冗長廣告。這些是我們不願看到的,但它也是信息,只不過他們是信息爆炸、氾濫的產物罷了。

當各式文化撲面而來的時候,我們要有選擇地去接受,找到最合適的、最需要的、最有益的,不要被矇蔽了雙眼。

這是我們在這個科技和文化主導的時代裏應該學會的。

議論文及點評10

心在,則無所不能。——題記

心在何處?

阿基米德說,我的心在數學那兒,於是有了“讓我畫完這個圓”的千古絕唱;錢鍾書說,我的心在文學,於是有了目不窺園,名滿天下;“掃把姐”說,我的心全在那一把掃把上,於是那把掃把像有了靈性,與她共舞出無限曼妙風情。

心要在,在所愛之處。

“千年滄海上,精衛是吾魂。”文天祥的浩蕩正氣,仍激勵着炎黃子孫。砰然令我心動的,是他至死不渝的報國之心。他將一顆心安放在日漸式微的國家上,一切行動便都有了落腳點。一切戰役,一切悲憤的詩,便都有了共同的根源,那便是對祖國的深沉的愛。心繫國事,便有了那份勇氣,以匹夫之力,欲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林覺民何嘗不愛妻子?只是對國家的大愛使他拋卻兒女私情,投身於挽救危亡的事業。心在所愛之處,即便雷霆轟擊,亦不動搖絲毫。

心在所愛之處,便有了那種力量,能夠承受衆人的冷眼,即使荊棘遍地,也踽踽前行。還記得那個潦倒的老人,“集腋成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當屢試不中的蒲松齡開始各處蒐集奇聞逸事時,人人都以爲他瘋了,但在看過《聊齋志異》後,卻不得不感嘆那是一部“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的曠世奇書。正是有着那份信念,一心撲在文學上,他才能不理會衆人的非議,在自己選定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地艱難前行。縱使險阻無數,他只坦然視之。

有些人將心放錯了位置,便只能品嚐失敗的苦澀。唐玄宗愛着楊貴妃,沉迷於“溫泉水滑洗凝脂”,換來的卻只是“此日六軍同駐馬”,馬嵬兵變,大唐風光不再。現在的一些人愛著名利金錢,嚮往高guan厚爵,換來的卻只是貪婪的雙眼與累彎了的腰桿,卻再也找不回“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可見,選擇所愛,也應慎重。

心在何處?

有些人不知心在何處,便只能“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有些人找錯了所愛,便只能如無頭蒼蠅,亂飛亂撞。而有些人,找對了心的位置,方不懼艱險,矢志不渝。

找回自己的心吧,找到你所愛的地方,將他安放。別再羨慕別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只要心在,你也能做到。

心在,則無所不能。

議論文及點評11

作文結構嚴謹,有放有收,針對“上清北是否真的可以改變一生”這一社會關注度比較高的話題,作者從現象反溯原因,並結合社會發展形勢,分析不同時期,教育對階層流動的影響力也不同,對名校的價值予以充分肯定,再從個人的智慧與品性的角度,分析影響個人發展與命運的因素,論述全面,視野開闊,展現了作者思維的深度與廣度。

日前,有關“上清北是否真的可以改變一生”的話題在網絡社區上備受關注,不少網友都從自身經歷出發,談到了在清華北大求學的生涯對自己一生的影響。其中,許多都是積極的影響,認爲清華北大幫助自己改變命運者也不在少數。但是,也有不少人認爲即便考上清華北大,在今天也改變不了自身所處的階層。還有不少網民通過這個討論,進入關於教育與階層關係的思考。

這個問題之所以在網上被熱議,是當前越來越多的教育焦慮與階層焦慮感的顯現。很多年輕人拼盡了力氣,考上了頂級名校,但依然無法過上預想的生活,便發出“考上清北也沒法改變一生”的感慨。這些焦灼的情緒和複雜的心理,其實都是很正常的,也完全可以被理解。

教育成果與階層上移是否存在正相關關係?其實,對這個問題,不論是基於現實中的日常觀察,還是專家學者的研究,給出的答案基本都是肯定的。早在幾十年前,法國思想家布迪厄就在《國家精英:名牌大學與羣體精神》一書中強調:“教育機構被資本和權力劃分爲一個個場域,學生在名校中也直接受到社會精英的垂青和賞識,學習能力與文化資本、社會資本正相關。”通過這些教育與文化資本的影響,年輕人可以獲得改變階層與命運的可能性,是一個很明顯的趨勢。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社會的發展形勢不同,教育對階層流動的影響力也不同。相比60後、70後的前輩們,如今的年輕人想通過考取名校來改變命運,的確難度要大很多。不說其他,單單是大城市的房價,就讓不少年輕人十分苦惱。與之前福利分房和房價較低時代的名校畢業生相比,如今的年輕人的確有着不同的現實處境。從這一點上講,一個家境普通的年輕人考上清華北大後,恐怕也沒法短期內在北京買上房子。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否定考取名校的價值。一個人的長遠發展情況如何,並不取決於一時的利益得失。在清華北大等名校就讀的經歷,給一個年輕人帶來的不只是名校的“身份光環”。只要在校期間踏實努力,這段經歷往往可以給人帶來開闊的見識,更多的事業發展契機與人脈資源,有助於培養獨立思考的精神和不斷追求進步的心態。這些對學生來說無疑都是極爲寶貴的財富。

如果一個人具備了上述優勢,即便他不能短期內在大城市買房,也不能說他將來不能改變命運。在社會中,能改變人一生命運的事物有很多,或許是一個寶貴的工作機會,或許是經濟投資上的契機,但這些畢竟都是外部因素。最終決定一個人能走向何方的,其實還是其智慧與品性,這決定了人在面對契機時能否好好把握,以及遇到挫折時能否愈挫愈勇。

因此,不要低估名校能帶給人的價值,優質的教育在任何時代都是寶貴的財富。只是即便擁有了這些財富,也不會立刻產生“一夜暴富”等巨大變化,戒驕戒躁與踏實前行,永遠都是必要之舉。

開篇就擺出“上清北是否真的可以改變一生”的話題,爲下文展開議論做了鋪墊,也是對文題的照應。

由表及裏,分析這個話題備受關注,“是當前越來越多的教育焦慮與階層焦慮感的顯現”。

迴應首段的問題,予以正面肯定的回答,引用名言,更加佐證了作者的觀點。

結合社會的發展形勢,談教育對階層流動的影響,顯得客觀公允。

宕開一筆,從一個人長遠發展的角度,談考取名校的價值。

本段在上段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思考,分析改變一個人命運的諸多因素。

本段言簡意賅地總結全文,收束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