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關於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征文1000字

關於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征文10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8W 次

有一種文化,叫遺留。也許它不過是殘山剩水、斷壁頹垣,但是,它帶着人類社會活動中的獨特氣息,瀰漫着歲月洗滌的因子。它叫文物,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念想兒。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關於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徵文1000字,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於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征文1000字

  【關於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征文1000字1】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白居易當年在洛陽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讚歎與懷念,早已影響了生長於豫東平原的我。煙雨濛濛、小橋流水、青磚灰瓦、河浜密巷一直是我記憶深處的江南景象,也許是我姍姍來遲,上海市區從一個小漁村,到作爲現代化大都市的世紀變遷,已經掩蓋了昔日詩人詠歎的美景江南,總之我這個外地人在上海這座城市已經和記憶中的江南失之交臂,那如畫卷一般的江南水墨畫境,如今只能從縣誌的字裏行間旖旎走來,這不禁使人掩卷常墟。

在人們不斷謳歌海派文化的十里繁華洋場,留念現代都市輝煌的時候,我卻益發想去尋覓一些江南的痕跡,哪怕是廢墟交流中的殘磚廢瓦、城市故事中的隻言片語……

於是我手捧一卷歷史的黃頁,在友人相約下的炎炎夏日,我走近了積聚了幾百年東吳世家之氣的老城廂腹地。

據說有兩百餘年曆史的“書隱樓”宅院。“書隱樓”建築是上海市中心僅存的大型清代民居珍品、屬郭姓私產性質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豪宅,整個宅院歷經13年建成,可見它當年的豪華宏大的程度。

這是上海最具歷史積澱的洞天福地,歷史的氣息依然瀰漫着這裏的空氣。如果時間可以重來,我們應該在這裏可以看到“農莊業公所、浙寧會館、茶葉公所、借園、書隱樓、艾家大院等諸多的歷史片斷。如今這裏的街景已是高樓大廈夾雜着斑駁的石庫門,如同失去了早年風韻的半老徐娘,少了些許浪漫時髦精美的上海風情,多了一份滄海桑田的堅韌和忍耐。

雖然這江南已不是那江南,遙遙相隔了幾百年的時事滄桑,我依然感覺這裏仍然是蜿蜒曲折的河道、質樸醇美的石橋、石徑幽深的街巷、青灰斑駁的小屋。

在石庫門那吱吱呀呀的呢喃中,走進了記憶中的江南,走進了一段歷史的深處,在這個無人探及的角落,聽到了些許悽婉的故事與傷痛的呻吟……

時光的回溯依然是企及的、彷徨的、期待的;然而歷史的重現也是陳舊的、神祕的、淒涼的。

伴隨着這如夢江南煙雨的朦朧,我走進了天燈路77號。映入眼簾的是淹沒在雜草從中的石徑小路,旁邊散落着三三兩兩的青磚灰瓦,從散落野草叢生的殘磚碎瓦、到失去牆壁岌岌可危的屋架;從窗門樑棟上的蛛繞塵封,到已身首異處的匾額;從隨意堆砌的雕花門窗,到樓房內堆放到處塵封紅木傢俱,處處都透着一種陰森與荒涼。

走進後的我,久久不敢朝前邁步。因爲我怕會踏傷和驚醒這份沉睡的歷史;也會不時的微閉雙眼,因爲,這裏的殘垣斷壁、花木凋零、蔓藤繞屋的景象,猶如閃亮的陽光使我灼目而憂傷。這種“迴廊檐斷燕飛去、小閣塵凝人語空”的破敗景象,早已失去了昔日平和的靜穆,取之而來的只是一種悲涼和陰森,使觀者欲言而失語、悲憫且惆悵。

這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被北京建築科學院太湖流域居民調查組,所認定的太湖流域難得精緻的民間宅第“書隱樓”嗎?這是江南三大清代藏書樓之一的“書隱樓”嗎?這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被上海列屬爲文物保護單位的“書隱樓”嗎?

一座有着近兩個半世紀曆史的文物保護建築“書隱樓”,244年的歷史,對於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來說也許微不足道;但是,對於上海這座在近代史上輝煌璀璨中走來的國際大都市,而應是她極其深厚的基礎、漫漫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書隱樓”建築不僅僅是一座具有精美藝術價值和明清歷史價值的民間宅第,作爲現存江南三大清代藏書樓之一的“書隱樓”,是與寧波“天一閣”、南潯“嘉業堂”齊名的藏書樓,這更加顯得彌足珍貴。我們曾是世界上最愛讀書和藏書的國家之一,延綿數千年的藏書文化是我們堪爲珍視的傳統文化。據史料記載,中華大地曾有過數以千計的藏書樓,隨着歲月變遷,世事滄桑,倖免於難的世寥若晨星且大都岌岌可危,我們爲曾擁有燦爛的藏書文化而自豪,我們也成爲上海在城市建設發展中保護了衆多的歷史文物建築而驕傲,但現在我們卻不得不爲這座“書隱樓”的現狀而擔憂。

書隱樓是上海老城廂現存一幢最大、最精緻的前清時期深宅大院。該宅原佔地3畝餘,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全景佈局合理,前後共有5進,記有房間70餘間,建築結構爲擡樑式木結構。設有兩個入口,此宅前部並列建築三座,前後樓廳及東西廂,形成走馬樓,前進樓爲一層,上有“書隱樓”匾,沈初題(沈初爲浙江平湖人,乾隆癸未科榜眼,歷任清乾隆年間禮部、兵部、戶部尚書,並曾任《四庫全書》副總裁),原爲藏書樓。中間正廳七架樑,東西有轎廳、花廳等,四面圍以高10餘米的風火牆,爲內宅,應爲五間兩廂的四合院,三面兩層房屋樓下都是不帶門窗的敞廳形式廂房,也爲雙坡小青瓦屋面,內進的房屋走廊和樓梯都設在後面,南面是牆體開門。在圍牆東側有話雨軒、船舫以及假山、花壇等,典型的江南富家民居。

如果說中國的古建築以其鮮明的特點而自立於世界建築的發展史中,其特點所包容的木結構的建築結構體系、單幢房屋組成的建築羣體的空間形態、以及建築從整體外觀到建築各部位的造型都具有豐富優美的藝術形象,“書隱樓”這座有七十餘間房屋所組成的宅院,可謂是中國江南民居古建築的典範之作。這座建築的內部裝飾木質構建上到處都是精美的雕刻藝術,槅扇之桾板、樑枋、雲板、墊拱板有浮雕、鏤空雕之精緻木雕,所刻梅、蘭、竹、菊等花卉、獅、鳳、蝙蝠等動物,以及“漢宮秋月”、“滕王閣”、“三星圖”等構思極奇,藝術高超。

最精美的當屬磚雕藝術,一般江南的磚雕表現爲刻工精良、纖細雅緻、空間層次深遠豐富,可與繪畫藝術效果媲美。使建築物襯托的典雅莊重、富有很強的立體效果。其內宅門樓式門罩,就是一個磚雕的藝術珍品,從“古訓是式”匾額,匾額左右兜肚及上下枋的“文王訪賢”、“穆天子見西王母”、“老子出函谷關”等圖採用高淺雕、透雕、半圓雕等手法,高低起伏有度,別具一格的韻味,猶如一幅幅精美的水墨畫,清新淡雅。而其門扇則爲現存不多見的望磚包門,包鑲門板的磚全爲薄薄的望磚。正方形磚體菱形排序,磚面水磨、表面光潔,在磚上鑽眼,用大頭的鐵泡釘將其釘在門板上。在門板的開啓邊緣處用護鐵鑲邊防止薄磚脫落,這種磚包門不僅裝飾美觀,而且具有一定的防火功能。

內宅正廳東西側與兩廂連接處,各有一塊約高2.5米寬1米堪稱磚雕珍品的磚雕如屏,西邊如屏的額枋上雕刻的是梅蘭、上面中心部分的主體雕刻爲“三星祝壽”,四周飾以回紋圖案;下面中心部分爲平面留白,四周飾以元寶花飾。東邊如屏的額枋上雕刻的是竹菊、上面中心部分的主體雕刻爲的爲“八仙遊山”圖,四周飾以回紋圖案;下面中心部分爲平面留白,四周飾以元寶花飾。這兩幅碩大的磚雕如屏,每一個都是一組自己的情節,好似上下的楹聯公整對仗,寓意深邃;而玲瓏剔透的雕藝,可謂巧奪天工。達到了“圖面有意、意在吉祥,匠心獨具、古雅雋逸”的意境和美感。

事實上,這座佔地近2000平方米的庭院,綿延七十餘間明清風格建築的大宅院,當人們可以盡情的、漠然的觀望到小樹在拳頭大小的磚牆裂縫中茁壯的生長的時候;蘑菇在雕樑畫棟中的盛開時候;荒蕪的繁枝蔓藤象世紀一般沉重的壓載老屋身上的時候;日月星辰和風霜雪雨可以盡情光顧老屋的每個角落的時候,此時的“書隱樓”不僅已經失去了昔年的輝煌與風貌,而且正在這種破落中走向死亡……

也許書隱樓真的老了,時間的銷蝕如同堅利的牙齒一點一點的吞噬着這裏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人活七十古來稀,何況這座老屋已經活了兩百四十多歲,在人們的關注下悄然的淡失,可以避免世人多少的麻煩和爭議,甚至是塵世的妒忌。當這裏高樓再次拔起人們彈冠相慶的同時,或許可以應着人們的追思,獲得此後人們敬仰和惋惜的殊榮,有幸殘留下來的磚瓦木片或隻言片語,則可以進駐溼度和溫度都俱佳的博物館藏而生生不息,只留下無聲的歷史在風中唏噓……

  【關於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征文1000字2】

最近看了《城市的遠見-京都心靈的故鄉》的一網絡視頻,挺驚訝的。京都人民對自己家鄉的熱愛、文物古蹟和傳統傳承的完美、創新不簡單複製與歷史共融價值觀、高超保護技術手法都讓人折服。

反觀我朝,長沙千年古城牆,擋不住小小萬達的挖掘機;蘇州幾任書記都不敢動一根手指頭的桃花塢,頂不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背後的利益訴求;樑林故居在天子腳下、人大代表的王軍等學者幾年的強烈抗議中,全國人民的眼皮底英勇就義;假古董遍地開花…這是什麼樣的國度,什麼樣的管理,什麼樣的文化引倒?居然可以不認祖宗、不要記憶、割裂文化、隨意複製、任憑商業利益踐踏。

很多人在這個時候問城鄉規劃法、城市規劃師到哪去了?顯然很多事情都不是規劃師所能左右。面對開發項目、開發商潮水般的涌入,大多數城市規劃師都只是個繪圖匠,撐死做個高級跟班,又談何參與決策。我朝LD還試圖抹殺文化,愚弄百姓,又談何保護、傳承?

部分政府同志也曾想阻止這場悲劇到來,挽救了殘片的城市記憶,極少數城市中滄桑的“老者”有幸暫時活了下來,像打碎的玻璃躲在城市的某個角落,結果並不樂觀。

顯然城市歷史、文化傳承不僅依靠那部分政府官員和幾個有良知城市規劃師,更需要公民對歷史、文化、自然的的認同、深愛與尊重,只有公民的自我覺醒,共同追求個人的權力、公共城市記憶,纔可能改變當下的社會氛圍,破眼下之困局。但放眼望去更多的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百姓,其他的就更不好說了,官沒官樣,商沒商德,哪有那麼容易覺醒。

想起胡適先生的一句話“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迴歸;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範,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爲一個僞君子遍佈的骯髒國家。”

個人認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口號喊多了有害無益,更重要的是建立合理規則,完善制度,纔可能變百姓爲公民,找到破局的真正抓手,找回核心價值觀。這也讓我想起最近掀起的來至《太平洋的風》,風是爽意我們感受到了,但是爲何會舒服,貌似並不像某人筆下描繪的臺灣人民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守護,更多的是合理規則下公民的覺醒,不知您是否認同。

當然規劃建設技術的提高也是不容忽視的,京都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各位規劃、建築同仁們,繼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