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小學4年級語文《陳嘉庚的故事》

小學4年級語文《陳嘉庚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4W 次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下面跟着小編來看看小學4年級語文《陳嘉庚的故事》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小學4年級語文《陳嘉庚的故事》

陳嘉庚17歲(1891年)渡洋前往新加坡謀生,起初主要在他父親經營的順安米店服務,共做了13年,直到1904年,他集資7000多元(叻幣,下同)創設菠蘿罐頭廠,號稱“新利川”;時隔不久,又接管了一個也經營菠蘿罐頭廠的日新公司。在三個月內兩個廠獲利共4萬元。

當時,橡膠第一次從巴西移植到馬來亞,他即用2000元購了種子,播種在菠蘿園中,進而大面積種植,到1925年,他已擁有橡膠園1.5萬英畝,成爲華僑中最大橡膠墾殖者之一,被稱爲新加坡馬來西亞橡膠王的四大開拓者之一。之後他開辦橡膠製品廠,生產橡膠鞋、輪胎和日用品。先後在國內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國大埠設立分銷店100多處。他還經營米廠、木材廠、冰糖廠、餅乾廠、皮鞋皮廠等,廠房達30多處。鼎盛時期(1925年)營業範圍遠及五大洲,僱傭職工達3萬餘人,資產達1200萬元(叻幣,約值黃金百萬兩)。

他首創橡膠製品大規模生產,促進了僑居地民族工業的發展;他開闢了橡膠製品和其他製品直接輸出的國際市場,在華僑中第一個打破英國壟斷資本的壟斷局面;他還培養了成千上萬的企業家和技術人才。後來因日本膠製品在東南亞削價傾銷,加上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衝擊,他的企業如江河日落,終於在1934年全部結束。

他身居異邦,心懷鄉國,經營實業,不謀私利,立志競爭義務,報效祖國,以盡國民天職,故積資千萬,全部用於興學等公益事業,不遺子孫財產。

在集美中學道南樓裏,幾名初中女生正在出一期關於紀念嘉庚誕辰130週年的黑板報。“知道陳嘉庚是什麼人嗎?”記者問道。“知道,老師上課說過。”女孩們回答。“知道他的哪些故事?”記者又問。一名女孩歪着頭想了想,回答說:“我記得他替自己的爸爸把欠人的錢還了。”小女孩們或許還不能理解嘉庚先生愛國愛鄉的偉大情懷,嘉庚先生的故事給她們留下的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做人要誠實,要信守諾言。1904年,陳嘉庚父親所營企業破產,欠印度債主哈利20多萬元鉅款。按照新加坡的法律“父債子免還“,況且陳父當年便因破產而抑鬱成疾不幸去世,但以信譽爲重的陳嘉庚雖然經濟拮据,卻宣佈“立志不計久暫,力能做到者,決代還清以免遺憾也”。白手創業的陳嘉庚艱苦奮鬥了4年時間,終於有些盈利,他便不顧親友反對,花了許多時間和精力找到債主,連本帶利還清了父親所欠的債務。當時曾有人說他“傻”,但他說:“中國人取信於世界,決不能把臉丟在外國人面前!”“我們中國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陳嘉庚“一諾萬金”的信譽迅速傳遍了東南亞。此後,人們十分相信陳嘉庚的商業道德和信譽,都願意與他做生意。可以說,陳嘉庚之所以能白手起家並且在不太長的時間內成爲億萬富翁,與他“一諾萬金”的誠信商譽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1946年3月,尼赫魯訪問新加坡,陳嘉庚在歡迎會上致詞,題爲《領袖與誠信》,指出無論商界政界,“誠信”都是無價之寶,是成功的保證。

先生回國定居後,也常常教誨身旁的人要誠實守信。採訪中,嘉庚先生生前祕書張其華先生對兩件小事印象深刻。一件發生在1958年,當時集美各校要籌辦農場,但校區土地有限,學校有人建議,把幾年前贈給農業廳的天馬農場的大片土地收回一部分。張其華認爲有道理,便請示先生,結果受到先生的嚴厲批評。先生說,已經贈送給別人的東西又要討回,出爾反爾,是不誠實之舉,並責怪張其華沒有當場批評學校的這種錯誤主張,還要照搬來提什麼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