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四年級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原文

四年級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原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7W 次

四年級下冊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是一篇遊記,記敘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下面要爲大家分享的就是四年級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原文,希望你會喜歡!

四年級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原文

記金華的雙龍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華,遊北山的雙龍洞。

出金華城大約五公里到羅店,過了羅店就漸漸入山。公路盤曲而上。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油桐也正開花,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紅色,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豔。

一路迎着溪流。隨着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入山大約五公里就來到雙龍洞口,那溪流就是從洞裏出來的。

在洞口擡頭望,山相當高,突兀(同"物"字讀音)森鬱,很有氣勢。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走進去,彷彿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裏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泉水靠着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原來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並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下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船兩頭都繫着繩子,管理處的工人先進內洞,在裏邊拉繩子,船就進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頭的繩子,船就出來。我懷着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裏,自以爲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着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擡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大約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陸了,這就到了內洞。

內洞一團漆黑,什麼都看不見。工人提着汽油燈,也只能照見小小的一塊地方,餘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麼寬廣。工人高高舉起汽油燈,逐一指點洞內的景物。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我順着他的指點看,有點兒像。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大都依據形狀想象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作什麼,也很值得觀賞。

在洞裏走了一轉,覺得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間房子那麼大,泉水靠着右邊緩緩地流,聲音輕輕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裏。我排隊等候,又仰臥在小船裏,出了洞。

  記金華的雙龍洞相關資料

雙龍洞屬岩溶景觀,位於雙龍洞景區中心,以洞中有洞、臥船入洞爲特色,是整個雙龍風景名勝區核心景觀和標誌景觀,根據史料記載,西漢元帝年間(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劉仲卿大將遭誣貶後,隱居於金華山中,唐代的柳宗元爲之撰寫了《劉仲卿隱金華洞》(雙龍洞古代亦稱金華洞),從那時算起,雙龍洞的歷史已長達2000多年。

雙龍洞海拔約520米,由內洞、外洞及耳洞組成,洞口軒朗,兩側分懸的鐘乳石一青一黃,酷似兩龍頭,兩龍頭在外洞,而龍身卻藏在內洞,故名“雙龍洞”。金華雙龍洞距金華市區約8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層的雙龍洞之外,還有中層的冰壺洞和最高的朝真洞。雙龍洞分內、外兩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餘米,長、深各33餘米,面積1200多平方米。洞內陳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雙龍洞最奇趣的是外洞與內洞之間,有一塊巨大的岩石覆蓋在一流清泉之上,水道寬丈餘,巖底僅離水面一尺左右,進出裏洞,只得用小船,人直躺在船底,小船從巖底的水面穿引而入,當穿到巖底中間時眼前一片漆黑,似乎周圍的岩石一齊朝身上擠壓過來,岩石幾乎擦着鼻子。進10米,又豁然開朗,被譽爲奇觀。內洞約有2200多平方米,巖洞深邃。在小船上岸處,擡頭仰望,有一條青色鍾乳巖紋自東北洞頂蜿蜒而來,另有一條黃色鐘乳石自西北俯衝而至,人們稱爲“雙龍”,龍狀清晰可辨,形象逼真。洞內鍾乳、石筍奇形怪狀,縱橫交錯。

冰壺洞的洞口朝天,深達40多米。俯首下視,寒氣襲來,洞不見底,故稱“冰壺”。遊人可踏着石階,盤曲通達洞底。冰壺洞內的瀑布從15米左右高的洞頂傾瀉,瀑聲轟隆,震耳欲聾。朝真洞的洞口向西,前臨深壑,背依青峯。洞前眺望,四周羣峯挺立,宛若百僧朝聖求真,洞名即由此來。洞中鍾乳高懸,石筍遍地,其中一根大石筍形似“觀音”,稱“觀音大士像”。洞的上方有一“天窗”,透進一束陽光,宛如半月,也叫做“一線天”,因爲只有一縷陽光。

雙龍洞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也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四周的山林爲國家級森林公園,素以林海莽原、奇洞異景、道教名山著稱於世。雙龍洞位於雙龍景區的中心,是整個景區的核心與象徵。雙龍洞成爲自然風景名勝的歷史已有1600多年。它海拔350米,由外洞、內洞及耳洞組成。外洞寬敞,面積達1200平方米。常年洞溫爲15攝氏度左右,冬暖夏涼,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之感。內外洞有巨大的石屏相隔,僅通水路,水路長十餘米、寬三米多。內外洞的相隔與相通,形成了雙龍洞最鮮明的特色。古詩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要從外洞進內洞,須平臥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有驚無險,妙趣橫生,堪稱遊覽方式一絕,有“水石奇觀”之譽。內洞略大於外洞,如果說外洞是“龍廳”的話,那麼內洞就是“龍宮”。洞內石鐘乳、石筍衆多,造型奇特、佈局巧妙、顏色各異,有“黃龍吐水”,“倒掛蝙蝠”,“彩雲遮月”,“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龜蛇共生”,“壽星與仙桃”,“青蛙盜仙草”。等四十餘種景觀,幻化多變,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龍宮"。

雙龍洞有着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文化遺產博大豐厚。東晉以來就爲世人所鍾情,唐宋明清幾度輝煌,文人墨客慕名而來,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蘇軾、李清照等歷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旅行家徐霞客寫下了近5000多字的遊記。現代文學家郁達夫、葉聖陶、郭沫若、艾青等都爲雙龍洞寫過膾炙人口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