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畫家鄉》教學反思3篇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畫家鄉》教學反思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4W 次

《畫家鄉》教學反思一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畫家鄉》教學反思3篇

新課程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大家雖然都在實踐,也都處於與學生同樣的起跑線上,但我們畢竟是教育者,有的東西還要老師們的不斷引導,領着我們的孩子也走進新課程。

一、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是母語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如何讓我們的課堂與學生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繫,就顯得特別重要,我在平時的課上也是經常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知識、認識生字,讓我們的課能與生活接軌,這也是對我們課堂的最好延伸。在我的這堂課上,也是在學生學習生字以前,讓他們先說說“這裏有你以前認識的字嗎?你是怎樣認識的?”目的是想激起學生生活的火花,說說在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過,讓學字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繫,而且也鼓勵了像這樣的學字方法及途徑。這對學生學習語文是十分有利的,特別是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就顯得特別得重要。

在教材的處理上,我也注意與學生們的實際相聯繫,使我的課能“立足於文本,又不拘泥於文本”。比如在學習濤濤的家鄉後,我讓學生以濤濤的身份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家鄉,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此文轉於初中化學資源網]的語言表達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對文本進一步地延伸,學生可以自己加減內容,除了書上的,還可以是圖上看到的或自己想象到的。這樣也能拓寬學生的說話空間,同時使課堂顯得更加豐滿。

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努力成爲學生學習的親密夥伴

新課程理論提倡教師的角色的轉位,觀念的轉變。需要教師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做學生的學習夥伴,在教學中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所以在我的課上,往往會聽到這樣的問題:“你讀懂了什麼?你從圖上看到了什麼?你有什麼發現?你知道了什麼?”。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答案,自主地探究。比如在學習濤濤的家鄉這一段時,我只是問:你讀了課文,讀懂了什麼?沒有做過多的提示。這樣,我就留給學生很大的思考空間,學生擁有主要的發言權,老師這時已不再是領導者,而成了學生們的學習夥伴。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能真正的體現,學生的學習也纔是自主的、探究的。

三、改變評價方式,努力使每一個學生參與學習評價

傳統的教學中往往以教師的評價爲主,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根本沒有發言的機會。這種評價,使學生在性格和情感受到壓抑,難以形成開朗活潑的性格,不易形成創造性人格,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視野的拓寬。而現在的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評價與自我評價,提倡讓學生自己來參與評價。在我的這堂課上,有位小男孩在讀課文後,我問他:“你認爲你讀得怎麼樣?”那位學生也很老實,搖搖頭說:“不好。”還讓他請一位自己認爲讀課文不錯的學生來朗讀。恰恰這位被請的學生有個地方讀錯了,好些同學都在笑他。那位同學臉都紅了。這時我隨機應變,馬上抓住一位笑得最大聲的女孩子,故做糊塗地問:“你爲什麼笑啊?”她說:“他哪個地方讀得不好。”我馬上有追問:“那你能讀好嗎?”使得剛剛的笑聲,變成了一陣學生對學生的朗讀評價聲,我覺得我能抓住這點細微的東西,讓它碰發出智慧的火花,還是值得探討的。

四、圖音結合,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

我根據低段孩子形象思維比較豐富的特點,在課上大量運用了形象的圖片,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說話,這樣就降低了說話的難度,使更多的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說話中來。比如在學習第二段的時候,我讓學生學着“那麼……那麼……”的句式說話,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很有難度的,我就利用幾張形象的圖片,給學生們創造良好的說話情境,使得孩子們也有話可說。另外,我在課前安排的家鄉圖片的欣賞,也是喚醒學生對美的感知,從而激發起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新課程是一門永遠也學不完的課,課程改革爲我們帶來的新的教學理念,爲學生髮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我認爲,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絕不暗示,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儘可能多給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

《畫家鄉》教學反思二

‘孩子們愛家鄉,也愛畫家鄉’。孩子們,你們想畫畫自己的家鄉嗎?”“想——”孩子們拖長聲音興奮地說。

爲了喚起孩子們對家鄉重慶的印象,我開始給孩子們看收集到的圖片。首先我讓孩子們看了解放碑。雖然這張圖片流光溢彩,可是由於解放碑和周圍的高大建築比起來實在過於渺小,孩子們對它都沒有什麼記憶。以前沒有印象沒關係,我相信通過這次圖片刺激,下次孩子們去解放碑的時候一定會留意它了。

接着,我又給孩子們看了重慶的大橋。一座座雄偉的大橋橫跨江面,每閃過一座橋總能聽到孩子的驚呼“哇——”,孩子們饒有興趣地

讀着橋的名字:“重慶朝天門大橋!大佛寺長江大橋!……”一年級下冊了,孩子們認識了不少字,一個個搖頭晃腦,小眼睛熠熠生輝,稚氣中透着自信、快樂。

“咱們重慶不僅是橋都、江城,還是山城!”輕點鼠標,歌樂山健康大道的雄壯風姿在我話音剛落的一瞬出現在孩子們的'眼前。“你們知道這是哪兒嗎?”“雪山——”依然稚氣的童音瞬間把我凍僵了。我使勁往自己的心底加了一把柴,融掉滿身的冰雪,仔細看了看我選擇的圖片,整個歌樂山鬱鬱蔥蔥,哪兒有半點雪山的樣子?“孩子們,你們再仔細瞧瞧,這是哪兒?”歌樂山的健康大道早已是市民鍛鍊身體的熱土,我相信,作爲歌樂山的孩子,雖然不是人人都爬過健康大道,但過半應該沒有問題。即使沒有走過,但健康大道的起點是上歌樂山的必經之地,孩子們至少也應該看見過呀?但遺憾的是,孩子們全都茫然地看着我,怎麼也搜索不出這張圖片的出處。沒辦法,我只好把答案告訴了孩子們。孩子們一個個恍然大悟,“我前兩天才去過!”“我去爬過好多次呢!”……

舒緩的下課樂曲響起來,上課的情形怎麼也從腦海揮不走。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孩子們這樣的熟視無睹?難道正如詩人汪國真所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即使沒有風景,也不應該看着繁茂的綠色海洋說雪山呀?這樣的麻木,這樣的想當然,我們教師還遭遇得少嗎?孩子寫做好事就是撿錢包,寫友誼就是好朋友不拿作業給自己抄,然後自己認識到錯誤,承認錯誤,和好如初。

當語文課遭遇生活,似乎孩子們的生活就沒了色彩,沒了雨,沒了風,沒了陽光。生活只是一個個凝凍的模型,冰冰涼涼地矗立在孩子們的心頭。怎樣才能用陽光融掉那冰封的綠色,還孩子一個鮮活的世界呢?其實蘇霍姆林斯基早就告訴過我們,《語文課程標準》多次提到:要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學語文。我們應該怎樣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學語文呢?作爲語文教師,或許在識字教學上下的功夫要多一些,如讓孩子通過看廣告識字,看商標識字……但深入地觀察生活呢?深度地積累生活呢?或許就做得少得多。孩子們這樣麻木着自己,用別人的生活來取代自己的生活,用別人的眼睛來指揮自己的眼睛……這樣下去,孩子會不會把別人的思想當成自己的思想?如果那樣,被凍僵的就不僅僅是孩子的春天,而是孩子們的整個人生!

《畫家鄉》教學反思三

文中通過小朋友畫家鄉體現出小朋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小朋友畫的家鄉是美麗的,同學們在讀的時候能讀出來,但是還沒有完全投入,特別是在讀“那麼……那麼……”句子的時候,經過反覆朗讀之後纔有所體會。最後讓孩子們也畫自己的家鄉,可是實實在在帶着美好的熱愛家鄉的心情去畫的寥寥無幾。難道我們的家鄉不美嗎?畫不好,怎麼會寫好呢?反思我們是否缺乏對孩子家鄉美的教育,在閒暇的時候,我們帶孩子走近大自然,讓孩子感受家鄉的美,有嗎?在十五年前,我曾經多次帶着孩子們走進自然,他們感受到了家鄉的美,也感受到了接觸大自然的快樂,而今天我們缺少的教育太多太多了,只是課堂上的感受而無生活實踐中的感受同樣是缺憾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