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大自然的語言》課文教學設計(通用11篇)

《大自然的語言》課文教學設計(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4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大自然的語言》課文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自然的語言》課文教學設計(通用11篇)

《大自然的語言》課文教學設計 篇1

一、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學習一篇科學小品,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先來了解有關科學小品的知識。(多媒體展示科學小品的知識)

一生讀。

師:請同學們注意紅色畫線的詞句。

科學小品有什麼特點?(生齊讀)

這節課我們就跟隨我國卓越的科學家

竺可楨到大自然去汲取科學的營養。同時請同學們注意學習科學小品的說明方法。

二、整體感知

師:首先我們來了解文章的說明內容。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來說說文章說明了什麼?

生:物候、物候學。

師:物候和物候學就是文章的說明對象。那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課文又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的呢?請同學們再速讀課文,勾畫重點,思考這幾個問題。(多媒體展示自讀任務:思考①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②課文從哪幾個方面說明的?)

生邊讀邊勾畫。

師: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

生:鳥語花香、草長鶯飛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爲物候。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爲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師:這幾句話在第幾自然段?

生:第三段。

師:那第一自然段寫了什麼?

生:一年四季的景物變換。

師:爲什麼先寫這些自然現象,再解釋物候、物候學的定義呢?這些自然現象與物候有什麼關係呢?

生:這些自然現象舉例說明了什麼是物候。爲下文寫物候作了鋪墊。

師:同時還可以引起讀者的興趣。

師:解釋了物候、物候學之後,文章又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的呢?

生:解釋了物候、物候學之後,說明了研究物候學對農業的重要性;然後說明了決定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再次說明研究物候的重要意義。

師:決定物候來臨有哪幾個因素?

生: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

師:(多媒體展示文章結構)請同學們看

屏幕。文章思路非常清晰,全文圍繞物候學

這個中心,先解釋概念,在說明研究的重要

性,然後重點介紹決定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

並點明研究的意義。這樣寫,由淺入深,層

層深入,條理清楚,讀者也容易理解。

這種結構形式,在科學小品中是很常見的。

三、學習舉例說明

師:一篇好的說明文,光有清晰的思路還不夠,還必須能夠在恰當的地方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課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生:舉例子、列數字、下定義。

生:還有作比較。

師:《大自然的語言》綜合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舉例說明。下面我們就以4、5兩個自然段爲例,學習這種說明方法。

請一位同學來朗讀這兩段課文。

師:這兩段說明了什麼?

生:說明了物候觀測的重要性。

師:作者用了什麼方法證明物候觀測的重要性的?

生:用了舉例子的方法。

師:舉了什麼例子?誰來概括一下?

生:北京播種的時間沒有根據物候現象反映的情況而改變,結果遭受了損失。

師:由於沒有重視物候觀測,給農業帶來了損失,一個例子有力的說明了物候觀測的重要性。

下面請大家有剛纔的分析方法,與周圍的同學合作,研讀6-9段,畫出運用舉例說明的語句,討論舉例說明的作用。

(生勾畫、討論)

師:誰來說說自己小組討論的情況?

生:這幾段說明了決定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

師:分別舉了那些例子?

生:說明緯度的影響時,列舉了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生:說明經度的影響時,列舉了大連的連翹和榆葉梅比北京要遲一星期開花;又列舉了濟南蘋果開花在4月中,而煙臺要到立夏。

生:說明高下的影響時,列舉了華南丘陵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

生:說明古今的影響時,列舉了英國1741~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相比,看出後者比前者早9天。

師:舉例子有什麼作用?

生:讓讀者更容易理解。

師: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比較抽象的,舉例說明可以化抽象爲具體,是事理更容易理解。

四、品味語言

師:接下來我們品味文章的語言。說到語言,我有個疑問,大家看黑板,我們知道,語言是表達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是人類特有的,用在大自然的身上,合適嗎?

生;合適。這使用了擬人的方法。

師:文章的原名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選入課本時,編者把名字改爲《大自然的語言》,這樣改,有道理嗎?

生:有道理。這樣比較生動形象。

生:這樣也說明了物候研究非常重要。就像研究人的語言一樣。

師:這樣改既體現了物候研究的重要作用,也生動形象,引起讀者興趣。、

師:科學小品的作用是普及科學知

識,所以非常注意語言的生動性。請大

家看屏幕上的兩個句子。比較課文原句

與改句那句好?可以和同學交流交流。

(生討論)

生:原句好。例如“甦醒”運用擬人方法,生動形象,寫出了大地回春、生機勃勃的景象。

師:大地春回,萬物復甦。“甦醒”一詞生動形象。

生:“萌發”這個詞寫出了春天旺盛的生命力。

師:“草木萌發”讓我們聯想到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寫的——

生:“小草偷偷的從土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師: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生:“融化”比“都化了”好“融化”表現了一個冰雪逐漸消融的過程。

生:“次第”用得好。“次第”是一個接一個的意思,寫出了花兒競相開放。

師:正如朱自清先生寫的——“紅的像火……”

生:(齊)“白的像雪,粉的像霞。”

師:“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生:“翩然”寫出了燕子輕快敏捷的身姿,比“回來了”生動。

師:“次第”、“翩然”這些詞都比較典雅,更有表現力。

師:通過品味這幾句話,可以看出,作者通過形象的擬人和典雅的用詞,增添了文章的生動性、吸引力。請同學們自己朗讀1、2自然段,畫出你認爲生動形象的語句,分析分析,一會兒與同學們交流。

(生勾畫、討論)

師:誰來說說?

生:我認爲“於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寫得生動,“孕育”運用擬人,賦予了植物以人的特徵。

生:我認爲“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都銷聲匿跡”寫得生動,“銷聲匿跡”生動形象。

生:我認爲第二自然段很生動。“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運用擬人,讓大自然也有了人的感情。

師:優美的語言需要及時積累,請同學們又最快的速度讀熟第一自然段。

(生朗讀)

師:說明文的朗讀也需要有聲有色。下面我就給大家示範背一下。(多媒體展示四季美景)(師配樂背誦)

師:讓我們有感情的齊讀課文。

五、總結交流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知識?又學會了哪些閱讀方法呢?請總結總結。

生:我瞭解了許多關於物候的知識。

生:我知道了物候研究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生:我知道了說明文也可以寫得生動形象。

生:我瞭解了科學小品的一些知識。

師:我們如何閱讀科學小品呢?

生:要品味語言。

生:先要了解說明的內容,分析說明順序,瞭解說明方法。

師:請大家看屏幕:閱讀科學小品的一般方法:瞭解說明內容;理清層次結構;研究說明方法;品味生動語言;總結閱讀所得。

六、結語

師:同學們,大自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它不但絢麗多姿,豐富多彩,而且瞬息萬變,奧妙無窮。我們只有做個細心人,做個有心人,才能讀懂它的語言,纔會聽懂它的傾訴,這樣我們人,才能與大自然友好相處,稱爲自然家族的合格成員。

師:最後,讓我們在和諧、優美的音樂聲中結束這節課!

《大自然的語言》課文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物候知識,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瞭解全文的說明順序。

2、學習準確、生動、典雅的語言。

情感態度價值觀

瞭解物候現象,學會在生活中運用物候知識,激發學生熱愛自然進而認識和了解自然的熱情。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的能力。

2、學習本文準確、生動、典雅的語言,體會本文說明語言的生動性。

教學難點:

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並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語文學習中我們常常驚歎於詩人敏銳的感受力,在幽幽月光裏聆聽鄉思,在青青柳色上讀懂離別,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似乎全在向詩人傾訴柔腸。詩人,或者是有一顆詩心的人是能聽懂大自然的語言的,這一點我們深信不疑。可是你知道麼?其實農民更懂大自然的語言。他們不但聽得懂而且還在農業生產中應用了上千年。好奇嗎?今天我們來見識一下《大自然的語言》。

二、初讀課文,把握文意

1、檢查預習,學生找出需要積累的詞語。

2、學生朗讀,初步感知文意。同時思考題目“大自然的語言”究竟指什麼?

(大自然的語言==物候現象)這是什麼修辭手法?(比喻)有什麼效果?(生動)板書。

明確:說明文在準確的前提下可以有平實和生動兩種風格。

3、思考:如果你是作者,要向大家介紹物候現象,你想寫些什麼內容?學生先思考,試答。再快速瀏覽課文,篩選信息,小組競答。

本文爲了說明物候現象,介紹內容如下:

(1)什麼叫物候?什麼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三、細讀課文,理清結構

4、尋讀課文。試根據課文,概括回答出每一部分的核心內容。(小組合作)

學生明確: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爲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教師可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誌性詞語,如“首先是爲了……”“此外還有……”“對於……”“還可以……”“也可以……”“爲了……”。這些標誌性詞語對信息的篩選、概括很有參考價值。

5、根據同學的整理,師生共同理清全文思路,並板書。

明確: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四、深讀課文,探究順序

6、根據結構板書,師生共同探討全文的說明順序,體會其優點。

明確:文章全文采用邏輯順序,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後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着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說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條理分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顧知識點-----“說明順序”:通常說明順序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強調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複雜

7、再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

學生細讀6~10段。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這樣安排的好處?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由主到次的邏輯順序的使用,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於接受。

五、品味揣摩,生動說明

8、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銜接遷移練習小結:大家都能分析物候現象了,真是了不起!原來物候學就在我們身邊啊!可是回頭想一想,這麼枯燥的科學名詞,如果你平時遇到了會不會感興趣?如果本文名叫《物候現象》會怎麼樣呢?

幫助學生體會本文標題的優點——生動形象、引人入勝。

9、回看文章題目,讀出文中與題目一樣表達生動的文字。(1、2段)

10、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說明的生動性。選取二、三個點,引導學生讀透妙處即可。

六、小結:

感謝作者化難爲易,用生動的語言拉近了我們與科學的距離,感謝作者循循善誘,用符合我們認識規律的說明順序,將深奧的科學理念深入淺出地傳授給我們。這是一位真正的科學家。不故作高深,不故作神祕。讓科學着一襲純樸的布衣,走進尋常百姓家。

讓我們用一句話總結:科學離我們並不遙遠,多一份探究的好奇,多一份考證的細緻,我們就可以————走進科學。

七、佈置作業

1、收集身邊的農諺、有關物候的詩文或記錄研究身邊的物候現象,並積累起來。

《大自然的語言》課文教學設計 篇3

【教學重點】

1、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

2、明確說明順序及說明方法。

【教學方法】

啓發式、研討式

【教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篇介紹物候知識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通過學習,初步瞭解了基本內容及全文的說明順序。這節課我們繼續探究學習第一、第三部分知識。(一名學生複述基本內容、說明順序,多媒體顯示本課教學重點。)

二、齊讀前兩段,體會語言準確、生動特點

1、多媒體演示四季圖;

2、多媒體顯示問題,學生思考:

⑴ 第一段描寫自然現象的順序是什麼?

⑵ 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用文中的詞語回答。

⑶ 從前兩段看,本文說明的語言有何特點?請舉例說明。

⑷ 請選擇其中至少兩個詞語說一句話。

過渡小結:通過學習我們瞭解了大自然豐富的物候現象,那麼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作者又是怎樣安排這些材料的?讓我們一起探究學習6~10段。

三、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順序

1、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2、找出段與段之間的連接詞,並說明這些詞語的作用。

3、指出這幾段所運用的說明方法有哪些?

4、第九段是按什麼順序說明的?

5、作者安排決定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這樣安排有何作用?

四、鞏固提高

邏輯順序包括哪些?

五、拓展練習

排列語序、段序(文字材料)

六、佈置作業

1、學生自由朗讀;

2、多媒體顯示問題,小組研討、明確。

七、鞏固提高

邏輯順序包括哪些?(多媒體顯示)

八、拓展練習

排列語序、段序(文字材料)

九、佈置作業

1、收集至少三則農諺,並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想一想:怎樣給一個小學生介紹有關“透鏡”和“噪音”的知識,並運用合理的說明順序和恰當的說明方法寫一篇說明文。

【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

花香鳥語 決定因素 緯度的差異 (首先)

草長鶯飛 經度的差異(第二個) 空間因素 主

高下差異 (第三個)

古今的差異(此外) 時間因素 次

【教後反思】

學生學習積極主動,對說明順序有較清的認識,但對於空間因素、時間因素、逆溫層的理解不明確,有關緯度、經度等地理知識的瞭解含糊。

《大自然的語言》課文教學設計 篇4

目標:

1、學習有關物候和物候學知識;

2、讓學生學習並掌握本文生動而有條理的說明事物的方法。

重點:

有層次地說明與運用擬人、舉例的方法生動具體地說明抽象的事理

難點:

說明事物的邏輯順序

設想:

品味語言四步走

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要點:整體感知

程序:

㈠導入:詩歌導入,引起興趣。

㈡初讀全文,整體感知:

1、本文出現了三個概念:大自然的語言、物候和物候學,請通讀全文,用一句簡短的話說出它們三者之間的關係?

2、你認爲本文介紹的重點是什麼?說明理由?

㈢再讀全文,專項訓練:

就“物候學”寫出200字左右的解釋性、簡介性的文字。

提示:物候學的知識散佈在全篇課文之中。學習中應該仔細搜尋並且要將它們有條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養成習慣,將十分有利於做讀書摘要和積累專題資料。你們看,如果我們按物候學的定義——研究的範圍——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的順序來介紹,不就讓人一目瞭然了嗎?

㈣層次劃分:據上將文章分成幾個部分,該如何劃分?

㈤作業:比一比,看誰瞭解或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最多?

第二課時

要點:品味、積累、運用

程序:

㈠導入:

提問:請同學們談談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語言?

㈡品味語言

1、第一段:

①作者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過程,裏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語言”有哪些?

②“燕子翩然歸來”放到“草木萌發”的前面,行嗎?爲什麼?下面哪個季節的物候現象也運用了這種寫法?

2、杏花開了,就好像……“阿公阿波,割麥插禾。”

①這三個例子是爲了說明什麼道理的?能否將“趕快種穀子”後面的句號改成分號?爲什麼?

②這句話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3、本文介紹物候學知識,有一個很明顯的方法,你能發現嗎?

①括出文中的例子。

②根據第⑦⑧兩段的內容,綜合畫一幅地理簡圖,然後根據簡圖,就教材內容口頭說明。

③“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九天。”一句中“前者”、“後者”各指什麼?

④第⑧段爲什麼舉兩個例子?

⑤這四個因素是按什麼順序排列的?

㈢積累語言

1、背誦第1自然段

2、背誦24節氣歌

㈣運用語言:

1、朗讀詩句,說明時間。

2、運用所學知識,在生活中去尋找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課文教學設計 篇5

【教材理解】

這是一首文筆優美、語言生動的科普兒童詩。全詩共十小節,從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妙。作者把大自然擬人化了,讀起來生動有趣。能夠吸引學生情不自禁地一遍一遍地讀下去,在讀中思考、想象、感悟、理解;在讀中走進神奇的大自然,去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產生對大自然的興趣。

【設計理念】

教學通過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引導他們理解課文內容,同時感悟詩歌語言文字運用之巧妙,感受祖國語言的獨特魅力;通過啓發學生思考“‘準是’還可以用哪個詞代替?仿照第二小節內容自己編寫第三小節”等問題加強對學生言語分析的訓練,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

【學情簡介】

本班學生具有良好的預習習慣,朗讀能力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大多數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啓發引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集體學習,也能夠進行自學活動,自主學習。

【教學目標】

1、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認讀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讀中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是什麼。

3、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發學生積極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大自然的語言是什麼。

【教學方法】

朗讀法

1.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語言”。

2.通過朗讀詩歌,思考交流“從詩中你又瞭解到哪些大自然語言”?指導學生增強對詩歌的理解。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師:同學們在上課之前老師想向大家提個問題可以嗎?(可以)那誰來回答一下,我們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是通過什麼進行的?(語言)師:別以爲只有人才說話,大自然也有語言。不信嗎?大家看——

出示課件:看雲識天氣等一些由自然現象揭示自然奧祕的圖片,並配以解說。

2、師:這種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就能看見。同學們,你們想了解更多大自然的語言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出示課件:課文題目,板書課題(大家齊讀課題)

二、走進文本,初讀正音。

1、教師範讀(出示課件)

師:老師相信這首小詩你們也一定讀的很棒,大家看自讀提示a、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把每個字音讀準,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B、同桌互讀正音。

2、課件出示生字詞

師:同學們課文中的詞語寶寶想急於和大家見面,看看誰最先和它們交上朋友。

出示詞語.

a、同桌互讀文中的生詞。

b.先指讀,後開火車讀。教師重點指導“略、磷、顛”的字音。

c、板書多音字“撒”

3、檢查讀文情況:分小節讀詩歌,課件出示:

a、認真傾聽給予評價。

B、思考你從文中發現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4、找生評價,同桌間試着用“大自然用------告訴我們------”的句式說一說自己讀懂的內容。

5、彙報交流:誰願意來把自己讀懂的內容說給大家聽一聽?

三、品讀文本,體會情感

好了,從同學的交流中老師看得出你們還真懂得不少大自然的語言,剛剛誰讀懂了白雲這種大自然的語言?

1、學習第二節

師:既然你讀懂了大自然的這種語言,那你能不能把這一小節讀給大家聽聽?

a、理解“準是”(一定)你發現過嗎?

b、課件出示(白雲高飄——晴天)

c、誰願意帶着對這種現象的肯定把這一節再讀給大家聽聽。

2、學習第三節

師: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語言多着呢!你們快看(出示螞蟻搬家畫面),螞蟻搬家表示什麼?(快下雨了)

a、看着這幅畫面,你能仿照上一小節,試着說出第三小節的內容嗎?(找生說)

b、打開書,找生讀第三小節(評價:看來同學也可以成爲小詩人了)

c、這節中那個詞可以看出作者運用了擬人(搬家)螞蟻搬家真的會下雨嗎?

d、帶着肯定的語氣讀給同桌聽。

3、學習第四小節

出示蝌蚪遊動的畫面

a、你覺得水中的蝌蚪像什麼?

B、我們來看看書中是怎麼說的(找生讀)

c、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動,招呼朋友多高興呀,它們會說什麼呢?你聽了心情會怎樣呢?該怎麼讀好這一節呢?

D、自由練讀,再讀給小組或全班同學聽,結合點評指導朗讀。

4、學習第五小節

師:大自然不僅把語言寫在了水裏,也留在了藍天。

a、出示大雁南飛畫面,師:你讀懂什麼?

b、看看他們像什麼?

c、仿照第四小節試說第五小節

d、生齊讀第五小節

5、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懂了什麼?

【板書設計

白雲高飄——晴天

螞蟻搬家——要下雨

蝌蚪游泳——春來到

大雁南飛——秋來到

《大自然的語言》課文教學設計 篇6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這是一首知識性小詩,它從一些最爲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祕。不論是什麼樣的語文學習基礎的孩子在接觸本文時估計都會很容易被這首小詩簡潔的文風、活潑的文字所吸引。而且這首文字淺顯、文筆優美的小詩,無論是在識字、閱讀與理解感悟上都不會給學生形成太大的障礙,課堂上所需要教師去做的就是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讀書時間,尤其是朗讀的時間,讓學生悄然走入這份大自然的召喚書中,去觀察思考、去讀懂妙不可言的自然之語,激發他們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

二、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①能解讀大自然語言的自然現象。

②氣象諺語6條。

三、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課文,引發學生留心觀察大自然,觀察周圍的事物的想法,並指導學生在一定的觀察方法指導下力圖有所發現。

2、通過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節奏,並讀出詩歌的語氣。從而領略大自然語言的神奇,激發他們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

3、結合學生的生活世界與想象世界,整合課內外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仿編、創編。在此過程中深入體會本文是如何用平實的、通俗、有趣的語言解釋、介紹深奧的大自然的知識的。

四、教學時間

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揭示主題

1、老師這兒有一段不說話的電影,同學們一個畫面一個畫面的看,如果看明白了,就給每一幅畫面配上一句解說詞。

(注:多媒體展示:電閃雷鳴、公雞打鳴、黃葉紛落、燕子低飛、臘梅花開……一幅幅出示後整體定格在一個大畫面上。)

2、同學們,你們用自己的語言解釋了畫面,其實畫面上,天氣、動物、植物告訴給我們的信息也是語言(板書:“語言”)這些都是誰的語言?(補充板書:“大自然的”)。

3、今天,我給同學們帶來一首小詩寫的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二)師生共創 研讀小詩

1、下邊我就把這首小詩寫在黑板上,我寫一個字大家就猜我會寫一個什麼詞?(師板書:第一小節生邊讀邊猜)。

①誰能把這首小詩讀給大家聽?評議:聽明白了什麼?

②既然你讀懂了大自然的這種語言,那你能不能把這一小節再讀給大家聽聽。你肯定白雲飄得高高的,明天就一定是個晴天嗎?誰發現過?那請發現這種現象的同學肯定地給大家讀一讀這兩句。

2、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語言多着哪?你們快看(大屏幕展示螞蟻搬家)看着這副畫面,結合一旁的提示詞,仿照上一小節,你們能幫我寫出第二小節嗎?自由嘗試,根據彙報出示(板書)第二小節。

①你們當中有見過螞蟻搬家的嗎?給大家說說,(聽別人說的也行)。螞蟻搬家真的會下雨嗎?那好,你們知道該怎麼讀這一小節了吧?每個人都給自己的同桌讀一遍,看他(她)滿意嗎?

②男女生比一比——師評:(停頓得很好,有節奏感,這麼一讀讓我也更明白這大自然的語言)。

3、動物中可不是隻有螞蟻會說大自然的語言,更有趣的還在下邊,還是我來寫,大家猜。(板書:第三小節)

第四小節的畫面已經給大家準備好了,接下來還是你們自己先仿編——根據彙報出示第四小節。

①大自然已經把語言寫在水面和藍天,你們來讀讀吧,看看從這兩個小節中的朗讀中能有什麼發現?彙報。(根據學生的回答重點解決:“逗點”,“省略號”各指什麼?)

②誰能把兩個小節連起來讀一遍?同學們想想啊,要是你有了什麼新發現時,尤其是有趣的發現,心情會怎樣?再讀這兩個小節。

③男女生輪讀,女生讀第三小節,男生讀第四小節。

4、剛纔這幾個小節中所說的這些大自然的語言,平常我們留心觀察的同學也時有發現,下邊再說的可能我們就不多見了,還是我來寫大家猜———(板書第五小節)。

①這種大自然的語言你們明白嗎?那誰能給大家說說年輪是怎麼回事?畫一畫行嗎?

②其實不光是年輪,我們平常吃的魚身上也有大自然的語言。那我考考大家,請聽題:大自然寫在魚身上的語言是什麼?

③請馬上根據提示把這一小節補充完整。

④那現在請大家想想:怎樣把我們明白的這兩種大自然的語言介紹給那些不知道的人?用什麼樣的語氣讀呢?自由練,指名讀。

⑤剛纔我們所瞭解的這六種大自然的語言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形容,怎麼說?可是它們還算不上是大自然最神奇的語言,最神奇的在第七小節中呢?快來猜猜看!

(板書:第七小節)。

a、我肯定這一小節中,你們一定有想要弄明白的問題,先讀讀把問題找出來。

b、交流

c、自然界這麼神奇的語言你們都讀明白了。

大聲地朗讀給老師聽一聽吧。

5、①讀了這七個小節,關於大自然的語言,你想說點什麼?

②所以今後大家千萬別以爲人才說話,大自然也有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就能看見。(出現開頭小節)。

③是不是我們每個人都看見了大自然的這些語言,爲什麼?

④所以課文的最後一個小節,我們要說(師板書:生猜讀)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發現。

⑤最後這一小句,如果也用上“只有……才……”你還會怎麼說?——離開課文,用上“只有……才……”你還能說句話嗎?

(三)迴歸整體、拓展延伸

1、現在這首小詩已經非常完整了,我們把它從頭至尾地朗誦一遍,好嗎?

①聽大家朗誦,我突然想到了這個問題:大自然這是在用什麼跟我們說話?

②從動物、植物、氣象這些自然現象中,我們可以瞭解很多的大自然的語言,不信大家讀讀下邊的這些氣象諺語。(選一條說說你從中知道了什麼?)

2、你能根據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語言,仿照文中某一小節的寫法,寫一段嗎?(可以回家去先觀察,有所發現後再寫也行)等大家都寫好了,我們也編一課《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課文教學設計 篇7

一、檢查預習,把握文本內容

(師生問好)剛纔同學們和老師是怎樣問好的?我們是用“語言”來表達的。別以爲只有人才會用語言說話,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語言”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以問題形式檢查大家的預習情況。

1、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

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爲物候。

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這四個因素能否調換順序?爲什麼?

緯度、經度、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

不能。課文是按照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由大到小,從空間到時間的順序來安排的,並用序詞標明,使文章條理清楚。

——“緯度影響最大”同學們一定深有感觸,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歡去海南旅遊,因爲那裏風光正明媚。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二、分析結構,把握文本條理性

過渡:同學們都概括得非常好,那你能說說你是怎樣快速捕捉到這麼多的重要信息的呢?

第4段中結尾有這麼一句話——“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裏。”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首先是……”“……是……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是……”“此外……”

“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

找總括句:根據經驗,這些總括句一般在語段的開始或結尾,有時在中間。找設問句:設問句,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紹的內容,也是要重視的信息。銜接各段的連接詞語。(閱讀時可以把這些語句劃出來,就能比較清晰掌握文章的內容了。

小結方法:學習說明文,只要抓住文章中的關鍵性詞句,理解起來就會方便、快捷和準確。希望大家平時讀書看報,經常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培養抓關鍵詞句的能力。

教師小結:

本文圍繞“物候學”這門科學,先解釋什麼是物候學,再回答爲什麼要研究物候學,這符合我們對事物的認知規律,也使文章顯得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體現了說明的條理性。

三、品味語言,體悟文本生動性

1、經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全文就是圍繞“物候”、“物候學”展開的,而且課文提示語也告訴我們“這篇課文就是介紹物候學的”,而標題卻不用“物候”,爲什麼偏偏要用“大自然的語言”這個說法呢?(教師溫馨提醒:注意文章開頭的提示語)

請同學們瀏覽課文,試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來說明。(學生瀏覽、思索、作記號)

明確:課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3自然段開頭有句話足以說明:課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說法,可以激發我們的閱讀興趣。這兩句話是:

A、“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B、“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爲物候。”(齊讀這兩句話)

2、課文說:“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那麼竺可楨又是用怎樣的語言來介紹這些大自然語言的呢?

——請同學們想一想,這篇文章的語言你覺得有什麼特點?(1、2節的語言又有什麼特點)(板書:準確、生動)

說明事物不僅要注意準確、科學,而且還力求做到生動形象,而此文是一篇科普作品——要求文字淺顯易懂,切合讀者對象的實際文化水準,又要貼近讀者心態。讀起來令人愛不釋手,欲罷不能。所以本文用語形象生動。

在初中語文學習中,有兩篇說明文老師印象特別深刻《看雲識天氣》,讓我對天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成了小小氣象預報員,而《大自然的語言》又讓老師擁有了什麼呢?一雙靈敏的耳朵,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讀讀、品品這寫在清山綠水間,搖曳多姿的大自然語言。然後用“我聽到__________,我知道_____________”的句式告訴大家,你聽到了大自然的哪些聲音?你讀懂它們了嗎?

聽錄音朗讀第1、2自然段,學生交流。

小結:——年年如是,周而復始——穿越時間和空間,春夏秋冬不斷循環。正如白居易的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於是“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這裏作者按照時間的順序,告訴我們大自然一年四季有如此豐富的語言,作者生動的描寫帶給了我們無窮的聯想。

3、如果我用簡潔的語言重新擬一個開頭,請大家與原文比較,說說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

多媒體顯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

學生比較改文與原文不同的表達效果。改文簡潔,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語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

那麼,請你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到底好在哪裏?輕聲讀一讀你喜歡的句子,並說說你喜歡的原因。(老師相信每一個同學都能找到自己的最愛)

預設:

①“甦醒”是什麼意思?常被用來寫什麼?用“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寫“大地”,能行嗎?能否改成“漸漸回暖”?

不能改。“漸漸回暖”,是一般的說法。“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很自然地運用擬人的手法,“沉睡”“甦醒”這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寫出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

讀“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這個句子,我們會聯想到哪些相關的物候呢?

如: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描繪到的幾種物候現象:“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還有“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擬人化的語言,使大自然有了靈性,有了語言。

②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翩然歸來”可否改成“飛來了”?

不能。“飛來了”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翩然歸來”,是輕鬆、活潑的動態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而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

③“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簌簌地落下來”能否改成“掉到地上”?

不行。“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動態敘述。“簌簌地落下來”,彷彿色彩電影的鏡頭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具體、生動的描寫黃葉在秋天紛紛落下的情景。

4、朗讀並小結:同學們說了那麼多的喜歡,可見這2段的每一個詞語都極具表現力,作者用生動的語言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圖。引領着我們進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四、延伸課外,激發學生情趣

教師:“大自然的語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懶漢永遠看不懂,粗心人怎麼能發現。”同學們,你們甘心作懶漢,願當粗心人嗎?

對,我們決不是懶漢,我們一定能看懂大自然的語言。下面請同學們打開講義,默讀戴巴棣的科學詩《大自然的語言》,看自己能讀懂多少大自然的語言。(學生默讀)

是啊!“別以爲人才說話,大自然也有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就能發現”。現在請同學們談談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語言。比一比,看誰瞭解或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最多。(學生交流)

看來,大家瞭解或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還真不少。其實大家也發現了: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科學距離我們並不遙遠。課後,大家通過實地觀察,或是上網查閱,或是閱讀老師給你查找的相關文章,乾脆以“大自然的語言”爲主題辦一期專欄吧。

五、嘗試寫作,掌握文本寫法

對照板書,簡單小結,並進行寫作訓練。

1、假若下面是幾種需要解說的事物,請你判斷一下它們分別適宜安排怎樣的順序?

A、老師,家訪請走這條路 B、路的變遷 C、預防近視 D、美麗的校園一角

(學生思考、交流、糾正)【選做】

2、學習運用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按照一定的順序,生動地有條理地寫寫我們學校的某一景點,把自己心中的“美”展現出來,好嗎?【必做】

《大自然的語言》課文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利用文本學習和感受科普文章的特點,瞭解簡單的物候知識,並能對大自然中的物候現象作出簡要解釋。

2.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並概括文章要點,提高語言概括力。

3.揣摩語言,體會說明文的語言不僅準確嚴謹,還可以具有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

過程與方法:

1.激趣導入法,由解題引出物候與物候學。

2.課文解讀與生活情境相結合。

3.話題活動由“面”到“塊”再到“點”,逐層深入引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文的教學來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激起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志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概括內容要點,理清說明順序,學生能夠用課文中的話或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體會“說明事物要有條理,有主次,有詳略”的特點。

2.體會語言特點:學習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特別是第一段描寫四季景象的語言,體會“說明事物的語言不僅要注意準確、科學,還要力求做到生動、形象”的特點。

教學難點:

1.理清全文,第三部分段落之間,第十一段落之間的說明順序,感受說明文語言的邏輯力量。

2.品味鑑賞第一段的語言,感受說明文語言的優美。

三、教學策略

採用朗讀課文、主要問題設計與追問、講解與練習等方式,按從“面”到“塊”、從“塊”到“點”的邏輯順序逐層深入教學,引導學生把握文章內容,理清行文思路,感受語言特色。

四、教學過程

(一)解題

組織學生初次朗讀課文,並思考:

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它的另一種說法叫什麼?

明確: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爲物候。

解題: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實際上起着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彷彿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題目把物候現象比成大自然的語言,形象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以“大自然的語言”爲題,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

【設計意圖】瞭解題目“大自然的語言”與“物候”的關係,自然引出文章主體──物候及物候學。鍛鍊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及說明順序

引導學生二次走進文本,從“面”到“塊”,理清全文及某一部分的說明順序,體會作者是如何將說明事物的特點講得有條有理,有主有次的。

1.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作者又是如何進行說明的?

明確: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爲物候;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2.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第四至五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六至十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十一至十二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追問一: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明確】能夠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追問二: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明確】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追問三: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明確】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設計意圖】把握文本內容,引導學生搜索、篩選相關信息並提取、概括文章要點,訓練學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追問四:這四部分內容之間有沒有內在的聯繫?

明確:第一部分描述現象,由表及裏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作出解釋,話題轉到農業上,與文章結尾形成了照應。

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是文章的主體部分。

第四部分闡明意義,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語言”,與第一部分照應。

全文條理分明,主要按從現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介紹物候學,通俗易懂,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追問五: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能否顛倒說明的順序?

明確:不能。因爲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條有理。緯度、經度、高下差異,都是空間因素,古今差異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到時間又是一種條理。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清楚。

追問六:研究物候學的五個意義又能否顛倒說明的順序?

明確:不能。“首先”“對於”“還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爲了便利”五層意思,有重有輕,有主有次。

小結:無論是全篇,某部分之間,還是某一段落內部之間,本文在說明順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講究,說明極富條理性,我們感受到的是全文極具章法的美、結構的美。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理清全文思路,瞭解全文及某一部分的說明順序,訓練學生篩選、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邏輯思維。

(三)瞭解物候知識,靈活運用

引導學生第三次走進文本,瞭解簡單的'物候知識,並能對大自然中的物候現象作出簡要解釋。

練習1:解釋產生下列現象的原因。

兩個月前,在廣州,看見了玉蘭開花;兩個月後,在北京,又看見玉蘭開花。玉蘭花呀,我說,你走得真慢哪!費了兩個月工夫,你纔到了京華。──郭沫若《玉蘭和紅杏》

練習2:梅雨多發生在春夏之時,在我國各地先後不一。這在唐、宋詩人的吟詠中,早已有記載。根據本課知識說一說爲什麼產生這種現象?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黃梅。──唐·杜甫《梅雨》

三時已斷黃梅雨,萬里初來舶棹風。──宋·蘇軾《舶棹風》

練習3:聯繫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你對下面詩歌的理解。

(1)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高下差異)

(2)紅顆珍珠誠可愛,白鬚太守亦何癡。

十年結子知誰在?自向庭中種荔枝。──唐·白居易《種荔枝》(古今差異)

提示:當時白居易在四川忠州,時任忠州太守。

現在四川有荔枝嗎?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引竺可楨的觀點:唐代氣候溫暖,四川可產荔枝,後來氣候變冷,四川荔枝滅絕。──《中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研究》

(3)小時候的冬天,我經常和小夥伴一起在湖南老家放牛(我們那兒屬於江南丘陵地區)。天氣很冷,太陽出來後,我們把牛趕向了山腰。那些牛兒呢,似乎有靈性,不約而同地撒歡兒往山腰去了……你能幫我解釋一下嗎?(逆溫層現象)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初步瞭解物候知識並簡單運用,激起學生探索研究的興趣,使學生髮現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四)品味並鑑賞說明文的語言

引導學生第四次走進文本,由“面”“塊”聚焦於某一“點”,深入品讀第一段,品鑑語言。

有感情地朗讀第一段並品味鑑賞,談談這一段的語言特點和它的表達作用、表達效果。

【明確】開頭一段用文學的語言,敘述大自然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與花果生長、蟲鳥出沒,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四季風景畫,顯現春夏秋冬四季更迭。

“漸漸”是葉子枯黃的過程;“大地”“從沉睡中甦醒”是擬人的手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具體描述大地“甦醒”時的樣子,給人帶來一片撲面而來的春色。燕子是“翩然歸來”,輕捷、灑脫、活潑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現在眼前。用一句“不久”“於是”由春自然轉入夏。而秋的標誌是“果實成熟”,是“葉子變黃”。作者在描寫葉子變黃的狀態時,用“簌簌”描寫風吹落葉的聲音,寫出樹葉紛紛飄落的動態,有聲有色,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此外,“北雁南飛”“田間草際的昆蟲”“銷聲匿跡”“衰草連天”等詞語,寫出冬天即將到來時的蕭索、清冷。這一切都是爲了“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又是擬人的手法。這裏面的“載”,是充滿的意思,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寫出了風雪交加、旅途的艱難,可謂一詞寫盡整個冬景。

最後,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八個字概括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況,點明四季變化循環往復的自然現象是帶有規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畫面激起閱讀的興趣,也以生花妙筆設置懸念,爲下文說明大自然的語言作了有力的鋪墊。

小結:作者在寫四季時,既抓住了各季節不同的特徵,又力求寫法上有變化,詞語豐富,句式多樣,並恰當地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使文章顯得形象生動。

【設計意圖】鍛鍊學生鑑賞語言的能力,組織語言及表達的能力。體會還可以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的特點。

提示:若課堂時間允許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觀察、感受到的物候現象,爲寫作訓練提供思路。

(五)佈置作業

以“大自然的語言”爲題,以“春夏秋冬”爲內容,或以某一個季節的特點爲內容,寫一篇小短文,能適當描述“物候現象”,文體不限,不少於300字。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的認知力與想象力,訓練學生邏輯思維、組織材料和語言的能力。

《大自然的語言》課文教學設計 篇9

一、導入:

說到語言,我們首先會想到在生活中,我們用語言進行交流、表情達意。那麼,大自然也有語言嗎?如果有,他會以什麼樣的方式說話,又會說些什麼呢?帶着這一連串的疑問,讓我們隨着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的筆觸,共同聆聽來自大自然的聲音。

二、展示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瞭解本課介紹的物候知識,

2、品味準確、生動的說明語言。

三、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瞭解這篇文章主要告訴了我們些什麼、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讀完文章後,大家對大自然的語言一定有了一些瞭解。那麼,“大自然的語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麼呢?(學生跳讀回答)

引導:是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把這些自然現象稱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語言》就是一篇介紹物候知識的說明文。

我們常說“標題是文章的眼睛”。這篇文章原來並不是這個標題,你知道原來的標題嗎?(“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那麼爲什麼題目要這樣改呢?我覺得還是原來的題目更直接更明白,你同意我的觀點嗎?

明確:把原來的標題改爲“大自然的語言”,將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趣,又很新穎,比“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

引導:那麼這篇說明文介紹了哪些有關物候的知識呢?請同學們結合課後第一題跳讀課文,篩選信息,作適當的批註,完成問題。

(古人講:不動筆墨不讀書,爲了抓住主要內容,大家可以邊讀邊勾畫要點)

1、什麼叫物候?什麼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學生明確: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爲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溫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方法總結:

1、找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語段的開始或結尾,有時在中間

2、找提問式語句:提問式語句有的以設問句的形式出現,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紹的內容,也是要重視的信息

四、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教師:在短時間內,同學們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內容,這說明大家都能積極思考,領悟能力較強;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歸功於作者,是他有條有理地介紹了物候學的相關知識,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難能可貴的是,作爲氣象學家和地理學家的竺可楨先生在語言方面也獨具匠心。

那麼,本文的語言有什麼特點?

引導:說明文是給人介紹知識的,所以要求說明語言要準確、嚴密。

1、品味語言的準確性。

哪些語句能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的特點呢?請同學們跳讀課文,圈點勾畫你找到的信息,並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學生交流、

引導:分析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也是中考說明文閱讀的常考考點。命題的形式爲:

某某詞語能否刪去?請說明理由。

⑴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

⑵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

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度。

這類題的答題步驟是:

①判斷(一般不能刪去),

②解詞。(如:“比較”“幾乎”“相當”等詞表程度,“大約”“可能”“左右”等表估計,“多”“有餘”等表數量。)

③比較。若刪去,願意就變爲……與實際不符。

④總結。這個詞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學生4人小組討論。

小組選代表交流。

⑴不能刪掉。許多在範圍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就變爲所有古代流傳下來的農諺都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不能一概而論,那樣不符合實際。“許多”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⑵不能刪掉。“左右”表約數,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刪去,就成了剛好“十天”,這樣反而與實際情況不符合。“左右”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⑶不能刪掉。“約”表估計,因爲不能確定,只能用表估計的語言。如果去掉,與實際情況不符,“約”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當堂練習:

⑴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

⑵鳳翔年畫基本上保持了原古版年畫的藝術風格。

⑶秦嶺自古以來就是皇家園林和離宮別館的首選之地。

⑶紫禁城的城牆有十米多高、

教師小結:常見的表程度的詞:幾乎、比較、相當、更、最;

常見的表估計的詞:大約、可能、左右;

常見的表數量、範圍的詞:多、絕大多數、大都;

常見的表時間的詞:將要、在當時、到目前爲止……

2、賞讀文章1、2段,品味說明的生動性。

引導:本文的語言除了準確性外,還具有什麼特點?

明確:生動性。題目不說“物候”或“物候學”而說成是“大自然的語言”,非常生動形象。

那麼文章中哪些段落最能體現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呢?(1、2段)

引導:大家都覺得1、2兩段生動形象,但這樣籠統說不行,我們要具體到詞和句。我們在分析語言時角度很多,可以從詞語的角度,也可以從修辭的角度等。

老師做個示範,大家一起看。

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地人格化,

請大家細細品讀,看看那些詞語也富有表現力,做好批註。

(學生默讀,品析生動形象的語言)

學生交流。

師:我們來總結一下,使文章語言生動的技巧有哪些?

可以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可以運用恰當的詞語進行形容和描繪。

如此優美的段落,我們自然要美美地讀出來。下面讓我們齊讀1、2自然段,在優美的語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

(學生有感情地齊聲朗讀)。

教師小結:說明文是給人知識的,所以它的語言必須是準確的。即便是生動的說明,也要做到這一點。準確而生動的語言體現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竺可楨就是這樣一位嚴謹的科學家。作爲我國物候學的創始人,他的物候學研究長達半個世紀,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息,他依然用顫抖的筆記下了當天的氣溫、風力,並端正地寫上“局報”兩字。

五、拓展延伸

1、除了課文,古代的詩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請同學們打開課本138頁,一起來讀一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如轉入此中來。

學生齊讀詩歌,理解詩意。

點撥: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峯頂。詩人在初夏時節遊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然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爲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後,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裏來了。

提問:大家能聯繫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解釋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自然現象嗎?

明確: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六、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知識?請同學們總結總結。

(學生總結)

結束語:今天我們瞭解了文章的說明內容,品味了說明文的語言。關於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等知識,我們將在下一節課繼續學習。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用嚴謹而生動的語言把抽象的物候知識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同時告訴我們: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希望同學們在平日的學習和生活中,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專心研究,或許你也會成爲出色的科技工作者。

七、佈置作業

除了治學嚴謹的科學家,勞動人民也是最好的研究者,他們不僅從書本上找經驗,更從生活中總結經驗,積累了很多諺語。課後請同學們採集幾則農諺,並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大自然的語言》課文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解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現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事物的特點。(重點)

2、學習概括文章內容要點的方法。學習準確、生動、簡潔的語言。(重點難點)

3、瞭解物候現象,學會在生活中運用物候知識。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預習:

①閱讀課文,疏通文意。

②掃除字詞障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簡介作者

竺可楨,我國現代卓越的科學家。他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都很高,而物候學也是他嘔心瀝血做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

二、預習檢測,讀準下面的字音:

萌發 翩然 風雪載途 銷聲匿跡 簌簌 農諺 孕育 連翹 草長鶯飛 緯度;

衰草連天 —鬢毛衰;連翹 —翹尾巴;差異 —差遣 —差勁 —參差;觀測 —道觀;

播種 —耕種;落葉 —丟三落四 —落枕

三、整體感知,歸納課文提綱:

第一部分(第1——3段):說明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第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意義。

第三部分(第6— 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四、分析課文:

(一)研讀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寫四季時抓住了各季節哪些特點?試說一說。

明確: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實”;

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落下”;

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

2、我們學過的詩句,都有明顯季節特徵,請寫出描寫這四個季節的一兩句詩句。

參考:春天——幾處早鶯爭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秋天——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其中“早鶯爭曖樹”、“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這樣,以它獨特的語言和我們交流,只要認真傾聽,你就能聽懂“大自然的語言”。

3、你覺得哪些詞語準確生動地寫出了季節特點?

參考:(1)“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態;

(2)“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

(3)“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

(4)“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肅殺;

(5)“載”,即充滿,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4、本段主要描寫了什麼?

本段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寫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

5、本段是按什麼順序來說明的?標出有關詞句。

本段是接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來寫的。表示時間的詞語有:立春過後——再過兩個月——不久——於是轉入——到了秋天——準備迎接,條理十分清楚。

提問:描寫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運用了哪些詞語?仔細揣摩、品味。

答:開筆用“沉睡”“ 甦醒”等詞將“大地”擬人化,給人以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想。大地甦醒的物候現象,概說三種:“冰雪融化,草木前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勾勒出一片生機勃發的春色,顯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詞寫出春花競相怒放的熱鬧景象,用“融化”“萌發”“開放”三個動詞具體描繪出大地甦醒的生動畫面。寫燕子歸來用“翩然”來修飾,寫出燕子輕巧的身體、輕盈的飛舞姿態,十分形象貼切,讓人想到“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的景象。寫秋風落葉,用“簇簇”一詞寫出秋天的肅殺景象,用“漸漸變黃”寫落葉,寫出了落葉顏色逐漸淡化、枯萎的過程,寫得有聲有色,景觀生動,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簡練而富有表現力,作者把大自然寫得似乎有了靈性,說“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既然有靈性,也就能說話了,這樣下一段用擬人手法將物候現象說成是“大自然的語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說明於生動的描寫之中,既準確又形象,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畫卷。

(二)研讀第二自然段。

1、課文中寫道:“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這句話:也可以改作:“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趕快割麥插禾。”請學同們看看這兩句話有什麼區別,你認爲哪句好,爲什麼?

(1)區別:第一句只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第二句採用排比、擬人的修辭方法。

(2)認爲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變化,活潑。第二句子整齊美。

2、第二自然段:舉例說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

(三)研讀第3段

1、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

物候——“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人民稱它爲物候。”

物候學——“利用物候知識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爲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我們這篇課文,介紹的就是物候學知識,爲什麼不用 “簡介物候學”,“物候學與

農業生產”作標題,而用“大自然的語言”爲題呢?

明確:以“大自然的語言”爲題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而另兩顯得呆板乏味。

3、第三自然段:說明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

(1)是按什麼順序說明的呢?

回答: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

①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爲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爲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②物候觀測應用在農事活動上,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它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裏。

③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的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④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爲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有利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第二課時

一、研讀探究

①既然“大自然的語言”指的就是物候現象,那作者爲什麼還要用這一比喻引出,這有什麼作用?

②朗讀1~2段,說說這兩個段落在語言上有何特點?有何表達效果?

③課文在說明各個知識的時候,寫法上有什麼相同之處?

④說說本文舉例說明的作用。

⑤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討論明確:

①以“大自然的語言”爲題,生動形象,能吸引讀者,同時將抽象的科學概念通俗化。

大自然的物候現象,起着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

②生動、優美,給我們展示了四季美麗的景色,還讓我們瞭解到大自然的這些現象與氣

候的關係……這樣既生動形象地說明花草鳥蟲的變化規律和氣候的密切關係,也出色地勾畫了大自然景色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畫面激起閱讀的興趣,也爲下文講解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鋪墊。

③都是先概括地提出各個知識,然後舉例說明。

④例如,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舉了兩個例子,這是因爲近海地區的氣溫,一般人籠統的以爲比內地暖和,事實上近海地區春天反而比內陸寒冷。

⑤四個因素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另外,緯度和經度,高下的差異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則是時間因素。按邏輯順序安排,使文章條理清晰。

二、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

三、聯繫課後練習三(2)小題,引導學生談談生活中的觀察和體驗。

四、課外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和大家一同交流。

作業,找出相應的說明方法的句子,說說作用。

《大自然的語言》課文教學設計 篇11

知識與技能

進一步瞭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過程與方法

1、理解文章的內容,學習作者寫文章時準確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

2、引導學生養成蒐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起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

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文的條理性。

2、學習文章的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

導入:

同學們,七年級時,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你們還記得裏面是怎樣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後老師歸納: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知道冬天已經降臨了,大自然彷彿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我們解釋其中的道理。

竺可楨(1890—1974年),浙江上虞人,20世紀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爲“品格和學問的偉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

1、速讀課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閱讀課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聲,用筆畫出主要詞語,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爭取兩分鐘內讀完。

2、理清文章條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說明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

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

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遲早的各種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

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1、齊讀第1自然段。

(1)本段主要描寫了什麼?

(2)本段是按什麼順序來說明的?請標出有關詞句。

(3)課文在描寫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時運用了哪些詞語?仔細揣摩、品味。

討論明確:

(1)本段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寫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

(2)本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來寫的。表示時間的詞語有:立春過後—再過兩個月—不久—於是轉入—到了秋天—準備迎接,條理十分清楚。

(3)開篇用“沉睡”“甦醒”將“大地”擬人化,給人以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想。大地甦醒的物候現象共有三種:“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勾勒出一片生機勃發的春色,顯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詞寫出春花競相怒放的熱鬧景象,用“融化”“萌發”“開放”三個動詞具體描繪出了大地甦醒的生動畫面。

寫燕子歸來用“翩然”來修飾,寫出燕子輕巧的身體、輕盈的飛舞姿態,十分形象貼切,讓人想到“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的景象。寫秋風落葉,用“簌簌”一詞寫出秋天的肅殺景象,用“漸漸變黃”寫落葉,寫出了落葉顏色逐漸淡化、枯萎的過程,寫得有聲有色,景觀生動,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簡練而富有表現力,作者把大自然寫得似乎有了靈性,說“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既然有靈性,也就能說話了,這樣下一段用擬人手法將物候現象說成是“大自然的語言”也就很自然了。

本段寓說明於生動的描寫之中,既準確又形象,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畫卷。

2、學習第2、3自然段。

學生默讀這兩段,然後總結段意。

第2自然段:舉例說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

第3自然段:說明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

(1)第2自然段以什麼爲例來說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指名回答,教師總結)

本文用“傳語”“暗示”“唱歌”等詞將動植物擬人化,寫得有情有感,這種手法大大增強了說明的生動性。

本段扣住“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舉例,按時間安排農事的順序來說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淺顯易懂。

(2)第3自然段是按什麼順序說明的呢?(指名回答)

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仔細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

“許多”說數量不少,有範圍,不一概而論,措詞嚴密。

文中有許多詞語兩兩相對,十分嚴謹,體現了作者對語句的精心組織。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初步瞭解了關於物候的知識,知道了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以及物候學與人類生活的關係。現在,讓我們繼續跟隨竺可楨,探索物候學的奧祕。

1、指名朗讀第4、5兩個自然段,然後總結段意。

(這一部分主要介紹物候觀測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有什麼作用?

從觀測手段、數據意義兩方面寫出了物候觀測的重要性。觀測手段:“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溼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上,比較簡便,容易掌握。文中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第5自然段從反面舉例說明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更具有說服力。

2、默讀第6~10自然段。

(1)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四個:

首先是緯度;

第二個因素是經度的差異;

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

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2)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能否調換順序?爲什麼?

不能。因爲四個因素的影響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條理。另外,前三個都是空間因素,後一個是時間因素。

3、齊讀第11、12自然段。

思考: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將問題的答案在書上標記)

(1)首先是爲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

(2)物候資料對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

(3)還可以利用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

(4)也可以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4、學完本文,我們知道:物候觀測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也與我們的生活、生存密切相關。那麼,我們應怎樣去保護大自然,去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呢?(組織學生討論,結合實際,暢所欲言。培養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1、說明的條理性強。文章首先說明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接着,課文又在第二部分說明了物候觀測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則說明了決定物候現象來臨遲早的各種因素,它既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最後一部分,在前文說明的基礎上,進一步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希望人們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懂得大自然的語言,爭取更大的農業豐收。

2、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易懂。作者爲了使文章通俗易懂,採取了以下的方法:第一,抽象的事物儘量形象化,把豐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使讀者容易接受。第二,儘量少用專業術語,而用大衆都能理解的詞句來表達,在闡述每一個問題時都有舉例,把物候學知識介紹得一清二楚,便於讀者掌握。第三,運用優美、描寫性語句和大量修辭手法,使本來枯燥的事例變得生動形象。

大自然的語言

一、引出物候和物候學,

二、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三、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緯度差異,經度差異,高下差異,古今差異),

四、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教學反思

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徵,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本課教學我將課標的新理論滲透進課堂,將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注意引導學生對身邊物候現象的關注,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實現了以文本走進生活、又從生活回到文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