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語文教學設計:拾穗3篇

語文教學設計:拾穗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3W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教學設計:拾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學設計:拾穗3篇

語文教學設計:拾穗1

教學目標

1、着重閱讀理解第2~5自然段,特別是描寫三婦女拾撿麥穗時的動作,神態的語句,體會農民勞動的辛苦,增強對勞動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2、結合課後的小資料,鼓勵學生談自己在欣賞畫作和課文後的感受和聯想,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抓住課文描寫人物的動作、神態的重點語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農民伯伯的辛苦。

2、欣賞油畫,結合課後的小資料,談談自己的感受和聯想。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齊聲朗讀課文中的好詞(多媒體出示)

收穫混合塵霧彌散監工套袖攥麥穗遵循

荒年禁止置身搜尋浪費傳統切身增添

2、複習課文的寫作順序,指名說各段大意。

3、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拾穗》這篇課文。

二、教學重點段

1、自由朗讀第2~5自然段,畫出三個農婦撿拾麥穗時的動作、神態的詞句,並談談你的感受。

2、彙報交流,多媒體出示句子:

(1)中間的中年人,“她正深深地彎着腰,左手攥着一把麥穗,另一隻手還在撿拾。”

對比:“攥”與“拿”有什麼不同?———“攥”有“捏”的意思,比拿用力些,表現她對麥穗的愛惜,生怕撿拾到得麥穗又丟了)

(2)“右邊的婦女累了,欠起了身,顯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

表現右邊的婦女被生活的辛苦壓彎了腰。從“欠起了身”“直不起身”看出她的辛勞。

(3)“她身腳麻利,撿拾麥穗的動作像舞蹈……”

從“手腳麻利”“動作像舞蹈”表現出她勤勞能幹。

3、在二、三、四自然段中,哪些語句是課文作者的推想?指明答。

三、教學第1自然段

1、師:第1段環境描寫除了表現這幅畫的時間和地點,你還從中體會到什麼?生思考。

2、彙報:表現在收穫季節,農民還要爲自己溫飽而忙碌,反襯出農民生活的艱辛。

3、自由讀這一部分,讀出豐收的景象。

四、教學第三部分,拓展延伸

1、師:自由讀第三部分,結合上下文,談談你對這幅畫的評價。

2、學生彙報:(分別從色調上、手法上、構思上學生闡述)

3、展開想象,想象三位婦女的生活處境是怎樣的,她們撿拾麥穗回到家,會是怎樣的一幅情景,她們一定能享受到收穫的幸福嗎?

4、小組寫作練習,彙報交流。

五、課堂小結:

師:我們欣賞了油畫,聯想三位婦女的生活處境,讓我們更深刻的體會到了農民的艱辛和生活的困苦。所以,結合畫面能容及當時的情景展開合理的聯想也是一種很好的寫作手法,它會使你的文章真實感人。

六、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向爸爸、媽媽推薦油畫《拾穗》。

板書設計:

拾穗

秋天,田野裏

老——直不起身

中——埋頭苦幹

青——麻利

麥垛,監工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圖文結合”的文章,繪畫本身就是直觀的形象藝術,表達了作者對19世紀法國農婦辛苦的理解和同情。本單元的主題是“收穫”,其深層的主題是“勞動”,是對勞動和農民的尊重。

1、複習導入:

本環節應堅持以學生爲主題的原則,從朗讀詞語進入到今天的學習。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自己“導”的作用,要善於利用自己的語言以及想象直觀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體會情感。

2、教學重點段

這一環節設計開頭沒有處理好,應當讓學生自己找出文章的重點部分,“圖文結合”,激發情感。首先讓學生看圖,談談自己從圖上看到了什麼,有什麼體會,讓學生建立感性認識;接下來讓學生讀課文,找出作者描寫圖畫的句子,然後對照圖畫,進行品讀,瞭解作者聯想的畫面,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最後感情朗讀,這一塊學生讀的少,讀的形式也較單一,教學後感覺在學生讀後再來看圖介紹一下畫中的內容,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又教給了學生習作的方法,同時也突出了課文的學習重點。

3、拓展延伸:

這個環節設計的前部分運用不是很恰當,評價圖畫可與欣賞圖畫時一併代過,不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花時間去讓學生討論,偏離了主題,後部分的展開想象,學生的興致很濃,小組合作學習非常成功,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總之,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學生對農民辛勞的理解通過“圖文結合”的寫作方法,學生還是可以體會到的,對油畫的欣賞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有所提高,爲今後的寫作奠定了基礎。

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還要不斷地摸索、學習,才能更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教學評價:

《拾穗》一課圖文對照,有靜有動,動靜結合,是學生看圖作文的一個很好的範例,對楊老師執教這節課,評析如下:

1、教師教學態度嚴謹,認真備課,做到課前聽取指導老師意見,修改教案,執教後及時聽取指導意見,認真反思,總結提高。

2、教學層次清楚,能夠抓住課後思考題來組織設計,教學過程注意適度拓展教材。

3、認真落實語言文字訓練。如:糾正多音字“落”;比較體會“攥”與“拿”的區別及在教中的作用;體會“直不起腰”的含義;“動作像舞蹈”說明什麼。還有小組合作想象她們回家後的場面交流彙報等都是可圈可點之處。

4、本節課在教學圖文對照部分讀得不夠充分,教學過程也有些重複,學生學習的氛圍不夠濃厚。

5、欣賞油畫這一教學環節,要求學生從色調、手法、構思方面對油畫作評價,這不是語文教學的任務。語文老師要守好自己的語文這塊陣地。

語文教學設計:拾穗2

一、教學設計學科名稱:《拾穗》

二、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本班有學生68人(女33人)。大部分學生活潑好動,課堂上回答問題積極。寄宿生較多,家人在生活上關愛不周,教師要特別關照。本班學生,對於生字新詞已經有了較強的自學能力。在閱讀方面,多數學生愛讀並能達到感情朗讀,所以,教師應繼續放手讓學生多讀,讀中感悟;同時,鼓勵學生合作交流,教師適時點撥,從而提高學生整體的閱讀水平。

三、教學內容分析:

《拾穗》是法國著名“農民”畫家米勒的作品,本文是對該畫的賞析。課文按照由總到分、由近及遠的順序描繪了農婦拾穗的情景,表現了勞動人民的辛勞,表達了作者對農民的理解和同情。

四、教學目標:

(一)學習本課生字新詞,規範書寫生字,理解詞義。

(二)通過重點理解三位婦女撿拾麥穗時的動作、神態的詞句,體會農民勞動的辛苦,增強對勞動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三)能夠圖文對照地理解課文,使學生領悟看圖學文、看圖寫文的方法。、、

(四)鼓勵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五、教學難點分析:

(一)培養學生審美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六、教學課時:兩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看圖學文,它的名字是《拾穗》。板書(拾穗)“拾”是什麼意思?“穗”的是什麼?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課文

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字詞

彌散、晚餐、監督、遵循、搜尋、逼真

(三)再讀理解

1、從課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穫了?(第一段)板書(收穫)讀一讀。(出示:拾穗圖)麥香混合在塵霧中,彌散在田野上,遠處堆起了金黃色的麥垛,一片豐收的景象。這收穫的季節屬於拾穗者嗎?我們來進一步欣賞這幅油畫。

2、欣賞畫面,說說你看到了什麼?

3、文中,作者也對這三位婦女拾穗時的情景進行了具體、細緻的描寫。默讀課文2-4段,邊讀邊畫出描寫三位婦女動作、神態的句子。

4、學生交流彙報,教師板書:

中間:承擔生活重擔

右邊:腰落下毛病

左邊:艱苦生活剛開始

5、再讀課文2-5段,結合課文中的詞句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6、同學剛纔結合油畫談出了自己的感受,我們看看作者是怎樣評價這幅畫的?

7、指名讀第6、7段。由於米勒對勞動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這幅畫畫得十分逼真,認真地欣賞會產生豐富的感受和聯想。

(四)情感昇華

誰來說說你的感受和聯想?收穫的季節屬於她們嗎?她們能享受到收穫的幸福嗎?

附:板書

收穫

中間:承擔生活重擔

右邊:腰落下毛病

左邊:艱苦生活剛開始

評價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

(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你們看。誰能簡單地介紹一下這幅畫嗎?這是法國著名畫家米勒的油畫作品,課文的作者也像我們一樣欣賞了這幅世界名畫,並生動、具體地描寫了畫面內容。今天,讓我們再走進課文,來感受作者是怎樣將畫面內容寫具體的。

(二)指導寫法

1、從課文中找出描寫畫面主要內容的段落,自由朗讀,說說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對人物進行描寫的?(動作、神態)

2、指名彙報,教師板書。

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從這些語句中體會到了什麼?爲什麼能從中體會出農民的`辛苦和他們生活的艱難?(仔細觀察)

3、小結:只有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進行描寫,纔會使你的文章具體生動。這是一種很重要的寫作方法。還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對人物進行描寫?(語言、心理)

我們應該學習運用這種寫作方法,寫出具體生動的好文章。

4、除了對人物的動作、神態進行描寫之外,這三段中還有哪些語句你認爲寫得比較好?

5、這幾段中描寫的內容能夠從畫面上全部觀察到嗎?(不能)這是作者的(聯想、想象)還有哪些句子是作者的聯想?

6、小結:從這些句子中我們深刻地體會到了農民的艱辛和生活的艱苦,所以,結合畫面內容及當時的情景展開合理的聯想也是一種很好的寫作方法,它會使你的文章真實感人。

7、今天,我們就學習運用這種方法進行一個練筆活動。

(三)指導練筆

1、請兩位學生將地面的紙花掃乾淨,其他學生觀察人物的動作、神態等。

2、說說你都觀察到了什麼?

3、把你觀察到的內容寫下來。

(四)交流借鑑

1、小組交流。

2、指名讀,說說好在哪?

3、從文章中你體會出了什麼?

(五)佈置作業

找幅畫,仔細觀察,看圖寫文。

八、附錄(教學資料及資源):

油畫《拾穗》的教學掛圖、與課文有關的背景資料

九、自我問答:

《拾穗》是一篇看圖寫文式的文章,是對法國畫家米勒同名油畫的賞析。通過看圖學文,學生領悟了抓住動作、神態描寫人物的方法,又學到了“寫實

語文教學設計:拾穗3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正確認讀生詞,正確書寫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繼續練習通過寫摘錄筆記,獨立識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課文欣賞《拾穗》|瞭解19世紀農民的生活和勞動,培養觀察和想象能力,提升審美能力。

3、理解:“彌散、埋頭苦幹、搜尋、描繪、聯想、欣賞、逼真、切身”等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在深入閱讀、與同學交流後,對嗦摘錄的重點詞句進行補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看圖,欣賞,師介紹油畫。

2、學生觀察,自己介紹畫面,師強調觀察的順序。

3、說說畫面給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麼?

4、師板書課題,指導學生學習“穗”字,同時介紹作者。

二、初讀識字

1、自讀自己勾畫的詞句,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同桌互讀,互相評價。

3、請同學提醒大家,哪個字的哪些筆畫容易錯,共同記憶。

學習多音字“落”

三、整體感知課文

1、分組分段讀課文,其他組認真聽,看圖,想想作者是怎樣用語言描述的。

2、引導學生概括每個段的內容,想想作者是按什麼順序描寫的?(總結寫作和觀察圖畫都應該有順序)

3、自讀課文,提問,師引導學生怎麼分類自己的問題,怎樣處理分類後的問題。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齊讀課題

2、看圖,作品主要表現的是什麼?(人物還是景物?)

3、透過人物作者要表達什麼?請默讀全文,用——勾出全文的中心句。

4、齊讀,理解“逼真”,過渡,作者是怎樣通過畫面和描述來表達這種情感的?我們來學習1——5段

二、細讀,感受作者的情感,學習作者的觀察和寫作方法

1、師:拾穗是在一個什麼季節?從哪裏看出來是收穫的季節?收穫的季節,人們的心情會怎樣?這裏的監工是幹什麼的?說明了什麼?

過渡:監工爲下文的三個婦女的描述打下了伏筆,這三個婦女是怎麼樣拾穗的呢?讓我們走進下文

2、自讀2-4段,用-----勾出畫面上看到的內容,用﹏勾出作者通過畫面推想的?

3、學生回報自學情況。師板書學生的回報內容。

4、知道學生體會。

(1)、看第一位婦女,你覺得哪些詞是重點?用⊿勾出來,說說從這些詞中體會到什麼?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體會。

(2)、你還能想象到什麼?(師總結:又看到的事物或人想到的相應的人或事物,這種想象叫聯想。師板書:聯想。)

5、總結2、3、4自然段的學習。

師;看到這樣的畫面,讀着這樣的語言,你會想到哪首詩?《憫農》齊背。

6、引讀:這就是19世紀——(學生讀相應的句子

(1)、爲什麼作者畫得如此逼真?(聯繫上下文)

(2)、齊讀米勒的資料。(結合資料會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所以我們學習課文就是需要一些背景資料來輔助我們學習。)

(3)、師:正因爲米勒對農民的生活有着切身的體會,所以——(學生讀相應的句子)

7、師引讀:這幅畫有——(學生讀句子),畫面本身是——(學生讀相應的'句子)

8、看板書總結。(優秀的繪畫作品總是能引發作者的聯想與思考,在欣賞美術作品時,應認真觀察,用心思考,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受美的薰陶,在描述美術作品時-描寫任何一個場景,首先要有順序,比如這篇文,先介紹畫面背景,再刻畫人物,其次,要在記敘時加入推測和想象,實際是對作品的理解。)

並說說自己的收穫。

三、積累句式

由於——————因此————————

(1)、齊讀句子,瞭解句子關係,以及句子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的關係

(2)、這個句子換個關聯詞,可以換成什麼?

(3)、抽說,組織學生認真聽,判斷,評價。

(4)、寫下來

(5)完善摘錄筆記。

教學反思:

本文的重點是2-5段的內容,讓學生了解19世紀農民的生活和勞動,培養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審美能力。我的教學緊緊圍繞着教學的重點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根據要求自己勾畫句子,哪些是描寫畫面的,哪些是作者根據畫面的推測,目的是讓學生自己通過勾畫,瞭解作者的寫作方法。即在描寫和欣賞繪畫作品時要根據畫面內容加上自己的推想,從而實現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四年級的學法指導有一條是:能指導學生自己勾出重點詞句,然後品讀重點詞句,以及瞭解重點詞句在文中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學中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勾畫重點詞句,並引導學生體會勾畫重點詞句的方法。凡是能體現中心的詞句都是重點詞句。通過教學我發現學生對重點詞句的把握還是可以的,因而進一步讓學生抓住這些詞句,說說自己能從這些詞句當中體會到什麼。其實就是培養學生理解詞語,並體會他在文章中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滲透了理解詞語方法的指導。